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扁鹊治病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板书课题。并简介扁鹊。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
展开争论。
2、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于扁鹊的忠告,蔡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四、谈谈收获
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病情 扁鹊 蔡桓公 扁鹊治病 一见 病在皮肤 恐向体内发展 毫不在意
二见 病在皮肉之间 不治还会加深 不理睬 三见 病在肠胃 不治会更加严重 不高兴 四见 病在骨髓 掉头就跑 派人问 五天后 浑身疼痛 逃秦 病死 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第二课时 纪昌学射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头发丝绑成虱子大小的结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能手” 1、谈“能手”
我很早就想来给我们四(2)班的同学上课了。听说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擅长画画、写作,还有的擅长朗读、写字。你能告诉我你最擅长什么吗?
2、“能手”是什么
噢!你是()能手;一位()能手……
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说的话里有个什么特点?(板书:能手) 3、揭题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射) (2)你认为一个怎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射箭能手? (3)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射箭能手叫——(板书:纪昌) (写好纪后)仔细看老师“昌”字是怎么写的。 (4)观察“昌”字,你发现了什么? (5)读“纪昌”
(6)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得来的。(板书:学)
(7)齐读课题。
过渡: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呢?(板书:学加点)打开书本第139页。 (二)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解决“妻子”、“虱子” (1)指名读,注意轻声,齐读。 (2)范写“妻” ①跟师书空
②讲要点,观察“妻”,怎样写才正确、漂亮 ③一齐边说笔画,边书空 ④本子上写一个 (3)认识“虱”
虱子是怎么样的?你见过吗?
①字型方面:虫子,寄生在人或动物长长的毛发里面,吸血的 ②小——出示头发丝绑成的结 你能不能读出虱子的小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 2、理解句子
第一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1)练得怎么样?——从那些字词看出来的——为什么你从这个词中能感受到?
(2)梭子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选梭子(动的)——飞卫有叫他选动的东西吗?——盯动的东西累还是不动的东西累?——可见飞卫……
(3)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个东西盯着,不眨眼试试。 (4)说自己的感觉。
(5)想象飞卫在练的时候会怎样?心里怎么想?1小时后呢?几小时后呢?一天下来……(板书:很累、很酸)
(6)练了几天,他心里可能怎么想……,也可能怎么想…… 看到别人在玩,在休息,他可能想……
(7)练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刻苦、勤奋或者眼酸、眼涩。 过渡:虽然练得很辛苦,但他却坚持了两年,两年以后—— (8)指导“刺” 与“喇”比较
(9)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了不起,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 (10)练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了不起、坚持不懈。
过渡:练到这种程度,纪昌自己很满意,就去找飞卫,可是,飞卫并不满意,又让他——
第二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怎么练的?
抓住“每天”、“聚精会神地盯”
(2)你们知道他练习看虱子练了多久吗? (3)引导读
夏天,大家都找凉快的地方乘凉去了,他却满头大汗地—— 冬天,寒风刺骨,他又不顾严寒——
(4)他“聚精会神地盯”,还可能怎样的盯? (5)指导读这句话
过渡:终于,经过再一次坚持不懈的努力,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大得—— (6)虱子多大?车轮呢?指导读 3、联系生活
过渡:纪昌又跑到飞卫那里,飞卫这才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1)纪昌这样练值得吗?
(2)为什么不先学开弓、放箭?看准目标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基本功的重要
(3)飞卫的教法怎么样?——学得好离不开好老师的指导 (四)总结,揭示寓意
1、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要说? 2、回到板书,总结 3、延伸:达芬奇学画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能手 坚↑ 持︱ 不︱ 懈︱ 很酸、很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谈话导入,理解“能手”。课文的首尾以“射箭能手”呼应,怎样算是能手是个问题,在谈话时,从赞扬学生擅长什么就是什么能手入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能手。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理解了什么是能手。
2、从课文的中心两句话入手,进行分析、理解、朗读,体会人物的想法、品质,深入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到寓言的寓意。
不足之处:
1、预设不够充分、详细。没有预设好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回答,以致应变不够灵活。
2、思路把握不够很明晰,有些细节漏了,有些地方上到后来才发现前面的还没讲完,又回过去讲,造成混乱的现象。时间掌握也不够。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缺少激情,整堂课下来似乎是一个调子,没有高潮,没有起伏。语言组织也不够流畅、精密。
4、自身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在学生读不到自己满意时,没能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确朗读方向。
5、在上课过程中,一味地想上好课,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纠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