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茔球化伦理问题硇实质 刘可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政治系,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在探讨全球伦理的可能性之前,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全球化本身的道德合理性问题。本文认为。由于现 实的全球化进程带有强烈的西方伦理价值色彩,它不可能使人类普遍受惠。因此,目前所谈论的全球伦理缺乏现 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伦理;西方伦理 中圈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2)10—0065-03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全球伦理(global ethics)或全球 化伦理(globalized ethics)已经成为当前伦理学界的热点话 题。有一类倾向性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本身已经成为不争的 客观事实,现在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和实现全球化进程的正 效应,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建立与其趋势相应的新的全球伦理 前的广延、强度、速度和影响产生横贯各大陆或地区之间的 活动、相互作用和权力运作的愈益频繁和厚密的网络;全球 化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总体上推动 着世界全面进步,我们应该接受它欢迎它,等等。[1 简言之,全球化是客观的、必然的、无法回避的、不可逆 的,因而我们在伦理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已有的全球化 的伦理规范,承诺遵守“游戏规则”,并且以积极姿态参加这 场“游戏”,参与共同建立必需的新的道德秩序,从而给予全 球化以工具理性的外部支撑和技术支持。 问题恰恰在于,全球化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却并 不由此先天地具备伦理合理性,并不天然具有充分道德理 由。 关系、准则、规范和秩序。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 种新的全球伦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求遵守“底线伦 理”基本规则之同,存追求崇高道德理想境界之异。其内核源 自传统伦理(主要是儒家伦理和基督教伦理)的金律和戒 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等。 笔者认为,这一类观点似乎合情合理,但却忽略了全球 化伦理更为根本的要害问题,即全球化事实本身在伦理的意 义和角度上是否不证自明,抑或值得怀疑。也就是说,全球化 问题从来不单是一个事实判断,而且应当是一个价值判断 它的要义是,全球化对于全人类意味着什么?它所内涵的伦 理合理性何在?它的内在价值尺度的终极取向是什么?它所 反映出来的全球伦理关系是否公正?它是否可以给世界上不 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人及他们的后代 都带来幸福和希望的增长?因此,所谓全球化伦理,首先就要 对全球化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作伦理的分析、审视和评价, 其次才谈得上选择推出哪些伦理原则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原 则或为适应全球化而建立某种公认的基本准则是否可能和 必要的问题。 一我们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来分析: 1、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都不存在伦理价值中立 的全球化 远在确切的全球化概念及其现代定义产生之前,可以 说,当人类发现地球是一个旋转的球体以后,各种不同的全 球化理想、主张和为实现这些理想、主张付诸的行动就没有 停止过。不难分析,这些全球化主张和行动并非都具有伦理 合理性 例如,15至19世纪席卷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欧 部分地区的殖民化浪潮就是一次全球化运动。自500多年前 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起,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西 班牙和葡萄牙就开始了向外扩张和征服的殖民活动,此后18 世纪的英国、荷兰和法国殖民主义者后来居上,到19世纪 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全球化达到高峰,整个人类世界均处 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卵翼之下,英国被称之 为“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那些殖民主义者甚至认 为,这种殖民的全球化格局将“永世长存”。这样的全球化, 岂有内在的伦理合理性?对于那些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 有悠久文明的古老民族和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的土著居民,甚 至对于殖民主义国家的本国人民来说,这种全球化没有丝毫 的人性和道德理由可言。 又如,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可以说是近现代以来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全 球化理论和实践。这里主要不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预见并深 全球化的伦理考量 “全球化”作为一个明确的范畴初见于上世纪60年代 、美国与西欧一些学者的著述中,迄今所见,大多是一些客观 的中性的甚至相当正面的定义或表述。如,全球化是一个客 观的历史过程,是不依具体的环境、地域、社会体制、发展模 式、意识形态为转移的必然走向;全球化首先是最有力地表 现为经济的过程,或者说效率第一的过程,同时包括政治、法 律、文化、军事、环境乃至社会生活所有方面,它使资源在全 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和相互依存日益密不可分;全球化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动态 发展过程,是各国在外界压力下推进本国经济政治社会结构 变迁、阶级整合和国民个人意识觉醒的过程;全球化是体现 在社会关系和交往的空间组织中的一个或一套过程。它以空 刻分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与发展“由美洲 ・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的过程,而是指他们基于这一 科学分析而提出的“整个社会革命化”的主张,和对人类未 来社会的设想——国家消亡,代替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 旧模式,只不过其领头羊由西欧变为美国而已:对于广大发 展中国家地区来说,全球化实际上应读作“被全球化”=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是从全球平等的角度考虑全球性问题, 不是向穷国和穷人发善心,而是自身利益高于一切,顺我者 昌,逆我者亡 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条件。”资本的世界化造就了世界化的无产者,现代的工 人,“工人没有祖国”,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只有“整个无产 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 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 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观点,鲜明地指向一切不公正的 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站在惟一真正具有世界意识的无产者 和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一边,致力于被私有制和私有 观念所压抑和异化了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质获得彻底 解放,因而是迄今最具人道主义和伦理合理性的全球正义主 张: 因此,当代全球化所内涵的西方化的伦理要求、西方中 心的伦理秩序和西方价值理念丝毫没有消弭,反而伴随着经 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在全球每一个角 落推广和渗透,并且由于这一次的西方化企图,主要不是借 助过去那种流血的战争、粗暴的侵略和明目张胆的掠夺,而 是以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生活为载体,变得更加难以抵御 和抗拒: 3、当代全球化,不可能使全球普惠 有资料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富国和穷国、富人和穷人 差距越拉越大。近30年,最不发达国家由25个剧增为49 个,翻了一番;近2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6倍,2001 年达到1 1万亿美元,2/3被用于跨国购并,但其中的70%是 在富国之间进行,20%涉及8个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10% 投向了其他100多个穷国;6.3万个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 总产值的1/4,有的富可敌国,世界前200个富翁个人财产之 和大于40%的世界人口收入总和,前3名富豪财富可敌60 可见,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价值倾向和伦理要求的全 球化,今天的全球化也不可能例外,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 2、当代全球化,有鲜明而强烈的西方伦理价值取向 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90年代,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 为先导,以国际多边组织和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世界第 大市场的形成和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资源流动与配置 为标志,世界进入了当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与历史上的 全球化尝试相比较,从表面上看,当代全球化放弃对抗性的、 一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近5年,全球绝对贫困人口由10亿增 加到13亿,这13亿人每天平均生活费不到1美元;发达工 暴力的、你死我活的方式,改为对话的、和平的、共存皆赢的 方式;淡化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分歧,突出经济、 科学、技术、管理、利益的趋同,似乎当代全球化终于可以为 建立一种人类期待已久的抛弃各种偏见的全球伦理.提供现 实可能的基础,给各大陆、各种族、各国家、各民族、各阶级之 间的交往和沟通带来自由平等、共同富裕的福音: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幻想和错觉。 业化国家与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4倍,一个瑞士人 天的收入超过了一个埃塞俄比亚人全年的收入?[31 这些数据证明,全球化并没有体现普遍受惠的经济伦理 一关系,而是加速扩大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因而 对发达国家利多弊少,对中间国家有利有弊,对最不发达国 家利少弊多,后者被日益“边缘化”——全球化所反映的就 是这样一种中心与边缘、富裕与贫弱不断分化和不断强化的 倾斜的全球经济伦理关系 因此,罗蒂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道德普适论是富人们的发明,那些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人 却想都不会想”,普世伦理是“自欺欺人或虚情假意”:[4I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反全球化浪潮也同步高涨:1999年 以来,几乎每一次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召 开,都会引起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且这些活动由零 星到大规模、由自发到有组织、由情绪宣泄到理性思考,直至 不同国家的3000多非政府组织建立了与世界经济论坛针锋 相对的以反对经济全球化为宗旨的世界社会论坛:这就形成 _『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全球性对立的不断紧张的经济伦理 关系。 有人(如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认为.全 球化当然不会自动带来财富,但提供了机会:在机会面前,赢 家总比输家多。而机会增多,赢家增多,证明了全球化是公平 当代全球化仍然是一个充满西方化气息,并力图与西方 化同步实现的过程。 首先,当代全球化是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全 球一体化的延续。当代全球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 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方式以及相应的“游戏规则”。 无一不是趋附、沿袭和放大几个世纪以来欧美中心论主导的 全球化发展模式。 其次,当代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骤然升温、加速扩 展,其不可忽视的主要契机和诱因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 方阵营的瓦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雅尔塔体制崩溃、 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终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转入低 潮 在经济体制上,无论是放弃还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东方国 家,都先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都选择了多 项经济社会指标和手段以西方发达国家标准为坐标的赶超 型模仿型发展模式;在伦理精神上,多数国家也舍弃或弱化 了在对外对内关系上体现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的国际主义原 则和集体主义原则,转而推行民族主义和以个人本位为导向 的西方自由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此作为财富增长、社会发 展的内在精神驱动力。 再次,当代全球化绝不是一种崭新的无主词、无主体、无 主导、无主次的各个国家地区平等均衡参与的全球化,它仍 然因袭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以西方价值标准为主导的 合理和有效的。但是,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全球化要想获 得自身的充分伦理合理性,就必须至少不使一个国家及其民 众降低收益水平和幸福期望值。显然,当代全球化根本做不 到这一点,甚至无意做到这一点 正如另有人(如马来西亚总 理马哈蒂尔)所说,全球化不过是一个伪善的骗局,是发达国 家为解决自身经济困境,利诱或逼迫落后国家开放市场的说 辞和圈套:在全球化面前,穷国恒穷是必然的,穷国的利益受 到更大的损害并与富国的经济伦理关系恶化也是必然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想构建适应全球化的公认的全球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理岂不是奢谈妄语吗? 二、全球伦理的困境 主张建立全球伦理不但必要而且现实可能的人有一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内敛的消极原则。在传统 儒学中,它是基本的为人之道、修身之术,是以宽达忍让为基 调的恕道。所谓恕,就是推己及人,凡自己不想不愿做的、厌 流行的看法是,正是因为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经济伦理关系紧 张和冲突,带来了环境和生态问题、资源问题、核扩散与核威 胁问题、霸权主义问题、恐怖主义问题、人口问题、人权问题、 恶的事,也不强加于他人。这种恕道与全球化扩张的积极本 性和现代性特征格格不入,甚至与西方民族性格也毫无共同 之处。如前所述,全球化的动机和发端始于西方化的企图,试 想,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全球遵行的“一贯之道”, 高科技犯罪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才更加迫切地需要建 立全球伦理。 这里所说的全球伦理有两个作用:一是维护或者说固化 全球化所形成的经济伦理秩序;二是矫正或者说调整全球化 所内生的经济伦理矛盾。前一个作用的全球伦理,简单说就 是“遵守规则”;后一个作用的全球伦理,就是形式上从所有 那还会有今天的全球化吗? 其次,如果说,今天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了全球化的弊 端才提出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节制不良国家的不良 行为的话,这种善良愿望也是枉然。全球化资源配置和流动 的过程,就是西方国家以自己的资本、技术优势换取非西方 国家的资源优势,以非西方国家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代 价换取自己的良好生态和优质环境,以榨取非西方国家廉价 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的剩余价值换取自己国民的高收入高福 利和先进科技成果的过程。要西方国家遵循恕道,等于要他 国家民族有信仰和无信仰的文化中提炼出公认的最基本伦 理原则或底线伦理原则,作为普遍伦理或普世伦理。 然而这都是困境中的虚拟伦理,必然会出现以下状况: 1、“遵守规则”中的单边伦理 撇开实质不谈,从整个全球化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规 则的制定和解释权在少数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只有承诺遵 守的义务,并以此为前提获得某种特许权。如《跨国公司准 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反腐败协议》等所有有关全球化 经济伦理的国际规则都是有西方发达国家发起并率先签署 的,这些规则本身大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明显有利于西方国 家,如较高的劳工标准,对非西方国家的贸易歧视和经济主 权的侵蚀,非西方国家要想遵守规则,就不得不被迫作出巨 大让步;二是表面公允实则倾斜,如当国际商务活动发生国 家问争议时,坚持本国标准而非客国标准,由于西方国家特 们不搞全球化,等于乞求他们施恩,乞求他们良心发现,从资 本主义的本性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岂止“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就连“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国家也绝不肯做到。 反过来,对于大多数非西方国家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们即使想“施于人”,也没有这 个能力: 这样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其量是弱者对强者 单方面的微弱的乞求。这个规则对于富国没有约束,对于穷 国无需约束。也就是说,它不可能现实地成为全球化的底线 伦理原则。 结语:全球化伦理的实质就是西方伦理核心价值理念强 别是美国在经济、科技、教育上的巨大优势,这就形成了在国 际经济交往中,美国是主体国本国化、大多数国家是客体国 客国化的实际国际规范。正如福山所断言,这种“公平”化就 是向西方的同质化也即西方化,最终是美国化。151 裁决某国是否遵守规则,需要全球化的中立的组织和会 议。这类组织有全球性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环发会议、世界 宗教议会等等;有区域性的,如欧盟、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 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海湾合作 化和泛化,一切建立超越各国价值取向之上的全球伦理的企 图都是徒劳的,一切关于解决全球伦理问题的设想,诸如“多 元化与统一性并存…‘冲突与融合共生”“权利与责任对等” “和而不同…‘不欲即勿施” 等都是正确的但又是一厢情愿 的抽象无用的因而是与事无补的套话废话,全球化伦理本质 上是一个说得热闹却谁都不作为的虚拟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晓禾.中国能为“全球经济伦理”做什么【M]河北学刊,2001,5 郭广银;赵华试析“全球伦理”何以可能 江苏社会科学,1999, 4郭广银.赵健全机遇和回应:面对“全球伦理”思潮 齐鲁学 委员会等等;也有行业性的,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橡胶输出国 组织等等,后两类既有全球化的性质,又有应对全球化的性 质,不能扮演“世界裁判”角色。而前一类如联合国等全球性 组织,似乎可以担任“世界裁判”,甚至可以选择发展中国家 的政治家来做“裁判长”(主席或秘书长),也甚至可以通过 某些决议来谴责西方国家,表达大多数非西方国家的意愿和 要求:但是,这种裁决往往被西方国家常任理事国一票断然 否决,即使通过,也最多只能停留在嘴皮上和纸面上。西方国 家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做出取舍,如果获得有利于自己或 自己授意的联合国授权,就“遵守”,否则就我行我素,直接 充当世界警察。 在这种单边伦理规范下谈“遵守规则”,无异于自欺欺 人: 刊,2002,1.盛国军全球化的经济伦理学思考 中国煤炭经济学 院学报,2001,6.周q-之,全球化与q-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 河北 学刊,2001,5马云驰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伦理问题研究 学术研 究,2000,4毛百战.全球化背着下社会伦理观的新向度 宝鸡文 理学院学报,2001,9周大仁经济全球化:世界大趋势 长江日 报,20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刘昕全球化能创造经济神话吗 中国青年报,2001.7阮宗泽 反全球化现象与西方“民主赤字” 中国青年报,2001.8 【4]罗蒂我们是谁? 第欧根尼 1997,25 [5]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福山访谈录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 摘,1999 2、基本规则中的乞求施恩伦理 进一步分析遵守规则,即遵守什么规则。按照1993年世 [6]qLi-K思库舍托全球伦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_M],四川人民出 界宗教议会大会通过的《走向全球化普世宣言》,这种可以 被最广泛认同的最低限度的伦理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和人道 版社,1997杜维明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网络发展部,Copyright(C)2000 责任编辑张国强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