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业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森林的事业。
内涵“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社会⽣产部门。”“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产事业。”“经营培育⽤材林的⽣产事业。”
上述引证说明⼈们多把林业看作为挖坑栽树,伐⽊砍树的产业,忽视林业的社会、环境与⽂化效益。中国林业⾯对⽣态环境⽇益恶化的辽阔国⼟,治理⽣态环境是最重要的使命。2、林学的概念与内涵
林学是有关林业⽣产(特别是营林⽣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门应⽤科学。⼴义的林学包括以⽊材采运⼯艺和加⼯⼯艺为中⼼的森林⼯业技术学科;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括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态学、林⽊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多学科。3、林学在国家学科分类中的地位
国家学科分类共13个,分别是:理学、⼯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学、历史学、军事学、艺术学。林学是农学学科门类下的⼀级学科,农学涵盖8个⼀级学科,分别是: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利⽤、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产。4、林学的⼆级学科
林学的⼆级学科有7个: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动植物保护与利⽤、⽔⼟保持与沙漠化防治6、林学专业开设情况
全国开设林学本科专业的院校40所左右,实⼒最强的当属北京林业⼤学和东北林业⼤学、其次有南京林业⼤学、河南农业⼤学、西北农林科技⼤学、内蒙古农业⼤学、中南林业科技⼤学、福建农林⼤学。以上8所⼤学的林学都是⼀级学科博⼠学科授权单位,同时也都有林学⼀级学科博⼠后科研流动站,林学综合实⼒较强。浙江林学院西南林学院四川农业⼤学河北农业⼤学江西农业⼤学安徽农业⼤学华南农业⼤学宁夏⼤学7、和林业有关的专业
本科专业: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保持与沙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野⽣动物与⾃然保护区管理、消防⼯程。
植物保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态学、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程、⽊材科学与⼯程、林产化⼯。
研究⽣专业: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动植物保护与利⽤、⽔⼟保持与沙漠化防治、植物学、森林⼯程、⽊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加⼯⼯程。
[摘要] 从解放后,我国开始了林业⽣态⼯程建设,此⼯程的实施,为我国⽣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的贡献。然⽽,从⼯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前,我国林业⽣态⼯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实施林业⽣态⼯程步伐,进⼀步推动我国经济、⽣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词] 森林林业⽣态⼯程管理可持续发展⼀、引⾔
森林是⾃然界中的⼀个重要的⽣态系统。我国是⼀个森林资源⼗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态⽂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然⽽,由于长时间的⽊材⽣产,使得我国的⽣态环境遭到了⼀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程等项⽬,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的的林业⽣态⼯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态、社会效益得到最⼤限度的发挥。
⼆、林业⽣态⼯程概述1、内涵
林业⽣态⼯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态环境⼯程建设需求⽽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门新的⼯程。它是根据⽣态学、⽣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态⼯程原理,针对⾃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度,进⾏的以⽊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物等⽣物种群⼈⼯匹配结合,进⽽形成⼀种稳定⽽⾼效的⼈⼯复合⽣态系统的过程。2、特点
从林业⽣态⼯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态⼯程的核⼼就是在对⽣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态理论,以⽣态环境改善为⽬标,通过⼯程措施即进⾏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态系统的结构要素、⼯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的林业⽣态建设。此⼯程旨在坚持⼟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植树造林,全⾯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态环境、抵御⾃然灾害的⽣态功能。3、内容
林业⽣态⼯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态⼯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林业⽣态⼯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态环境⼯程建设⾯临的问题与林业⽣态⼯程发展战略,⽴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丘区环境、资源、⽔⼟流失及⼟地利⽤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系、⽔⽹、流域等为单元的⽣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保持、⽔源涵养、农林复合、农⽥林⽹、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旱、盐碱、风沙、⼲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三、我国林业⽣态⼯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态⼯程进⼊了⼤规模的建设时期。⼏⼗年来,随着此⼯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态环境得到进⼀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然⽽,从⼯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前,我国林业⽣态⼯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态⼯程,林业⽣态⼯程尚未形成科学的⼯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态⼯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段来进⼀步推进林业⽣态⼯程的发展。四、林业⽣态⼯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五”期间,我国林业⽣态建设取得了令⼈瞩⽬的成绩,这也为“⼗⼆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七⼤所提出的⽬标要求---“到2020年全⾯建设⼩康社会⽬标实现之
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将建成⽣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态⼯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民⽣活质量、改善⽣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标;第三,坚持“⽣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作重点,把林业⽣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五、林业⽣态⼯程建设的发展思路1、加⼤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
⼀要以政府投⼊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位地吸引社会⼒量筹措林业⽣态建设资⾦,引导有关单位和个⼈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态⼯程;⼆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实⾏倾斜,对⼀些重⼤项⽬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持;三要进⼀步提⾼地⽅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公益林补偿⾯积,⿎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态建设投资。2、突出重点,以⼤⼯程带动⼤发展
第⼀,⼤⼒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丘陵区⽔⼟保持林和沙化⼟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态⼯程,提⾼建设⽔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林⽹和发展庭院林业。
3、科技引导,强化⼯程的技术含量
第⼀,要重点开展困难⽴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害防治、森林防⽕、综合利⽤、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态⼯程的⼯程措施应侧重⽣态环境重建中
必须采取的技术。六、结语
总之,从林业⽣态⼯程⾼效、稳定、持续发展的⾓度来看,其还需进⼀步调整与完善。参考⽂献
[1]罗群《实施林业⽣态⼯程,加快崇明⽣态岛建设》现代园艺.2007年第12期.[2]左⽉玲《浅析林业⽣态⼯程与区域⽣态环境》⾚⼦.2009年第14期.
[3]姚庆学《为林业⽣态⼯程建设提供科技⽀撑—记⿊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2009年第4B期.
摘要:林业⽣态⼯程是指依据⽣态⼯程学和森林⽣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建造的以⽊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与⾃然关系的⼀种⽣产⼯艺系统。林业⽣态⼯程对于涵养⽔源、保持⽔⼟、防风固沙、维护⽣态平衡,减少⾃然灾害,保障和促进⼯农业⽣产的发展,为⼈类创造⼀个良好的⽣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就林业⽣态⼯程的概念、林业⽣态⼯程的基本原理进⾏了论述,并阐述了林业⽣态⼯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态⼯程;⽣态系统
森林是⾃然界中的⼀个重要的⽣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然选择下的⽣存竞争⽽形成的⼀个和谐的森林⽣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的整体。森林⽣态系统⼀般讲是⼀个稳定的、抗逆⾏较强的⽣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扰(如⼈类采伐、垦殖、病⾍害⼤发⽣、⽕灾、⼤⽓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
造林绿化⼯作,从⽣态学⾓度来谈,实际是⼀个森林⽣态系统的恢复或⼈⼯重建的⼯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态环境,在⼤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地上,也可以说是在⾮森林环境中建⽴森林⽣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林业⽣态⼯程
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态环境⼯程建设需求⽽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门新的⼯程,不仅是从单⼀的⽔⼟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保持的⽣物措施,⽽是从⽣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是在对⽣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程措施进⾏以⽣态环境改善为⽬标的林业⽣态建设,根据⽣态理论进⾏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态系统的结构要素、⼯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的⽣态与经济效益。⼀、林业⽣态⼯程的概念
林业⽣态⼯程是根据⽣态学、⽣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态⼯程原理,针对⾃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的以⽊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物等⽣物种群⼈⼯匹配结合⽽形成的稳定⽽⾼效的⼈⼯复合⽣态系统的过程。它本⾝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是经济、⽣态、社会三⼤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艺流程。
林业⽣态环境⼯程在⽣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是⽆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态⼯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林业⽣态⼯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态环境⼯程建设⾯临的问题与林业⽣态⼯程发展战略;⽴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丘区环境、资源、⽔⼟流失及⼟地利⽤特点;以流域、⽔⽹、⼭系等为单元的⽣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保持、⽔源涵养、农⽥林⽹、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旱、盐碱、风沙、⼲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林业⽣态⼯程的基本原理1、系统论原理
⼈⼯⽣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态⼯程的主要⽬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和相互依赖的若⼲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个系统既然是⼀有机整体,它本⾝必须具备⾃然或⼈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性。⼀⽚果园、⼀个⼈⼯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个系统本⾝⼀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和依存关系。作为⼈⼯林⽣态系统,本⾝就包括着森林⽣物和森林环境两⼤组分,⽽其两⼤组分⼜可以⾃成系统(⼦系统)。像森林⽣物要分成植物(林⽊与伴⽣植物)、动物(鸟兽、昆⾍)、微⽣物(真菌、细菌);从环境⾓度讲+作为⼈⼯⽣态系统⼜应当分成⾃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形成了复杂的⽔平分离和垂卣分离,1.2系统的整体性为⼀个稳定⾼效的系统必然是⼀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个组分发⽣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态⼯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个重要任务就是
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实现⼈⼯⽣态系统的⾼功能。2、环境因⼦的综合性
⾃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都有⾃⼰的计算单位,每个因⼦也都是对⽣物产⽣重⼤影响。在林业⽣态⼯程中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对⽣物群落的综合作⽤。这种综合影响的作⽤往往与单因⼦影响有巨⼤的差异。如何进⾏多因⼦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态⼯程研究是⼗分重要的。3、⾷物链原理
⾷物链与⾷物⽹是⽣态学的重要原理,⾷物链与⾷物⽹中的绿⾊植物通过叫·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植物为“⽣产者”。绿⾊植物被草⾷动物所⾷,草⾷动物被⾁⾷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可为⼩动物和低等⽣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4、扩⼤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农业范畴⼀直存在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林业就是“⼤⽊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年来—直认为⽤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出防护林就是⼤⼩⽅⽥林⽹。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个森林⼤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菌、野⽣动植物、野⽣花卉、⾹料植物甚⾄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分有害的。提出林业⽣态⼯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把林业作为⼀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个突出特点是森林⽣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占有独⼀⽆⼆的位置”。针对这种形势,⼤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深刻⾰新。⽆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产⼒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和维持⼀个健康稳定的森林⽣态系统,使⼈类的利⽤和⼲扰保持在森林⽣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在林业⽣态⼯程建设与区域⽣态环境综合治理⽅⾯,⽇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流失控制的⼯程措施和快速的⼯程绿化技术,致⼒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程体系。其发展(上接第132页)
趋势是,⽣态环境治理与⽔⼟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相结合、以充分发展⽔⼟资源的⽣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我国林业⽣态⼯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定的应⽤性和学术⽔平,但从林业⽣态⼯程⾼效、稳定、持续发展的⾓度来看,还需进⼀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态林业⼯程建设的深⼊发展,对⽣态林业⼯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的要求。今后林业⽣态⼯程学科⾯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1)⼈⼯防护林⽣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旱地区林⽊⽔分⽣理,植被-⼟壤⽔⽂⽣态过程;(3)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态⽤⽔的关系;(4)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5)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态经济评价。
在⽣态危机⽇益严重的21世纪,保护与改善环境是当之⽆愧的主题,⽽森林作为⽣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对其的保护、修复与合理开发利⽤是个⽏庸置疑的永恒课题,林业⽣态⼯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为了改变⽇趋恶化的⾃然环境,林业⽣态⼯程建设应更新理念。加⼤资⾦与技术投⼊、建⽴激励机制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森林⽣态效益补偿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加快⽴法等⼀系列有针对性的推进林业⽣态⼯程建设的有效机制。⼀九九九年⼗⼆⽉⼆⼗⼆⽇河南省林业⽣态⼯程建设规划
河南是⼀个农业⼤省,林业⽣态环境建设举⾜轻重。当前脆弱的⽣态环境,造成⽔⼟流失严重,旱、涝、风、沙等⾃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林业⽣态环境建设和管理,实现全省⼭川秀美,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项基本⽅针,也是把我省现代化建设事业全⾯推向21世纪的⼀项宏伟⼯程。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河南省林业⽣态⼯程建设规划》。⼀、我省林业⽣产建设概况
《河南省⼗年造林绿化规划》(1990-1999年)已经完成,从1988年到1998年,全省有林地⾯积由157.1万公顷提⾼到209万公顷,活⽴⽊蓄积量由9151.5万⽴⽅⽶增加到13167.6万⽴⽅⽶,森林覆盖率(包括有林地、灌⽊林地、四旁树)由14.8%提⾼到19.8%。太⾏⼭绿化⼯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程、黄河中游林业⽣态治理⼯程、淮河防护林⼯程。防沙治沙⼯程和平原绿化⼯程等六⼤林业⽣态⼯程,先后在46个县(市、区)启动。林果花卉各业和以⽊材加⼯、林副产品加⼯及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林业产业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前我省林业发展状况与⼈⼝增长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差距,主要问题是:
(⼀)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均⽔平较低。⼈均森林⾯积0.02公顷,为全国平均⽔平的1/6;⼈均活⽴⽊蓄积量
1.4⽴⽅⽶,为全国平均⽔平的1/7。
(⼆)荒⼭⾯积⼤,⽔⼟流失和风沙危害加剧。全省尚有90.9万公顷的宜林荒⼭、346.3万公顷的⽔⼟流失区、66.8万公顷的沙漠化⼟地需要造林和治理;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流动、半流动沙丘由1988年的0.4万公顷上升到1998年的5.3万多公顷。
(三)森林经营管理粗放,林地⽣产⼒不⾼。现有林中,幼、中龄⾯积占90%以上,急待抚育;还有73.3万公顷低效林需要改造,⽆证采伐、滥伐、盗伐林⽊及乱占林地现象呈上升趋势,林⽊管理落后,病⾍各严重。
(四)有效抗御⾃然灾害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尚未形成。平原地区农⽥林⽹稳定性较差,通道绿化、城郊绿化刚刚起步。(五)林业投资与需求⽭盾突出。1990年以来,预算内林业投资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与实际需要仍有较⼤差距。⼆、今后我省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标(⼀)指导思想
以改善⽣态环境,提⾼⼈民⽣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再造⼭川秀美的中州⼤地为总⽬标,遵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坚持林业⽣态环境建设与国⼟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快⼯程建设,实施分类经营,突出质量效益,提⾼整体⽔平,建⽴完备的林业⽣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1、2000年⼀2010年⽬标和任务⾄新增有林地⾯积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到25%,
⾄活⽴⽊蓄积量增加到1.7亿⽴⽅⽶;⾄农⽥林⽹控制率达到85%以上;
⾄防沙治沙5.3万公顷,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基本上造林固定,⾄退耕还林17.4万公顷(16度以上的坡耕地);⾄⾃然保护区占全省国⼟⾯积的⽐例提⾼到2.1%;⾄治理⽔⼟流失⾯积156万公顷;⾄城市绿化率达到35%;
⾄铁路和⼲线公路绿化率达到85%,⾄累计林业青苗14万公顷;⾄⽊材综合利⽤率提⾼到60%,
⾄果品总产量35亿公⽄,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商品果率达到90%以上,
⾄全省农民⼈均纯收⼈中林果及加⼯业收⼊占20%以上,⼭区农民⼈均纯收⼊中林果及加⼯业收⼈占35%以上。2、2011年⼀2030年⽬标和任务⾄新增有林地⾯积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到30%;
⾄活⽴⽊蓄积量增加到3.5亿⽴⽅⽶;⾄治理⽔⼟流失⾯积180万公顷,⾄改造低效林73.3万公顷;
⾄果品产量50亿公⽄,其中:鲜果产量38亿公⽄,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商品果率达到95%以上;⾄全省农民⼈均纯收⼊中林果及加⼯业收⼊占30%以上,⼭区农民⼈均纯收⼊中林果和加⼯业收⼊占40%以上;
⾄宜林荒⼭荒地和铁路、⼲线公路基本上实现造林绿化,森林资源分布⽐较合理,重点地区⽔⼟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流动、半流动沙丘全部被固定,平原地区建成⾼标准、多功能、⾼效益综合农⽥防护林体系,在全省建⽴起⽐较完备的林业⽣态体系和
⽐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林业⽣态环境、林产品有效供给体系。3、2031年⼀2050年设想⾄森林覆盖率提⾼到35%;
⾄宜林荒⼭荒地全部被绿化,⽔⼟流失区全部被治理,林种、树种结构合理,
⾄建成起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态环境,实现⼭川秀美,环境绿化美化的⽬标。三、林业建设的重点
根据《河南省⽣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突出抓好以下重点⼯作:(⼀)以重点林业⽣态⼯程为⾻架,建⽴覆盖全省的林业⽣态体系
1、黄河中游林业⽣态治理⼯程。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济源5个市22个县(市、区),重点在⽀流上游营造⽔源涵养林,在⼲流和⽀流两岸营造护岸固坡林和⽔⼟保持林,造林40万公顷,封⼭育林37万公顷。
2、淮河防护林⼯程。包括信阳、周⼝、商丘、开封、许昌、原河、平顶⼭、郑州、驻马店、洛阳、南阳等11个市地66个县,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重点搞好⼤别⼭⼭地⽔源涵养、⽔⼟保持林;桐柏⼭浅⼭丘陵区⽔源涵养、⽔⼟保持林;伏⽜⼭东部丘陵区⽔⼟保持林等⾻⼲⼯程。造林25万公顷,封⼭育林20万公顷。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程。在唐河、社旗、⽅城、新野、宛城、卧龙、邓州、镇平、南召、内乡、西峡、浙川等12个县(市、区),重点抓好丹江库区⽚,鸭河四库区⽚,唐河、⽩河、湍河流域⽚⽔源涵养林、⽔⼟保持和护岸护滩林。造林19万公顷,封⼭育林14万公顷。
4、太⾏⼭绿化⼯程。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5个市的10个县(市、区),重点建设太⾏⼭东部⽣态经济沟形式的⽔⼟保持林体系和太⾏⼭东南部以⼲果为主的⽣态经济林基地。造林7万公顷,封⼭育林14万公顷。5、天然林保护⼯程。全省现有天然林⾯积106.6万公顷,活⽴⽊总蓄积量365
3.4万⽴⽅⽶。按照国家天然林保护⼯程总体规划,主要实施好黄河上中游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程,停⽌采伐,搞好荒⼭荒地绿化和封⼭育林,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退耕还林。
6、农⽥林⽹化建设⼯程。按照“巩固、完善、提⾼”的原则,抓好尚未形成林同、未间作的213.3万公顷农⽥综合防护林体系的营建和340万公顷农⽥防护林体系的完善提⾼,构筑平原农区抗御⾃然灾害的林业⽣态屏障,确保农业稳产、⾼产。搞好“六纵四根”绿⾊通道建设,即京⼴、京九、焦枝铁路和106、107、207国道(六纵),陇海铁路和310、311、312国道(四横),营造护路林带600公⾥,通道两侧营造⾼标准农⽥林⽹53.3万公顷。
7、防治沙漠化⼯程。在涉及沙区的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郑州、开封、商丘、周⼝、许昌等10个市(地)的43个县(市、区)进⾏治沙造林,重点抓好5.3万公顷流动、半流动沙丘(地)的固沙造林和已毁林种地的2.7万公顷防风固沙林地退耕还林。
8、城郊林业⽣态⼯程。以改善城市⽣态环境,提⾼城市居民⽣活质量为主要⽬标,以环城防护林带。道路绿化和风景⽚林为主要内容,建设⾼标准、⾼效能环城⽣态防护林⽹络,实现⽣态防护、绿化、美化协调统⼀。
9、黄河下游及海河流域防护林⼯程。包括濮阳、郑州、开封、新乡、安阳、鹤壁、焦作7个市22个县(市、区)。规划荒⼭、荒滩造林1.1万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1.3万公顷,农⽥林⽹14万公顷,防浪固堤林2万公顷。利⽤黄河沿岸宜林地、故道区建设以三倍体⽑⽩杨为主,多树种合理配置,集绿化带、经济带和旅游带为⼀体的绿⾊长廊。
10、野⽣动植物资源保护⼯程。新建⾃然保护区14个,使全省⾃然保护区由现在的19个增加到33个,总⾯积由14.5万公顷扩⼤到35万公顷,占全省总⾯积的⽐例由0.8%提⾼到2.1%,使⾃然保护区能够充分发挥保护野⽣动植物资源的作⽤。
(⼆)⼤⼒培育商品林基地
1、⽤材林基地。总⾯积17万公顷。(1)速⽣丰产林基地:新建豫南和豫西南杉⽊基地2万公顷,⽕炬松基地1万公顷,豫东、豫北泡桐和杨树基地4万公顷,豫北油松基地1万公顷,豫西刺槐基地4万公顷,落叶松基地1万公顷。(2)优质⽤材林基地:在伏⽜⼭区建⽴楸树、⿊核桃等优质⽤材林基地4万公顷。
2、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在加强现有经济林综合管理和改造的同时,新增加经济林基地31万公顷。豫南地区重点发展银杏、板粟、茶等3万公顷;豫西重点发展核桃、优质苹果、⼤枣、杏、柿⼦等4万公顷;豫西南重点发展优质梨、猕猴桃、⼤枣等2万公顷;豫北重点发展花椒、核桃、杏、黄棟等2万公顷;在平原沙区发展农枣间作10万公顷;豫东重点建设⼤枣、杏、优质梨基地3万公顷,城市近郊建⽴桃、樱桃、葡萄、⽆花果等时令⽔果基地4万公顷;在⼭区、丘陵发展⼭茱萸、⾟夷、杜仲等⽊本药材基地3万公顷。
3、森林能源基地。在桐柏、泌阳、确⼭、⽅城、固始等缺煤少柴县建⽴薪炭林基地1万公顷。
4、原料林基地。在黄河、淮河、长江流域滩地及其⽀流沿岸的郑州、濮阳、新乡、驻马店、周⼝、信阳、南阳等地营造以杨树、松树为主的造纸原料林基地5.5万公顷;在⼭区营造以栎树为主的培殖业原料材1万公顷。
5、花卉和⽵林基地。在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和鄢陵、潢川、获嘉等地建设观赏花卉基地1.5万公顷,并积极开发利⽤野⽣花卉资源,使之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在博爱、洛宁、新县、商城、固始等县重点发展刚⽵、淡⽵、桂⽵、⽑⽵基地0.4万公顷。(三)加速林业产业化建设
1、⼤⼒培植主导产业。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材和经济林产品加⼯业,建设⼀批辐射⾯⼴、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的加⼯企业。充分利⽤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业。
2、培青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以商丘桐⽊制品有限公司、兰桐集团等为龙头的⽊制品业;以西峡中密度板⼚、河南省⼈造板⼚等为龙头的⼈造板加⼯业;以信阳板栗和新县银杏、三门峡苹果、西峡猕猴桃、镇平杜仲、内黄⼤枣、卢⽒核桃加⼯开发等为龙头的果品加⼯业和⽊本药材制药业。
3、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合理划分⽣态公益性林业⽤地和商品性林业⽤地,对现有林划分⽣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进⾏集约化管理,⾛向培育。进⼀步调整和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林分质量和林地⽣产⼒。
4、搞好⼭区林业综合开发。⼭区占全省⼟地总⾯积的44.3%,全省34个贫困县中,有21个在⼭区。按照“改⼟、治⽔、植树、修路、通电”的⼗字⽅针,实⾏综合治理,优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的林果业及加⼯业,实现绿⼭富民。四、主要保障措施(⼀)坚持科教兴林
林业⽣态⼯程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认真实施中国林业新科技⾰命规划,建⽴符合省情、林情的林业科技运⾏机制,培养造就⼀⽀优秀的林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批林业科技创新基地,加⼤“良种快繁”、“产业增效”、“⽣态建设”和“提⾼林地⽣产⼒”等技术成果的推⼴⼒度。⾼度重视林业教育,办好各类林业学校,积极推⾏“林业绿⾊证书”制度,⼤⼒开展关键岗位⼈员培训,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林业教育培训体系。到2010年,全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科技成果在适宜地区的推⼴覆盖⾯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落实林业政策,深化林业改⾰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林业政策,搞好林权证发放和林地延包⼯作,林地承包使⽤权50年不变。按照国家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总体纲要》,进⼀步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公益林由各级政府通过财政统筹解决资⾦,组织社会⼒量共同建设和管理;商品材以市场为导向由经营者⾃主经营,⾃负盈亏,国家给予必要扶持。加⼤林业产权制度改⾰⼒度,积极推⼴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促进林权、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加快荒⼭荒地绿化步伐。建⽴与产权关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逐步推⾏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形成国有林业资产国家统⼀所有,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授权分级管理和分⼝监督,林业企、事业单位⾃主经营的体制。
(三)多渠道筹措资⾦,加⼤对林业的投⼊
完成全省林业⽣态⼯程建设规划任务,除地⽅⾃筹、群众投⼯投劳、银⾏贷款、申请中央补助外,还需要计划、财政等部门积极给予⼤⼒⽀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每年财政对林业投⼊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的增长幅度。国家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以⼯代赈等投资,要向林业⽣态⼯程建设倾斜。要拓宽思路,逃难项⽬,加⼤林业利⽤外资的⼒度。新开⼯基本建设项⽬要把植树绿化投资纳⼊⼯程概预算。要建⽴和完善发展林业基⾦制度,煤炭、造纸等部门应依法按规定⽐例提取⼀定数额的资⾦,⽤于营造坑⽊、造纸等⽤材林。城建部门要按规定⾜额提取城市建设绿化费。各级绿化委员会对本地没有履⾏植树义务的单位和个⼈,要按照规定收缴绿化费。要按照《森林法》和有关规定,逐步建⽴森林⽣态效益补偿制度,征收森林⽣态效益补偿费。
(四)搞好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实施林⽊良种⼯程,加⼤林⽊优良品种引进、繁育、推⼴⼒度,建⽴⼀批苗⽊⽣产基地、采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强森林防⽕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搞好⽣物防⽕林带建设;⾼度重视森林病⾍害防治⼯作,重点搞好重要林⽊害⾍治理、重⼤检疫性害⾍预防和主要经济林病⾍害防治等森林病⾍害综合治理⼯程;加快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地⽅森林资源监测
体系和荒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建⽴健全森林环境及野⽣动植物监测体系和野⽣动植物、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络化。到2010年,林⽊种苗基地供种率达到80%,良种使⽤率和种苗受检串70%以上,出苗合格率85%以上,容器育苗串稳定在20%左右;林⽕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0%,⽕情监测了望覆盖率达到90%,通讯联络覆盖率达到85%,阻⽕隔离⽹络覆盖率提⾼到80%;建成省、市地、县三级森林资源监测⽹络。
(五)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认真贯彻执⾏《森林法》、《野⽣动物保护法》和《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实⾏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林地⽤途管制制度、征⽤林地和改变材种审批制度;停⽌⼀切毁林开垦活动,积极稳妥地做好退耕还林⼯作,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认真搞好林业公安机关业务装备、通讯⽹络、刑事鉴定技术点建设和⽊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林业⽴法进程,制定和颁布《河南省实施〈中华⼈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河南省森林⽣态效益补偿办法》、《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河南省森林植物检疫条例》、《河南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和《河南省林⽊种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健全林业执法体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为。(六)加⼤宣传和领导⼒度
要利⽤各种新闻媒体,⼴泛宣传新时期林业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使⼴⼤⼲部群众牢固树⽴林业是关系⼈类⽣存和⽣活质量的公益性事业的观念,提⾼⼴⼤⼲部群众的⽣态意识、绿化意识和法律意识。各级领导要切实加强对林业⼯作的领导,认真实⾏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标责任制,落实奖惩制度。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林业⽣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积极组织实施。要坚持全民义务植树和领导办绿化点制度,⽤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快林业⽣态⼯程建设步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