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张凡 朱永财 李晶晶 杨雅雯 许晨曦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3期
[摘要]面对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国家曾经实行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增长,但是近年来人口增长却呈现新的态势,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时代。国家也出台全面二胎政策来鼓励生育,然而却面临人们不愿生育的现状,而且对于长期实行宽松人口政策的少数民族,生育水平也并非呈现出想象中的增长趋势。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峪沟牧民生育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藏族牧民对于生育数量偏好为两个,不愿多生育孩子,生育性别偏好倾向于一男一女,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认为要有一个男孩。结合数据分析,了解到牧民的生育意愿与家庭经济收入有关,其次也与教育负担、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藏族;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302人,占29.1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1220人,占70.85%,其中以藏族为主体。因此对藏族牧民的生育水平和特征做出全面准确评价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可以了解藏族牧民的现实生育状况,而且可以为提高人口素質所制定的具体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通过对卓尼县大峪沟藏族牧民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农村少数民族生育意愿的转变以及生育现状。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生育观念变化,国家生育政策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把握人口生育发展方向,使得人口状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在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开展和落实国家人口政策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生育意愿一般主要包括生育数量、生育时间和生育性别三个方面。 1.2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8年4月,课题组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大峪沟七车村和占占村入户进行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收集了甘肃省统计局及甘南统计信息网的数据,再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次研究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44份,回收132份,回收率94.3%,有效115份,有效率87.1%,有效问卷中男性人数为46,女性为69。结果中选用的图表都是采用SPSS统计软件录入原始数据、分析数据及得出结果。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生育意愿样本的性别关系
根据调查表1结果显示,愿意生育的人数比例较大,与性别没有直接关系。有一种社会直觉普遍认为“高生育率是男性生育意愿高而强迫女性,低生育率是女性没有生育意愿”。实际上,调查显示,所调查的69名女性,愿意生育者约占89.86%,所调查的男性共46名,愿意生育者约占84.78%,所以,当社会整体生育率偏高,两性都有较高的生育意愿,因为受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限制,几乎没有低生育意愿这一选项。而且少数民族所在的很多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育政策也相对宽松。因此,少数民族妇女生育行为高于生育意愿的可能性也较大。
2.2 生育意愿分析
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子女的时间、生育子女的性别。本课题组调查的生育现状包括调查对象婚后多久生育孩子、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以及目前生育的孩子数量三个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婚后多久愿意生育孩子,32.0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婚后1年左右生育孩子较好,29.1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婚后2年左右生育孩子较好,生育时间的早与晚会影响生育水平。对于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6.49%的调查者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在20岁以下,在少数民族地区早婚早育的现象较为普遍。54.55%的调查者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在20~25岁,37.66%的调查者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在25~30岁。对于现在所拥有的孩子数量,33.91%的被调查者目前已有2个孩子。由此可见即使在生育政策较为宽松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家庭拥有的孩子数量也以两个左右为主。家庭拥有孩子数量为3个及三个以上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2.3 生育偏好分析
2.3.1 生育孩子的数量偏好。根据图1可得出,在没有政策限制的情况下,51.3%的人更愿意生育2个孩子。曾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宽松都促使牧区人口呈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的态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变,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升,使我国与西方发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西方社会的各种生育观念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到新的观念,使得我国的生育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1.9%的人表示希望生育一个孩子,生育三个孩子的占比31.43%希望生育孩子越多越好的人占比比例小。由此可见,即使生育政策完全放开许多家庭也不愿意多生育孩子,认为两个孩子为宜。相比传统的生育孩子数量有了很大的转变。追求多生多育的传统思想已经不占据主流。
2.3.2 生育性别偏好。传统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如若一个家庭没有孩子,特别是儿子,那么就会面对街坊四邻的非议。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生育预期的经济效用就越是重要。根据数据分析得出48.7%的牧民生育孩子性别倾向于一男一女生育模式,接近于一半。生育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生育意愿,但是不会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多数家庭认为一儿一女为最佳的生育模式。
但是,通过图表也可以看出牧民偏好生男孩的观念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传统的婚嫁模式是使人们产生“重男轻女”思想的关键因素。中国人向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在农村,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即使在现代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影响生育观念,虽然偏向于“一男一女”的孩子数量模式,但是依然认为必须要有一个男孩。 2.4 生育目的分析
生育目的亦称生育动机。人们生育子女预期所要得到的结果,通常以愿望、理想、念头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人们的生育行为引向到一定的、能满足某种生育需求的具体目标。 a.使用了值 1 对二分组进行制表。
2.4.1 养儿防老。对于生育孩子的目的根据表2可以看出,占比最大的是养儿防老,约占24.5%。养老保障的担忧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调研发现,一些牧民之所以继续生育二孩的原因,是因为担心未来的养老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不少人认为两个孩子更有利于降低养老风险。
牧民们大都认为养老是孩子的主要责任,除了期望由孩子提供年老时的经济支持外,还期望年老或生病时子女都能常在身边照看。这表明如今在农村对是否老有所养仍存在一定顾虑,牧民们对农村的社会养老医疗和照料资源的现状依然表示担忧。因此,农村社会福利覆盖面不断完善和拓宽有助于生育意愿的进一步改变。
2.4.2 传宗接代。生育孩子的目的占比第二位的则是传宗接代,由表2可见占23.3%。生育从原始社会便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人们对生育的痴迷,特别是对多子多福的期盼,同时也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源于传统的农耕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是典型的未开化农业社会的产物。不管你是主动传宗接代,还是被迫传宗接代——家里的压力,目的都是传宗接代。
2.4.3 为家庭带来欢乐。20.9%的人生育孩子的目的在于为家庭带来欢乐,在与调查者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许多父母孩子认为是孩子帮助其完成父母这个角色。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这本就是一种快乐。
2.4.4 长辈要求。生育孩子源于父母要求的占比12.0%,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亲人朋友的不断催促。单身的害怕被逼相亲,恋爱的害怕会被逼婚,结婚的害怕会被逼迫生孩子,生孩子的害怕会被迫继续生育。由此可见,在生育目的上有一部分来自于长辈的压力,在年轻夫妻中生育孩子的年限和数量很大程度上源于长辈的压力。 2.5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2.5.1 不愿生育的原因。对于不愿生育的原因,主观上不想生育和考虑到经济条件的影响两者占比相同,根据表3可见同为29.4%,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经济因素自然不免成为许多人不愿意生育的主要原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生育子女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怕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为第二位占比17.6%。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受教育和受技能培训的高低,更取决于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因此把金钱和时间投入工作中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报酬。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具有责任感,希望对孩子能够负责,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在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许多年轻夫妻认为自己缺乏经验,怕会给予不了孩子更好的条件。 a.使用了值 1 对二分组进行制表。
2.5.2 影响生育意愿的个人因素。(1)收入是主要因素。根据表4可以从看出,影响生育意愿的个人因素主要是收入因素。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及个人的经济状况,而经济状况是决定人们生育意愿的现实物质基础。尤其在当下的高成本时代,生养一个孩子的费用较高。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要求也更高,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地区,收入问题成为影响人们生育决策的重要原因。
(2)是否有人帮助照料孩子。是否有人帮助照料孩子对于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5.22%的会选择由长辈带孩子,年轻的夫妻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由父母来照料,自己会到发展更好的城市打工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在农村家庭中一般不会选择由保姆带孩子,一方面是资源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选择保姆带孩子所需要的经济费用较高,承受压力过大。
2.6 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社会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6.1 教育成本。社会因素作为生育意愿最高层次的影响因素,
既可以影响一个街道或村庄的生育意愿,也可影响一个县、省甚至整个国家的生育意愿,从而形成一种区域的生育文化,并通过人们的生育观念特别是政府的生育政策而体现出来。农村劳动力大多不断外出打工,家庭收入绝大部分已经不是来源于农业生产而流动的方式又往往是父代劳动力独自外出和孩子相居两地多生孩子因影响父母的流动性而成了经济收入的拖累。在农村教育资源相比于城市来说相对短缺,农村孩子要想不断走向成功,教育方面的费用必不可少,这也成为了许多家庭的经济主要负担,从而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虽然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倾斜,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多为偏远地区,若想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教育负担依然很重。这也成为了许多家庭的经济主要负担。
2.6.2 宗教信仰。甘南藏族自治州以藏族为主体,课题组所进行调查的占占村和七车村为藏族聚居区,信奉藏传佛教。课题组通过表5可见宗教信仰对生育的影响只占1.7%,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通过与当地牧民的访谈了解到,在较久之前牧民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愿意多生育孩子并向寺庙捐献一个孩子,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这种向寺庙表示虔诚的方式也在逐渐消失。因此,现代社会中藏族中宗教信仰對于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较小,宗教信仰和个人主观的生育意愿密切度不高。 a.使用了值 1 对二分组进行制表。 3 结论与建议 3.1 小结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愿意生育的人数占比依然较大,是否愿意生育与性别没有直接关系,生育意愿的高低程度取决于特定的个人及社会因素,与性别没有特定的联系。生育意愿高低和双方生育意愿都高度相关,并不是男女一方的意愿可以决定的。
调查结果也显示,对于生育孩子的时间选择,大多数选择在婚后一年左右生育孩子为宜。随着发展水平、竞争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养育越来越精细化,孩子的抚养成本和机会成本直线上升,让许多家庭经济负担较大。在生育政策宽松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家庭拥有两个孩子,并认为两个孩子为最理想生育孩子的数量,即使在没有生育政策限制的条件下,也不愿多生育孩子。如果多生育孩子,家庭经济压力会增加。
对于传统观念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淡化,家中已经有男孩的家庭希望下一胎是女孩,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希望下一胎是男孩,多数家庭偏向于一男一女的性别偏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育孩子的目的占比最多的是养儿防老占24.5%, 第二位的则是传宗接代占23.3%,12.0%的人生育孩子的目的在于为家庭带来欢乐。在传统生育文化中,养儿防老成为养老方式,因此养老保障方式的转变也会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对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合不愿生育原因以及生育意愿的个人和社会影响因素,可以清楚了解到不论是源于家庭收入因素,还是抚养孩子的成本,以及培育孩子的教育负担,最终皆源于经济因素。而且在大峪沟农牧民区新组建的年轻一代家庭不再完全依靠农业,外出打工收入也成为家庭收入的直接来源。上述结果表明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经济因素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若想提高生育率,国民经济发展是必然要求,提升国民生活幸福感,减轻生活压力,也很重要。 3.2 建议
3.2.1 倡导合理的生育观念。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可以发现不论在城乡,群众的生育意愿发生变化,不再是讲求多子多孙的传统生育模式。但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然还存在,认为一个家庭没有男孩是不可以的。在生育政策较为宽松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所表现出来对于孩子数量、性别的偏好,皆可以反映大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在生育政策发生变化后所表现出来的生育意愿。
3.2.2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从养儿防老成为主要的生于目的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由家庭承担,并且多由儿子来承担, 这种事实也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更倾向于要男孩,这也客观上强化了某些家庭的生育性别选择偏好。因此,养老保障体系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解决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问题,解除后顾之忧,更会加快生育意愿观念进一步转变。
3.2.3 减少教育负担。国家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党中央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大力补助教育经费,招生考试上对于少数民族也给与照顾,开展“双语”“多语”教育,使用民族地区文字教材等,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际上依然存在不公平。虽然国家教育经费的倾斜是必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依然需要国家在经济上予以大力支持,减轻农牧民的教育负担。
3.2.4 做好人口监测和预警。在实施新的生育政策的同时要注意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监测和预警,做好牧区社会保障,就业医疗以及教育支持等工作,要加强服务工作。同时也要继续加强人口政策宣传教育,避免源于舆论影响群众生育意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2.5 建立适度生育和优化生育的新状态。所谓适度生育,就是适龄、适时、适量的理性生育。所谓的优化生育,则是指国家要打造二孩及以上的“合适之家”为社会主流家庭的战略目标,彰显人口发展的价值追求。牧区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人口发展道路,为优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优生优育保驾护航,提供可信可及可亲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护,展示宏观生育的福利性和保障性。
[参考文献]
[1] 陈卫,靳永爱.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11,2011(2):3-13.
[2] 郎维伟,张朴.藏北牧区村落社会的人口和家庭特征及其生育意愿——以那曲县达村和宗村为例[J].西藏研究,2012(4):64-78.
[3] 曹博.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L乡的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4] 曹义杰.裕固族生育意愿探析[J].长江丛刊,2017(14):132-133.
[5] 潘新新,赫林,汪斌.全面二孩政策下“80后”青年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SX市的实证调查[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1(2):90-96.
[6] 陈字,邓昌荣.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2007(6):75-81.
[7] 陈丽霞,黄健元.文化滞后对女员工二孩生育意愿影响研究——以WH三家企业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3):130-133.
[8] 甘霖,李大斌.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09,25(6):649-651. [9] 孙奎立.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0,2010(3):20-24. [10] 穆光宗.发展水平越高生育意愿越低吗[N].北京日报,2015-12-07.
[11] 仝亚楠.贫困农村80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