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6月第28卷第6期总第334期 民初西医学术权威在中国的渗透与凸显 郝先中① 摘要:西医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其文化权威和学术优势也是慢慢确立的。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近代医院的普 遍建立、西医教育的日益勃兴、西医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的迅速发展、文化权威对中医界的浸透。进而,西医执业制度和文 化权威逐渐为中医界所欣羡和模仿。 关键词:西医,中医,文化权威 中图分类号:R一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7)06—0075—03 Penetration and Higmight of Cultural Authority of West Medicin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O Xian—zhong.West Anhui U- niversity,Liu An 237012,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West Medicine in China had been through a long and tortuous process.The cultural authority and a— cademic superiority of West Medicine had also slowly steablished which'was represented in universal stableishment f modem ho ̄pi—o tals。increasing prosperity of WeSt Medicine education,rapi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groups and peridioalcs about West Medicine. Furthermore。the practice system and cultural authority 0f West Medicine were gradually admired and imiatetd in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Key Words:West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ltural authority 1胡美的经历:西医学术地位的转机 西医是在实际行医过程中慢慢建立文化权威的。为此,在 段时间里,“病家对医疗仍握有主控权,西医仍必须学习病家熟 悉的语言与行为模式,以赢得病家的信任。”[2 3 10年以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变,到了1926年,西医队伍在 早期的医事活动中他们不得不对中国人作出曲意的迎合,甚至 于他们在给病人的诊治过程中违心地采取“按脉处方”这样一个 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对中国的病家作出一定的妥协,为的是在 中国慢慢站稳脚跟。胡美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注解。 中国空前扩大,影响日甚。胡美有机会接待了一个地位显赫的 病家,此人就是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他替蒋检查VI腔。此时胡 美已经不必模仿中医以求医家的接纳,11年前令他惊叹且有兴 趣学习的中医脉诊,也已变成了表面礼节。尽管在他的医疗生 涯中从未遇到如此位高权重的病人,但“胡美不再像当年初见道 台那般战战兢兢;不需要刻意赢得蒋介石个人的信任,因为在蒋 墙上所挂的军事地图中,他清楚地看到了彼此来自西方地共同 性。”【2j而他在18年前来中国“创立一所医科大学”的初衷,“已 经成为兴起中的国民党的国家目标。夸张一点地说,建立西医 权威的关键在于出现一个追求现代性的中国国家。”_2j 胡美的经历既具普遍性也具代表性。虽然他毕业于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也无法以医术或学位直接赢得病家的信任, 起初他只能借助中医的文化权威来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不得 不“置身于中国的风土人情之中,以合于文化规范的方式来表达 1905年,29岁的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胡美,受雅礼协会派 遣,带着妻儿漂洋过海来到长沙兴学办医。1906年,他在长沙小 西门的西牌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雅礼医院”。 1915年把医院正式定名为“湘雅医院”。胡美在中国行医25年, 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但是这样一位医学大师在中国的最初日子 里并没有足够的权威,在初建雅礼医院的时候,他被中国友人警 告“在门诊时,只能动一些你们认为绝对没有危险的手术。”【1115 因为一旦出现意外,西医的声誉会在愚昧的诽谤中遭到毁损。 不幸的是,胡美的第一次手术就遇到了麻烦,一位病人膏肓的病 人来到了医院,其家属跪求胡医生为其动手术并且签署了同意 书,但是病人还是死在医院,这一看似平常的病案令整个医院大 为恐慌,担心长沙会发生暴动,胡美一面请求巡抚派兵保护医 院,一面为死者购置豪华棺材以示安抚。 善意,来赢得病家对他非专业的信任与友谊” j,并慢慢建立自 己的权威。胡美的经历也表明,西医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 的过程,其文化优势和学术权威的显现,也是慢慢确立的。当 大约在1908年,胡美第一次有机会为一位社会地位较高的 道台看病,为了取得病家的信任,他小心翼翼地模仿中医的方式 为这位大人把脉。道台是男性,就该先按左手的脉,但胡美却露 出了马脚,因为他只是把了一边的脉,但对于中医而言,双手的 寸、关、尺分别对应体内不同的脏腑,因而他等于检查了病人一 半的脏腑就打住。惹得道台愤而离去,为此,胡美非常担心长沙 然。这一优势和权威更多的体现在医院、学校、团体、期刊书籍以 及中医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2近代医院的建立与西医教育的勃兴 中医自古没有正规的医院,在传统社会中,医疗空间是由私 人运作的。医生以个体为单位独立而分散执业。自1906年京 城官医院成立以后,各地也出现了一些中医医院,总体来讲并不 普遍。以上海为例,民国21年(1932年)上海市注册医院为31 家,其中有西医院28家,中医医院3家(分别是浙宁水木中医 院、谦益伤科中医院、广益中医院),中西医医院病床数分别是 1 823张和204张【3l。显然,这种格局与中西医实际人数的对比 形成了反差。究其原因,由于中医的分散性,其诊疗过程呈现小 型化、分散化的特色,最主要的是中医教育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的民众就此对他失去信心。几年以后(1915年),胡美接受了教 训,依次把了病人的双手,并迁就了病家的观念,此举使胡美得 到了病家的认可,却也使胡美惊觉“他们(病人家属)是审判官, 而我只不过是证人而已。只是我第一次认识了中国家庭是控制 着医生的诊断的。”_1]no胡美的遭遇说明了这样一个现实:在这 ①皖西学院 安徽六安237012 Medicine and Ph_losophy(HImanjs1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dun 2007。Vo1.28,No 6。Total No.33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6月第28卷第6期总第334 从民国时期没有一家国立中医院就是明证。 据《上海市卫生志》收录,从1886年10月中国博医会在上 海成立,到1946年8月上海市医学会组建,共有各类医药学团 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式医院开始遍布中国各地,“凡是 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 J到1920年,全国各 地西式医院总计326所,药房244处。根据报告。这些医院共有 病床16 737张,每院平均51张,每年住院人数144 477人次。医 院和药房每年诊治的病人约有100万以上或达到200万之 多 J。20世纪初,西式医院逐渐为中国人所熟知,到民国时期, 至少在一些大城市里,新式医院逐渐取代了“医家”,成为社会医 疗的主体机构。显然,与西方医院制度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 体74个,其中全国性团体32个,地方性团体42个。从时间段来 看,民元以前建立的有11个,其中全国性组织5个,地方性组织 6个,11个团体中,只有中国博医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护理学 会、上海市红十字会4个西医团体,中医团体7个,中医团体在 数量上占明显优势。北洋时期,上海共建立医学团体23个,其 中全国性组织l2个,地方性组织11个,23各团体中兼有中西性 质的2个,中医组织9个,西医团体12个,此时,西医团体在数量 上已经超越了中医,但优势不明显,双方旗鼓相当。南京政府建 立以后,医药学团体发展很快,先后有40个问世。其中,全国性 组织15个,地方性团体25个,40个团体中兼有中西性质的2 个,中医组织8个,西医团体30个,此时,西医组织在数量上呈 压倒优势,几乎是中医的4倍,与之相关的学术地位就不言而喻 了[8]。 化相比,无论规模抑或效益上,中医都显示出自己的弱势。 西医的文化优势表现在医学教育上,不仅在学校数量上,更 有学科体例上的。西医教育在民国时期发展较快,据1937年国 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调查统计,其时全国有公私立大学医学 院、独立医学院、医药及牙科学校及专修科总计33所 ]似。而 中等医学教育规模更大,从1929年卫生部及教育部于北京合办 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后,各省市也陆续办起护士学校、助产学校。 据1946年调查,当时共有护士学校180处,助产学76处 n 。 中医教育一直处于尴尬的局面中。长期被摒于学校系统之 外,且没有一所国立、省立中医学校。终民国之世,中医界为此 一医学期刊是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近代中西医 论争的主要舆论工具。民国时期的医学刊物“数量之多、品种之 繁、发行范围之广皆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水平” j。1935年,宋 大仁、沈警凡曾调查医学刊物,共得中西医期刊总数315种,其 中西医期刊178种,中医期刊137种,分布于16个省市【10]。西 医期刊在数量上略占优势,但发行量和持久性要远远甚于中医 期刊。西医期刊在民国以后有很大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对中医 直不断地抗争。中医教育只能依赖于中医界自身的努力,筚路 蓝缕,苦撑残局。然中医教育始终没有停止,一些民间人士和组 织相继创办了一批中医学校,虽然在数量上和西医不相上下,但 办学规模、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方面都与西医无法相比,这些学 校大多为私人或医药团体创办,随时面临被取缔的危险。 在学科体例上,西医课程对中医的渗透,几乎导致传统医学 占有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引领着医学潮流。有代表性的是丁 福保创办的《医学世界》、《中西医学报》、中华医学会1915年创 办的《中华医学杂志》、余云岫1929年创办的《社会医报》等。这 些刊物基本站在西医的立场上,宣传西医理论与知识,批评中医 理论与实践,所载文章多贬斥中医为“旧医”。而称西医为“新 医”。虽然中医的期刊为数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短命的,有的 内容粗糙” ¨,学术水平低。在众多的中医期刊中,仅有数十种 历时长久且对中医发展起过作用。而且,这些中医刊物中多数 都主张学术上融会中西,改良中医,倾向于用近代科学方法整理 和研究中医药。 4文化权威对中医界的浸透 文化地位的失却。改良派认为,中国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改良 教育是必由之路,这种思想渗透在中医教育中,就是教育内容的 更新和拓展。其必然路径是采西医的学术之长,仿效西医的办 学方法,移植西医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近代兴起的中医教育中 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西医的课程,以神州中医大学为例,该校预科 的课程是:中国医学史、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卫生学、病理 学、药物学、内科学总论、外科学总论、诊断学、法医学、修身、国 文、体操。本科的课程是:内科学各论、外科学各论、妇科学、幼 科学、眼科学、喉科学、花柳科学、各科实习、药物实习、处方、手 术、专科(分内、外、妇、幼、喉、针、眼、伤,药物九科) j。 显然,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校不仅在规模上落后于西医,而且 在体例上已经全面接受了西医学的模式。因为,中医要图存与 西医专业制度的文化权威对中医形成了潜在的影响,甚至 成为他们的目标追求。雷祥麟通过对1932年在上海出版的《国 医名录》进行研究,就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1932年,上海市 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迎合现代科技的潮流,这 也是中医在强大的压力下不被淘汰的重要原因。问题的另一面 国医学会为了打破传统医生相轻的陋习,提倡互助合作之精神, 使在沪的国医师组织化,特此编纂了《国医名录》,其中载有729 人。在资格一栏中,有226人是空白,非空白的503人,其中有 是,西医的学科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教育,中医几乎在学术规 范上处于被同化的边缘。 3学术团体与学术期刊的对照 医学团体是衡量学术水准和地位的一个主要表征。在民国 107人列入毕业的中医学校名称作为执业资格,他们中的大多数 毕业于谢利恒主持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有相当多的中医生, 将“上海卫生局中医登记委员”列为主要资格 J。 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中医师十分看中有官方色彩的资格, 以贺芸生为例,他曾侍诊于上海第一名医丁甘人的门下,但在资 格一栏中,却填上“上海中医专校毕业,现任教授,上海卫生局中 医登记委员”。同为丁甘人弟子的戴达夫,在资格栏上填入“上 海中医专校毕业,现任教授,位中堂医部主任”。1929年中医界 大抗争发起人之一陈存仁的资格是“上海中医专校毕业,丁仲英 门人,康健报主笔。”另一为发起人、《医界春秋》主编张赞臣登记 时期,中西医学术团体的对照,也是反映双方学术地位变换的晴 雨表。晚清时期。中国医界受改良主义的影响,纷纷建立医学 会,是近代中医界觉醒的重要标志。此时,在数量上,中医团体 要远远超过西医团体,概因西医人数较少,势单力薄之故。以上 海为例,对清末以来中西医药卫生团体进行量化分析,因为上海 是全国中西医最集中的地方,其医学团体居全国首位,这里不仅 有地方性的团体。也有全国性的组织机构,几乎所有重要的全国 性医学团体都在上海。因此,以上海为个案研究,可以看到中西 医双方衍变和发展的概况。 76 的资格是曾任1929年抗争活动后成立的“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 会执行委员”,现任“国医公会执行委员,中国医学院教授”。另 著名中医恽铁樵的填写,更是耐人寻味,恽氏拥有很高的名 一Medicine and Philosophy《 ̄istic&SocialMedicie nEdition),Jun 2007,Vo1.28。No.6。TotalNo.33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6月第28卷第6期总第334期 望,《国医名录》中多人以“恽铁樵授”当作他们的行医资格。但 恽氏本人的资格栏上只填“行医十五年”的字样。谢利恒被《国 inChina[M].NewYork:W.W.Norton&Company,Inc,1946. [2]雷祥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J].新史学.2003.14(1): 79,8O,72,73. 医名录》誉为“今日国医界的泰斗”,他的资格栏中只填入“本会 发起人之一”(国医名录.上海市国医学会,1932:7—82.)。 [3]上海市地方协会编.上海市统计[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9. 显然,在当时医学界的各种正式资历已成为填写“资格”时 的首选。而“中医学院毕业”、“任教”、“中医医院工作”、“中医公 会委员”、“国医馆任职”等头衔几乎全是引入西方专业制度下新 兴的产物。而那些没有任何学术头衔可以填写的中医师们,就 不得不填入“世传”、“父传”或“执业若干年”等字眼了。在729 人中,有134人的资格是“父授与世医”,172人为执业很久了。 在《国医名录》中可以看到,中医师的自我分类已经由非正式的 “名医”、“儒医”、“世医”、“铃医”、“江湖医”等向正式的、有团体 基础的各种学习经历和职称移动了,虽然“这种移动距西方社会 [4]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M]。上海: 文汇出版社,1993:400. [5]集体编撰.《中华归主》中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23. [6]朱23. 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7]佚名.上海七个中医学校的教程及兴亡[J].医界春秋.1928.2(21): [8]1886 1990年上海医药卫生团体一览表.上海市卫生志[EB/OL]. (2002—03—12)[2003—04—2]http://www.shtong.gov.cn/ node2/ 学家定义的专业化体制还离得非常远,……但无论如何,它已经 明确地走上了以专业团体为基础的方向了,因为许多中医界夙 [9]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01. [10]宋大仁,沈警凡.全国医药期刊调查记[J].中西医药,1935.1(3):5. [11]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9:102. 作者简介:郝先中,历史学博士,安徽皖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 代史,医学社会史。 负声望的医生都已在投身中医校、医院、公会、医团的组织与领 导,而他们也将由之得来的各种头衔列为最重要的行医‘资 格’。”[2]显然,西医的执业制度和文化权威开始为中医师们所欣 羡,并作为目标追求而尽力仿效。 参考文献 [1]Dotters East,Dotter West:An Ameryican Physician Physicin’s Liafe 收稿日期:2007—02—27 修回日期:2007—05—15 【责任编辑:徐承本) 【上接第72页)坊巷,分认地分诊治。本府差官提举合药,并日 宗“以两浙灾疫深所轸念,命三馆检讨灵迹以闻,于是遣使遍祭 其山川祠庙,为民祈福”[ ]加l9。这种措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 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的无奈。祈祷和巫术虽然不能阻止瘟疫 的爆发,但在当时科技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在客观上能够起到安 支食钱,于御前寄收封桩钱内等第支,破患人稀少即罢”【4 J】】4嬲。 3.2.2采取隔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隔离措施源于隋唐时期,当时出现收治麻风病人的“疠人 坊”。宋朝时,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设安济坊,由僧人主 持,疗养民间贫病者,南宋时改称安养院。宋朝安济坊其组织形 式,有管理人员有病房和医生,并且有病历表用来记载病人痊愈 定民心,阻止灾民流动的作用。因此,这种措施在当时的救疫过 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邓拓.中国救荒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22. 1 085. 或死亡等情形。曾巩曾有记载:“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 二人,属为视医药饮食”[11]540。安济坊内还设有隔离病人的房 间,以防止传染。从安济坊建立时起,就受政府管理,由国家拨 发每年所需的钱米医药。因此,安济坊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2]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M].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796 —[3]康弘.宋代灾害与荒政述论[J].中州学刊,1994,(5):123—128.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3“元七年五月壬子”[M]. 个由政府管理的瘟疫隔离机构。 通常来说,各种灾害过后,经常会爆发各种伴生性瘟疫。同 [4][宋]李3.2.3妥善安置灾后流民,减少伴生性瘟疫的发生 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元]脱脱.《宋史》卷62《五行一下)IN].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年:483—484. 时灾害导致流民增多,加之古代生产力条件以及交通条件的限 制,赈济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大量灾民向城市流动,造成城市生 存环境恶化,也会引发瘟疫。宋人对此已有认识,曾巩曾说:“至 于给授之际,有淹速,有均否,有真伪,有会集之扰,有辨察之烦, 措置一差,皆足致弊。又群而处之,气久蒸薄,必生疾疠。”【11J42 [7] 孙关龙.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4.(6):123—128. [8]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7《马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559. 宋朝政府针对此问题,对受灾地区的百姓进行分片轮流发放食 物,根据受灾的情况,以耆为基本单位,将受灾地区进行划分, “每一官,令专管十耆或五、七耆。据耆分合用员数,除逐县正官 外,……择有行止、清廉干当、得事不作过犯官员”_1 2l。对灾民 进行分片赈救,避免他们流向城市,这样既可以提高赈济速度和 效率,又可以防止灾后瘟疫的爆发。 3.2.4利用祈祷、巫术安定人心 [9][清]徐6 672. 松.《宋会要辑稿》刑法5之6[M].北京:中华书局,1957: 镇.《东斋纪事》卷4IN].北京:中华书局,1997:36. [10][宋]范[11][宋]曾巩.《元丰类稿》卷19(越州赵公救灾记》[M].文渊阁四库 全书第1098册. [12][宋]董娟.《救荒活民书》卷下《支散流民斛斗画一指挥》[M].文 渊阁四库全书本662册:285. 作者简介:邱云飞(1980一),男,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古代由于科技落后,人们的科学知识普遍低下,各朝政府在 灾害发生时,一方面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人民进行救治;另一方 面,也寄希望于超自然能力的帮助。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真 收稿日期:2007—01—05 修回日期:2007—04—30 (责任编辑:徐承本) Medicine and Philosophy(I-kn ̄anistie&Social Medicine Edition)。Jun 2007。Vo1.28。№6。Total№334 t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