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代长安城的建筑及布局形式研究

来源:画鸵萌宠网
唐代长安城的建筑及布局形式研究

唐亦功

【摘 要】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奇迹。首先,他有着极为严整、精密的城市规划,这种城市规划的完善和有序令当时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永恒之都都无法望其项背。其次,他规模宏伟、外观壮丽的城市建筑此时达到了木构建筑的顶峰。举凡屋顶形式、木构结构、单体建筑和组群布局形式,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完善的程度。这个建筑的顶峰是如此的高大,以致于其后的各代都无法超越而只能略做修改和补充。%Chang'an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a miracle around the world. First, there was a very orderly and exact urban planning, who was admired for its improvement and ordering of the plan by some eternal nations with a long history. Second, the buildings with grand scale and magnificent appearance have reached a peak in the history of wooden building. The achievements like roof form, wooden structure, single building or group layout and so on, reached the most perfect effect of Chinese ancient building. The construction is so perfect that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 each of which can only slightly to surpass. They can do the modification and replenished. Key words: Chang'an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Building; Layout; Form layout 【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2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唐代;长安城;建筑;布局形式 【作 者】唐亦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924.1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建筑有着巨大的发展和建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从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周礼·考工记》中便可以寻觅到当时的人们对于理想的城市布局模式的企望;他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关中平原肥沃丰饶的土地和润泽的清流足以使庞大的城市人口居有屋和食有“鱼”。此外,唐以前中国近千年建筑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亦为唐长安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所有这些原因都只是唐长安形成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那么,他的充分条件是什么呢?这就是——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

无论是唐代的经济状况,唐代的社会价值观,还是唐代人对于生活的享受与娱乐方式甚至是唐代的时装,都无一不向我们表明了唐代是一个怎样“手执铁板铜笆,高唱大江东去”的激越的时代。在这个“前无古人”的辉煌时代中,人们敢于思想、敢于张扬自我和表现自我,敢于创新和求异。因此如果说唐长安的出现是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的话,那么唐代人的精神就是灌溉这个土壤的肥沃的养料。在这种双重因素的催生下,才产生了唐长安这朵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艳丽奇葩。

西安市位于北纬34°10′-34°25′,东经108°47′-109°10′之间的关中平原中部,渭河以南的河流二级阶地上,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唐代的长安城所在地。现市区(建成区)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今西安城的城市轮廓大体呈一“T”型。西安市的古建遗存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地面建筑、地表遗

址及地下部分。

1.地面建筑:这部分古建筑的数量约有数十处,且多分布于明旧城的范围(既今城圈内)和城市的南部。主要有:钟楼、鼓楼、两座清真寺、碑林、城墙及城门、大雁塔和小雁塔等。大多建于明代(或在明以后被修复)。

2.地表遗址:西安地表遗址数量较多,约有二十余处(有些后被复原),这些遗址在城市的西部(有汉太液池遗址、汉建章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和唐长安城宫城南墙遗址等)、北部(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和麟德殿遗址、唐太液池遗址、唐丹凤门遗址、唐梨园遗址、唐玄武门遗址、元安西王府遗址、元斡儿朵遗址等)及南部(有唐明德门遗址、唐天坛遗址、唐木塔寺遗址等)均有分布。而在城市的东部,则分布着一些经后来部分复原重建的建筑如青龙寺、兴庆宫公园及半坡博物馆等。此外,城内零星分布的还有几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朱家崖新石器遗址、鱼化寨新石器遗址等(图1)。[1]

3.地下部分:此部分遗存除位于城南郊的汉宣帝杜陵外,基本上都分布在渭河两岸关中平原乾县以东的地区。计有:秦陵1座、汉陵11座、唐陵18座。其中,秦陵和汉陵大多分布在西安附近渭河两岸地区,而唐陵则主要位于沿北山山脉一线的丘陵地带。11座汉陵中,除了文帝霸陵(今西安市白鹿原边莫灵庙南)和宣帝杜陵(今西安市南郊甘寨村北)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的陵墓均分布在咸阳原上。从西向东依次为:武帝茂陵(兴平县豆马西北)、昭帝平陵(咸阳市南刘村东北)、成帝延陵(咸阳市马家窑东)、平帝康陵(咸阳市大寨村东)、元帝渭陵(咸阳市新庄北村南)、哀帝义陵(咸阳市南贺村南)、惠帝安陵(咸阳市白庙村南)、高帝长陵(咸阳市怡魏村南)和景帝阳陵(咸阳市穆家村北)。除上述9个汉帝陵外,还有后陵和很多陪葬墓。唐陵的分布则在东起蒲城,经富平、三原、泾阳、礼泉直到乾县的北山山峦一线,唐朝的18位皇帝(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葬于河南的偃师县,一个葬于山东的定陶县)均葬于此。有高祖献陵(三原县徐木乡永

和村)、太宗昭陵(礼泉县东北九巙山)、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乾县西北的梁山)、睿宗桥陵(蒲城县西北的丰山),此外还有:中宗定陵、玄宗泰陵、肃宗建陵、代宗元陵、德宗崇陵、顺宗丰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文宗章陵、宣宗贞陵、懿宗简陵等(图1)。[1]

本文主要以其地表遗址建筑(包括后经部分复原的)为例,探讨唐长安城建筑的形式及布局状况。

如图2,唐代长安城共分为109坊。[1]除了布设在城北部高敞之地的宫城与皇城、东北部的大明宫、东部的兴庆宫和东南部的曲江池以及在城市的东、西方向各占二坊之地的东市和西市外,其余各坊住宅的分布基本上遵循着“东贵西富”和“南虚北实”的规律。“东贵西富”即随着宫室格局的变化和唐中央政治中心的东移(唐开元时,唐玄宗由大明宫移入兴庆宫。从此,兴庆宫便成为此时期的政治中心。此后,至唐肃宗以后的各朝又以位于城市东北的大明宫作为其政治中心。大明宫和兴庆宫均在城市的东半部——一为东北、一为东),使得官吏和贵族的住宅也不断地由城市的西部向东部转移,这种布局形式愈到后期就愈明显。而城市的西部除了大量平民的住宅外,不少富商巨贾的宅邸也多建于此,故而为“东富西贵”。至于“南虚北实”现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唐长安城在设计上将宫城、皇城、市场及主要的交通线路等均布设于城北,而人们为了生活之便纷纷将自己的住宅选择于城市的北部;另一方面也由于唐长安的规模宏大,城市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故城市的南部住宅的分布也较为稀疏。

唐代长安城的建筑类型根据已恢复的和有较为确切参考的建筑部分大略可分为:宫廷建筑——包括皇宫内苑等一些重要的殿堂建筑;城市建筑——包括市政设施如城门等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等。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同类建筑物的建筑形式共同点较多,但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形式间也互有交叉与相同之处。现根据有关专家对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内的麟德殿、含元殿和唐长安城明德门、玄武门及重玄门的复原情况

以及绘画、出土明器中表现的民居形式,对其各类建筑形式所呈现出的特点做一分析。

1.屋顶形式:无论是殿堂建筑(含元殿和麟德殿)还是重要的城市建筑(城门),其屋顶都以庑殿顶为主要形式(图3,图4)。[2]庑殿顶即为《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四阿形式,外观为五条脊把瓦顶分割为前、后、左、右四大坡,使雨水可从四面排泄。含元殿即是重檐庑殿(实际上是加了一匝副阶);在麟德殿的建筑群中,顺南北向主轴线串联排列的三座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亦均为庑殿顶;而明德门与玄武门和重玄门的区别,则主要是规模的不同。如明德门为5门道,玄武门和重玄门则为单门道。但各城门上的建筑屋顶都相同,为单檐庑殿顶。歇山顶则主要见于殿堂建筑中的附属建筑物——阙以及贵族宅第内的楼阁建筑等形式中。如唐含元殿前的翔鸾和栖凤二阙,便均为重檐歇山式(这种形式在西安的仿唐建筑——大唐芙蓉园的正门及两翼的阙楼中可非常直观地看出。另,在寺庙等宗教建筑中,庑殿顶和歇山顶也被较多地采用。如至今仅存的唐代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与佛光寺的屋顶就分别为歇山和庑殿)。

2.开间形式:殿堂建筑(含元殿和麟德殿)和城市建筑(城门)的面阔都较宽,且多以11间为主。如含元殿的面阔为11间(不包括副阶2间);麟德殿的三大殿内,虽然其进深各不相同(依次为4间、5间和6间),但其面阔均为11间;唐明德门的面阔亦为11间(图5)。[2]显示出唐代的重要建筑宏大、敞丽的时代特点。此外,唐代殿堂建筑的面阔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明间大而左右各间小或各间的间距都相同。

3.建筑物的布局形式:殿堂建筑群的布局形式一般遵从中轴对称(多为南北轴线)、均匀布局的原则(图6)。[3]如唐含元殿的平面布局,中间为长方形的主殿,两侧对称分布着两阙,整体布局为一“”。而从麟德殿的发掘平面图中可知,位于南北向主轴线中的三大殿两侧,还对称分布着西亭和东亭,西廊和东廊以及结邻楼和

郁仪楼等。若是单体建筑,则大多为以建筑物的轴线为中心,两翼对称布局。这也就是唐代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一般面阔均为单数的原因(一间作为中心,两侧间数相等)。

至于唐代的其他建筑(主要是民居建筑),则有着下述的特点:

1.在建筑的形制和规模上等级分明,故自由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如在《唐六典》中对建筑的规模限定为:“凡宫室之制,自天子至于士庶,各有等差。天子之宫殿皆施重拱藻井,王公、诸臣三品以上九架,五品以上七架,并厅厦两头,六品以下五架。其门舍,三品以上五架三间,五品以上三间两厦,六品以下及庶人一间两厦。五品以上得制鸡头门(在古建筑中,每宽深两个方向的四根柱子包围的空间称一间。间之宽为面阔,间之深为进深)。”

2.屋顶形式:悬山式的屋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方面的证据可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图7,图8)、[3]王休泰墓出土的陶院落和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得到证实。此外,在一些贵族和高官的豪宅中,也间有一些歇山式的屋顶形式出现。 3.结构形式:从上图中可看出,民居建筑的斗拱大多为一斗三升形式。即:坐斗上横安正心瓜拱一道,拱上安三个槽升,上托正心枋。斗拱间的补间铺作(阑额上坐栌斗所安的铺作称为补间铺作)均为人字型,这也是唐代建筑一个明显的特征。 4.住宅院落的布局形式:唐代院落的布局形式大体有廊院式和合院式两种。一般廊院式在唐前、中期较为普遍,而合院式则大多出现于后期。廊院和合院布局的具体形式有:主院为前后两进(亦有三进及以上进数的),且主要建筑一般布置在宽阔的内院中,如主屋、楼阁等。主院的侧翼有些还建有附院,一般设有马厩或球场等附属建筑。主院的大门既有单层,也有双层,均为悬山式屋顶。廊院与合院都是封闭式的院落形式,不同的是廊院周围是回廊环绕(在唐代回廊多采用直棱窗的形式,此种形式具体可参见大唐芙蓉园南面“九天门”周围的唐代廊院复原),而合院周匝则以廊屋代替回廊组成封闭的住宅单元。由于住宅具有一定的规模,尤其是达官

显贵的住宅更是如此,所以在院落中布设园林、营造景观就成为一种时尚。据研究,当时在长安城的官吏贵绅之家中,在宅第中营建园林的就占了50%以上。

Key words:Chang`an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Building;Layout;Form layout 【相关文献】

[1]马正林.古今西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侯幼斌,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Abstract:Chang`an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a miracle around the world.First,there was a very orderly and exact urban planning,who was admired for its improvement and ordering of the plan by some eternal nations with a long history.Second,the buildings with grand scale and magnificent appearance have reached a peak in the history of wooden building.The achievements like roof form,wooden structure,single building or group layout and so on,reached the most perfect effect of Chinese ancient building.The construction is so perfect that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each of which can only slightly to surpass.They can do the modification and replenish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