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NEW ECONOMY I调研 佛山市南海区产业集聚形态分析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刘毅 改革开放早期,南海I 个体和民营企业在自发创业 聚能力。实际上,利用区位熵来判断地方专业化部 的存 和羊群效』、 的推动下,快速形成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 在,就是以高层次区域产业结构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系,假 定高层次区域内各次区域对产品的消费水平基本一致,那 么当某一‘地区某一产业的相关指标占该地区所有产业的比 重高于高层次区域平均值时,则可以近似认为该产业所提 供的产品在满足了本地需求后还有剩余,可 于输出,因 而成为该地区具备聚集优势的产 I 。当=1时,表明i 产业是j地区的自给性部门,该地 该产业在高层次区域 内处于均势,该产业的集聚能力并不明显。 <l时,则 表示j地区i产业是在高层次区域内处于相对弱势,聚集 能力较低。 制品业为四大支柱,以及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 萌生出多个颇具影响的专业镇,成为南海产业集聚的早期 形态,为南海经济发展奠定J 厚实的基础,并推动南海步 入'r以上 化带动城市化的快车道。 至今,南海已经迈进后工业化时代,随着产业的转型 升级、结构调整和创新科技的发展,南海的产业形态发生 了臣人变化。20l5年全区生产总值2226.97亿元,人均 GDP为82885元,折合12764美元。按世界银行根据人均 喇民总收入水平做出的最新划分标准,南海区已经达到了 高收入 家(地【 )的水平。产业集聚为南海区的经济发 展 : r蕈爱的作用和影响。 二、产业集聚的实证测算 本研宄将南海 第二和第二产、I 的细分行业分别进仃 一、产业集聚及测度模型 区位熵测算,以求探讨南海产、J 集聚的演进以及对经济发 展的作剧。存测算模型中,以佛山和广东为高层次I 域作 测度J :、I 集聚最常刖的方法是区位熵(Entropy 参照系,将讨论的地域范围集【}l往r‘尔和佛【『J本士。并采 用各行业的营业收入作为统 寸旨标,以更加突出考察产、I 的集聚经营能。数据来源于南海I 第一、 :、_一次全 经 济普查汇总资料。 index),所谓I)(=位熵义称专 化率,是产业效率 卜j效益分 析的定 _rljL, ‘种较为普遍的集聚识别方法,汁算公式 如下: n—=Clo/Clj —— 1、制造业存广东全省区域内存往仞始的产业集聚, 但往佛【JJ市域内则并未呈现集聚 在第_ 产业中,南海的制造业 东全省区域内存 qi?q 其I}t:为j地 i产业对r高层次区域的 他商; 为j地【)(j, 业的相关指标(通常可用 值、销售额、 就、 人数等指标表尔);为j地区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 为高 次1)(=域i产、I 的相关指标:为高层次区域所有产 、l 的相父指标。显然, 位熵是某地 某产业占其高层次 域的比率 j某地 总体经济活动占高层次区域的比率之 初始的产业集聚现象,区位熵刚超过1:tn. ̄H对于佛山市 域内则并未呈现集聚,区位熵仅处于0.9至l之间。这‘ 测算结果给出的信息,一是南海的制造业相对于r 东而 , 集聚现象处于初始阶段,有集聚但并不强烈,而且较长时 间维持在同一水平;二是在佛山市域内南海的制造、I 集聚 并无显著优势,反映出其他区的制造、 集聚更为突出,使 南海在佛…市域内的制造业区位熵下降。 制造业的细分行业中,以J’ 东全省为参照系,2004 年区位熵人于l的行、I 有l5个,到2013年该数字仍然得 以保持,约占全部31个大类的 ‘半。绝大部分行业亦能 比,即通过该地 产、 活动与高层次区域经济活动的比值 大小来判断该地 的产业集聚秤度。 当>1,表示i产业为j地I x=的专业化部门,的值 越高则说叫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在高层次区域内具 l仃比较优协, ‘定程度上显,J 出该产业任j地区较强的集 42.. NOV 2016 维持着集聚态势,只有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 业区位熵由2004年的2.046经历2008年的2.488再下降 到2013年的0.966,从产业集聚转而非集聚。同期,汽车 制造业区位熵则由0.857逐步上升到1.185,反映出新兴 的汽车制造产业在南海逐渐形成集聚。 从产业的集聚程度看,可分为三个等次。集聚程度 最强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在广东省域内, 2004、2008和2013年的区位熵分别高达10.640、5.655 和4.625,远远大于1的水平,在佛山市域内相应年份的 区位熵亦达到2.717、2.215和2.036。其次是废弃资源综 合利用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皮革、 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区位熵大多在2至3之问。 再次是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 业、纺织业和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区位熵基本处于1 至2之间,个别行业和个别年份区位熵超过2。同时,通 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全省范围内也有明显的 表一南海区第二产业各行业区位熵 区位熵(佛山测度) 2004年 0.414 0.989 第二产业 区位熵(广东测度) 2004钲 2008住 2013定 0.024 1.051 2008年 1.328 1.037 2013在 1.132 0.958 采矿业 制造业 0。052 1.086 0。828 0.823 0.449 0.000 0.023 1.1l0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0.738 0.241 0.596 O.217 0.784 0.000 0.778 0.899 0.975 0.307 0.919 O.24l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0.401 0.000 0.588 0.000 0.738 0.000 0.613 0.000 0.785 0.632 1.400 1.008 1.659 0.553 1.444 0.489 1.089 0.909 1.236 0.688 纺织服装、服饰业 鞋业 寰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 2“ .491 甘+2.O71 1.758 2.658 2.333 2.293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 1制口日 ,ll, . 663 151家具制造业 1.723 0.736 1.4l4 l。463 l-119 1.212 1.180 0.856 2.364 0.858 2.042 0.815 1.189 0.736 1.333 0.932 1.1l2 1.129 0.945 造纸和纸制品业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造业 、 0.997 1.004 1.355 0.986 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 2.046 2.488 0.966 2.455 2.696 0.916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018 0.536 0.002 0.550 0.002 0.575 0.732 0.O44 0.776 O.837 0.003 0.650 1.460 0。005 0.616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652 2.657 1.O01 0.646 0.605 1.668 0.297 O.281 1.O31 2.541 O.731 1.129 0.792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010 0.735 ..43.. 新经济NEWECONOMY I调研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300 0.479 l0.640 2.779 1.352 I.157 4.625 1.210 0.506 2.7l7 1.132 0.70l 0.700 2.03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0.490 5.655 0.386 2.2l5 I.644 O.981 3.247 1.590 1.246 0.857 2.810 1.503 1.572 1.008 2.039 1.38l 1.864 1.234 0.885 N 1.083 O.95l 0.714 1.651 1.12l l_185 l_2O2 N 输设备制 ,警二 ,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 0 ̄zA.dl .17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造业 , 0.558 0.844 0.338 O.351 1.456 1.336 047 0.973 1.052 0.519 0.464 0.500 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 0.0.254 O.38l O.156 1.09l lI 535 仪器仪表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业 0.222 0.269 0.476 7.292 N 0.564 O.2l1 0.185 0.857 0.609 3.269 N 1.315 8.354 0.882 2.784 0.612 3.111 2.553 2.939 0.079 N N 0.783 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 o.一 537 0.224 0.234 1.686 0.290 1.14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405 1.552 1.704 0.55l 0.572 0.155 0.527 I.007 0.447 0.485 0.167 0.439 1.002 l_l15 1.558 2.59l 0.192 1.368 1。457 0.929 0.986 1.524 0.607 1.120 1.828 1.99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67 0.889 0.934 建筑业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1.366 0.287 建筑安装业 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 0.654 0.286 0.308 0.803 0.564 1.031 0.558 1.191 0.373 0.353 0.754 注:在三次经济普查中,个别项目的统计口径有所调整。为了实现可比性,我们以“三经普”为基础,尽可能地将各次普查中不同口径的指标进行适当 的调整。以达到基本一致。其中,N为调整统计口径时缺乏相应的数据。 集聚,但在佛山市域内却集聚水平不显著(详见表一)。 在批发和零售业当中,批发业的集聚程度要强于零售 业,说明南海的批发业面向的不仅仅是本地商户,而更多 2、第三产业的整体集聚程度不高 南海在第三产业各大类行业当中,只有批发和零售 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3个行业能长期保持在广东 和佛山区域的产业集聚态势,仅占第三产业l3大类行业 的23%,表明南海第三产业的整体集聚程度不高。 44.. 的是面向区外客商。在住宿和餐饮业当中,餐饮业的集聚 程度强于住宿业。 除上述3个行业的集聚水平一直得以保持之外,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新集聚势头突显,以广东为区域 参照系的区位熵从2004年的仅有0.24,大幅跃升到2008 ..NOV 2016 年和2013年的2.2以上,其中主要是公共设施管理业集 聚的作用。而教育、卫生的集聚水平却走下坡路。教育的 区位熵(广东测度)由2004和和2008年的超过1.9下降 急速下降至2013年的0.137和0.213。教育和卫生的迅速 非集聚化,并非是产业的撤离或规模的缩减,尽管近年教 育和卫生行业在南海继续得到发展,但相对于全省和佛山 而言,增长幅度不及其他地区,这两大行业在其他区域的 到2013年的0.414,区位熵(佛山测度)还能保持大于1 的集聚状态。卫生的集聚水平下降较急,区位熵(广东测 度和佛山测度)分别由2004年的2.624和3.7的高水平 集聚程度更高,从而形成了在南海的集聚水平相对下降(详 见表二)。 表二南海第三产业各行业区位熵 第三产业 2004笠 区位熵(广东测度) 2008在 2013盔 2004钲 区位熵(佛山测度) 2008年 1.027 2013年 1.033 批发和零售业 批发业 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铁路运输业 道路运输业 1.268 1.346 1.231 1.209 1.21O 1.018 1.006 1.285 0.995 0.272 0.000 1.030 1.024 1.081 0.879 0.407 0.000 0.159 1.205 0.233 0.000 lI 115 1.212 1.0U 0.799 0.668 0.000 0.000 0.396 0.765 0.452 0.000 0.497 0.248 0.255 O.0O1 0.000 0.524 0.804 0.223 1.000 0.888 1.101 0.244 0.329 0.129 0.417 0.542 水上运输业 航空运输业 0.304 0.000 0.719 1.495 0.002 0.000 0.127 0.644 1.323 1.035 0.885 1.148 1.382 0.000 管道运输业 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 仓储业 邮政业 0.000 1.943 1.723 0.O0l 1.358 l_221 0.000 3.285 2.579 0.001 1.659 1.432 0.000 2.613 0.888 0.782 1.650 1.189 1.081 1.263 2.597 0.037 1.301 1.197 住宿和餐饮业 住宿业 餐饮业 1.476 0.083 0.005 1.642 0。434 0.176 1.869 0.181 0.O1l 2.703 2.400 0.220 0。272 4.370 1.39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0.086 0.OO1 0.056 O.193 0.386 0.295 l|510 1.156 0.407 0.171 0.002 0.686 1.093 0.256 0.454 O.081 0.377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0.250 0.346 N 1.060 1.Ol2 货币金融服务 资本市场服务 0.248 0.086 0.576 0.007 0.496 0.686 N .45— 新经济NEWECONOMY I调研 保险业 0.000 0.002 0.087 0000 .0.003 0.282 2.138 N 0.06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36 0.372 0.357 1.T12 0.864 0.094 0.660 0.306 0.667 商务服务业 1.342 0.374 0.360 1.718 0.881 研究和试验发展0.332 3.468 0.045 2.936 3.468 0.455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1.208 3.259 0.349 1.313 3.259 0.252 公共设施管理业0.349 2.606 2.801 0.255 2.606 居民服务业 2.078 0.719 1.203 1.501 0.719 0.616 1.123 1.375 教育 1.930 1.952 0.414 1.301 1.301 3.699 1.952 1.952 0.338 1.130 1.130 0.216 社会工作 0.951 0.803 0。019 新闻和出版业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文化艺术业 体育 0.000 0.O11 0.053 0.396 0.162 0.567 0.000 0.048 0.053 0.396 0.287 0.899 娱乐业注:N为调整统计口径时缺乏相应的数据。 0.871 l_779 0.892 1.104 1.779 0.868 一46— N0V 2016 南海产业集聚特点及影响 南海区经济发展过程的独特形态造就了产业集聚的鲜 明特点,并成为南海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 1、从产业的自发集聚向组织引导集聚转变 织引导共同作用,加速产业集聚。 2、传统行业集聚不断巩固和新兴行业集聚得以扩展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发 展,都需要不断的创新、调整和升级,这也始终贯穿于产 业集聚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近年南海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 改革开放早期便利用紧贴广州、毗邻港澳的优势,创 造了“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催生 了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也萌生了大大iJ,iJ,的 专业镇,呈现出产业集聚的早期模式。这种状态是在早期 创业者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以村镇近邻乡亲集体仿效为纽 带,逐步形成并得以扩展,是一种自发的产业生长和集聚 过程。 和升级,产业集聚生态亦随之发生改变,传统产业的集聚 在转型升级中得以巩固,使传统行业在集聚中所发生的技 术外溢、专业人员和熟练劳动力市场以及上下游产品的易 获取性等方面获益而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新兴行业在部 分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南海的带动下,大量关联企业快速 跟进,新兴产业集聚得以成型和扩展。 东部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基础的金融现代服务业展现 端倪;中部的汽车产业、新光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已 略具规模;西部的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等正在崛起。最为 显著的是中部片区,以一汽一大众为核心的汽车城,已有 超过45个上下游关联目,以及50家汽配企业集聚;新光 源产业基地已有96家照明相关企业、研发机构和孵化器 等落户。新兴产业在南海的集聚,受到了国家和广东省有 随着南海经济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原有的发展模式 和产业集聚方式受到了资源、环境和企业素质自身的严重 制约,难以继续深化。特别是土地资源已经捉襟见肘,本 世纪初,南海的土地整体开发强度己超过50%,个别镇街 如大沥的土地开发强度甚至已高达80%。南海适时调整发 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和组织方式进行科学规 划和有序引导,尤其是近1O多年来目标明确的组织引导, 成效突显。 关部门的关注的鼎力支持,广东省唯一一个“文化改革发 展综合试验区”在南海,全国唯一一个国家旅游产业集聚 (试验)区也在南海。再加上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在南海,三个国家和省级产业发展平台的相继确立,既 是南海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和逐步集聚的结果,也是助力南 海实现新兴产业集聚的重要基石。 3、产业集聚成为南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3年启动“东西板块、双轮驱动”战略。2011年 进一步将发展规划调整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的新型 城市产业架构。构建三大产业片区,东翼为现代金融、商 贸功能区:中枢为现代制造、产业智库功能区;西翼为文 化旅游、现代物流功能区。重点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 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珠三 角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科技都市型产业、岭南文化休闲旅 游五大基地。通过以构筑优势产业链条为核心,促进产业 国内外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集聚与地区 经济增长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就南海而言,全部三次产业 89个行业大类中,2013年区位熵(广东测度)超过1的 有25个,占28.1%:而法人单位合计66826个,占全区法 人单位的67。39%;从业人员2229394人,占全区就业人数 发展与城市功能同步飞跃。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海的产业形态发生了巨变。佛山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产业集聚(试验)区 已经在南海挂牌,落户于南海的广东省金融高新技术服务 区亦正力争上升为国家级金融高新区。通过规划、组织和 引导,推进产业集聚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南海实现产业集聚 的新模式。过往利用土地为核心载体以村镇产业为纽带的 自发的产业集聚,彻底转变为以特色园区、国家级产业平 的67.13%;营业收入20909.43亿元,占全区企业营业收 入总额的80.1%。也就是说,在南海,由于产业集聚,使 不足3成的行业吸纳了近7成的就业人口,创造了8成的 营业收入。 南海的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相辅相成,产业集聚提高 了本地区的就业密度,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产业集聚园区 内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加强,深化了分工、推动了创新、降 台为载体,以国际知名大企业和现代产业为链条,加速了 南海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的形成。 低了成本;一系列集聚效应有助于提升企业信誉、公共基 础设施水平和完善市场机制。各方面的效应又推动了产业 集聚的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形成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范 围经济促进了地区财富的增长。 南海的产业集聚,由自发到组织引导,政府起了相当 重要的作用。通过片区规划,园区建设,政策扶持等手段, 激发起集聚的自发性诱导功能,达到产业集聚的自发与组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