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_Illl 大语文论坛・视 点 4.鼓励式实践 积淀,才能进行美的鉴赏活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 载、体现着文学的认识、教育功能,但作为文学的高级 有人说:“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的确,适当的鼓 励有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同样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教师的鼓励更显得重要。要想鼓励 情感体验活动——审美鉴赏。往往被忽视.造成目前学 生普遍地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更是没有兴趣去学.导 致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偏失.这是当前我们对语文学 科的误区所在 实践取得成功.这需要教师事先设计好实践内容.遵循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做到学生“跳一跳就能摘 得到”。如我在教应用文写作时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写海 报。于是我就主动联系校学生会的同学.鼓励班级学生 朱光潜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 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 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学生会参与各种活动的策划.通过 味。~纯正的趣味”就是对于真正的美的感知能力和鉴 实地察看、跟踪学习、模拟创作等环节,学生们很快就 掌握了海报的具体格式。 当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虽已经在风风火火的 推行.但在实践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老师的 综合实践的目标不明。随意性较大,缺乏整体的、系统性 的考虑.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不能有效地整合语文应用 能力和人文精神教育.忽略了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从 而就偏离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同时在具体的实 施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方法不当。不能有效的把教师 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 来.导致学生放任自由。甚至出现语文综合实践课演变 成班团队活动。从而异化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从更 新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方面积极探索.争 做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排头兵。“语文即生活.生活即 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同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重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盛况。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谈丈学的审美教育 雏 ——语文教学随感 ^1 画许宏安 我们知道。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门艺术。文学的功能可分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和审美功能。其认识、教育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为 根本。最为普遍。审美功能与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相比, 则表现为一种较为高级的情绪情感体验.它要求审美 对象的主体——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 ・14・ 赏能力,即审美能力。审美是什么呢?它是作为主体的 人对客体的情感的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因此,加强 语文教学的审美意识.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情趣.培养 学生普遍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教育工作 者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 学实践,来谈谈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以期与广大语文 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笔者认为:语文 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昧作品语言所呈现的风格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以语 言作为传情达意、描绘形象的主要工具。我们对文学的 最初感知,也就是从语言着手。语言,是作品风格的最 直接的外在标志。凡是形成了风格的,成熟的作家,他 们作品的语言都是独特的.因为他们作品的语言经过 干锤百炼.总是饱含着作家自己的独特感受.倾注了作 家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如有的洗炼鲜明,平易流畅; 有的生动形象,娓娓动人;有的清新隽永。韵味无穷;有 的绮丽典雅,色彩缤纷;有的幽默诙谐,妙语如珠;有的 简洁遒劲.耐人寻味…… 读《诗经》,我们体会到的四字一格的活泼自然、错 落有致;读庄子的散文,体会到庄子语言的奇峭富丽, 精彩传神;读李白的诗,感受到的是清新和飘逸;读杜 甫的诗,体会到的是沉郁顿挫;读苏轼的词。体会到的 是豪迈和奔放:读李清照的词,体会到的是清丽含蓄、 婉转和缠绵:读鲁迅的杂文.让我们体会到的是时而犀 利,时而幽默的充满智慧的语言;读余秋雨的散文,让 我们感受到的是幽默风趣和容智.在愉快的感受中往 往又充满理性的启示……这些风格不同的语言.自然 能给不同个性的读者心灵上一种愉快感.激发他们的 审美情趣.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作品赋予的形象美 黑格尔说:“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文 学作品就是运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并且以丰富、丰满的形象打动和感染读者。如丹麦 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 大语文论坛・视 点 II li拳 孩”形象.曾经激发起千万中国学童的爱心和同情心, 以至出现许多小学生要给予“小女孩”以物质上的帮 助。这还不是“小女孩”那虽遭受着饥寒却又美丽可爱 的形象的动人之处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葆 尔・柯察金.他身上所体现的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 生而无悔的信念.曾经激励着千千万万前苏联青年一 代,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令世界范围的青年为之感动 看你能否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起学生的 情感感受力.是他们真正获得真挚感情的感染,受到美 好情操的陶冶 四、体悟作品的蕴涵的哲理美 哲理美.就是体现在作品中所蕴涵的富有个性的 思想内涵和美好的精神追求 好的作品必以其深邃的 思想打动人.以其向上的精神鼓舞人。如散文《过万重 不已。这还不是他高大光辉的形象所产生的感召力吗? 还有《西游记》中代表着智慧的化身孙悟空、《水浒》中 山漫想》作者讴歌的是那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迎难 而上的首创精神;《我为何而生》展现的是一代文化巨 “该出手就出手”的好汉、豪杰,(--国演义》中众多的文 臣武将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无不历久不衰。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其精神也 正是肯定文字反映生活要用艺术形象。古诗词意象鲜 明,意境开阔对学生有极强的感染和熏陶。既有“北风 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幻边塞.又有“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山水。也有“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的幽美田园:既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 年年人不同”的伤感,也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壮阔;既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产生这些诗歌的年代虽已 久远.但这些明丽灿烂的形象.却侵润着一代又一代学 生的心灵.点燃他们追寻美好与纯真的梦想.激发他们 对自然、人生的热爱。 , 三、感知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美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则说:“情者文之 经”,他们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文学以情感打动人。好的 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我们阅读优秀作品就不能不 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哭、或笑、或悲、或喜.在哭、 笑、悲、喜等情感活动中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 在抒情性的作品中.形象的情感主要是作家社会化 的独特情感:化“景物”为“情思”。这种景物就是“情感形 象”。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何能溅泪?鸟 何能惊心?这是作者伤时感世而“情化”的结果,花鸟尚 且如此。况人乎?这就深一层地表现了人的情感。 在叙述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感染性.是通过 人物形象自身的情感、相互间的情感及作者渗透于其中 的情感表现出来。如《过零丁洋》,我们就被文天祥那坚 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所感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对汉奸张弘范劝降的回答.他大气 凛然,态度决绝。任何有民族气节的人读着用生命和鲜 血写出来的诗.能不怦然心动.肃然起敬吗? 文学作品的这些情感感染性,对于充满激情,长于 抒情.富于浪漫气息的当代中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关键 人罗素对“爱情、知识、关爱”不懈的追求和那极具魅力 的伟大人格,博大宽广的胸襟;还存《离骚》中屈原执着 而矢志不移的理想追求.唐诗中杜甫那感怀伤心的忧 患意识;更有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气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洁人格等。还有那不同时代的 整体风格和理性追求.如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 主义,魏晋时期的风神和思变。盛唐的意气、功业,宋元 的情趣意志.明清的世俗人情等。体味作品作家的这些 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势必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指导他 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五、感受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氛围美 我们在感受文学的审美作用时.通过作品中那生 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情趣给人以自由快乐的 享受。同时.要从中感受到理性的启示和教育。古罗马 文艺批评家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给人益处和乐趣. 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又 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 望。”说的就是文学审美教育的氛围美——寓教于乐, 就是把感性的愉悦功能和理性的教育功能统一起来. 这是文学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创设美好的氛围.让我们在审美 的享受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感觉、感情的快适中受 到了理性的启示。 当然.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三者是 统一的.文学作品各种功能的综合体现.不能分割开来。 总之,好的作品,必将以其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 其向上的精神鼓舞入.以其美好的形象感动人,以其高 尚的情操陶冶人 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开掘文 学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审美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 广大中小学生热爱文学的积极性.把教学落到实处.真 正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弘扬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 人文精神。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高中。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