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交通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首先,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7.7亿人,城市化率为56.1%。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城市交通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代交通文明的缺失必然导致城市交通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矛盾加剧。其次,城市功能布局失衡。以往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主要体现为:一是公共资源布局失衡,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公共设施资源结构不合理;二是职住分离、产城脱节现象突出,上下班期间出现“潮汐式”交通拥堵。再次,车辆保有量的激增。从2007年到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复合增长率高达14.9%,截至2015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63亿辆,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有限的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迅猛增加的交通流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后,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不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布局不合理、站点设置不均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与国务院提出的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的目标相差甚远。
未来,城市交通应当更加注重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和协同化的治理导向,创新治理理念、策略和技术,构建安全、便捷、环保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第一,城市交通治理必须从城市功能规划入手,既要做好城市空间的规划布局,科学分配城市公共资源,做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又要做好城市未来发展布局,精准掌控城市中长期发展的交通需求量。
第二,完善交通综合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城市交通治理政策有法可依,推动建立跨部门、跨行政区、跨行政层级的城市交通决策、管理、执法的协同治理机制。
第三,将大数据技术有机嵌入城市交通治理体系,构建崭新的城市交通决策技术分析框架,全面监控和采集城市交通大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自动优化调整城市交通资源,提升城市交通的综合效能。
总之,城市交通承载力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必须推动“交通病”与“城市病”的同步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促使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从而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本刊编辑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