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文教学从生活中找米

来源:画鸵萌宠网
作文教学因真实而精彩

——《从生活中找“米”》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曹美莉 评析:张永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课堂实录】

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比作做饭,做饭需要米,那么,写作也先得有“米”。你们认为写作中的“米”指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举例子说说看。 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

生:关于亲情的一些事,如:我每天上学时妈妈的叮咛。 生:我做错了一件事,父母或老师对我语重心长的教诲。

生:暑假里去一个地方游玩,看到的风景可以成为写作中的“米”。 生: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 生:动物也可以是写作中的“米”。

师:你写过哪些动物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有一次,我看到我家的老猫把一条鱼留给它的孩子吃,我很感动,就把这一幕写下来了。

生:一个眼神也可以成为写作中的“米”。 师:你有亲身体会吗?

生:刚上学时,我不敢举手,一次,我无意中抬头看了一下老师,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我望着老师的目光勇敢地举起了手。 师: “米”可以是生活中的细节。

生:“米”还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的言行举止都可以写到作文里。

生:“米”还可以是我们读过的一篇文章、一本书,或者是我们听到的一些新闻。

1

生:我觉得“米”还可以是我们的内心感受或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感悟。例如:我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期,有时侯,我感到很烦恼,我就把自己的心里感受和自己的思索写在日记本上。

师:从大家举的例子来看,我们同学对加引号的“米”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米”就是指写作材料,概括说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或者说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内容。

点评:对于什么是写作材料,学生是熟悉的,但体验未必深刻,他们往往难以与自己的写作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在这里试图通过让学生举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强化这种意识——生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师:“米”来自生活,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呢?下面请大家来看看班上一些同学写的日记,并思考:这几位小作者找了哪些“米”?他们又是怎样发现这些“米”的?

(学生看教师从学生日记摘录来的文字)

师:下面请几位小作者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米”的?触动你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又是什么?

生:校园的风景真的太美了,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不由自主地把它写了下来。我在写之前,仔细观察了景物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我觉得观察景物不仅用眼睛,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

师:你说得真好,要把景写好,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融入自己的感情。

生:我起初是被丝瓜藤的绿油油的颜色所吸引,后来我看到前几天被我从茄树枝上拨开的丝瓜藤又爬到茄树枝上去了,我突然觉得丝瓜藤有种不怕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再联系自己的学习,我对丝瓜藤产生了敬意,就写了这篇日记。 师:只要我们多留心,生活中极平凡的植物也能给我们启示,成为我们写作中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材料。

生:我在这篇日记里写的是一只被轧死的小猫,这是我在马路上看到的悲惨的一幕。我之所以写这篇日记,是因为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觉得小猫虽然不是高等动物,但它也有生命,也值得我们去爱护。

师:只要我们对接触到的景、物、事、人深入思考,就能挖掘“米”的深刻内涵,写出一些有深度的好文章。确实,有时写作材料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但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这些材料,用自己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思考这些材料。 生:一次小测验,我考了一个很差的分数,心里特别难受,就想到了向日记本倾诉,于是把自己的情绪波动过程记了下来,写完之后,我觉得心里好受多了,人

2

也变得自信了。我觉得写好一篇文章并不难,只要我们多留心,多思考,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就行了。

生:我写的这篇日记是我在看了《肖邦》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我从肖邦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课外书,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师:刚才大家看了日记,又听了几位小作者的发言,我相信你们对“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这个问题已有了自己的感想,谁能说说呢?

生:要多观察。例如写劳动场面,我常常写不好,刚才我读了一位同学写的关于劳动场面的日记,我明白了只有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才能写好。

生:除了多留心、多观察之外,我们还要多思考、多感悟,想想事情中所蕴涵的道理,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生:刚才读的一些日记材料,我也经历过或遇到过,但我没想到要写下来。所以,以后我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把一些事情记下来,积累写作材料。

师:要从生活中找到“米”,需要我们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教师板书)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确实,生活中的“米”很多,但我们一些同学往往不去关注生活,不去思考生活,不善于积累生活,错过了许多好的写作素材。其实,只有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米”真是丰富多彩,就在我们身边。

点评:以学生自己的日记为载体,让学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运思成文的过程,尽管都是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都流露出学生纯洁、向善的真实情感,再一次点出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并以教师的适时指导,触发其他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关照和体察,引起共鸣。这种情境体验的再现,因有真实情感的介入,往往会带来其他学生将心比心和设身处地的情感熏染,影响是深刻的,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师:老师现在给你们一个话题:“亲情”,你们会选哪些“米”下锅呢?老师也从生活中选了“米”,把它写了下来。下面读给大家听听。

10月21日的晚上,父亲打来了电话:“明天你能回家一趟吗?”我的心不禁一阵莫名的颤动:父亲可从来不这样说话的呀,难道家里出了什么事?

“你妈这两天心里难过。她误用除草剂把油菜全打死了,刚把一亩多的桑树拔掉,没想到今年的蚕茧价钱比去年贵了两倍……”听着父亲的诉说,我鼻子一酸,眼泪簌簌往下流。蓦然,我感到父母真的老了。虽然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心灵的孤寂我又知几分呢?去年祖父祖母相继去世,已经让父母心中充满了无尽的伤感,眼前的辛苦劳作又付诸东流,这怎能不让他们难过呢?姊妹四个,我离父母最近,得到父母的关爱最多,但对父母的关心却最少。 远在福建的妹妹每星期

3

都要打一个电话跟父母嘘寒问暖,而离父母只有七八里的我却很少主动给他们打电话,即使回家也不过吃顿饭而已,从没想到要与他们聊聊天,把温暖送进他们寂寞的心怀。我真为自己的疏忽和迟钝感到羞愧,但欣喜的是父亲的这个电话让我顿然醒悟,让我切切实实走进父母的生活,走进父母的心里。

点评:教师下水文文笔流畅,感情真挚,加之教师自身声情并茂的朗读,无疑使学生对什么是“米”、怎样找到生活中的“米”有了一个更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文章里面那浓浓的亲情对学生也是一次情感的激活。 师:老师的文章,有没有打动了你?谁来说说?

生:听了老师的文章,让我懂得了父母心中也有很多柔弱的地方,父母也需要子女爱的抚慰。

生:我常常不去留意和关心父母的感受,我只顾及到自己,老师您的文章让我这个做女儿真惭愧。

生:您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乡下的奶奶,我也好久没有去看她了,不知她现在好吗?

生:老师接到父亲的电话后自责、愧疚的语言感动了我,因为字里行间流露了老师的真情实感。

生:老师能够说出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这让我很感动。 师:老师在文章里选的“米”是什么? 生:父亲的一个电话。

师:“父亲的一个电话”,这可以说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但这个细节震撼了老师的心灵,让老师感悟到了人间最美的亲情不仅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还应该包括子女对父母的关爱。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这样的生活细节曾深深打动了你。下面就请你们也来写写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亲情故事。

点评:教师的这一追问问得好,不仅让学生对“米”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打开了学生思想情感的潮水。从学生的情绪看,应该说学生此时已进入“愤悱”状态,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老师投影写作提示)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触动我们心灵的往往就是一些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叮咛、一句安慰、一声鼓励等等,常常让人心动、令人回味。你感受到了这些充满爱的细节了吗?请你选择一个生活细节写写看。 (学生写作)

4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文章?

生:每天早晨,当我踏着朝霞离开家门上学时,奶奶总会倚在门边,用充满关切的语调对我说一声:“骑车要小心啊。”然后她用慈爱的眼神目送着我渐渐消失的背影。这时候,我却总是不以为然,心想:我天天去上学,骑车没半点差错,你可真烦呐!直到有一天,奶奶去了亲戚家,我耳边的“唠叨”没有了,我却没半点庆幸,反而心里空荡荡的,觉得少了点什么。现在,我终于醒悟了,少的不正是亲人的关爱吗?亲人的关爱,一旦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你生活中前进的动力。同学们,珍惜亲人对我们的爱吧!

生:每当早晨上学,母亲都会说:“孩子,路上小心点,学习要用功。”我总是不以为然,漫不经心地说一句:“知道了,放心吧!”直到有一天,我无意转头看了一下母亲,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苍老,眼中的泪水像是要往外涌,可是又忍住了。我望着母亲,不由自主地停下车,在母亲温暖的怀里默默地哭泣。

生:一次,我被一件事耽误了吃饭时间,眼看快要迟到了,我就盛了一小口饭,胡乱地扒了几口,便夺门而出。下午放学,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路上走着,又冷又饿,正在埋怨的时候,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个人影,是父亲,我奔到父亲面前。父亲一边帮我穿上毛衣,一边关切地说:“孩子,饿了吧,快把你妈妈烙的烧饼吃了。”父亲从怀里掏出暖烘烘的烧饼往我嘴里送,而他的双手冻得通红。这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父亲用他那双大手在我头顶上摸了一摸,笑着说:“傻孩子,快吃吧,烧饼凉了就不好吃了。”

生:从早上睁开眼起,妈妈的唠叨便整天在我的耳边萦绕。当我穿衣时,妈妈唠叨:“穿暖点,小心冻着。”我便想:妈妈真罗嗦,我这么大了,穿衣还要你说吗?当我上学去时,妈妈唠叨:“路上车多,骑车小心一点。”我这时又想:妈妈真烦,你不知道我的驾车技术是一流的吗?晚上放学回到家,妈妈唠叨:“作业快点做,要认真。”我暗笑,妈妈,你累不累,我已经是初中生了,做作业还需要你提醒吗?妈妈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唠叨,日子久了,我便对妈妈的唠叨产生了一种厌恶感。今天,我终于明白:妈妈的唠叨是一种叮咛,是一种关怀,失去了这样的叮咛,我便失去了一份温暖、一份亲情。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能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写亲情,而且写得很感人。老师想对你们说:“我们不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还得善于感动,学会感恩。以感恩的心情看待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以满含幸福的情怀去写平常的事情,文章就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点评:学生的精彩表达朴实而真诚,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事、平常事这些常常为学生忽略的“米”也开始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并倾泻于笔端。这是教师以情动人,循循善诱的可喜结果。

师总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便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只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关注生活,敞开胸怀去拥抱生活,用鲜活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勤于劳作的笔去积累生活,我

5

们一定会从生活这个“大米仓”里找到许多“米”,丰富我们的写作之源。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常言说得好:“留心处处皆文章。” 总评:

当前的作文指导课不知是因为没有像数理化那样的训练体系,还是由于语文教师本身素养的问题,也总觉得茫无头绪,很多时候是务虚的,给人感觉是上与不上一个样。教师大多是出个题,稍作提示即让学生落笔。而且这仅有的一点提示,也说得要么朦朦胧胧,要么提纲挈领,对学生来说,犹如隔靴瘙痒,于事无补。而学生呢,只好在那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其作文多是些假话套话废话,千人一面,看不到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感情。

曹老师的这堂作文指导课很平实,没有多少新奇的做法,但效果很好,学生写出了流淌于心间的文字,真实朴实,给人一种久违的感觉。仔细揣摩,无非是曹老师执著于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真实的内心世界。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学生写的保证书或是传递的小纸条之类的文字总是那么流畅清新,能打动人,而写的作文干巴晦涩,无真情可言。推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尴尬状况,一是由于学生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这类学生往往不看书,不读报,对生活又不体察,初中年段的这类学生不多。二是由于学生有东西可写,但自己还没有发现和觉察,这类学生往往没有领悟到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说到写作文,马上正襟危坐,变得严肃严谨起来,以为要干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类学生在初中居大多数。三是由于学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总想把真实的自我掩藏起来,而且这已然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这类学生不在少数,也是最为可怕的一群,因为这种“早熟”已经走向负态。所以说有效的作文指导就在于能打通生活与作文的联系,突破学生内心与外在世界的藩篱,求得真实情感的流露。

而曹老师的课已明显地洞察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努力使学生体察写作材料的源泉就在于生活的真实,传递着作文即生活的理念。接着以部分学生的优秀随笔为例,让这批学生现身说法,畅说怎样把真实的生活变成了随笔的文字,给其他学生以方法的启示、感情的熏染,引发他们对生活的反思和认同。最后以教师自己的下水文为引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生活中找“米”的范例,学生不仅从方法层面获得启示,更从老师的真实情感中受到感染,纷纷写下了自己生活中最真实动人的文字。整个课堂流程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淌,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