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薪渊
来源:《成才之路》 2019年第4期
线描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其通过白描来展现出景与物的形象,是幼儿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方式。3岁~ 6岁的幼儿在艺术创作、绘画认知上仍然处于初期的涂鸦阶段,自由的线条能够成为幼儿表达自我的理想方式。本文对幼儿线描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幼儿线描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幼儿园将线描画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结合笔者的研究调查、
教学实际可以发现,目前幼儿线描画教学活动的开展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过于强调绘画技巧,忽视幼儿情感表达
目前,在开展线描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希望孩子能够将线画得更加标准,把握直线、曲线的绘画方法的问题。这就造成将教师的思维认知强加于幼儿,禁锢了幼儿的创作主动性,造成幼儿线描画不再具有童趣的特点,不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挥与表达欲望的满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绘画教学中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实现,并没有认识到绘画是幼儿情感的表达渠道,没有重视突出线描画教学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2.脱离真实生活,过于注重模仿
目前,很多教师在线描画教学中采取“示范绘画——幼儿模仿”的模式,并没有引导幼儿在观察真实事物的基础上,把握线描画创作的要点开展能动的创作。例如,在绘画树木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仅用线条画出树木的轮廓,没有指导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的树木,并通过线条的表现力来画出更加真实的树木。这造成幼儿创作出的线描画在形式、内容上较为单一,不够生动。
3.固定绘画内容,限制幼儿能动创作
目前,部分教师将主题的确定看作是绘画内容的固定,教授幼儿绘画固定的内容或者是以简笔画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不仅不能突出主题绘画活动的价值,反而限制了幼儿在线条运用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出现这种问题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理念有关。在主题绘画活动中,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将固定的绘画方式、绘画步骤直接传授给幼儿,并且以成人的视角去分析主题内容,对幼儿的创作、想象产生了极大的限制。
二、幼儿线描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对策
1.找准方法,加深幼儿对“线”的情感认知与艺术表达
教师要认识到“线”的教学应该找准方法,不能仅要求绘画技术,更要激发幼儿对“线”的感性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孩子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线”,通过树叶外形线条、叶纹来感受大自然中的神秘线条,说说自己对于“线”的看法。然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线条,让幼儿逐渐认识到,在生活中“线”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教师可剔
除线描画作品中的颜色,用简单的线条来展示不同物体的美感。在一次展示活动中,笔者让孩子们欣赏作品“老虎”。这幅作品用简单的线条刻画老虎身上美丽的花纹,用流畅的线条彰显出老虎张牙舞爪的动感,孩子们在观赏之后纷纷赞叹。在欣赏活动的启蒙下,幼儿逐渐形成了对“线”的浓厚兴趣,也开始尝试用“线”来表达对周围事物的认知。
2.引导观察,促进幼儿综合能力提升
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学会比较不同事物,从中把握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进行线描画创作。例如,为了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教师可经常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花草树木,感受这些植物在四季的变化。另外,教师可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开展观察活动。如在引导幼儿画花瓶之前,教师可建议家长带着幼儿去花店观察,或者是在网上搜索不同的花瓶作品。在线描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出不同的花瓶,并且对花瓶的颜色、形状、花纹等进行观察、比较。经过引导,幼儿能够从整体线条的绘画入手,逐渐精化、细化,在所创作的花瓶上添加个性化的花纹。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为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优选主题,启发幼儿自主创作线描画
主题内容的确定并不是从思维认知上禁锢幼儿的发展,而是教师在了解幼儿绘画需求以及成长诉求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明确创作主题,进一步启发幼儿发挥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例如,笔者就在班级开设过“未来汽车”的线描画活动。在此活动中,笔者先引导幼儿展开合理的想象:未来的汽车会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这些问题引发了孩子们表现欲望与沟通热情。随后,笔者又展示了很多关于未来汽车的图片,对其进行简单的讲解,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够进一步发散。在讨论与互动的基础上,孩子们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未来汽车”主题的图画。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积极开展幼儿线描画教学,克服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情感表达为目标,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加深对线的认知,在细心观察中提高表达技巧,在快乐的主题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线描画创作水平,让幼儿得到快乐的美术启蒙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瑜.幼儿线描画教学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5).
[2]吴群英.幼儿线描画趣味教学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9(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