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综述
建筑物通称建筑,属于固定资产范畴,一般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例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
《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中建筑物的定义:用建筑材料构筑的空间和实体,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它往往都具备人能居住和活动的稳定空间,是人造自然的主体。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建造目的既侧重于得到人可以活动的空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强调这点)或和建筑物之间围合而成的空间(比如城市中的市民广场);也侧重于获得建筑形象——建筑物的外部形象(如纪念碑)或建筑物的内部形象(如教堂)
7.1.1 建筑物分类
性质
1、居住建筑:是指供家庭或个人较长时期居住使用的建筑,又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再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再分为单身职工和学生宿舍。
2、公共建筑:是指供人们购物、办公、学习、医疗、旅行和体育等使用的非生产性建筑,如办公楼、商店、旅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和医院等。
3、工业建筑:是指供工业生产使用或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建筑,如厂房、仓库等。
4、农业建筑:是指供农业生产使用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建筑,如料仓、养殖场等。
高度
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平正负0以上计算;采光窗在室外地平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0米以上(不含2.20米)的,计算自然层数;假层、附层(夹层)、插层、阁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和水箱间不计层数。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
住宅按层数分为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 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为高层,但不包括总高度超过24米的单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100米的,不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总和性建筑均称为超高层建筑。
结构
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由承重构件(基础,墙体,柱,梁,楼板,屋架等)组成的体系。
1、砖木结构建筑。这类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用砖木做成的,其中竖向承重构件的墙体和柱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采用木材。这类建筑物的层数一般较低,通常在3层以下。古代建筑和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多为此种结构。
2、砖混结构建筑。这类建筑物的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砖柱,水平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板,其中也包括少量的屋顶采用木屋架。这类建筑物的层数一般在六层以下,造价低、抗震性差,开间、进深及层高都受限制。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这类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如梁、板、柱、墙、屋架等,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大材料构成。其围护构件如外墙、隔墙等是由轻质砖或其他砌体做成的。特点是结构适应性强,抗震性好,耐久年限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种类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和筒中筒结构。
4、 钢结构建筑。这类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是用钢材构成,其建筑成本高,多用于多层公共建筑或跨度大的建筑。
施工
施工方法是指建造建筑物时所采用的方法。
1、现浇现砌式建筑。这种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是在施工现场浇筑和砌筑而成。
2、预制.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在加工厂制成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而成。
3、部分现浇现砌、部分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物的一部分构件(如墙体)是在施工现场浇筑或砌筑而成,一部分构件(如楼板,楼梯)则采用在加工厂制成的预制构件。
年限
耐久年限等级 / 耐久年限 / 适用范围
一级 / 100年以上 / 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 / 50-100年 / 一般性建筑
三级 / 25-50年 / 次要的建筑
四级 / 15年以下 / 临时性建筑
7.1.1.1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分类
建筑物按使用性质(即用途),通常分为生产性建筑,即工业建筑、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即民用建筑。民用建筑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
7.1.1.2按建筑物结构类型和材料分类
建筑物按结构类型和所用的建筑材料可分为砖木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一般说来,低层建筑采用砖木结构的较多,多层建筑采用砖混结构的较多,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大跨度要求的体育馆、大剧院多采用钢结构。
7.1.1.3按建筑物层数分类
1)低层建筑
一般指一至三层的房屋,多为住宅、别墅、幼儿园、中小学校、小型的办公楼以及轻工业厂房等。
2)多层建筑
一般指四至七层的房屋,多为居民住宅楼、普通办公楼等。
3)高层建筑
一般指七层以上的房屋。12层以下又称小高层住宅。
对于高层建筑,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划分为4类:
a)低高层建筑:层数为9~16层,建筑总高度25~50m;
b)中高层建筑:层数为17~25层,建筑总高度50~75m;
c)高高层建筑:层数为26~40层,建筑总高度75~100m;
d)超高层建筑:层数在40层以上,建筑总高度在100m以上。
7.1.2 建筑物构造及附属设施
一幢建筑物一般是由基础、墙、柱、梁、楼板层、地坪层、 楼梯、屋顶、门窗、阳台和雨蓬等几大部分构成,它们在不同的部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7.1.2.1基础
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承受构件,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地基,
使之稳定安全的结构体系,一般均设在地面以下。
7.1.2.2墙
是建筑物的承受构件和围护构件,与外界直接接触的建筑围护结构部分统称为外墙。
7.1.2.3楼板层
楼板层是房屋建筑中与土层相接的部分,它承受着底层房屋的荷载。
7.1.2.4楼梯和电梯
楼梯是房屋建筑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上下楼层和紧急疏散之用。
a)楼梯间应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受平面布置限制而不能满足时,应采取人工照明和通风排烟措施。
b)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六层及六层以下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可不小于1m。
c)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10m。楼梯平台的结构下缘至人行过道的垂直高度不应低于2m。
d)楼梯井宽度大于0.20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
e)度在16m以上的住宅,应设置电梯。
注:
○1住宿中间层有直通室外地面出入口时,其层数由该层起计算;○2住宅出入口层位于建筑物底部公共用房的屋顶平台上,并具有疏散通道时,其层数由该层起计算;
○3项层为两层一套跃层住宅,其跃层部分不计层数。
f)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
g)塔式和走廊式住宅电梯宜成组集中布置。单元式住宅每单元只设一台电梯时,应在适当层数用联系廊连能。
h)电梯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多台电梯中最大轿厢的深度。
7.1.2.5屋顶
屋顶是建筑物顶部的外部围护构件和承受构件。平屋顶(坡度5%,通常2%-3%)、坡屋顶(大于10%)和其它形式三类作用:防水、结构、保温、隔热、建筑艺术要求。
7.1.2.6门窗
建筑中各隔断间的通行口,有扇或无扇(门洞)谓门,用来采光、通风或传递、观察的洞口(不作通行用)谓窗。
门主要起内外交通和分隔房间之用;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同时也起分隔和围护的作用。门窗是解决建筑使用功能主要手段。
a)外窗窗台面距楼面的高度低于0.80m时,应有防护措施,窗外有阳台的不受此限。
b)底层外窗和阳台门、面临走廊和屋面的窗户,其窗台高度低于2m的宜采取防护措施。
c)面临走廊的窗应避免视线干扰。向走廊开启的窗扇不应妨碍交通。
d)户门应向内开启,并宜在构造上采取防卫措施。
7.1.2.7阳台
楼层建筑中,人们与外界空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三面敞开的,也有半敞开的,或一面敞开的,或封闭的。
a)每套住宅宜设阳台或平台,严寒地区宜设封闭阳台。低层、多层住宅的底层每套宜设小院。
b)阳台栏杆设计应防儿童攀登。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在放置花盆处,必须采取防坠落措施。
c)低层、多层住宅的阳台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m;中高层、高层住宅不应低于1.10m。中高层、高层及严寒地区住宅的阳台宜采用实体栏板。
7.1.2.8隔断
区别使用功能,使之互不干扰,是建筑设计中组织功能空间、划分平面的主要手段。
有全隔、半隔、透明、半透、不透等区别。
7.1.2.9走廊和出入口
a)外廊、内天井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m,中高层、高层住宅不应低于1.10m。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
b)高层住宅作为主要通道的外廊宜做封闭外廊,并应设开启的窗扇或通风排烟设施。
c)严寒地区住宅的出入口应设防寒门斗或保温外门。寒冷地区住宅的西、北向出入口宜设外门或其他防寒设施。
d)住宅的出入口位于阳台和外廊的下部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e)住宅的出入口处应有醒目的识别标志,并按户设置信用箱。高层住宅的出入口处宜设管理值班室。
7.1.3建筑物设计术语解释
7.1.3.1砖混结构建筑
砖混结构建筑的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砖柱,水平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板,其中也包括少量的屋顶采用木屋架。这类建筑物的建造层数一般在6层以下,造价较低,但抗震性能较差,开间和进深的尺寸及层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这类建筑物正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所替代。
7.1.3.2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钢筋混凝土的承重构件如梁、板、柱、墙(剪力墙)、屋架等,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大材料构成。其围护构件如外墙、隔墙等,是由轻质砖或其它砌体做成。它的特点是结构的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耐用年限较长。从多层到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都可以用此类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结构主要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和筒中筒等。
7.1.3.3住宅结构面积
是指住宅的所有承重墙或柱和非承重墙所占面积的总和,即外墙、内墙、柱等结构所占面积的总和。人们常说的居住面积和使用面积都不含结构面积。
7.1.3.5使用面积
扣除公用(楼梯、电梯、公用的配电间、走道、电梯间、管道间)面积,房屋结构占用面积,以及户内走道、楼梯、玄关等面积后,所剩实际生活使用的面积。
7.1.3.6建筑面积
建筑物全部面积,分每户建筑面积、单元建筑面积和每幢楼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
7.1.3.7住宅的开间
住宅的开间就住宅的宽度。在1987年颁布的《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中,对住宅的开间在设计上有严格的规定。砖混结构住宅建筑的开间常采用下列参数:2.1米、2.4米、2.7米、3.0米、3.3米、3.6米、3.9米、4.2米。
7.1.3.8住宅的进深
住宅的进深就是指住宅的实际长度。在1987年实施的《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砖混结构住宅建筑的进深常用参数:3.0米、3.3米、3.6米、3.9米、4.2米、4.5米、4.8米、5.1米、5.4米、5.7米、6.0米。为了保证住宅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进深不宜过长。
7.1.3.9住宅的层高
住宅的层高是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层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层房屋的高度。在1987年发布的《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层高采用的参数:2. 6米、2 .7米、2.8米。
7.1.3.10住宅的净高
住宅的净高是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上表面到上层楼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净高和层高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净高:层高—楼板厚度,即层高和楼板厚度的差叫净高。
7.1.3.11复式住宅
复式住宅是受跃层式住宅启发而创造设计的一种经济型住宅。这类住在建造上仍每户占有上下两层,实际是在层高较高的一层楼中增建一个1.2米的夹层,两层合计的层高要
大大低于跃层式住宅(复式为3.3米,而一般跃层为5.6米),复式住宅的下层供起居用,炊事、进餐、洗浴等,上层供休息睡眠和贮藏用,户内设多处入墙式壁柜和楼梯,中间楼板也即上层的地板。
7.2生产性建筑
生产建筑是指人们用于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建筑设施总称。如车间、厂房、仓库、农机站、泵站、畜舍、暖房、水库等。按照生产建筑所在部门可以分为农业生产建筑,工业生产建筑,高科技产业生产建筑等。它是人们创造物质文明的温床,是产生价值的场所。
7.2.1工业建筑
指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产品生产活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化工厂房、医药厂房、纺织厂房、冶金厂房,水塔、烟囱、厂区内栈桥、囤仓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须在工业区内配套设置的建筑物,包括宿舍、食堂、管理楼、垃圾站、变配电所、雨水泵房等。
7.2.2农业建筑
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种工程手段。一般指这些建(构)筑物本体及其内部的设备和设施。
7.3民用建筑
即非生产性建筑,指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民用建筑是指:住宅、旅馆、招待所、商店(场)、幼儿园、学校教学楼及其附属设施;办公楼、科研楼、综合楼的非生产用房部分;厂区范围内的宿舍、办公楼、文娱生活设施等非生产用房;文化馆、影剧院(场)、各种体育场(馆)、图书馆、展览馆、少年之家、游乐场(园)等文娱体育活动场所;码头候船室、车站候车室、机场候机室;商用仓库、民用仓库;商业网点门面;医疗用房及其附属设施;养老院及为残废人员修建的生活服务设施。
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 居住建筑和 公共建筑两大类。
7.3.1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是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主要有普通住宅、高档住宅、公寓、别墅等。
1)
a)
7.3.1.1普通住宅
普通住宅,是指按所在地一般民用住宅标准建造的居住用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度假村等不属于普通住宅。对于普通住宅的界定标准,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7.3.1.2高档住宅
高档住宅,是指建筑造价平方米价格超过上年度商品住房平均价格一倍以上的为高档住宅,不享受减半征收契税的优惠政策。
7.3.1.3公寓
公寓指的是一种生活设施齐备,但只占建筑一部分的居住形态。一般分为住宅公寓、服务式公寓。
7.3.1.4别墅
别墅(villa),是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追溯其起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起始点。
7.3.2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是供人们进行各项社会活动的建筑物,公共建筑按使用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建筑类型:
7.3.2.1生活服务性建筑
食堂是指设于机关、学校、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为供应其内部职工、学生等就餐的非盈利性场所。
菜场一般都是摊贩聚集的地方,主要经营蔬菜,肉类等,属与人群比较密集,方便购物。
浴室又名沐浴室、沐浴间,是用于沐浴的房间,常见设备包括花洒、浴缸或浴屏,通常附设厕所。
理发店 用于修整头发的场所
7.3.2.2文教建筑
学校、图书馆、学生实验室等
“学校建筑”是各校根据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的实际情况,为达至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兴建的教育活动场所,具体包括校舍、校园、运动场及其 附属设施。其中校舍即为校内的各类建筑,运动场包括操场、球场、体育馆、活动中心、游戏场和游泳池等,校园则指除去校舍和运动场以外的校地庭院空间,而附 属设施则是为使校舍、运动场、校园功能更为完备而设置的各类建筑与设备
7.3.2.3托幼建筑
托儿所、幼儿园等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属于同类性质建筑,统称托幼建筑。托儿所、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接纳三周岁以下幼儿的为托儿所,接纳三周岁以上幼儿的为幼儿园。
托幼建筑主要由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组成。
1、生活用房:生活用房是幼儿园建筑中的主题部分,占用面积最多,一般占70%以上,位置也最重要。它通常是整个幼儿园的平面布局与构图中心,空间处理和功能要求较高,与室外联系也方便。包括以下用房:
2、服务用房:服务用房是幼儿园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用房。包括医务保健室、隔离室、
晨检室、教职工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及教职工厕所浴室等。( 门卫收发室应设在建筑的主要入口处;晨检接待室宜设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处,但要与门卫、收发室隔开;行政办公室宜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形成独立的单元,同时兼顾对外联系的方便;医务保健室与病儿隔离室宜相邻并与幼儿活动室有适当距离) 3、供应用房: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辅助用房。一般由幼儿厨房、主、副食库房、炊事员休息室、卫生间、开水、消毒室及洗衣房等组成。此外还包括杂物院( 布置原则:一般位于幼儿生活用房的下风向;与幼儿生活用房保持一定距离,运输饭菜方便、快捷;该部分一般应设置独立的出入口,避免厨房、杂物院的货物流线与幼儿流线交叉、混淆)
7.3.2.4科研建筑
研究所、科学实验楼等
7.3.2.5医疗建筑
医院门诊所、疗养院、急救中心等
医疗建筑是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公共建筑,一般包括综合医院、疗养院等类型,向人们提供诊断、治疗、休养等系列服务。医院是人类维护身体健康,恢复劳动技能的场所,是人类生存繁衍、与疾病抗争的重要场所
医院主要分为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疗养院主要分为综合性疗养院、专门疗养院、特殊疗养院。
医疗建筑的主要要素
门诊部
医院的前沿和窗口,接待不需要住院的非急重病人就诊和治疗
医技部
集中设置主要诊断、治疗设施的部门。医技部是医院中发展变化可能性最大、改扩建最多的部分。
住院部
由出入院、住院药房和各科病房组成
后勤部
医疗辅助部门
行政办公
包括院长办、接待、会议、医教、质检、医务、护理、财务、总务、文秘、人事、档案、电话通讯、统计、计算中心、图书馆、研究室等
生活服务
包括医生宿舍、职工食堂、家属住宅、幼托设施、商店、俱乐部等。
医疗建筑的布局
1、 分散式
将门诊、医技、住院按使用性质分别设计为若干栋相对独立的建筑,有良好的采光通风、
集中式
又分高层或多层的一栋式和高低层结合的双向发展式。由高层部分和裙房部分组成,门诊、医技设于裙房中,病房设于高层建筑中。
2、 混合式
门诊、住院、医技分建,并由连廊或者连接体建筑组成有分有合的整体,各部分既联系方便,又能根据不同功能有相对的独立性,便于设置各自独立的出入口。
7.3.2.6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经营活动的建筑物。
商店、商场、贸易市场、饭店、餐厅以及相关设施
包括:
1. 各类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等的零售商店、商场、批发市场
2. 金融、证券等行业的交易场所及供经营管理业务活动的商务办公楼
3. 各类服务业建筑,包括旅馆(含宾馆、酒店、招待所等)、餐馆(含中西餐厅、饮食店、酒吧等)、文化娱乐设施(如卡拉OK歌舞厅等)、会所(亦称会员俱乐部,为会员提供休憩、饮食、聚会、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的场所)等
商业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设计,应符合安全、防火的要求,具有合理的组织,功能分区明确,并要方便群众
7.3.2.7体育建筑
体育场(馆)、游泳池(馆)等服务于体育运动的房屋建筑
体育场
最普遍的一种体育建筑,一般以田径场地为主,跑道圈内多布置球场和一些田径项目的场地。中国习惯称以球类比赛为主的场地为体育场,称以田径和球类比赛为主的场地为综合体育场(如北京工人体育场)。体育场的规模一般按观众席数量划分,中国将大于25000席位的划为大型,小于5000席位的为小型,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型。体育场分为有看台和无看台的,无看台的又称运动场。体育场的场地高程根据交通疏散、器械运输和造价等综合考虑,小型体育场的场地高程宜接近天然地坪和场外广场地坪,大型体育场可适当降低比赛场地高程,使下部看台直接铺筑在天然土坡,以减少架空看台,节约投资,使疏散路线短捷。
体育馆
一般指体育比赛馆。体育馆的建筑设计要点见体育馆。
健身房
供在校学生、居民、运动员等教学、锻炼或训练用的室内运动场地,又称训练房、练习馆。一般分为球类、体操、田径等单项专用健身房和综合性健身房。一般不设观众席,有的仅设少量观摩席。由于设施简易、投资不大、利用率高,健身房在世界各国广泛建造。健身房可单独建造,也可与其他建筑合建。健身房的外围空间,一般较比赛用场地小,场外缓冲宽度在球类场地可定为2~3米。球类练习馆室内净空约需7米,地面可用木地板、塑胶或三合土等有弹性的材料。健身房宜用自然采光,采光窗一般布置在场地两侧,场地两端不开窗或只开高窗,要注意防止眩光。
灯光球场
主要作为篮球、排球、手球训练和比赛之用,通常为露天场地,装有灯光,可在晚间使用,有一定数量的座席。场地设计应满足使用要求,耐雨雪侵蚀。看台和灯光等设计与体育馆相似。
水上运动建筑
通常分为:水上竞技建筑(作为游泳、跳水、水球运动、花样游泳等用),划船运动建筑(作为赛艇、皮划艇、帆船等运动用),划水竞技设施和建筑(作为水橇、滑水板,冲浪等运动用)。
水上竞技所用的游泳场分为天然游泳场和人工游泳池(见游泳馆)两类。江河、湖泊、
水库、海滨等具备条件的天然水面都可辟作天然游泳场,一般多选在滩浅、水底平坦、坡度平缓的地段。要求水质洁净,无毒无污染和流速不大(一般每秒1~1.5米以内)。天然游泳场应在岸边设置更衣、存衣、淋浴冲洗等设施。
划船运动中的赛艇和皮划艇运动场地包括比赛水道和陆上部分。一般赛艇设6条水道,每条宽 12.5~15米,水深不小于 4米;皮划艇设9条水道,每条宽不小于5米,水深不小于 3米。赛艇和皮划艇的比赛场一般选在风浪不大的自然水面上,如上海市青浦县淀山湖水上运动站;有的由人工挖掘而成,如联邦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水上比赛场。赛艇和皮划艇比赛场须设置起点筏、发令台和终点裁判台。 陆上部分的设计包括运动员休息、 就餐、室内训练等用房、船艇仓库和维修间等,还可设观众席。
帆船运动场地要求水面开阔,多半选在海面上,如中国秦皇岛帆船运动站。比赛场应距海岸1~2公里,须设置停船码头、运动员休息室、餐厅、办公室和船艇尺寸测量间、维修间等。
冰上运动设施
供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舞蹈和冰球等冰上运动之用的场地和附属建筑。
冰上运动设施常集中建设成为冰上运动基地。规模小的可附建于学校、公园、旅馆、超级市场,以及街区广场。非寒冷地区常设置临时性冰场。
冰场包括天然冰场和人工制冷冰场,按运动项目又可分为速度滑冰场、冰球场和花样滑冰场等。各类冰场大小不一。冰球场、花样滑冰场和短跑道速度滑冰场可兼用,通常长61米,宽30米,速度滑冰场标准场地由两条宽5米、周长400米的封闭式跑道组成。冰
上曲棍球场长110米,宽65米。此外,还有供群众锻炼和娱乐用的冰场。人工制冷冰场分为室内、室外两种。人工制冷冰场应解决好基础冻胀、冻融胀缩、 保温隔热、 排管敷设、管道防腐蚀等问题。
各类冰场常附建有更衣、存衣、休息、租鞋、设备管理和储存等用房。室内人工冰场(也称滑冰馆)的设计要重点解决冰面上空结雾和室内结露等问题。
滑雪场
多建在多雪的高山、丘陵地带,包括滑雪、登山索道和管理附属区。选址根据各项滑雪运动对滑雪道的坡度、宽度、长度和起终点标高差的要求而定,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跳台滑雪的主要设施是依山就势建造跳台。跳台包括起滑台、助跑道、起跳台、着陆坡和停止区。辅助建筑有裁判台、 观众席、 索道、机房等,以及各种服务设施。有些滑雪场还设有人工降雪设备,以备雪情不佳时使用。
自行车赛车场
赛车场分室外的和室内的两种,跑道为封闭的环形,周长有250米、285.714米、333.33米、400米、500米几种,以2000米为最小公倍数。室内赛车场多采用周长250米的。车场跑道平面由两个直线段、两个圆弧线段和四个螺旋线形的过渡曲线段组成。为克服离心力,弯曲部分应有坡度。赛车场跑道路面有土质、木质、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几种。木质路面使用质量最好,多用在室内赛车场,如用于室外,木质应有足够的耐湿性。混凝土路面应根据地区温差变化,每隔5~10米设一道伸缩缝,但须填缝平整,以防赛车颠簸。跑道外围设置栏杆,其高度在直线段为80厘米,在圆曲线弯道部分为 120厘米。赛车场应设看台、运动员用房和自行车的存放、修理房间。为不妨碍场上比赛,还应设置供运动员和
工作人员穿过跑道和出入场地用的地道。
赛马场
占地较大,一般为40~60公顷。场地为环形跑道,周长为1000~4200米,常用的为2000米,最短的为800米,道宽15~25米。马球场地为100×300米,球门宽8米。赛马跑道要求平坦,土质不宜过于松软,弯道应有2~3%内向坡度。赛马场设观众席、售票处、休息厅和骑手、赛马用房等。
射击场
射击场多布置在城市郊区比较僻静或有山丘的地方,以保证安全和隔绝噪声,如设在市区,则应设于地下室等安全场所。射击场由靶棚、靶壕、侧向隔墙和靶后挡墙(或山坡)组成。此外,还应设有运动员休息、枪支弹药保管和枪支修理等附属用房,以及运动员检录和举行仪式的场地。
靶棚是运动员、记录员、信号指示员和观众所用的棚屋。为避免眩光,靶棚射击方向应朝北。靶棚地面应高出棚外地面50厘米以上,以排除地面水蒸气浮动对射击瞄准的影响。靶壕深度必须超过最高的人体高度,以确保执靶员的人身安全。
射击场设置侧墙和靶后挡墙或隐蔽于山坡下,以保证安全,并可减轻风速对射击的影响。手枪射击场地在靶棚和靶板之间的上空2~2.3米高度上设数道横向挡板,以防止眩光和流弹伤人,并起消声作用。此外,移动活靶射击靶场的靶壕应有供靶在10米范围内来回跑动的开口,其两端应设防护墙,保证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靶壕后面的土堤或其他背景应是浅色,以衬托跑靶。
飞碟射击场
靶场应设在平坦的开阔地,为防止眩光,射击方向应朝北或偏东北。靶场有扇形和矩形两种。在扇形靶场弧线两端外侧设高低抛靶室;矩形靶场则设宽2~3米,长25米左右长的抛靶壕,壕上加盖。
射箭场
场地要求平坦,无障碍,全长约120米;靶后设挡墙,场地宽度依靶位多少而定。射箭场的运动员休息用房、附属用房与射击场的大体相同。
高尔夫球场
球场占地50~60公顷,一般选在环境优美的野外或公园的草地上,可有坡度。场内掘有9个或18个小孔,各小孔之间为首尾衔接的球道,其长度为91.44~588.64米。各球道方向可互逆或有偏角,但不能交叉,标准球场的球道总长为5943.6~6400.8米。
网球场
有室内的和室外的,场地面积为 18.28×36.56米,要求南北向布置,以避免眩光。地面应平整,有一定的弹性,其做法和保养要求较高。比赛用的网球场、网球馆还须设观众看台和相应的辅助设施。
棒球垒球场
棒球、垒球比赛场是由内场和外场两部分组成的。棒球内场为27.43×27.43米,垒球
内场为18.29×18.29米,都是正方形,取对角线方向布置。棒球、垒球场要求地面平整,跑垒路线的土质松软,内场地形为龟背形,投手区最高。跑垒路线、投手区和各垒位周围为土地面,其余场区应为草坪或混合土地面。为防止眩光,球场应面向北偏东。观众席一般布置在扇形场地后部和两侧,并保持安全距离。
7.3.2.8文娱建筑
剧院、会堂、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
7.3.2.9交通、邮电建筑
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水上客运站、邮政大楼、电报、电话局等用于交通、邮政、电讯的建筑
7.3.2.10其他建筑
如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加油站、煤气站、消防站等设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