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分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分析

作者:钟雨阳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4年第11期

钟雨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405

【摘 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临床以腹泻型最为多见。中医在治疗腹泻型IBS 上有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优势,笔者通过近现代中医名家医案的统计分析,从辨证分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中医治

疗腹泻型IBS 的规律进行探讨,发现从脏腑及标本虚实论治,有利于对治疗腹泻型IBS 的理解。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法;用药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 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的临床综合征,并多因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诱发或加重。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目前西医对于腹泻型IBS 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欠佳。腹泻型IBS 是公认的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在中医学中属于“泄泻”、“腹痛”等范畴,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笔者所收集研究的治疗腹泻型IBS 文献医案在辨证分型、治法及基本方上有一定规律,且具有一定疗效。通过归纳、分析与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1 研究资料

现代名医临床研究文献共20 篇,文献来源于CBM 文献数据库及各已出版的医案。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1)文献类型:现代名医治疗腹泻型IBS 的临床研究文献。

(2)患者类型:诊断有IBS 者,且主要病症为腹泻,排除器质性疾病。

(3)干预措施:以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的患者。

2.1.2 排除标准

(1)以非统计范围内方剂中成药治疗为主者。

(2)疗程中联合西医药治疗者。

(3)以针灸或中医外治法治疗为主者。

2.1 分析方法

经排除后纳入文献20 篇,先按证型分类归纳,再用excel 软件、频数表予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腹泻型IBS 辨证分型归纳统计

为使归纳统计结果更直观,笔者根据患者初诊证型及所用方剂将复杂分型分类,并统计数据。将20 个处方的辨证分型归纳为两大类:无兼证的与有兼证的。无兼证的分3 种,分别为: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统计数据如表1。有兼证的包括:肝脾不和,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弱,湿浊内阻型;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弱,气虚下陷型,统计数据如表2。

3.2 腹泻型IBS 治法归纳统计

因脾胃虚弱型与脾胃虚弱,湿浊内阻型具有共同的治法,因而于归纳统计中予以合二为一。另外,肝脾不和除疏肝健脾外,也有医家兼以调和营卫之法[1],于统计中予以添加。肝脾不和,湿热内蕴证型的治法也应包含有疏肝健脾。因此治法总数为22。统计结果如表3。

腹泻型IBS 治法中,以疏肝健脾与健脾化湿法最为多见,其次为调和寒热、温补脾肾及益气升阳、调和营卫与清热化湿,可见从肝脾而治的重要性。再者,疏肝健脾法一方面疏泄肝气,另一方面补益脾气,健脾化湿法一方面补脾健脾,另一方面化浊渗湿。可见补泻兼施,寓通于补在腹泻型IBS 的辨证论治中尤为众医家所重视。

3.3 腹泻型IBS 方药归纳统计

在20 个文献初诊处方中,主要方剂有13 种,统计如表4。

因医家在临床中会运用多个成方,故出现统计方药数目为25(>20)的情况。数据显示,脾胃虚弱型多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化湿,肝脾不和型多治以痛泻要方调和肝脾,脾肾阳虚型多予附子理中丸温补脾肾。在具有兼证的各类型中,具有辛开苦降特点,调和寒热,升降气机,开结散痞的半夏泻心汤在临床最为多见。除此之外,兼有湿热的多用葛根芩连汤,湿浊困阻明显的多用芳香化浊法(雷氏芳香化浊方、藿香正气散),脾虚气陷型多予补中益气汤。

用药方面,在20 个文献的13 种方剂中,共涉及中药44 味,包括健脾补气药5 种(49

次),以白术(16 次)、人参(15 次)、大枣(12 次)、山药为主;理气药7 种(28 次),以陈皮(16 次)、大腹皮、香附、枳壳、厚朴为主;利水渗湿药4 种(15 次),以茯苓(8次)、薏苡仁为主;芳香化湿药3 种(9 次),砂仁(5 次)、藿香、佩兰;升阳药4 种(13 次),柴胡(6 次)、黄芪、葛根、升麻;温阳药4种(9 次),干姜(5 次)、附子、吴茱萸、补骨脂;发散风寒药4 种(11 次),以防风(5次)、生姜为主;收涩药3 种(7 次),

莲子(5次)、肉豆蔻、五味子;补血活血药3 种(12 次),芍药(8 次)、川芎、当归;化痰药2 种(14次),半夏(7 次)、桔梗(7 次);清热燥湿药2 种(10 次),黄连(5 次)、黄芩(5次);祛风湿药2 种(2 次),独活(1 次)、羌活。另外还有具调和诸药之功甘草(19 次),除此之外,甘草还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之效,对于腹泻型IBS 也为一味良药。

4 讨论

腹泻型IBS 在中医学里主要属“泄泻”范畴,辨证分型无统一,但多以脏腑辨证,虚实夹杂为主。中医认为因情志因素诱发的腹泻型IBS 多属肝脾不和,因饮食因素诱发的多属脾胃虚弱,因寒冷因素诱发的多属脾肾阳虚。治法可从肝脾论治,可从脾胃论治,可从脾肾论治,总离不开从脾脏论治。由统计结果可得:①健脾补气药在使用频次上达49 次,其中白术与人参又为出现最多的两味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可通过改变平滑肌收缩能力及在收缩过程中的抗缺氧能力,对胃肠道的运动起或促进或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2],起到“益胃、健脾”的效果。而人参皂甙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保护胃肠细胞, 改善“脾胃虚弱”现象[3]。②理气药出现频次达28,其中陈皮就占16 次,与白术同为治疗腹泻型IBS 中,除甘草外使用频率最高的单味药。陈皮对胃肠道平滑肌自发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剂量加大而加强,呈明显量效关系[4],而具“理气健脾”的功效。③利水渗湿药、芳香化湿药在中药学中为两个不同类型,实同属祛湿药,若将两类药归为一类,药物则达7 种,24 次。在中医作用机理上分析,此类药具有发汗利小便作用,使小肠水湿从旁路而出,起到“实大便”,即止泻之效。

在治疗腹泻型IBS 的药物使用频次上,除甘草外,以健脾益气之白术、人参,与理气健脾的陈皮出现频次为最高,可见健脾益气药、理气药为治疗腹泻型IBS 的主要中药类型,也可见现代医家在治疗该病用药上有高度相似性。再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可证实健脾益气药及理气药的疗效。且用治该病最常用方剂之一的参苓白术散的组成也包含上述三味药,可见健脾益气理气法为治疗腹泻型IBS 的关键,符合脏腑论治。再辨标本虚实及兼证,如兼有湿热,多加葛根芩连汤化裁;湿浊较盛,可加芳香化浊法;寒热错杂,可加辛开苦降法。如此,即便是虚实夹杂之腹泻型IBS 也可做到“攻补兼施”,“不闭门留寇”。

临床上有用西药只能暂时性缓解症状或无效的患者,中医治疗腹泻型IBS 发挥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优势。中医可从脏腑入手,根据标本虚实论治,寓通于补,运用经典处方,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佳泽. 隗继武教授应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J]. 中医药学报,2012,40(3):128-129.

[2] 吴翰桂, 朱玲, 马勇军. 白术对小鼠胃肠道活动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 江苏中医药,2005,26(11):66-67.

[3] 彭成, 雷载权. 人参皂试健脾益气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5):17-19.

[4] 陈 君, 郭建生, 刘红艳等. 陈皮四大药用部位对豚鼠离体回肠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3):79-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