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县石门寨学区初级中学——王晶辉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叫王晶辉,来自抚宁县石门寨学区初级中学!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电生磁》。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六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想谈一谈对教材的分析。 一、分析教材(先来说说地位和作用) 1、地位和作用
ppt:(本节课是电与磁之间关系的一节内容,综合了第一节磁现象和第二节磁场的知识,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电磁铁、电磁铁的应用等内容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章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设计思路
ppt:(电流的磁效应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本节采用学生实验来进行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探究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建立直接经验,并且在实验基础上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两个实验,都有着直观的实验结果,相对较为生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渡语:除了对教材的分析以外,我想在设计组织教学之前,有必要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二、学情分析
认知结构分析:ppt(学生已经探究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发生偏转;对条形磁铁的磁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清楚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更缺乏对螺线管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得出规律的技能。
学习能力分析:ppt(通过前面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并能进行初步的实验探究,他们在逐步地由“观察者”变成“探究者”,由“验证者”变成“发现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参与设计、探究、分析、总结及应用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过渡语:根据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ppt: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 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3. 会根据安培定则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经历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生磁”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增强学生热爱和关心自然的意识。 四、学法、教法 1、说学法
ppt:(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观察演示实验、动手操作实验,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总结能力。 2、说教法
ppt:(针对本节重点,我主要采用了学生探究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实验的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学生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
ppt:(通过学生观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会小组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最后应用班班通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过渡语: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那么我想重点介绍这节课的设计特点:
五、教学流程
过渡语:首先谈一谈这节课的引入特点:
1、 新课引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因此,本课用了大量的感性素材以及一个演示实验作为新课引入,旨在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首先来看看所展示的感性素材: (1)多媒体展示图片
通过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等感性素材,并作简单介绍,什么样的磁体具有如此巨大的力?怎样来控制它的运行呢?——电,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电生磁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感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感知生活处处有物理。 (2)演示奥斯特实验
简单介绍,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然后教师有步骤的展示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首先把小磁针放在导线下方,分别通断电,观察N极指向变化?然后改变电流方向,再次观察以上两种情况。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2)电流磁场的方向与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设计意图:演示实验主要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让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主要研究的问题:即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现在人们使用的许多电器设备,如:电磁起重机、扬声器等都是在电流磁
效应发现后才发明生产出来的。 既然电能产生磁,为什么手电筒通电时连一根大头针也吸不动,从而引出螺线管的概念。
过渡语:在引入课题以后,针对重难点及其突破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2、 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情况。 难点是: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我设计了如下的策略: 如何确保实验成功:除了让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以及明确组内分工外,教师还有必要课前先做好实验准备;课上要进行细心的指导。
为了减少对作图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还需要在课上进行绘图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此的理解。要想明白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必须要让学生知道电流在螺线管中的流动方向,导线的缠绕方向,我采用的是让他们自己动手缠绕螺线管,自己动手去抓自己的螺线管,自己判断,效果不错。
过渡语:下面,我想对这节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探究实验:即“探究通电螺线管磁场、磁场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做如下几点分析:
3、学生合作探究
(1) 启发学生 提出问题
探究的问题是教师用限制性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得到,如:在展示所研究的对象以后,教师这样引导:
问题1: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 同样,教师可以再继续引导:
问题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同学自己完成猜想和假设的环节。
(2) 引导分析 选取器材
此环节教师也应引导学生选取实验器材,同样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如:现在我们要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需要准备哪些器材呢?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说明。
(3) 耐心指导 强调细节
本实验能否成功,要注意的细节很多,因此教师要进行细心的指导和引导。
(4) 小组合作 进行实验
首先将电源、开关、螺线管,滑动变阻器组成电路,将小磁针按课本图9.3---4围绕螺线管排列,观察通电后各小磁针N极的指向,并根据实验的现象在课本图9.3---4中画出各小磁针的指向。把它与条形磁体周围铁屑分布进行对比。
然后,改变螺线管中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指向的变化。
本实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基于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是培养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
(5) 分析论证 作图理解
学生通过在螺线管周围放置小磁针的方法,学生们很容易总结得出结论: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型磁体相似。
指导学生实验作图,老师可以用投影展示两组学生绘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的作图,并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电流方向与螺线管的N极方向,结合课本漫画,让小组总结发言,总结归纳自己所得结论。
(6) 评估交流 重在过程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重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评估和交流。如,交流的内容有:ppt(实验结果,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新问题,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新的想法)
4、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感悟和困惑,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本节课对于实验的设计,本身就是本章的难点,所以本人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对于学生的协作活动,由于时间和空间所致,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甚少,关注学生不够全面,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之大忌。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即教师的真正本领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弘扬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还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开启思维,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同时也冲破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谢谢各位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