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习作单元的首篇课文,节选自梁容若的散文《夏天》。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以“迅速生长”点明夏天成长的特点。围绕中心句,第2—4自然段分别从动植物的生长、大地上的事物的“长”和孩子的成长三方面具体展开,从动植物写到自然界无生命的事物,再写人的成长,选材独特,结构清晰。
第2自然段采取总分结构,写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第一句是这段的中心句,以“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等短语表现夏天动植物长得快、变化大的特点。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以时间长短为序,先描写瓜藤、竹子、高粱在一天一夜间的变化表现生物长得快;再通过描写“几天不见”,苞蕾开花结果,石头长苔藓,泥地长草长菜,以及“个把月不过来”,小动物长个,表现了它们“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第3自然段则承接动植物的生长,铺排自然界中的事物变化,再列举两种人造物的变化来表现“随着……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紧紧扣住“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主题。第4自然段则由物及人写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在“夏天”和“成长”两个方面都做了引申,进一步强调和万物赶在夏天迅速生长一样,人也要抓住最好的时机努力成长,立意巧妙。
另外,本文语言表达富有特色,如结构相同的句式富有节奏韵律,俗语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也传达出夏日生命勃发的感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方面表现中心的方法,提高选材谋篇的能力。对于从不同方面表现中心的课文,学生接触过很多,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我们奇妙的世界》等,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经验。但是以前“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语文要素没有明确提及,因此学生只是一个朦胧的感知,本课需要明确学习。其中,学生在概括本文关于成长表现的三个方面时,第2自然可以直接找出总起句。第4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也容易提炼。第3自然段则杂糅了植物、自然界的山水和两个人造物,学生难以辨析,需要引导归纳。另一方面本文关于成长表现的三个方面由显而易见的生物的长,到平常不容易发现的事物的长,再到人的成长,在组材上存在递进关系,这是学生难以自主发现的角度,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棚、苔”等9个生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
3.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其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的写法,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流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苔、藓”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草坪”等11个词语。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
3.能找出第2自然段里的具体事物,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段中心意思的。
【教学准备】填空式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词,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第一单元关于夏天的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东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导入:“我们学过的这两首诗词都是古人在夏天看到的景象。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夏天,了解梁容若先生在夏天里的发现和感受。”(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有关夏天的诗词,为把握全文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紧扣中心句,梳理文脉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2.学习字词
甘蔗 苔藓 尽量 活生生 软绵绵 农作物
草坪 豆棚 增加 瀑布 缝隙 谚语
预设指导:
预设1:字音方面:注意读准abb式叠词的变调。“尽”要读准第三声。
预设2:字形方面: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特别引导注意“瀑”的右下部分。
3.梳理全文脉络
(1)交流全文中心句。(板书:万物迅速生长)
(2)教师抓住“万物”一词,追问:梁容若先生从哪几方面具体来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呢?默读课文,快速梳理,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关键词,也可以自行概括。
(3)学生快速阅读圈画。
(4)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预设:学生可以从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中摘录关键词。第4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也容易提炼。第3自然段则杂糅了植物、自然界的山水和两个人造物,学生难以辨析,可适时引导用“事物”归纳。
(5)小结:课文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中心,通过列举生物、事物和人三个方面的生长事例,将中心句的意思表达清楚。
【设计意图】紧扣“万物”和“迅速生长”两个中心词,后面板块教学指向会更清晰、简约。
(三)聚焦第2自然段,学习围绕中心表达
1.体会有效选材
(1)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中心句。找出段里的具体生物,提取关键词,填写“生物成长表”,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中心句的意思写具体的。
(3)反馈交流。
(3)梳理表格,引导学生发现事例与中心意思的关系。
预设1:横向观察,发现选材要紧扣中心句的意思,逐一将关键词的意思表达清楚。如“瓜藤、竹子、高粱”的事例强调了“飞快的长”;“苞蕾、苔藓、草和菜、家畜家禽”强调动植物生长前后的变化结果,突出了“跳跃的长”。作者描述的每种动植物的生长结果,分别从形态、长短、大小等不同方面来写,表现了“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预设2:纵向观察,引导发现作者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先写植物“一天”或“一夜”里的生长,再写植物“几天”里的变化,最后写小动物个把月的变化。
2.关注组材,读好段落
引导:“第2自然段紧紧扣住中心句,列举了多种动植物的成长,排列得错落有致,一点也不单调。试着读出迅速成长的不同感觉。”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四)尝试选择事物,围绕中心表达
1.提问:在夏天,还有哪些事物会快速地长呢?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尝试表达。
3.交流反馈,对应“生长速度快”和“表达有顺序”进行星级评定。
4.小结:这节课,我们梳理课文,发现围绕夏季万物迅速生长,作者选择了“生物、事物和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又走进动植物的生长,了解围绕这一中心意思,选择不同的事物和有顺序地表达能写出中心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背后的形式的秘密,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事物练习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合作评价学习成果,让学习更主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的写法。
2.联读《夏天的磨难与考验》,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梳理脉络,复习导入
1.提问:一起回忆一下,全文和第二自然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把中心意思写清楚?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结:全文就是借围绕中心句,一层层地逐级展开,把“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意思表达充分的。而第二自然段又是围绕中心句,一层层地逐级展开,把“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一意思表达充分的。
【设计意图】借助学习支架复习旧知,让学生思维可视化,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图式,进一步明确构思的价值。
(二)比较发现,分清条理
1.提问:大地上的事物和人的成长又是怎么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开展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
(1)交流选取的事物
(2)交流各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引导思辨:课文中关于成长表现的三个方面能互相调换顺序吗?
5.小结:课文中关于成长表现的三个方面由常见的生物的长到不易发现的事物的长再
到人的成长,逐步递进,所以不能互相调换顺序。每个方面在展开时,往往会有关键句统领一段,再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展开表达。
【设计意图】借助比较,发现组材背后语言形式的奥妙。借助图式梳理,直观感受围绕中心意思展开的层级结构。
(三)联读拓展,强化要素
1.联读《夏天的磨难与考验》,完成如下学习活动:
(1)默读《夏天的磨难与考验》,找出中心句。
(2)围绕《夏天的磨难与考验》中表达的中心意思,画出结构图。
2.反馈交流。
3.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从不同方面围绕中心表达的方法,知道了不同方面要有条理地组合,才能将中心意思表达清楚。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夏天的磨难与考验
梁容若
夏天给人们种种磨难跟考验,训练人的耐性、智慧跟机敏。苍蝇、蚊虫、臭虫、蟑螂都在夏天大活跃。暴风雨、霹雳、冰雹也是夏天多。一不小心,就会遭到非常的灾害。
你要当农人,要防备几天的旱涝,会造成一年的欠收。一场小病,会让草吃了禾苗。
你要做商人,要当心仓库货品的霉烂,码头火车上的淋雨,可以使您的血本一下赔光。
你要做工人,也须预备风里雨里,叫您的建筑营造突然停止。大热天使您的工作效率无法估计。
你要当医生,也须估计病人的“夏瘦”“怯夏”,减少了抵抗力。气候的突变,使正在恢复的病人,遭到波折。传染病的蔓延,肠胃病的增加,也使得您更累更烦。
你要当学生,暑假可不是休假的时候,正像传说里鲤鱼跳龙门一样,是过关前进的时机。升级考,升学考,转学考,就业考,一两天的成败得失,常常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耐不住磨难,经不起考验的,只有碰得遍体鳞伤,血淋淋地退下来。
——选自梁容若《夏天》(节选)
《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盼》是作家铁凝的作品。写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我”强烈盼望着能够穿上它,好不容易有一天下了雨,却因为放学在家而没有机会穿,第二天一早,终于又下起了雨,“我”如愿穿上了新雨衣。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新雨衣”为线索,紧紧围绕 “盼”展开叙述,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很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紧紧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二是“把重要的事例写得具体生动”,通过“我”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表现“盼”。
课文的1至3自然段,介绍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它;4至17自然段,介绍“我”开始盼着变天,好不容易等来下雨,想借买酱油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就期盼着雨停,其中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等动作描写、与妈妈对话时编借口想出去的语言描写及看到雨一直下自己却出不去就希望雨停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我”盼穿新雨衣的心理;18至21自然段,写第二天一早下起雨来,“我”如愿穿上新雨衣,“几步跑回家”“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我”穿上新雨衣的喜悦和兴奋。作者充分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准确到位地展现了孩童真实的内心活动——“盼”之切。
课后题紧扣语文要素设计。第一题引导学生梳理围绕“盼”所写的事例,从中体会课文选择的这些事例都非常典型,突出了中心意思“盼”。第二题引导学生交流具体描写“盼”的地方,从而学习在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的基础上,怎样将重要部分写得具体生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本课语言朴实浅显,描述的事例与表达的中心“盼”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正因为课文写得到新雨衣到盼穿新雨衣再到穿上新雨衣一气呵成,要理清课文围绕“盼”写了哪些事例,就构成了一个难点,特别是“睡前盼雨停”与“决心不再盼雨”这两件事,学生容易忽略。另一方面,体会如何将“盼”的心理写生动是一个重点,学生发现作者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表现“盼”不难,难的是发现作者借景抒情突显“盼”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能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
能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能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引发期待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自己盼望的事。
3.引入课文:“童年总是有很多盼望的事儿,盼有新玩具,盼春游秋游,盼好吃的……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里的‘我’盼什么呢?”(盼下雨穿上新雨衣。)
4.简介作家铁凝(详见文末教学资源)。
5.过渡:“铁凝怎样写‘盼’的心理呢?”
【设计意图】话题交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作家简介,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梳理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盼”写了哪些事,再自主认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 反馈交流
(1)学习词语
斗篷 袖子 衣柜 酱油 嘴唇 楼梯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逗引 甩打 蹦出来 嚷着 缩着
①学生朗读词语,把字音读正确。
②引导发现规律:第一行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第二行都是动词。
③学生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词语写一写,重点引导关注“唇”字半包围结构,“嚷”字不要少了一撇。“酱”不要漏写“酉”部的横画。
(2)引导梳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盼的原因——得到新雨衣、盼的经过——盼穿新雨衣、盼的结果——穿上新雨衣这三件事。
三、研读重点,提取事例
1.聚焦“盼穿新雨衣”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2)反馈交流:课文第3-19自然段具体写了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预设:对于18、19自然段是不是在写盼,学生可能存在争议,可以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这两段话,从中找出表现“盼”的语句来体会。
2.整理“盼”的具体事例:有了新雨衣,作者是怎么重点写“我”盼的心理的呢?默
读3-19自然段,找一找,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中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些事例,试着用关键词记录。
3.体验“盼”的心理: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作者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反反复复,你能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的心情变化吗?
(1)学生自读整合信息,尝试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教师引导注意联系课文内容,学生互相补充。
(3)聚焦最后一次“盼”,讨论:“我”是真的不再想下雨了吗?
(4)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件又一件事例,充分写出了“我”盼下雨的心情。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她特别强烈的期盼心理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巧妙引导理清课文的具体事例,再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盼”的过程,产生“盼”的共情,体验作者用不同事例表达“盼”的精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课文是如何把“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读重点,品味“盼”的心理
1.任务驱动:上节课,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了一件她非常喜欢的雨衣,于是每天盼着穿新雨衣的故事。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觉得特别生动地表现了“盼”的心理?请画出有关句子,简单批注这样写的好处,一会儿交流。
2.学生自主批注。
3.反馈交流,在尊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发现。
(1)关注对话,品味“盼”的心理。
①关注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好“我”与妈妈对话。
②引导学生说说哪些词句特别生动地表现了“盼”的心理。
我嚷着奔进厨房。(“嚷”和“奔”表现了“我”急不可待的心情。)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嘟囔”表现了“我”的心有不甘。)
我央求着。(“央求”表现了“我”的“热切盼望”。)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瞟”中可见“我”身在家里心在窗外。)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我”为穿雨衣不惜说谎。)
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不声不响”中可见“我”未能如愿的失落。)
③小结:作者通过具体描述“我”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充分展现了“盼”的心理,让我们读着觉得特别生动形象。
④师生分角色读妈妈与“我”的对话,再次体会“盼”的心理。
(2)关注情景交融,品味“盼”的心理。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两个“安安静静”展现“我”内心的不平静与渴望。)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风吹树动在“我”眼里如此美妙,是因“盼”。)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连雨都好像在“逗引”,足见“我”之“盼”。)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雨后的场景如此美妙,皆因“盼”。)
①指名朗读,读出人物不同情况下的心情。
②男女生对读加粗与不加粗的句子,说一说发现。(加粗的句子直接表现了“我”“盼”的心理,不加粗的句子多是描写环境。)
③引导思辨:为什么要把环境描写得那么具体,为什么普普普通通的下雨场景在“我”的眼里如此富有诗意?
④小结:正是因为“我”极度盼望穿上新雨衣,所以普普通通的下雨在“我”的眼里也变得那么令人欣喜,那么富有诗意。作者这是通过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表现“盼”的心理。
【设计意图】交流中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步步发现作者表现中心的方法,体现阅读发现的快乐,习得具体表现中心的方法。
二、回顾全文,发现表现“盼”的方法
1.学生朗读结尾,体会“我”的兴奋与喜悦。
2.引导思辨:“我”在反反复复的期盼中,终于穿上了新雨衣。回顾课文的三部分,你发现哪部分写得最具体?你觉得这样写好吗?说一说理由。
3.学生朗读回顾生动描写“盼”的语句。
4.小结:作者铁凝通过不同的事例,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小女孩蕾蕾盼穿新雨衣的心情。如果你还想阅读更多铁凝的作品,课外可以阅读她的短篇小说集。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交流平台”梳理了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两个要点:在选材时要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让意思表达更全面,更充分;在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些、具体些。课文以《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文章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方法。
“初试身手”是在交流基础上尝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为学生安排了两项练习活动:
一是围绕“戏迷爷爷”,给出一系列材料,让学生选择与中心意思相关事例,引导学生明白材料要与中心意思相匹配。经过梳理辨析,与“戏迷爷爷”中心意思相符的有看戏、学戏、组建戏班子这些事例。第二项练习提高难度,要求学生依据给出的题目,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材料。给出的六个题目包含了写人、记事、状物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经验差异,提供多样选择,帮助学生通过练习积累选材经验。
本单元安排的“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对习作要素进行梳理归纳,并尝试运用,初步掌握构思选择的方法,为后续习作做好准备。因此,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充分利用课文,依托课文提炼方法;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想一想根据题目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哪些事是重点部分,要写得详细、具体些。学生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以此为源泉,围绕中心进行材料筛选,使其符合中心意思。
二、学情分析
思维是习作的关键,高年级学生抽象概念思维活动开始进入敏感期,这一阶段学生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选材、组材。但在习作中学生常常会遇到问题,一些学生的习作容易离题、偏题;一些学生习作的中心意思不够突出。因此,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很有必要。在“交流平台”中根据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给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梳理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要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具体些。树立了中心意识后,再在“初试身手”中通过不同内容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摆脱跑题现象。从梳理归纳到动笔尝试,让学生在练习中懂得辨析,学会围绕中心意思进行选材和组材。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领悟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方法。
2.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择合适的材料。
四、教学重难点
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择合适的材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总结方法
1. 导入: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夏天里的成长》和《盼》,谁来说一说文章的中心意思?
预设:《夏天里的成长》写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盼》写了“我”盼着能穿上雨衣。
2. 梳理内容:有了中心,就如树有了根,不过,光有树根还不行,我们还要添枝加叶。
3.交流反馈
《夏天里的成长》:
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通过罗列具体的快速生长的事物,让人感受到夏天确实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盼》: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在“盼穿新雨衣”中,作者通过具体的心理描写充分表达了“盼”。)
4.出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小结表达中心的方法:(1)文章要先确立中心。(2)围绕要表达的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3)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些、具体些。
5.品读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尝试画结构图并品读生动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总结本单元通过不同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习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二、牛刀小试,运用方法
1.过渡:题目往往是表达的中心,抓住题目能帮助我们准确选择材料。
2.学习活动: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学生自主完成书上第76页练习,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选。
3.反馈引导:围绕“戏迷爷爷”这个中心意思,应选择和“戏”有关的材料。
◇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
◇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
◇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煳了。
◇到文化馆拜师学戏。
◇一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
4.给材料分分类,进行有序整理。
5.小结: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事例来表现“戏迷爷爷”这一中心意思,会使表达更有条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进行辨析、选择、梳理,一步步明确围绕一个主题选择恰当的材料。
三、抓住中心,拟写提纲
1.学习活动:围绕中心拟写提纲
2.展示评价:选材能表现中心。
(1)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围绕中心选材。
(2)班级展示。
预设:
《闲不住的奶奶》:早起忙早餐,忙好早餐忙整理,整理完毕忙洗晒,午后忙串门,晚上忙着跳健身操等。
《忙碌的早晨》:家里各人的忙碌;马路上行人的忙碌;校园里师生的忙碌等。
(3)小结:抓住题目的“中心”,向外辐射,就能为中心编织一张网。
(4)根据反馈要求同桌合作再次修改提纲。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拟写提纲,从辨析选择到自主拟写,逐步提高要求,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
【板书设计】
《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习作的要求是“围绕中心意思写”,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确定中心,写一篇习作,旨在培养学生“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的习作能力。这个汉字可以从书中提供的字里挑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其他的字,主题范围广。可以写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写想象故事,给了学生较大的习作自主性。
本次习作是在通过精读课文感知、领悟写法,借助“交流平台”梳理写法,通过“初试身手”初步练习选材的基础上,对本单元习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教材安排了《爸爸的计划》和《小站》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提供了更多模仿范例。其中《爸爸的计划》围绕“爱订计划”这一中心,先罗列了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再选取“早晚开关气窗”和“按时作息”两个小事例进一步点出他“执行计划一丝不苟”的特点,紧接着重点写了爸爸眉飞色舞地为“我”制订暑假计划这一事例。在重点事例中,作者通过爸爸的语言、神态等生动表现了他爱订计划的特点。《小站》围绕小站“小而精心”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先从多个方面直接写小站的“小而精心”,最后笔锋一转,通过与周围景色的对比,侧面写出了小站虽小,但设计精心,给旅客带来温暖。教材以旁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篇例文的特色,方便学生学习借鉴。
二、学情分析
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确定中心写一篇习作,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主题范围广,习作自由度高,另一方面,又缺少具体的习作情境,难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习作情感。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载体,以激活学生习作的主观能动性。六年级学
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处在发展中,如何围绕中心意思选材是一个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在“初试身手”中学会的方法,通过列提纲合理选材。在表达能力方面,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文从字顺的习作能力,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写清楚,但如何围绕中心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具体依然是学生表达能力的生长点,可以结合课文、习作例文和学生互评互学来帮助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心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
四、教学重点
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能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确立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并围绕中心意思写。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产生表达意愿
1.激趣导入: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汉字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我们先来玩个汉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汉字,你们表演相应的感受。
2.听汉字表演感受
冷 热 泪 甜 乐 寻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习作普遍有着畏难情绪,汉字游戏既可以激活学生积极的情感,也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二、拟写提纲,确立中心意思
1.巧借图示,构思引路
(1)示范打开思路:演着演着,这些字眼是否让你想起了某些事?我们先选一个来说说。比如看到“乐”字,你想到了什么?
(2)反馈形成一级导图
2.回顾课文,形成二级导图
(1)回顾课文: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表达中心的两种方式,分别是从不同方面表现中心和用不同事例表达中心。
(2)讨论形成二级导图:关于“乐”字,我们想到了这么多,如果选择写这个字,你是想选择几个方面来写,还是想选择一个方面写几个事例?
◇选择几个方面:把相应的那几个方面涂上颜色。
◇选择一个方面写几个事例:在相应的方面下方画二级导图写上事例。
3.选择汉字,试画导图式提纲
(1)自主选择一个汉字,模仿“乐”的构思过程,试画导图式提纲。
(2)同桌互相说说提纲,看看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
(3)选择两极典型集中展示,用好的提纲作进一步引领,给不好的提纲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表达,确立中心是第一步。以“乐”字为突破口,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范例。拟写提纲,则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中心。
三、尝试习作,围绕中心表达
1.自主支招:有了好的提纲,习作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开始正式习作之前,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提醒大家写好这篇文章吗?
预设:要紧密围绕中心意思,并将重点部分展开写具体。
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突出中心。
2.回顾自己的提纲,把准备重点展开写的部分画一颗星。
3.运用已有经验,学生借助提纲尝试习作。
要求:1.围绕中心意思写。
2.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题目可以用选的这个字,也可另拟。
4.写完同桌互评,中心明确点一个赞,中心散乱提意见。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能围绕一个意思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心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习作分享,赏析学习
1.作后反馈:课前同学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习作,同桌之间还交换阅读了,认为同桌表达的中心意思很明确的请举手。
2.展示佳作:老师发现有几篇习作得到了同桌很高的评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赏析同学的佳作,学习其中的表达方法。
预设:
◇立意明晰,选材能紧紧围绕中心意思。
◇重点部分写得具体详细,富有画面感。
二、片段引路,示范修改
1.回顾课文学方法:同学们想不想写得更好呢?我们来向课文学习。快速默读下列片段,找出它是怎么围绕中心写具体的。找出藏着的表达技巧。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盼》
(1)回顾环境烘托表现中心的方法。借助环境,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2)用上环境烘托的方法尝试修改片段。
①学生默读片段:
同学来我家玩,而我却要补作业。我以一秒三个字的速度飞速写字,共150个字。“一秒”“两秒”,我越写越后悔,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羡慕的神情。
——《悔》
②集体讨论怎么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改写。
预设在“越写越后悔”补充:只见同学拿着我的乐高,一块一块地往上搭。我使劲管住自己不朝他那边看,可是耳畔又不断传来“这块放这里更好”,“嗯,火箭就要发射喽”……阳光越来越无力了,我的心里像有上千只虫子在爬,忍不住又往同学那边看,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羡慕的神情。
③小结:用上情景交融的方法一改,“悔”的心理就更突出了。
2.读例文学方法
(1)学生依据批注自学例文。
(2)聚焦《爸爸的计划》,学习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①明确思路:文章的多个事例中,重点写的是爸爸制订暑假计划的事。
②朗读具体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
一到订计划的时候,爸爸便眉飞色舞。“七时起床,八时做语文作业,九时读外语,十时……”
……
“什么?”爸爸仿佛不认识我似的瞪了我好一会儿,“我订的计划是最最全面的。你看,午睡、吃饭、休息,什么都有了。”
③学生尝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原片段:睡觉的时候,思念的泪水总止不住。有一次,我把表姐家的枕头都浸湿了!——《泪》
预设修改:睡觉的时候,思念的泪水总止不住。我用手轻轻抹掉,后续的泪水大军又源源不断地涌出。我用被子来擦,被子的一角湿透了。我在脑子里不断想象着妈妈回来时的样子:妈妈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呀!她是不是把我忘了呀?我转了个身,泪流淌而下,浸
湿了表姐家的枕头。(通过具体描述“我”的动作、心理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聚焦《小站》片段,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
这是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转瞬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
这个小站坐落在山坳里。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
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小站》
(1)学生讨论:最后两段没有再写小站的小,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呢?(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
(2)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方法:作者将小站与周围光秃秃的石头山形成对比,突出了小站虽小却给旅客带来温暖的春意。
(3)选择一篇学生的习作,集中尝试运用这种方法修改。
原片段:我心急如焚,可等了再等,还是不见爸爸妈妈的身影。冷风呼呼地吹着,只
见爷爷骑着“小牛”似一阵白色旋风朝我飞来。
——《暖》
预设修改:我心急如焚,可等了再等,还是不见爸爸妈妈的身影。冷风呼呼地吹着,我的心也冰到了极点:都等了那么久了,爸爸妈妈到底在干什么?我下意识地缩紧了身子,在原地又蹦又跳。这时,只见爷爷骑着“小牛”似一阵白色旋风朝我飞来。(通过具体描述“冷”与最后爷爷带来的“暖”形成对比,突出爷爷的“暖”。)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对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方法应该较为熟练,习作评改课重在引导学生尝试用环境烘托和对比的方法进习作进行修改,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三、自主修改,二次展示
1.对照评价要求自主修改:中心好比靶心,围绕中心意思写。首先要选材合理,能表现中心;其次要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突出中心;如果能用上环境烘托或对比的方式更好。(如下图)
2.利用班级展台展示完成的习作。
3.学生之间互相赏析,互相点赞写评语。
【设计意图】利用圆环图示,能清晰地将围绕中心表达的方法逐层显现出来,引导学生逐步修改习作,突出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