论当代医德嬗变及其危机解决途径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医德危机也日益加重。医院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在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也在变。医务人员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经济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传统的医德观念正经受着巨大变革的冲击而产生了嬗变,医务人员产生的道德失衡、道德失范、道德失调等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就试图说明上述医德嬗变,并为此提出了四条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医德嬗变;利益意识;危机解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必然使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医院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在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也在变。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凸显了当前我国医德危机的严重性,传统的医德观念正经受着巨大变革的冲击而产生嬗变,这种以人格理论为特质的传统医德尽管有其合理性,但其有效性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质疑[1]。医务人员产生的道德失衡、道德失范、道德失调等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医德嬗变
医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深受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传统医德源自儒家文化。要求“始终清醒地自我控制,维护各方面完美无暇的善于处事的人的尊严”,
寡欲被提到了闻所未闻的高度[2]。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这种对“私欲”极为漠视的传统医德也就开始了嬗变。其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意识的觉醒——医德失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追逐合理利益和维护自身的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已成了社会的普遍共识。因此,作为社会实体得人,医务人员对自我利益的渴望也是非常强烈的。而介于我国目前的医务人员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获取的报酬与其所创造的价值加上培训自身的耗费相比并不多[3],另外,“治病救人”实际上还是一项风险颇高的职业。这也就是说,医务人员追求自身的合理利益并非过错。同时,另一反面无法回避的是,受利益的驱动,部分医务人员的是非观、利弊观、尊卑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医院的服务宗旨毕竟是减少疾病、救死扶伤,不能单纯以营利为目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既要讲求社会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二者一旦处理不当,必将导致见利忘义、医德失衡现象发生。而这恰恰是“克己禁欲”的传统医德无法解决的问题。
2、价值实现的越轨——医德失范。默顿认为,文化生产目标,社会结构决定到达这些目标的手段,取得成就目标的合法机会并不能同等地分配给每个人,如果接受了社会倡导的成就目标,但又缺乏合法的手段,结果就会失范与繁盛各种形式的越轨[4]。就我国当前的文化态势而言,要想达到这种文化所设定的生活标准,较为
丰厚的薪水是最基本的前提,但如今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对医院实行差额补贴的同时又使医院物质市场化,价格的涨跌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受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医务人员在遇到通过正当途径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就会在“创收”思维的惯性下,寻求非道德补偿追求经济效益。医方提供超出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服务,包括用费用昂贵的高精尖技术代替简单方便的适用检查技术;治疗中用高档药品代替适用的普通药品;用高级昂贵的技术材料代替普通安全的技术材料。把一些保健药品和营养品推销给患者,这些均增加了患者医药费用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医疗行业的形象[5]。
3、道义效益的碰撞——医德失调。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建设和发展由依赖型向经营服务型转轨。医院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经济效益。但是,医疗服务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直接衡量。而对患者,医院既有择优治病救人和救死扶伤的道义,同时又有承担医院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负担。在政府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在具体实施中难免使二者产生碰撞。 二、危机解决的途径
医德作为一种医院发展的内生性资源,是确保医院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6]。因此,寻找解决当前危机(传统医德所面临危机)的途径乃是当务之急。
1、强化自身素质。在现实生活中,医务人员功利思想是合理的,不过功利思想不能成为医德的主导思想,一旦功利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医务人员就容易唯利是图,其行为将与良好的医德医风相违背。如果医务人员的医德功利意识能及时得到正确引导,从业人员在现实工作中能正确把握好医德与功利的关系,用良好的医德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用健康向上的功利思想使自身不断进步,这样一来,当医务人员遇到功利意识与职业道德发生冲突时,功利思想会自觉服从人道思想。由此“以病人为中心”,以业务强、技术精为追求的目标,自身的服务意识亦将在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2、从人格伦理走向契约伦理。文化对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提供了创新和变化的重要契机。这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既不是一个听凭个人之间‘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社会,也不是一个俯首于指令性计划的社会;既不是一个空想的个人主义社会,也不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一个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有机结合、和谐发展而精心各种探索的社会。正如霍布豪斯在其名著《自由主义》中所说的,这种社会‘把和谐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始终如一地按照共同利益来确定个人的权利,并按照构成一个社会的全体个人的立以来考虑共同利益。’” [7]
换句话说,医生月患者之间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而是“利益
攸关者”,即医患关系之间是可以通过契约来达到互惠共赢。这意味这一位人员通过积雪是可以同时满足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当然,医患建立这种契约关系仍然必须以人格伦理为前提。 3、加大医德伦理的量化研究。既然传统医德对医务人员的约束力已经大不如昔,加大医德伦理的量化研究就势在必行。这种量化研究的最大优点就是,有助于用制度来界定医务人员的合理利益和非合理收入。不过,这种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能够发挥多大效应,取决于这些政策是否得到了充分沟通和协商,即医务人员代表、公众代表、患者代表、学界代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能否进行一场开诚布公的讨论与协商。
4、加大公共卫生伦理意识的宣传力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伦理是政府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之间国家,不见社会,公共领域的却是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公众的公共意识严重缺乏,社会参与意识极其低下,为了将传统医德追求的个人约束转为社会约束,加大公共卫生伦理意识的宣传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出来的医德嬗变还有很多,但最主要,影响最大的还是上文提到的三点;而对于本文提出的四条对策,它们是否能发挥作用,一种重要的前提就是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即政府只是公共卫生的服务者,资金的投入者。
【参考文献】
[1]吴英恺.谈医德医风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1999(15):386-388.
[2][德]马克思·韦伯著,王荣芬译,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93-297.
[3]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6.
[4][美]罗伯特·所罗门著,罗汉等译.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