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重在提高教学
李志英
摘 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又真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我们认为仅依靠减少学生过多的练习、作业量是不全面的,还应认出研究学生的内部影响学习活动的有关因素,以求真正对症下药。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一、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有关,教学中要培养正确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倦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的精神饱满,对所做的事有正确的动机,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其成功率必定较高,也不易产生疲乏和负担过重的感觉,会发以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克服一切困难,获得心理的愉快和满足感,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工作动力。
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的,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对所学的科目很感兴趣,就会勤于思索,精益求精,也不会感到疲乏。因为此时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快,应激能力加强,动机和兴趣使求知欲强烈,能高度集中积极思维,整个学习过程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学习,学生能通过意志努力,排除万难。相反,当学生对所学科目没有正确动机,不感兴趣,会使情绪消极,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这容易产生压抑,恼怒,反感的心理,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学习效率当然不高。
因此教师要明确负担过重与学习动机、兴趣有关,教学有关,教学中要善于培养正确的动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保愉快,满意的情绪,永远轻装上阵,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二、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关,教学中要针对个别差异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有所得
人类个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别心理差异包括了兴趣、能力、性格等差异。学生中个别差异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学习负担的感受也不一致,学习所花的力气也不一样。所以要采用有的放矢、因人而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例如作业布置要依据学生实际智能而定,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量各要求要有明显的区别。差生的作业不能多,要求低一些,作业要辅导详细些,多布置些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的作业,但不“超载”,让他们也感受成功的喜悦,不再把学习看作是繁重的负担,从而振奋学习精神。又像有些学生爱好语文,而对数学不感兴趣,视学数学为”背包袱”对此,可注意采取引导的方法,把他们的爱好语文的激情迁移到爱好数学上来,使他们放下包袱认真学习。
三、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与教学的时机、进度有关,教学中要善于良机,调节好进度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机能状态有周期性规律,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人的认知效率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上午九至十一点为最佳期,下午二至四点为次佳期,中午至下午二点为不佳期,晚上为最差期,而在四十分钟教学中也存在学生前十至十五分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的现象。不少
有经验教师十分重视抓住最佳期进行新授教学,又巧妙安排其它的学习活动(如:巩固练习、游戏竞赛等),所以学生学得好,学得省力。相反,有的教师不善于安排教学时间,不会抓住教学良机,不但教学效果差,又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因此,我们应针对各学科实际,合理地安排和学习时间,不误教学良机,实施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节奏和谐,比如将最难学的知识放在认知的最佳期,把预习放在最佳期之间,把复习放在放学后等。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教学进度的不恰当也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过慢了像老牛拉车,引起学生的疲惫,过快了学生无法接受而成了负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进度的合理计划与适当调节。
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学习方法有关,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的指导,“要授之以渔”
教育论指出:教师教学目的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方法。研究说明如果教师只考虑如何教,对学生学习方法不作指导,这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人进行了一项对比实验,把学生分别为甲乙两组,要求在80分钟内,两组各人背诵四首古诗,甲组在背诵前教给学生记忆和背诵方法。乙组不作任何指导。结果甲组因为撑握了记忆和背诵的方法的技巧个个情绪高涨,都背得正确、流利;而乙组靠死记硬背,颠三倒四,没一个正确背诵,因而心情忧郁、情绪烦躁,对完成背诵任务失去了信心。可见学生的过重负担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仅要给学生“授之以鱼”更重要的应“授之以渔”。
五、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教学方法有关,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之灵活多样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不同,给学生的负担也不同,教学效率也完全不同。教师采用有传教方法是优良的,学生就在教师正确引导下顺利完成任务,事半功倍。反之,教学单调陈旧,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加重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要减轻学生负担,就必需改革课堂教法,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有位教师在教《我要的是葫芦》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整节课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扮演静心的做听众。结果学生疲惫不堪,压抑得很。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前考虑课文的特殊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采用了读课文,看插图、议问题、扮角色、演活动等生动有趣,多种媒体结合的教法,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于积极,轻松的毫无压抑的精神状态中,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寓意。
因此,为了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不断研究教学规律,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下李朗
小学)
2019年16期┆163
教法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