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937年~1949年我国医学教育发展情况述评

来源:画鸵萌宠网
垦兰宴 窭 医学与哲学201 3年11月第34卷第11A期总第488期 1 9 3 7年~1 9 4 9年我国医学教育发展情况述评* 慕景强① 摘要:正规西医教育自1866年在中国出现后,经历了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发展,到1937年之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绩。抗日战争以及随后的解放战争对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具破坏力的影响。大量医学院校抗战时或内迁避祸,或 无奈停办,或苟且偷安;内战时或辗转回迁,或流离失所,或奉命留守。医学教育虽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医学院校的内迁使 我国医学教育中心发生了大转移。两次战争对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了重大影响;战争带来 了严重破坏,但中国医学教育的骨骼毕竞保留了下来,也为新中国留下了火种。 关键词:战争,医学教育,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R~092,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3)11—0087—04 Review of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from 1937 to 1947 in China MU Jing—qiang.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Zk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Formal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y 1937,which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since 1866.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subsequent war of liberation have a very destructive effect on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A large number of medical schools moved to avoid the war。or had to close,or tried to seek temporary peac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they had to moved,or became homeless,or were ordered to stay.Medical education has suffered a great loss, the moving of Chinese medical colleges made the center of medical education transferred.The two war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resources.The war caused serious damage,bu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retained.It has also left hope in China. Key Words:war,medical education,history of education 严格说来,把1937年~1949年这段时间定义为战 争时期是不确切的。但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绝大部分时 间内我国是处于战争状态的,而我国医学教育的总体发 展趋势并未随时局发生大的转变。据统计,1937年以 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分布在东部沿海、沿江及平 津地区,当时共有高等学校llO所,其中上海与北平占 1/3(上海26所,北平16所),广大的西部地区共有9 所,约占全国的8 _】]。根据1937年中华民国教育部 医学教育调查统计,当时全国有公私立大学医学院、独 立医学院、医药、牙科学校与专修科总计33所。从地域 分布来看,也是上海、北平、广州居多。 择了远避战火,搬迁到内地相对安全的地区——我们通 称为内迁;另一部分则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搬迁,亦有停 办的,命运迥异。下面就以内迁与未迁两种情况分别 述之。 1.1 内迁 抗战伊始,所有被侵占省市的医学院校,大多被迫 停办或内迁,原有设备损失惨重。据调查,1937年~ 1939年,全国教会医院被轰炸、毁坏、劫掠及占用的共 35所,当时国内教会医院共有268所,可见损失在13 以上Ee;。实际上,在整个八年抗战中,由于战局的不 断变化,非沦陷区或半沦陷区一旦面临失陷的危险, 当地的高校便不得不迁移。因此,八年抗战期间,院校 内迁一直没有停止过,内迁时间的选择呈现出与时局变 1 内迁与未迁——抗日战争时期的医学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企图摧毁我国教育事 业,对高等教育机构狂轰乱炸,使我国高等教育蒙受了 巨大损失。在危急关头,为保存教育实力,国民政府教 育部做出院校搬迁的决策。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也 对医学院校的搬迁做了规划,这样,一部分医学院校选 ①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18 化密切相关的特点。 1.1.1联合 虽然时间、时局紧迫,但内迁并非盲目,教育部医学 教育委员会提前做了规划,并以此次内迁为契机,对西 南、西北及华中地区的医学教育加以重视,内迁的医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本土化和 专业化研究”,项目编号:13BZS092 Medicine and Philosophy.Nov 2013.Vol 34。No 11A。Total No 488 院校也大都集中在这几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其生存和发 展的形式主要以几所高校组成联合大学为主l3]。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 ! !圭= ! !生茎鱼堕兰墼堕垄垦堕 鲨 二二蔓量堡 医学与哲学201 3年11月第34卷第11A期总第488期 了抗战后方重地。为此,有不少高校迁往了四川,其中 医学院校就有12所。1938年~1946年前后九年间,处 于敌占区的四所基督教会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南京 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北平燕京大学,相继迁 到成都华西坝复校,与东道主华西协和大学共同在一个 校园里上课。这便是抗战期间蜚声海内外的华西坝(现 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上的5所大学。再加上中央大学 和协和医学院护校等共有7所大学在华西坝上联合开 课,7所学校共有文、法、理、医、农5个学院(所),60个~ 7O个/系l 。 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则迁往 西安,并于l937年9月在西安组织了国立西安临时大 学。当时学校发给学生的津贴极少,生活非常困难,同 学们便组织了医疗服务队,为群众看病,收些费用以维 持生活。这时学校还谈不上上课。1938年4月,西安 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同时在昆明成立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这两所大学融汇了内迁 的主要高等学校。西北联合大学设在陕西汉中一带。 医学院设在汉中(现南郑县),以汉中联立中学为基础, 借了几间教室,又在中学附近租了几所民房作为学生宿 舍。不久,学校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开课了。 联合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众多医校聚集在一起,如 何在教学和科研上尽可能地良性发展,医界人士也想尽 办法。有人就认为在当时情况下(1941年前后)各医学 院校应取各自之长(教学水平和科研力量优秀的学科) 集合成一“组织健全,经费充裕,俾成全国医学之最高学 府。”当然,除了人员外,先进的设施、图书资料也一同集 中。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医学教育扩大生产是不可能 的,质量就会成问题[5j。当时在这些迁到四』I』的大学 中,中央大学医学院和齐鲁大学医学院由于学生临床教 学的需要,经华西协和大学、齐鲁大学和中央大学三大 学协商并征得教会同意,决定将教会的仁济医院、仁济 女医院(妇幼专科,于1940年遭焚毁)和存仁医院(眼耳 鼻喉专科)作为三大学的教学医院。1938年7月1日 正式成立华西、齐鲁、中央三大学联合医院。1941年, 中央大学医学院在成都自建医院后,三大学联合医院改 成齐鲁、华西大学联合医院。 1.1.2 影响 战争使医学院校损失巨大,许多学校流离失所,正 常的教学受到严重干扰,各院校只能各自为政,尽最大 所能减少损失,教学也是尽量维持,质量可想而知。损 失虽然巨大,但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在战火中,依然有 新创办的院校。抗战期间创办的医学院有:国立贵阳医 学院(1938年)和省立湖北医学院(1943年)。1944年 日寇侵黔,贵阳医学院西迁重庆。先期迁往重庆的还有 上海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同济医科 大学 。 在人们为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而痛心疾首之时,不 得不看到,内迁医学院校也给内地带来了变化,抗战时 期大批高校的内迁和各级教育的发展还冲击了内地封 建、愚昧、保守的社会风气,对内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事 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前这些地方都是偏 远或内地省份,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上海、北京以及 沿江沿海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而由于战时学校的迁 入,将先进文化知识带给这些地方的人民,大大促进了 这些地方的发展l7 ]。内迁地区的医疗卫生更是受益 匪浅,原来西医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地区,突然涌进了 大批的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当地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 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以迁川医学高校(共12所,其中有10所聚集在成 都和重庆)为例,在四川的短短几年里,这些医学高校并 未因敌人的肆意破坏和战争的流离失所而止步不前,它 们不仅扩大了办学规模,而且还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 展。首先是师生人数有所增加,据统计,1939年齐鲁大 学医学院招收了3O名新生,比上年多招收14名,到 1940年其医学院学生总数达到了117人;中央大学医 学院1939年招生38名,1940年该校医科学生总数达 103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也增加了,如国立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四川李庄(宜宾县内)时期,其教师人 数就由27人增加到了45人。其次是系科和研究所建 设的发展壮大。据1947年统计,四川I的医事人员已达 2 492人,位居全国第一。可见,12所医学高校的迁川 及其发展壮大直接推动了四川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l0j。 1.2 未迁 抗日战争爆发后,没有内迁的医学院校亦可分三种 情况,(限于篇幅及主题,本文未迁的院校不包括El本办 的院校)下面分述之。 1.2.1德国办学校 由于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的关系,德国办的院校虽 然也受战争影响,但许多没有内迁。最有代表性的是上 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它一贯沿袭德国教学制度,学风 严谨,注重求实。这一时期,德籍教授虽已所剩无几,并 且不担任校、院两级的领导职务。离校教授中有归国 的,但也有一部分留在上海这座“孤岛”的租界里,办“德 国医学院”,兼在附属医院行医。但是,在中国教授中留 德学成回国的却相当多。他们在德国接受专业教育的 同时,完全适应了德国的教育制度和方式,回到同济工 作,自然地贯彻德国的一套教育方式。这一时期,同济 大学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仍保持着德国特色,并且 在战争中还有所发展。这些院校在抗战胜利后的重建 就比较顺利。 1.2.2坚持未迁的院校 除德国人办学之外,仍然有院校坚持在日军占领 区。未内迁院校中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是私立同德医学 Medicine and Philosophy。Nov 201 3,Vol 34。No 11A,Total No 488 院,由于学院校舍恰好在市中心战区内,1937年上学期 便没有在学校上课,仪器设备也没有迁出,损失极大,据 估计达7O 以上。根据教育部的训令,同时也为了顾 全学生学业,于是采取补救措施:在同孚路附属医院内 设法添置教室,布置讲习,如期开课。但只有四、五年级 的学生迁到附属医院上课。而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则 租借爱文义路790号上课。1941年学校购置并添建附 属医院的房产,所有学生才集中上课。课程内容也与平 时有所不同,大都注重实用并加授国防、化学防毒、救护 等课程,以适应非常时期的需要_l 。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许多学校内迁,但同德医学院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开业医生,绝大多数学生又都是 上海的资本家子女,而校长顾毓琦除了也有自己的诊所 外,在若干药房、药厂里还有股份,因此大家都不愿离开 上海,他们认为“反正谁来都是一样”。 在各院校师生纷纷外迁之际,1938年,大批犹太难 民来到上海,其中有一些医师和看护人才,经教会医事 委员会帮助,在上海找到谋生之路 ],成为上海医界一 个独特的风景。 同德医学院经历战争洗礼幸存下来,1952年全国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和私立震旦大学医学院、圣约翰 大学医学院合并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 学院)。而东南医学院在战争中则全部被毁。 1.2.3受日本招安的伪医学院校 伪医学院的典型代表是“国立北京大学”。1938年 1月,日军卵翼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伪教育 部利用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的办学条件,办起了“国 立北京大学”,下设文、理、法、医、农、工六学院。医学院 也于5月10日复课。这时,学校共有教授13人,副教 授2人,学制由六年改为四年,并开始扩大招生人数。 当年招收新生60名。 1941年12月,日本政府偷袭美国珍珠港,美英等 国对日宣战。1942年初,日本侵略者对美英等国家在 华创办的学校——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燕京大学予以 封闭。1942年3月,医学院接收北平协和医学院转来 的学生。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国民党 政府派接收大员接管了北平。9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收 复区内的所有公立大专院校均为“伪大学”,所有的毕业 生和在校生均为“伪学生”。当局宣布不承认其学历和 学籍,凡已毕业的学生均须经过2年~3年的集训,通 过思想上和学习成绩上的甄别审查,发给合格证明后, 各机关、医院方可录用。 2 回迁与恢复——解放战争时期的医学教育 抗战胜利后,内迁的学校纷纷迁回原地。医学教育 逐渐有所恢复,但也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毕竟战争带来 的创伤太大了,不是迅速就能恢复如新的,况且接踵而 Medicine and Philosophy。Nov 2013,Vol 34,No 11A,Total No 488 ! !生二 !!!墨墓国堕兰墼宣垄垦堕堡鲨 ==蔓量堡 医学与哲学2013年11月第34卷第11A期总第488期 来的是三年解放战争。由于战时的处境并不完全相同, 回迁和重建的情况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在战争中未从 原来的所在地迁走(或部分迁走的)而继续开课的医学 院校与疏散到内地的学校之间差别很悬殊。 2.1 回迁 对于那些(大部分)内迁院校的恢复重建就没那么 顺利了。它们首先要做的是先迁回原址。同一省内的 搬迁,距离较短,相对容易一些。比如岭南大学医学院 等恢复上课的时间就比较早,1945年10月就开始了, 而这基本上是比较例外的情况。许多是在1946年才开 始搬迁,恢复上课时间就更晚了。 抗战刚刚结束,交通、运输工具极其缺乏,各院校回 迁和当时疏散到内地时一样是困难重重。另外,在疏散 时一般是分几个阶段进行的,而往沿海各省的回迁则定 于1945秋统一行动。此外,由于并非只有大学需要回 迁,其他机构也需要搬迁。而且,政府机关和军队的搬 迁拥有优先权l】 。所以,返回的路上也是异常艰辛,例 如,1946年5月,上海医学院渝院师生开始分批回沪, 但在返沪途中满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船只沉没,师 生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好不容易迁回原址后,首要的问题是筹集重建所需 的资金,以教会大学为例,其资金来源于创办大学的教 会、财团或姐妹校、毕业生等国内外团体和个人等募捐。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各大学积极努力恢复重建工作时, 雪上加霜的事情接踵而来。1946年7月,抗战结束后, 国内和平的好日子再次被打破,国共两党的全面内战爆 发。战争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各院校的重建计 划陷入困境。1947年5月,国民党政府忙于发动内战, 漠视教育,医学教育每况愈下。 2.2 接管 1948年以后,解放战争战局逐渐明朗,各地不同类 型的大学虽然心情各异,但只有静待解放军的接管。 1949年4月25日,人民解放军发布了《约法八章》,阐 明新解放区的接收工作方针,其中第四条是针对教育机 构的。不仅在法令上保护公私立学校,解放军的干部中 也有人就欧美教会大学的问题许下允许其继续存在,维 持现状的诺言。在1949年4月22 El,华北人民政府教 育部副部长张宗麟秘密召见辅仁大学的师生代表时,阐 述了如下方针:(1)新政权尤其关心维持私立教育机关 的现有状态。(2)上述机关只要遵守政府的法令或指 示,则允许其继续存在。(3)不敌视天主教徒,而应说服 教育。对待所有的传教会,基督教会也好天主教会也好 均应宽大处理。 2.3 留守 还有一部分院校没有回迁成功的,如西北医学院计 划迁回北平,因当时教育部长朱家骅阻拦以及其他种种 原因,这一计划终未能实现。自此,这一部分师生脱离 ! !!= ! !生塞鱼堕兰墼堕垄垦堕 二二蔓墨望 医学与哲学201 3年11月第34卷第11A期总第488期 了北平大学医学院。但是,他们为祖国西北的医学教育 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盘点——战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3.1平衡 医学院校的内迁使我国医学教育中心发生了大转 移。由原来以北平、上海、南京和武汉为中心的沿海和 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以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西安为中 心的西南、西北地区转移,大大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医学 教育特别是医疗卫生的落后状态。仅四川一省,迁去的 医学院校就有12所,这些医学高校在四川的建设和发 展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的医学教育事业,并为四川医疗卫 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两次战争对 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制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uj。 内迁医学院校的发展壮大是抗战救国的时代需要,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当然这也是与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艰 苦奋斗和努力建设分不开的。 3.2 火种 据1950年调查统计,全国共有医学院校44所(含 药科3所),其中国立24所,省立7所,私立13所 ]。 仅从院校数量上看,战争并没有带来什么损失,可 学校内部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学校从教学、管理 人员到学生数量和质量,从医学图书到实验、医疗仪器、 设备都无法和战前相比。但中国医学教育的骨骼毕竟 保留了下来,创伤虽巨,但经过时间的调理,一定会肌肉 丰满,强壮起来。仪器、设备损失了,但我们还有教师、 学生,还有火种,还有医学教育的精神。 由于北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北京的 医学院校(以北京大学医学院和协和医学院为例)受战 争的影响并不大,抗El战争中虽被日军占领,但医学教 育还是在继续,而北京大学医学院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1948年),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学校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里,学校拥有一支比较大的教授队伍(1947年协和医学 院复校后,部分教授回协和医学院工作,但仍任学校的 兼职教授)。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当时国内医药卫生学界 的杰出人才,是各学科的带头人物。这一时期,学校的 教学、科研、医疗都有所进展,管理也达到了该校建校以 来的最高水平。 3.3 战后 新中国成立,情况发生了变化,1952年,由于学习 苏联,进行院系调整,结果是:上海震旦、圣约翰、同德3 所医学院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 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 并,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东南医学院迁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现为安徽 医科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 华医学院合并组成华南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现为 中山大学北校区)。经过调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保存 了32所(其中药学2所)_1 。至此,原来的综合大学医 学院被独立或调整出来,这样的大学医学院有圣约翰大 学、震旦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齐鲁大学、同济大学、北京 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岭南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大 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 如果没有这两次战争,新中国成立时的医学教育水 平、规模、成效要比战后的状况好许多,这是毋庸置疑 的,可历史不能假设。战争延缓了现代医学教育在中国 的发展进程,但整个战争期间,医学研究是逐渐加强的, 医学教育也是一直向前发展的。然而,战争也不可避免 地对后来的医学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重科研、轻 教学的积习流毒至今,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等。 参考文献 [1] 樊明成.抗日战争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EJ].高教发展与 评估,2005,21(1):43—46. [2]马立斯,王吉民.教会医事委员会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i 939,25 (8):541 548. [3] 徐国利.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述[J].天津师大学报,1996(1):56 61. [4]马俊之,刘报晖,唐开正,等.华西医科大学校史:19i0—1985[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64—66. [5]沈寓祺.对于我国今日医学教育之管见EJ].中华医学杂志,194l,27 (7):436 439. [6]金干.西方医学教育的传人发展及历史经验:下[J].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1993(1):35—41. [7]申晓云.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244. [8]王安平.浅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的作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0—63. [9] 黄 茂,曾瑞炎.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I[J].抗日战争研究, 2005(1):34—55. [10]上海市档案馆.同德医学院战时办理情形及最近状况[Z].上海:上 海市档案馆,Q249. [11]大壕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M].黄福涛,译.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8:13,17. [12]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148. 作者简介:慕景强(1973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育学博士,副研究 员,研究方向:医学教育、高职教育。 收稿日期:2O13 O5 19 修回日期:2013—08—24 (责任编辑:李枞) Medicine and Philosophy。Nov 2013。Vol 34。No 11A.Total No 4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