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课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教 1. 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 目 标 重 点 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难 点 教学过程 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师活动 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 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面对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起描绘月光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古有一人:他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 [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自 主 感 知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2)怀民/亦未寝,相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与/步于中庭。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 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 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研 读 赏 析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拓 展 延 伸 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 见测试题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 达 标 测 评 小 结 及 作 业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完成同步 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达标测评题(时间约5分钟)
(要与同步结合起来使用,题目、题型要根据本节内容灵活把握)
一、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训练
(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1.正音:藻( )荇( ) 2.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3.解释加粗的字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 4.翻译句子
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6.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8.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 (须扣住“月”字概括。)
第27课参考答案
一、1.zǎo、xìng 2.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高兴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觉 共同,一起 发语词,原来是 4.(1)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2)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5.A
6.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7.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8.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答“闲适”、“热爱自然”不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