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原苏州大学副校长,现任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政协全国常委。
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着。
他开创的“新教育”基本理念有: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提出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教育就是为了这一切的人,这是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新教育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
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其他地方的改进劳而无功。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只是拎着一桶数十年不变的死水,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的教育理想的。
所以,新教育实验,将它行动的起点放在了“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上。“改变行走方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完整的。
和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阅读不同的童书一样,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一样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新教育认为,存在着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短的木板”,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研究一个围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阅读研究,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
三 、新教育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四、新教育的四大基本观点
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无限地相信学生与老师的潜力。因为孩子和老师身上的潜力你怎么去评估都不过分。态度决定一切。是米卢当时给中国足球队放在帽子上的一句话,叫attitude is everything(说你行你就行)。就是无限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因为当一个老师也好,当一个校长也好,你只有相信你的教育对象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才会充满激情地去对待他,去鼓励他,去激发他,去激活他;当你对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候,实际上你的教育已经终结了,尽管你还在做很多“工作”,但事实上孩子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了,因你从心理上已经宣判了孩子的“死刑”。所以说孩子的潜在能力你怎么相信都不为过。
第二个基本观点就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什么新课程提出要把知识技能走向情感,走向价值观呢?实际上他的潜台词,是要让孩子知道真正的下决心,下气力去把握那些对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所以在我们新教育实验的行动方案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
努力在做这样的尝试。
第三个基本观点就是我们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态度我觉得非常重要,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能够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
第四个基本观点就是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在我的第八个教育定律中,特色就是卓越。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坚持我的观点。所有的特色并不一定都圆满,但是只要他有特色他就是卓越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这是任何一个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全世界那么多的学校,你不是在某一个领域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最有典型性的学校,你根本没法进入别人的视野。因此对一个个体也是如此,对一个个体的生命来说也是。因此怎么样办出特殊,怎么样让孩子有个性,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实验学校也在努力往这个方向去,我们要求所有的孩子,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告诉你,我能行,我什么地方行,让每个孩子,每个老师,每个学校能够发现自我。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计划
第一大行动计划叫营造书香校园。新课程还是钟情于课程,新的教材,我们明确提出参加实验的所有孩子在学习期间必须读满一百本书,所有的老师必须读满一百本书。六年读满一百本书我想应该不算多,但这是我们的实验目标,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但我们是这么提的,真正做到才是我们理想的实验学校。
第二大行动计划就是师生共写日记。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们和学生们一起写日记。日记是我找到的一个教育的非常好的方法。日记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如果我们能
随时随地,把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相信这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富。我想通过写日记让教师也能够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为什么我这两条都是强调师生共同去做。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榜样激励,很难让孩子真正热爱读书、热爱写作。一个不热爱书的老师想让学生热爱读书是不可能的。读书是需要气氛的,是需要感染的。很多我们参加实验的学生就问我们老师,老师你要我们写,你自己写不写?所以,我们有一个实验学校,就专门开设了一节课,让学生写日记。学生在下面写日记,老师在电脑上写日记。日记就是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
第三大行动计划就是聆听窗外的声音。我们觉得,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上就业的教育。我提出要让孩子们听窗外的声音。把社会的名流,企业家请到学校,我们也提一个大致的指标:一个孩子在校期间要听100场报告。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打动孩子。孩子们听他的报告比听课堂中的讲课感兴趣。我可以说,某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人是需要榜样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是很难有精神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是在他们的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用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也是我非常注重利用校外资源的理论体系。
第四大行动计划就是熟练运用双语。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我们的学校都要让我们的老师,但主要是学生,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觉得讲话是一个人终生有用的东西。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是引起别人关注一个十分重要的本领。但是首先要讲好中文,一个孩子连中文都讲不好,你说他怎么样能够生活的非常好?我们的实验学校,老师的讲课不要超过二分之一。当然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实验都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还?就是要让孩子讲话。让孩子辩论,讨论。现在很多国外公司在中
国招聘的标准就是看你会不会讲话。现在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面试也好,讲话占了决大部分。当然,对应的你要会听。所以听说读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为什么不说读写听说呢?上帝给了你两个耳朵和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你多听一点,让你多聆听。学会听才能学会表达。他们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中文,当然英文也是同样如此的。我们希望在实验学校中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英语的教育,我们不主张系统的、语法的教育,我们主张生活化的英语,让孩子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交际的英语。我觉得语言是为了沟通的,所以我和外国朋友经常蹦单词的。只要能够理解就行了。一个个单词,他时间长了,再把他们串成句,成了嘛!那么我们什么叫英语教育,他通过英语能够生存,能够交流,那么基本就行了。小学阶段的教育还是为了打下基础。当然我们也设立背诵名篇,但是我们目的还是设立双语,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
第五大行动计划就是建设数码社区。信息化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我觉得,信息化不仅仅会改变我们教育的一种形式,而是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一种状态,一种本质。第二,我们说要让我们的孩子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建立个人网页。所有的孩子都要利用校园网能制作个人网页。
第六条行动计划就是创设特色学校。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学校在坚持前面的五个行动的时候,同时要注意形成自己的品牌。学校特色的前提是我们的老师要有个性,我们的学生要有特长。我最希望做到的,我走进我们的实验学校,就抓住一个学生问他:你什么地方行?你有什么特长?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孩子都能告诉我:我球打的好,我字写的好,我舞跳的好。百花齐放,个性分呈。
第七条:推进每月一事。
第八条:缔造完美教室。
第九条:研发卓越课程。
第十条:家校合作共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