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口头媒介视野下《白蛇传》的故事传统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32卷第5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32 No.5 2009年1O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0Ct.2009 口头媒介视野下 白蛇传 的故事传统 孙正国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媒介的不断演化,揭示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丰富的故 事传统。从故事史的整体上建立起《白蛇传》媒介因素的历史关系,口头媒介无疑是切入《白蛇传》 故事传统的有效媒介形态,由此,不仅可以从媒介的角度建构一种故事观念,还可以深化我们对现 代《白蛇传》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口头媒介;《白蛇传》;故事传统 分类号:I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2009)05—0011—04 在媒介时代研究故事,很容易以媒介的视野来 这些有着大量实证资料支撑的人类学现象更能获得 省察故事的内在结构与传承规律,但这对于传统研 共识。。社会之于人,正是人的群体性需要和人类交 究观念而言,也许并不是一种可靠的研究方法。在 往共在的表现。越到生产力发达的社会,来自原始 传统观念里,媒介只具有手段和工具的意义,然而, 人类的群体性价值越来越得到强调,也越来越发挥 随着媒介现实的不断扩张,以及相应文化理论的深 着历史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讨论,我们发现,口头媒 入影响,我们已经逐步接受媒介超工具的价值。换 介所显现的两个主体同时在场的根源,远远超出两 言之,媒介的不断演化,揭示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 个主体,甚至可能是两个群体、两大集团的一次对 迁,意味着某种思维观念的革新。研究《白蛇传》,媒 话,一场调解,或者是一场交锋;也可能是两种以上 介的观念可以揭示其形态丰富的故事传统,从故事 的绝然有别的历史观念、社会阶层、生产力能量以及 史的整体上建立起《白蛇传》媒介因素的历史关系。 预示着不同人类进程的族群形态的深度纠葛。这就 口头媒介无疑是切入《白蛇传》故事传统的有效媒介 是人类学的本义。也就是说,口头媒介必须置于人 形态,由此,不仅可以从媒介的角度建构一种故事观 类学视野下才能得到解释,它绝不只是当代媒介学 念,还可以深化我们对现代《白蛇传》的理解与把握。 意义上的一种介质,一个过渡,一组信息,而是携裹 了厚重的不能消除、不能隐藏、不能简化的人类意义 的弱主体性符号。它浸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 口头媒介具有人类交往共在的人类学本质。可 休无止地从媒介之中散发出人类主体的欲望和冷 以肯定的是,口头媒介意昧着至少两个主体的同时 漠,透露出人类主体的处境与荒诞,以口头性的名 在场。没有同时在场,口头媒介就无法保证其原初 义,以媒介的身份,强化着人类交往共在的亘古原 性,无法实现人类产生、形成和繁衍发展过程中的人 则:口头媒介与主体共在。 类性,形单影只将不再是孤独者的秉性,而会成为人 口头媒介一旦成为媒介,就自然成为主体现身 类衰败颓废的凶兆。自从l8世纪欧洲人类学家大 的方式。这种自发性和本然性,进一步影响了主体 量整理和调查人类原始部落的社会形态 来,已有 与主体面对面的可能性途径。在非凡的交往中媒介 相当可观的亚、非、美洲以及环太平洋原住民资料证 意义得到扩展,主体性深刻地投射在媒介之上,口头 实,人类早期社会的群体性结构非常普遍,而且群体 媒介以独特的姿态担当了媒介与主体的双重职能。 性意识成为原始社会的重要观念o[IJ从学理上分析, 人类艺术史上,口头媒介是直接参与艺术创造 收稿日期:2009—08—10 作者简介:孙正国(1972一),男。湖北利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学和神话学研究。 ・ l2・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lO月 的基础媒介,其主要艺术形态包括口头创作的文学 艺术、说唱艺术以及音乐艺术。口头媒介担当口头 艺术的传承职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或者说,是由 口头艺术和口头媒介共同的人类学基点所决定的。 口头媒介不仅有其日常生活的负载功能,也有艺术 创作与传承的文化功能。口头诗歌和口头故事的生 成个性与传播形态,体现了口头媒介的特性,也受惠 于口头媒介的滋养。这也是人类主体性的必然表 现。人对世界的认知,对事理的解释,对情感的宣 泄,对意义的寻求,最原初的方式就是以想象去创作 故事,以节奏去创作诗歌。口头媒介的生活场景、交 往情境氛围,是其艺术表达的客观依据,也是口头媒 介内在的组成部分。由于口头媒介的人类学来源, 当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发挥传播职能时,那些从 日常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艺术活力,那些富于诗性智 慧与生命创造力的日常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口 头媒介上投射出来,自由的艺术表达和有意识的口 头艺术创作,日常生活的力与美,人情融融的口头关 联,情趣横生的生命过程,都成为口头媒介的审美形 态。情与境的细密交合,使得口头媒介的审美个性 必得以日常生活为基础。 口头叙事创作一旦产生,也就立即进入传承过 程,甚至可以说是边创作边传承、边传承边创作的。 我们很难在时序上对一个传承了上千年的故事划定 二者的先与后的等次关系。这种二元同位关系其实 也是同步关系,口头讲述主体在实际的口头讲述活 动中总是把二者融于一体,通过自身(集群性与个体 性)的主体体验来推进口头叙事艺术的变异与传承。 口头创作包含了一种个性化的主体体验。这种体验 是现象学的生存本身,“体验不是一种盲目的生命形 式,也不仅仅是情绪的组合,体验是一种融知、情、意 为一体的总体生命形式,是情感活动与理智活动的 统一,是一种寻求意义、赋予意义的精神活动,体验 显示本真、趋近真理、创造艺术、指向意义的永无尽 期的过程。……体验的意向性结构包含三个维度: 体验活动的意向行为主体、体验活动的意向行为构 造物、体验活动的意向行为的相关物”L2j( ’。它实 现了口头讲述主体整一性的对于生命和世界的认识 与感知,塑造了口头传统主体作为统一主体的生命、 世界观、艺术创造、意义寻求等内在修养的主体结 构。这也是一种现象学的排斥先见的还原性结构, 强调主体的意向性优先,并借助这些意向性关联物 传达民间主体历史意义 的价值叮嘱与经验教训。 m此可以说,这种现象学卜的体验对于口头传统主 体而言,也是历史学意义上的体验,是一种文化传统 的承继性体验,因而也是开放的由文化起源指向文 化未来的延续性、积累性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也是 存在主义的本体论体验。 口头媒介的人类学传播和主体性建构,促使美 女蛇故事成为世界性的类型故事,使得美女蛇故事 的中国化类型《白蛇传》历久弥新,成为流播广泛的 故事类型,而且其悠久的故事传统被深深地烙上了 中国文化的印记。对于美女蛇故事的起源与世界性 传播,丁乃通先生切实可信的论文《高僧与蛇女》做 了极为详致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基本结论已为学界 所认可。以此为依据,我们考察在中外文学史上具 有广泛影响的蛇女故事,可以清楚地认识《白蛇传》 故事的口头传统。 蛇女故事最早可能是一个宗教说教故事,这个 故事首先在纪元前后流传于西亚或中亚一个不崇拜 蛇的民族中,后来逐渐传播到欧洲等地。欧洲最早 关于这类故事的是费洛斯特拉图斯的《阿波罗尼乌 斯传》中的一个小故事,讲的是阿波罗尼乌斯战胜拉 弥亚(蛇女)的故事。故事中,拉弥亚是受世俗排斥 的妖女形象。后来这一故事与基督教联系起来,成 为接受基督教洗礼与教诲的人远离精怪的教谕故 事,而拉弥亚则是精怪与妖魔的化身口](n 直到16 世纪这一故事不再进入欧洲之时,拉弥亚(蛇女)从 未摆脱欧洲传统文化所设定的妖女形象,总是在世 俗与宗教的追击下被揭露或消灭,原因在于妖女要 么违背了世俗利益,要么疏忽了宗教义务,从而导致 被惩罚和被压制的命运。也就是说,蛇女故事在欧 洲文化传统中的接受主体面前始终处于偏离状态, 得不到应有的变异与发展,l6世纪以后即已失传。 而这一故事在中国和东亚的许多地区则有着极其强 大的接受与传承空间和生活史。 就中国而言,蛇女故事最早不晚于唐代,而获得 较大的发展则在12世纪的杭州,这与西湖等名胜古 迹的传说有关。冯梦龙将这个民间故事收入他的小 说集,从而有了中国第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字记载的 蛇女故事。蛇女仍以有着神奇变化能力的美女外形 而实际上为蛇精的形象为主,并显露了美女蛇故事 的所有特征:美女蛇贪婪淫荡,她的魔法常带给男人 很多麻烦;她深爱着相遇的男人,且未加害于人;最 后被教十或得道者所惩罚。有的故事记述了惩罚蛇 精而将其压于佛塔之下的情节,但故事『人1受佛教的 第32卷第5期 孙正国:口头媒介视野下《白蛇传》的故事传统 .13. 影响表达了尘世爱情虚幻的主题。正是这一影响, 蛇女本身的形象得到宽容与理解,也可以说是功能 性利用,而不像欧洲文化那样总以妖魔形象来定格 蛇女。而中国民众从来也没有完全接受佛教教条的 影响,这就为蛇女故事在一定程度摆脱佛教控制创 的发展与提升。在此,有必要对戏剧形态的《白蛇 传》与口头形态的《白蛇传》做出关联性分析。宋代 的话本与说唱表演是二者关系的最好注脚。话本作 为文人对口头传统的故事的改编与加工,以说唱表 演来展示,即是戏剧形态的故事传播。针对的观众 是一般市民和城市下层群众,其口头性与生活性非 常强,这也决定了故事的演变趋势,必须结合普通民 众的观念与理解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文人在这种背 造了重要条件。黄图王必将这个故事改为更通俗更大 众化的戏剧形式,并做了重要突破,将佛教“缘”的概 念引入戏剧,意在坚定人们的宗教信念,但客观上则 为接受群体提供了新的理解可能。戏剧将许仙与白 娘子的结合设为孽缘,而高僧法海以拯救者的身份 来斩断这种因缘,将许仙召回天庭,而美女蛇自然不 肯放弃自己的情人,因而必然受到惩罚。我们可知, “这样的解释,表现了对浪漫的爱情,甚至是对生活 本身的一种暖昧不明的态度。爱是一种幻像,它是 虚幻的,可它多么美好啊!爱带来了多少愉快和哀 伤!”[3 在此,黄图璐改变了蛇女的性格,使它从 一个阴险狠毒、淫荡无耻的怪兽,转变为一个受命运 捉弄又无力抗争的爱情牺牲者的形象。这种形象的 变化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与支持。另一个剧作 家方成培进一步美化了蛇女形象,用贤淑而富于救 苦除难的神奇能力来塑造蛇女,她在人们心目中变 化为一个为了爱而自我牺牲的妇女形象,甚至连敌 对的如来佛也赞扬她的忠诚与母爱。正因于此,蛇 女故事从此就不再以蛇的形象为主体,而主要显现 为一个美丽善良,乐于助人,追求爱情自由,敢于挑 战邪恶力量的女性形象,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接受主体最能接受的文化个性。 口头传统在这个故事的生活史上存在两条线 索,一是欧洲口头传统,一是亚洲(尤以中国为主)口 头传统,前者重继承,后者重变异。两大口头传统都 进入了文人书面传统并对其产生影响,反过来,文人 书面传统也推进了口头传统的演化。相较而言,欧 洲口头传统的继承性起到决定性作用,文人书面传 统对故事的变异性影响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产生 影响;而亚洲(以中国为主)口头传统则受到文人书 面传统的推动性影响,尤其在故事主题和角色性质 上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当然,这一变化表面看起来 是文人书面传统所致,本质上则是口头传统自身的 流变趋势投射到文人书面传统的一个结果, 为中 国文人书面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有一种建基于 口头传统而又求证于口头传统的历史取向,这一取 向使得它与口头传统的关联纠缠交结,难以做出鲜 明的影响走势的判断,只能说二者的相互作用是深 刻斯令面的。另外,中罔口头传统得益于戏剧形态 景下成为《白蛇传》转折的引导者,将白蛇人性化,并 定格到传统中国的家庭结构中成为温柔敦厚、美丽 贤良的家庭主妇形象。可以看出,无论是书面系统, 还是表演系统,《白蛇传》演化、发展的依据都是口头 媒介之上的口头传统,是与生活与主体密切相关的 口头传统。 从故事生活史的渊源关系上讨论,欧洲传统是 其起源和基础,亚州传统是其发展与流变,两大口头 传统的承接转向大约发生在公元10~12世纪,第一 条线索上的蛇女定格于受得道者惩治的蛇妖形象, 近千年传承史都未发生整体上的变化;第二条线索 上的蛇女故事承继第一条线索,既澄清其蛇妖来历, 也逐渐游离其蛇妖传统,口头传统的个性差异最终 改变了妖女线索的方向,妖女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 日常生活,宗教意味淡化,世俗取向浓郁,蛇女不妖 而美,而善,而与人联姻,成为中国口头传统乃至整 体传统中的美妇、良妇形象,家有贤妻良母,正是白 蛇从美从善线索的大道。 就口头传统所创建的美女蛇故事而言,在AT 分类法[4 中属普通故事中的传奇故事,分类号为 AT4ll。丁乃通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里 以白蛇传作为AT4ll型的代表故事。丁氏索引的 故事内容为:男主人公是一个青年男子,女妖总是一 条白蛇。 I(a)女妖是一个善良的动物。(b)她给 他带来财富。(C)她的妖术常常吓得他魂不附 体。 II(b1)他听了一个圣者的劝说,让她喝一 付药。(b2)他坚持让她喝药,以庆祝某个节 日。她喝了药,让他心满意足。(e1)她在床上 显出原形,吓得他昏死过去。(d)她从遥远的地 方盗来救命仙草,使他起死由生。(e)其它奇 迹。 . m补充结尾:(c)她为占有男主人公同圣者 进行了长期斗争。(d)最后,她被吸进一个魔 钵,镇于白塔之下。[篇例]傅惜华《白蛇传集》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8年上海版)54~55页(Ⅱbl,el,d)等9 例。[53‘ 。~ 2009年l0月 异类婚结构的悖论思维,在人类文化内部也存在着 双重悖论,即自然属性的性别合一与文化属性的异 性相斥的悖论,压制的反压制与反压制的压制的悖 论。自然性别被文化性别所强占,压制者从反压制 中获得权利。 在此结构中,我们发现了白蛇故事在口头传统 德国学者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将这一 故事收在《民间故事类型・妖精和死鬼与人》之112 《与精怪的关系》中:一种植物或者物件通过血或高 龄便可具有人形,一个人认识了它或者跟它结婚,当 他发现它是一个精怪时便杀死或者烧死它。所列异 中的两大结构其实也存在着双重悖论:婚姻的和谐 文出处有:相思树,第3O~32页(浙江,杭州);独腿 与反压制的抗争之间的悖论,异类差序与文化同一 孩子,第36~38页(江苏,灌云);曹子建集VI,第16 的悖论。这就是我们从口头传统中所厘清和还原的 ~17页(浙江,汤溪)。事实上,所有的狐狸精怪故 白蛇故事的类型结构。 . 事都属于这一类型。Is] ¨ 从上述故事母题的分析来看,口头传统中的美 在故事类型学家们的基础上,如果简洁地归纳 女蛇故事存在着大量变异的区域文化形态,这些不 美女蛇/白蛇故事的类型结构,其基本结构则是:异 同形态的流变充分证明了口头媒介的不确定性传承 类婚结构与女性反压制结构的综合。从这个简洁的 特征,也在相当久远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中拓展了 结构来看,异类婚结构是口头媒介中的精灵鬼怪故 故事的生命力。口头传统中《白蛇传》是蛇女故事的 事的重要类型,也是构成魏晋笔记玄谈、唐人传奇志 一个异文群落,L6 它的类型结构在芬兰历史地理学 怪、宋元话本说唱的核心要素——远离现实而深潜 派的方法论中可以得到非常经典的描述,也在一些 现实的灵性事物。这些事物,或男或女,或精或怪, 重要学者的类型学研究中受到系统讨论。我们通过 或生或死,或情痴或仇怨,或仙逝或烟灭,皆以远离 理论梳理和类型还原,基本厘清了现代《白蛇传》的 现实的姿态更为深刻地触摸着现实,超越现实而又 口头传统,对于媒介维度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现实的凡夫俗子为其支点,建立支点的基本方式 则是人与灵物的异类婚。仔细解读异类婚结构,还 参考文献: 可以剖析出寓含有人类密码的双重悖论:同类与异 [13弗雷泽.金枝[M].北京:民间文艺出版社,1979. 类的纠结悖论,婚姻与情爱的拒斥悖论。悖论的源 [2]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 码是人类本能与文化的悖论。这两组悖论的重叠成 [3]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陈建宪,等,译.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为异类婚结构的神奇力量,使其穿透历史与文学的 [4]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框范而生命犹新,魅力犹新。所以,这种结构的内核 1983. 异类婚成为白蛇故事的基本要素,成为白蛇故事的 [5](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永恒诱惑。而女性反压制结构则是异类婚结构的背 [6]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问故事集成[M].北京:中国IsBN中心 出版,1998. 景结构,也是其充分表达的文化舞台。男权观念及 责任编辑韩玺吾 其体制极为顽强地控制着人类文化,尤其在中国文 化被畸形地建立起男权专制系统。这一结构延续了 On the Story Tradition of Tale of the White Snake from Perspective of Oral Medium SUN Zheng—guo (Schoo1 Of Literatur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changes of medium indicate the vicissitude of the people's life style and the variable story tradition.When we try tO establish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 of the medium factors of the Tale 0 f the White Snake.the oral medium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dium into the story tradition of the Tale of the Wh ite Snake.Therefore,we may not only construct one kind of StO— ry idea from the medium angle,but a[so intensif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ale of the White Snake. Key words oral medium;Tale 0,the White Snake;story tradi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