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探索中学习 在经历中成长

来源:画鸵萌宠网


在探索中学习 在经历中成长

希尔伯特指出:“数学是根据某些简单规则用毫无意义的符号在纸上进行游戏,是制造快乐的游戏。”因此,数学教学就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何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经历中成长呢?现把近一年中笔者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调整教学预设,转化生成资源。

“动态生成性”课堂由于教学的开放,加之学生的差异,课堂就会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有的时候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以学生经历中新的思路为基点,调整教学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巧妙引导,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1、多种预设,灵活选择。

在“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课前注重了预设学生的多种学习行为,预想学生会出现的多种可能,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预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便于在课堂中及时选择预想的方法,灵活地生成。例如我在《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拿出一个用硬纸板剪成的圆片,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片的周长?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说出“绕一绕”和“滚一滚”的方法,并选用一种方法进行操作,去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得出计算圆周长的方法。但在课堂中,学生不仅提到了这两种方法,还提出用计算的方法,即把圆周率乘直径。还好,我在课前已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一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就设计了两种预案:①是对圆周率的探究;②是对同学提出方法的验证。这时,我灵活地选择了第②种预案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处理,既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直面真实 ,局部调整。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其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然而学生的思维却是随机的、丰富的,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计到全部学生思维的变化。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课堂,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用教学机智对课前预设作局部调整,巧妙地进行生成。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新课伊始,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创造出对称图形来引导学生感悟对称,就让学生玩撕纸游戏,引导学生从自己撕出的对称图形中,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课前,我没有预设到有学生会撕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当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学生把自己撕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展示出来了。这时,我就适时地调整了教学预设,因为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预设时安排在后面的环节中,我就把这一环节调整到前面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经历中提供的教学素材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生感觉到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效果就特别好。

3、及时补充,点燃思维。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虽然要预想学生课堂中会出现的多种可能,但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想法,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

的全部内容。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虽然教师课前未预设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及时地补充,机智地生成。在一次数学课上,我请学生思考这道题:用一根绳子测井台到井水面的深度,把绳对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9米,把绳子三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2米,求绳长。学生读了题目后,有学生对题中的”三折”的意思提出质疑,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学生这么一问,我就及时补充了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时,课堂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四份; 2、平均分成三份;

3、对折、对折再对折,三次对折,平均分成八份;

4、在对折的基础上,再折二次,共折三次,平均分成6份; 5、连折三次,平均分成四份。

听了学生这么多的意见,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来理解”三折”的意思,在这里,正因为有了学生的个性参与,才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

4、果断放弃,经历中成长。 当课堂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经历可能会和教师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甚至可以果断地放弃自己课前的预设,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经历中成长。

如:我在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采用故事情境导出 ×3后,课前预设为:⑴猜3个 的积。⑵说猜的理由,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①画图法;②计算法。⑶体现计算法的优越性。⑷对比练习,比较先约分再计算与先计算再约分,谁优?但在课堂中,当教学进行到第二个环节时,学生的情况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画图法根本无人提起,在计算方法上,却出现了如下几种:① ×3= + + = = ;② ×3=6× = ;当问及后面一种方法是怎么知道的,很多同学都说:通过预习,已经有所了解。他就果断地放弃了课前的预设,把这节课改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出一道有一个因数是分数的乘法算式来考考同学们,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以下三种类型的题目: ×7 、20× ×2,在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课堂的学习效率非常高,这种创造性的生成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

二、在学生经历参与、动态生成资源时抓住亮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教学中,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抓住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更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1、在学生经历中巧用“瞎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中教师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积极参与、大胆发言,面对问题,能有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回答有语惊四座的精彩之说,但也有让人始料不及的突兀之语,这在教学中经常困扰着许多教师,因此,被老师们称为“瞎说”,但如果换种眼光来看,这种“瞎说”其实是学生的真实想法,是学生的直觉或一时顿悟,如果教师能靠自己的教学机智,善待学生的“瞎说”,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厘米、分米、和米》这一知识后,学生在做填空练习时,有个学生回答:“一个游泳池深是210米。”另一个学生说:“一个游泳池水深应该210分米。”这时,有一位学生说了一句:”你们的游泳池太危险了,

这样深的游泳池会淹死人的。“很多同学马上对这位同学投入异样的目光,纷纷地说他在“瞎说”,但老师却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并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多少深的游泳池才是适合的、安全的?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2、在学生经历中捕捉细节,让学生真实想法暴露。

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经历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角(自制的教具,可随意改变角的大小),并和组内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合作后,他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含糊其词表达不清楚,他就让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角与另外一位同学的角比一比谁的角更大,在比的时候,这位学生悄悄地把自己做成的角两边的距离拉开了,他看了连忙抓住这一细节,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做好的角两条边拉开一些?”这位学生红着脸说:我想让我做的角比他做的角大,经老师这一引导,这位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很多同学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3、点拨偏差,促使创新思维迸发。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课堂生成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后,请学生判断下例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当判断平行四边形时,有一个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班里有很多同学赞同他的观点,教师没有马上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引导他找出对称轴,只见他把它先对折一次后,再对折,得到了两个完全重合的多边形,展开后指着中间的一条折痕,告诉大家:这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很多同学一脸茫然,这时,教师抓住时机,继续引导:请同学们都动手试一试,试后讨论一下,这条折痕是不是它的对称轴,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同学们的操作、讨论,这位同学自己也发现这条折痕不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勇于创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挑战者和主宰者,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胸中要时刻装着学生,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随时捕捉促进课堂教学学生经历中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有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培养和管理,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