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意象的相关综述
摘要:意象就其字面之意可知 意为人的意识即对事物的一种主观认知 象则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 表达的是诗人的一种内心的情感 事物本身可称之为“死物” 正是诗人的情感的赋予才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使之灵动,飘渺 超然。对诗歌的向往,源远流长 ,意之为象,何妨张狂,把酒临诗,兴尽悲忘,中空对月,泪撒边疆,闺中蜜怨,奈何封郎。假如诗歌是一缕阳光,那麽意象就是三菱镜,折射的不是七彩阳光而是,满腔的情怀,数不尽的伤,只为后人饮酒绕几许愁肠,排泄到宇宙苍茫,回归到最纯正的质朴纯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向古诗的世界,走向意象的世界。
关键词: 诗歌 古代 意象
一引言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儒学虽然在秦朝受到惨重的打击,但是其后的二千多年的中国都熏陶在儒家经典文化之下,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以新奇的方式去解读诗歌,也就无法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出来,并且现在诗歌很难写出古代先贤的意境,因而现在特选出三个意象来分别阐述他们的特点及其相关的联系。并且现在社会对诗歌的认知度以慢慢的降低,这不利于对诗歌意象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承。
1.2描述意象的发展过程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一个有意识界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后对事物产生联想后的一种情感
的寄托,因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吃月饼联想到的是团圆,就可能是这么一个故事“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阿三买了一筐月饼准备与家人共享,就这样他们在一起吃月饼过了十四天,在第十五的时候因有事需要出远门,就把月饼当作了干粮然后匆匆离开,在晚上月圆之时,拿着月饼抬头望月,不禁想起那十五天里一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于是乎十五月圆也就慢慢变成了团圆的意象。总而言之,意象就是事物被赋予情感后的抽象化。
1.3研究方法和内容
各个时代的诗歌的格调、特色各不相同因此本论文为研究整体性需要,并不做这样的分期,这就好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需要的只是对其思想的整体性概括。虽然意象研究己被广泛接受,但意象还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模糊的美学范畴。通常来说,古典诗词中的很多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本文研究古代诗歌中的所有意象,因而简单说成意象。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类型研究和个案研究三种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本分析。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大量文本的阅读分析,将古代诗意象表达的情感意蕴、艺术特色加以群体研究。
二意象的生成
从《易·系辞上》的“圣人立象以尽意”`开始,到唐代诗评家司徒空“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等,中国古代文论在探讨意象时,论其功能都是与诗歌创作相关联的。可以说,诗歌是侧重表现人思想感情,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
这个外化的过程也就是“意与象俱”的意象生成过程。意象意象,意与想虽然一为实一为虚,本无矛盾,但结合之下便是一种智慧的光华,一种情感的挥洒。
2.1意象概念的阐释
正如袁行需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所指出的那样:“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像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含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然而,“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简单来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欲表达的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指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客观的表象。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物象便是“象”。“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意”无“象”便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只是客观表象,而不是审美的“象”;“意”借“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
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美学家朱光潜指出:“在美感经验中,我们须见到一个意象或形象,这种`见'就是直觉或创造;所见到的意象须恰好传出一种特殊的情趣,这种`传'就是表现或象征;见出意
象恰好表现情趣,就是审美或欣赏。创造时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通俗点可以用“道”这个字的结构来阐述这个概念,道是有首和足组成的, 首可以表示为头脑即思维,足表示走即行动,那么我们从道字空间结构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思维压制着行动,而行动却承载着思维,可以抽象概括为“三思而行”;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行动走在前面,而思维却在之后,可以得出“冲动是魔鬼”。这二者虽然是矛盾的但是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正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符合中国的中庸的思想,以此类推中国古诗中的意象也是这样。
2.2意象的组合
单一意象的选取是诗歌整体意象生成的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映象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动生活的积累,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的艺术境界。正如王摩诘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一样的。
意象组合必须有利于诗歌意境美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的整体意象。正如王玉琴所言“: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
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的意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对离别的心情不着一字一句,但是无尽的送别惆怅却已跃然纸上,这正是运用意象的结果。可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上述分析说明,分析诗中单个意象的意蕴是重要的必需一的,但远远不够,要真正把握诗的意韵,仔细分析诗中的意象组合是十分重要的。优秀的诗作,都有其或显或隐的结构可寻。对诗人来说,正是这种结构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以传递诗人的思想感情。通俗的来说就是每个意象都是一条线,一条与其他意象有交集的线,只有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联系找到才能够编制出包罗万象的的巨网,承载着情感的激昂,表达心得舒与张。
三总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作为我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犹如篆刻在灵魂深处的印章早已深入在民族之魂中,不可磨灭。在现如今传统文化日益没落的今天,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诗歌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我们应该摒弃历史传统中的 门派之别 高低之见 ,崇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及百家争鸣的学术探讨。换句话说,就是摒弃 道不可轻传的观念。
说到古诗的保护 发展与传承也就不得说到教育。熟话说得好,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传承者,是未来世界的守护者,所以古诗意象的传承对于青少年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愚公移山中所说的一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上一代的精神理念必定会对下一代造成影响,如此下去必回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古诗意象的传承来说也是这样。
参考文献 唐代离别诗的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