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

来源:画鸵萌宠网
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综述

——基于对2003年—2012年118篇学术论文的分析

摘要:当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就业歧视的存在无疑又对大学生“就业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2003—2012年10年间学术论文的梳理、分析,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综述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向“自主择业”转变,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是“僧多粥少”,工作机会匮乏,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抬高门槛,要求苛刻。广泛存在的就业歧视,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还危及社会公正、社会稳定。

一、“就业歧视”的界定

我们要研究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需要对“就业歧视”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歧视”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概念。

歧视是平等的反义词。平等是同样的人同等对待,不同的人以区别对待,同样的人在特殊的情况下给予优惠才能实现的权利。① 可见,平等也不意味着消除区别,区别对待不一定是歧视。那么歧视是什么呢?195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该公约认为“歧视是指政府或私人组织基于人的某些先天性的与能力不相关因素作出的任何区别、排除、限制或优惠。这种区别、排除、限制或优惠对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其他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基本权利具有消除或减损的危害。”其它对“歧视”的定义与之表述不同,意思基本一致。

对于“就业歧视”的界定,学者们的观点也是大同小异。胡拥军认为就业歧视指“基于职业自身需要以外的各种因素而产生的导致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②。蒋阳飞认为“所谓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及就业过程中,由于某些与个人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自己不能够享有与他人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就业受到侵害的现象”③。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对“就业排斥”与“就业歧视”作了区分。

①②

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7页。 胡拥军:《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③

蒋阳飞:《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与对策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z2期。

薛在兴指出,“判断是否存在就业排斥的基本标准是由于制度等原因导致个人不能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判断是否就业歧视的标准则是用人单位是否在自身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录用至少条件相同的求职者”①。

弄清了“就业歧视”的概念,界定“大学生就业歧视”就比较容易。这里采用杨绍平的定义: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被要求与工作性质毫无关系的条件,而做出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导致剥夺或损害在就业和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②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就业歧视”的理论

西方对“就业歧视”的研究较早。1957年,贝克尔在《歧视经济学》一书中,以“身心不悦”的概念来说明“歧视”。不愉悦的感觉来自个人偏好。他指出“由于雇主的偏好,他乐于以某一群体代替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③。另一位学者阿罗进一步拓展了贝克尔的理论。他分析了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性和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伯格曼则提出了“拥挤假说理论”。他认为女性收入低于男性在于她们就业被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领域。他还指出“雇员产生歧视是由于经济利益,而不是纯粹的歧视偏好”。

菲尔普斯研究了“统计性歧视”的问题。他指出,“统计性歧视的根源在于信心的不完全,以及获取信息需要支付成本,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时,往往将求职者的群体特征推断为个人特征,这种做法使不利群体遭受统计性歧视”④。

皮埃尔、多林格提出“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他们将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两个非竞争性的部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由于两个市场的分割,对于从属部门(即二级市场)就业者的歧视不可避免。

国外几位学者给我们提供了“就业歧视”的多维研究视角,然而,具体的研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研究尚未提出全新的理论,对国外“就业歧视”理论也仅限于介绍的层面,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二)、国内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状况 1、历年研究状况——论文统计与分类

①②

薛在兴:《就业排斥还是就业歧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障碍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杨绍平:《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与规避途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大学,2009年7月。 ③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21页。 ④

同⑤,第23页。

2013年5月21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就业歧视”为主题检索,选取2003—2012年10个连续的年份的论文,计118篇。下面对论文进行数理分析。

表1 各年份关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论文篇数及百分比

时间 (年) 篇数 百分比(%) 2 1.7 1 0.8 0 0 5 4.2 14 16 18 25 22 15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总计 118 11.9 13.6 15.3 21.2 18.6 12.7 100 通过表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研究是呈现递增趋势的。突增始于2007年,至2010年达到高峰。2010—2012年,这三年的相关研究是趋于下降的,2012年的下降尤为剧烈。笔者分析,这种研究数量的增减与经济形势有着密切关系。2008年及后两年,国内经济状况不景气,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而此时的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也正值盛期。2010年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相关研究的数量逐渐下滑。表1同时显示2005年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研究是空白,这一点令笔者很困惑。

我们再从学科的视角,看一看相关论文的结构。

表2 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的主要学科分布

学科类别 篇数 百分比(%) 人才学与劳动科学 42 35.6 行政法及地方法制 28 23.7 高等教育 80 67.8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6 13.6 社会学与统计学 3 2.5 总数 118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所属广义的高等教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经济学的视角,其次是法治。相形之下,从社会学学科出发的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非常薄弱,从行政管理学科出发的相关研究也是很稀少。站在这两个学科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需要加强。

2.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的研究方法

表3 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采用的方法

方法 频数 调查研究 30 非调查实证研究 18 非实证研究 62 合计 110 * 

此处指广义的高等教育,包括了其它学科的一些论文。

百分比(%) 27.3 16.4 56.3 100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采用非实证研究方法的比重超过另两者的总和。而在频数较少的调查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报纸采访及硕士论文。一些非调查的实证研究,多关注于对以往调查数据的辨析。需要提及的是,绝大多数论文没有阐明所用的研究方法,一批论文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另外,虽然某些硕士论文已经论及国外经验,但目前尚未有一篇论文专门介绍国外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3.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的研究对象

笔者将118篇论文按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后,发现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的研究对象非常集中。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计有51条,约占到总数的43%。相应地,对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也有一小部分学者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经验歧视,但是总数不过6、7篇。对其它类型的歧视,诸如血型歧视、户籍歧视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性别歧视研究之外,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整体研究也占了相当比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于大学生不同群体的个别研究在增多。农村大学生、残疾大学生、大中专院校学生、民办高校大学生等相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一些学者还把视角转向海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反就业歧视的研究及比较研究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4.主要研究内容

在118篇论文中,为数不多的几篇探讨了“就业歧视”的界定问题。何琼主张我国在就业歧视的认定中应参考欧盟规定“正当理由”的经验。王文珍认为“认定就业歧视,就要区分就业歧视与就业权的的合理限制,区分就业歧视与用人单 位择优录用权”。蔡定剑教授指出“看是否构成歧视关键是要判断什么区别对待的条件是‘职业的客观需要’”②。在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被广泛承认时,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异议。前文已提到,薛在兴区别了“就业歧视”与“就业排斥”之后,认定大学生求职中遭遇的是就业排斥。文东茅则质疑性别歧视。他通过对大

* 笔者删去重复及不相干的论文,得到的数据。 ①

王文珍:《什么样的行为构成就业歧视》,《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第1期。 ②

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1页。

学生在就业率、工作单位、起薪、求职付出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认为男女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差异都不十分明显①。陈雁通过对一系列统计数据的辨析,认为“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简单归因为性别歧视,妇女负担过重的社会现实应当尽快解决”②。应该说,这种质疑在众口一词的环境下难能可贵。但近几年来,不同的声音渐渐沉寂下去。

对于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原因及危害的研究是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的重点。2010年7月29日,中国改革报对11所高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毕业生曾遭就业歧视。毛海强通过对招聘广告中就业歧视问题的调查分析,发现60%是歧视性广告。凌云志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了大学生就业歧视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

对于大学生就业歧视之严重,各位学者有同感;对于其原因,学者们则众说纷纭。薛在兴认为“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就业形势严峻是背景,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不健全是制度环境,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甄别手段是前提”③。黄海涛则将之归因为“社会偏见的蔓延、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用人自主权的无限扩张”④。吴新慧强调政府失灵及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的因素。一些学者试图运用经济分析探究就业歧视的成因。邓越月运用贝克尔歧视理论,得出大学生遭遇经验歧视是“大学生及用人单位的特殊偏好及高校陈旧的教育体制及社会环境导致的”⑤。李国栋则运用“双重市场”理论,对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歧视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社会性排斥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借口’,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排斥程度”⑥。另一些学者则从法学的视角指责相关法律的缺位。各位学者见仁见智,笔者较为赞赏邓越月的看法。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危害更是有目共睹。刘增辉痛心地指出“形形色色的歧视其实都是表达了一种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俯视心理,是一种规则上的不平等”。孙长缨认为,大学生就业歧视造成严重的个人资本及

①②

文东茅:《质疑大学生就业之“性别歧视”》,《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年第6期。 陈雁:《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辨析》,《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1期。 ③

薛在兴:《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表现及成因分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1卷,第4期。 ④

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的成因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1期。 ⑤

邓越月,黄寰:《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运用和拓展》,《社会科学家》,2010年3月,第3期。 ⑥

李国栋:《大学生隐性就业歧视现象分析—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4卷第81期。 ⑦

刘增辉:《就业歧视—大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期。

社会资本的损失,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梁金刚提出“经验歧视使学风浮躁,降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损害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①。对于这一点,笔者身在校园,感触很深。黄海涛则从社会学的视角,指出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危害:严重阻碍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在社会阶层中的向上流动;产生家庭“因学而返贫”的现象②。他还从教育学的视角,认为就业歧视会强化“读书无用论”思想。李东凤则从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透视中国女性人权被严重忽视的现实。

对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解决之道,各位学者也是各有侧重。吴秀霞给大学生的建议是:转变就业观念,保持合理期望;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权意识。③梁金刚强调“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模式”④。对此,笔者深感赞同,但是以市场为导向也可能使得大学教育功利化。邓越月、李贺伟等人主张高校扩招要保持适当的规模。对此,孙长缨认为不是数量而是结构的问题。谢继新、常茜奕、马焕灵则从法律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加强行政干预。黄拥、刘岩建议“要打破制度(诸如社会保障、户籍)壁垒,构建现代文化”。虽然学者们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地指出“雇佣单位要转变用工观念”。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用人单位的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

三、分析与思考

就业为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用人单位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可见,中央对大学生就业之关切。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符合时代需要,极具现实意义与学术意义。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已经在理论运用及调查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创新不足

在已有的研究中,非实证研究的比重高达56.3%,而非调查实证研究也多是简单引用以往的调查数据。总体而言,有介绍国外相关理论的理论为数不少,但

①②

梁金刚:《大学生就业中的经验歧视问题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6期。 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危害危害探究—基于多学科视角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11月,第25卷第6期。 ③

吴秀霞:《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歧视》,《青年探索》,2006年第5期。 ④

同③。

灵活运用的则不多。一些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实际的联系还有待加强。

(二)研究内容过于集中,具体的研究尚待细化

前已统计,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计51篇,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内部研究的不平衡,由此可见一斑。而这类研究虽有了一些新的视角,但内容上仍是千篇一律。此外,虽然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的范围正在夸大,一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受到重视,但这些研究都比较宏观。在解决方法上,尚缺少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的专门研究。

(三)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的介绍及结果评估

笔者通过对118篇论文的整理发现,多数论文都没有单独介绍研究方法。而有研究方法介绍的论文,也缺乏对调查结果的检验。过往的调查数据屡屡受到质疑,这与调查者的学风不够严谨有关。

(四)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间

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貌似细密的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存在一些疏漏。在研究歧视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反向歧视”的存在。基于雇佣单位立场的研究还寥寥无几。反就业歧视立法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白。另外,在方法的运用上,调查的对象应该扩大到政府部门。作为学者,要注意对调查数据的筛选、辨别,不能为了文章而不加选择。

参考文献:

1.毛海强:《对招聘广告中就业歧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凌云志:《大学生就业歧视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初探》,《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3期。

3.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青年探索》,2004年第3期。

4.李东风:《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透视中国女性人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

第6期。

5.李贺伟,熊懿清等:《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

6.谢继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等权亟需立法保障——以<反就业歧视法>为视角》,《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第12期。

7.常茜奕:《法治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3期。 8.马焕灵:《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立法问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

9.黄拥:《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歧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刘岩:《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