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东方论坛 2015年第2期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崔云伟 孙绪波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白蛇传故事的早期文本《西湖三塔记》传达了劝诫禁欲的主题;冯梦龙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欲求,但受其自身情教观的影响,宣扬禁欲依然是故事的主题;方成培《雷峰塔》 传奇中白娘子由妖成仙变化的实质是宣扬封建社会的忠孝伦理观;田汉改编京剧《白蛇传》充分肯定了个体的精神 价值,个体反抗社会压迫与爱情束缚的反抗精神。 关键词:白蛇传故事;《西湖三塔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雷峰塔》传奇;京剧《白蛇传》 中图分类号:I207.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5)02—0081—08 学界对白蛇传故事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早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白蛇传的研究成果就 末平所论《白蛇传女性意识和男权思想的对抗与 消长》 ],等等。纵览前人的研究,笔者发现,学界 目前在白蛇传故事版本的源头问题上可谓众说纷 纭。而笔者认为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应明晰什么样 的故事才是我们所要论述的白蛇传故事,即确定 白蛇传故事的同题故事 类型。关于这一点,顾希 有钱静方《白蛇传弹词考》、秦女、凌云《白蛇传考 证》、谢兴尧《白蛇传与佛教》、霭庭《白蛇传故事起 源之推测》、(任)访秋《白蛇传故事的演变》、曹聚 仁《白娘娘传说中的悲剧成因》、赵景深《弹词考 证・白蛇传》。『l】( ’ ’从中我们看到,当时对白蛇 传故事的研究多倾向于故事起源的考证。而进入 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其一,加强了关于白蛇传故事的资料搜集与汇编, 佳先生在《从(夷坚志)看早期白蛇故事》中讲得比 较详细。他认为,白蛇传故事应该是指“发生在杭 州西湖边(也关涉到峨眉山、镇江等地)的一个爱情 传说,主人公是许仙(许宣)和白娘子,而白娘子又 是蛇变成的,她还有个丫环小青,也是蛇精。以后 如《白蛇传资料索引》《白蛇传故事资料选》《白 蛇传歌谣曲艺资料选》等; 。∽其二,关于白蛇 传这一故事的研究更趋向于多元视角,这其间就 又有个法海和尚,破坏他俩的婚姻,最后将白娘子 镇压在雷峰塔下,等等。不具备上述这些要素,自 有蔡春华从比较文学角度论《中日两国的蛇精传 说——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蛇性之淫)谈 起》口 ( ̄9-87)陈勤建从民俗学角度论《白蛇形象中 心结构的民俗渊源及其潜在动力》p],陆炜从戏剧美 学角度论《白蛇戏曲与故事原型的意义》 , 当然也有从女性意识层面进行切人分析的,如唐 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白蛇传》故事。” ‘ 。 这种 观点固然对厘清白蛇传故事与其他有关“蛇的故 事”“白蛇的故事”具有很大帮助,但也在一定程 度上剪除了早期白蛇传故事与成熟期的白蛇传故 事的联系,反而不易探寻白蛇传故事的同题故事 类型。笔者认为,可以将白蛇传故事的同题故事 收稿日期:2014—12—06 作者简介:崔云伟(1974一),男,山东邹平人,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 ̄- ̄av事艺术人类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孙 绪波(199o一),男,山东日照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主要从事民俗研究。 ①“同题故事”指具备同一标志性事件、同类题材的故事。见施爱东:《孟姜女哭长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81 类型表述为“白蛇因丈夫动摇而被镇压塔下”。 这 过描写奚宣赞因与白蛇所变的妇人相处而使自身 种表述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排除了 “面黄肌瘦”,几近丧命来传达一种劝诫禁欲的主 大量关于蛇男型的故事,如蛇郎娶妻、蛇精行淫型 题。为方便下文的比较分析,现将宋本中的故事 故事;二、排除了虽属蛇女行淫,但却不是被镇塔 情节概述如下: 下的故事,这类故事如《李黄》《孙知县妻》等;三、 南宋时期临安府奚统制的儿子奚宣赞因游 突出了白蛇的结局和许宣的性格以及这二者之间 湖而搭救白卯奴,后经白卯奴而认识了白娘娘, 的因果关系。按照这一同题故事类型,笔者从众 因“奚宣赞目视妇人,生得如花似玉,心神荡漾”, 多白蛇传故事的版本中遴选出下面四个具有代表 遂与之结亲。半月后,因有新人至,白娘娘便欲挖 性的版本:宋话本《西湖三塔记》、冯梦龙拟话本 奚宣赞心肝下酒,幸得卯奴相救。一年后,白娘娘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方成培《雷峰塔》传奇、田汉 又寻得奚宣赞,夫妻生活半月后,因奚宣赞思归, 改编京剧版本《白蛇传))。 白娘娘便又要挖他心肝,这时又再次得到卯奴的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认为,南宋话本 救助。但始终未能完全摆脱白蛇的控制。正在奚 《三塔记》已形成白蛇传故事的完整情节, 1( ’ 宣赞一家苦于不知该如何应对之时,奚宣赞的叔 冯本《雷峰塔》的问世,标志着白蛇传故事的正式 叔奚真人下山,一举收服了白娘娘、卯奴等三个妖 形成,【 清代方成培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写 怪,并将其镇压在石塔下。 定戏本《白蛇传》,并为民众普遍接受,使白蛇传获 如前所述,宋本虽已形成白蛇传故事的完整 得了比较固定的形式。 而经田汉改编的《白 情节,但这种情节毕竟太过于简单,而且白娘子完 蛇传》更是使“京剧皆用此本,其他剧种亦多有采 全是一个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形象,与后期白蛇 用者”。 州 下面我们将逐一对这四个文本进 传故事中所强调的白娘子追求个性解放、人生幸 行分析论述,以求探寻出它的主题流变轨迹,并探 福的美好形象有很大差异。 究这一主题与故事改编者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 二、冯梦龙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济、文化等诸要素的关系。 为方便论述,现将宋本和冯梦龙拟话本《白娘 一、宋话本《西湖三塔记》 子永镇雷峰塔》 (以下简称冯本)的主要情节概 宋话本《西湖三塔记》¨ (以下简称宋本)通 述如下(见表1): 表1 宋本、冯本主要情节概述 宋本 冯本 开端 游湖 烧香舟遇借伞 1、搭救卯奴远访取心按酒联姻 1、订盟刺配苏州远访联姻 2、罩笼新配获救返家 2、赠符逐道 3、再访复合 3、浴佛刺配镇江再访复合 发展 4、罩笼获救返家 4、楼诱吓奸开行 5、上山索夫人湖 6、返杭复合 7、捉蛇 高潮 收妖 收妖 结局 出家镇塔 出家镇塔 ①关于丈夫的“动摇”这一点,在冯本、方本和田本中均有明显的表现,笔者认为,宋本中奚宣赞的“思归”实际上也是一种“动摇”的表现。 此外,关于白蛇传故事的NN_gc事类型,笔者在查阅资料时注意到陆炜先生在《田汉剧作论》一书中提出白蛇传故事的原型为“蛇精缠人, 终被镇塔下”。而在他的论文《白蛇戏曲与故事原型的意义》中,作者将白蛇传故事的原型改为“蛇精缠人,终被收伏”。分别见陆炜:《田 汉剧作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页;陆炜:《白蛇戏曲与故事原型的意义》,收入戴不凡等著,陶玮选编:《名家谈白蛇传》,文 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82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冯本中增改的情节大致 可分为两类:其一是表现白娘子的美好形象的, 如:订盟远访联姻逐道再访复合开行索夫; 其二是表现白娘子自身妖性的,如:逐道吓奸索 夫人湖捉蛇。 冯本中的白娘子形象虽然还有一定的妖性, 但她与宋本中白娘娘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更多 的是作为一个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人性自由与人生 幸福的个体而存在的。这种形象的转变与晚明中 后期的社会环境及冯梦龙个人的思想都有很大关 系。明代中后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 也发生重大变化,理学逐渐被心学所取代。心学 领域首推阳明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阳明心学 所提倡的“发明本心”以及李贽的“绝假纯真,最 初一念之本心”的思想都肯定了个体生命的自然 欲求,这种观念影响到文学思想领域便是“李贽 的童心说是心学思想向重自适、重自我、重真实、 重自然文学思想转折的标志,晚明的汤显祖、公安 派、冯梦龙、竞陵派,甚至包括金圣叹,均受到心学 尤其是李贽思想的深刻影响”。1131(P272’这一点在 冯梦龙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不仅广泛阅读 了李卓吾的著作,而且虔诚地接受了李卓吾的思 想。”[】 】【附 尤其是“李卓吾的文学观对冯梦龙 的影响更大。李贽最根本的文学主张是‘童心 说”’。[141 这样,冯梦龙的文学也必然表现人 的纯真、纯情,表现人的本心状态,注重阐发个体 的独立人格和主体精神。体现在白娘子身上,便 是她为争取个人情爱欲求的实现而反抗以法海为 代表的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 照这样看,我们又会产生疑问,如果上论真的 是冯本所要表现的主题,那么又该如何理解题目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所传达出的白娘子的结局, 以及其与宋本结局所明显表达的不要为色相所迷 的劝诫目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看白娘 子为什么会被镇压。从本质上讲,虽然白娘子身 上表现出很多人性的特点,但她始终还是蛇妖。 尽管表现得不像宋本那样直接挖人心肝,但人妖 共处还是会给许宣造成危害,如发配苏州,刺配镇 江,都是因为白娘子的缘故。并且白娘子还多次 暴露自己蛇的凶相,如楼诱吓奸、在姐夫家现形、 现形惊吓捉蛇人戴先生等。而白娘子与许宣的两 次对话,更加表现了白娘子的凶狠和可怖。并且 都让“许宣听得心寒胆战,不敢则声。”最后直逼 得他“看着一湖清水,却待要跳!”可见,白娘子 遭到镇压在许宣看来也属情理之中的。这样做, 就很好地传达了要求世人不要为色相所迷、不耽 染尘情的劝诫目的。那么,冯梦龙为什么要这样 做呢? 有明一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及理学自身 思想特质的原因,使得“程朱学说也就在思想界 占有了前所未有的巩固的统治地位。”[1 5 _程朱 理学作为官学的地位确立,对明代思想文化产生 重大影响,而作为明代中后期影响最大的阳明心 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个体生命价值 和主体精神,但就其深层来看,王阳明无非是想借 “致良知”的学说来协调理学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 系,根本目的还是要维护封建社会的忠孝伦理秩 序。正如王阳明自己所说:“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 以事亲便是孝,致以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 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答聂 文蔚》,《阳明全书》卷2)就冯梦龙而言,虽然他的 文学观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但他却也十分推 崇阳明心学,“必以阳明先生为第一”。这样他的 个性解放思想必然会打上忠孝伦理的烙印。加之 冯梦龙所处的晚明社会风气败坏,上至皇帝,下至 市民、君子、无赖,无不表现出对传统伦理规范和 道德准则的蔑视和践踏。如神宗好淫贪财,还喜 男宠;大臣为迎合统治者需要,大谈房中术,进献 春药;市井更是娼妓盛行,街上公开出售春宫图 等。面对这些,作为从小饱读经书的冯梦龙,自然 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达到劝诫世人,移风易俗的 目的。这一点,冯梦龙在《情史序》中就做了明确 的表示:“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而他在《警 世通言・序》中更是表达了自己的忠孝节义思想, 他说:“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 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 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当然有学者也 指出“冯梦龙的情教节义思想又与封建礼教并不 完全相同,他强调忠孝节义与性情的统一。”[141 ’ 而笔者认为这种不同正是理解冯本白蛇传的 关键。冯梦龙思想的核心是情教观,即以情达到宣 教的目的。这种“情”即是李贽“童心说”所强调 的人之真情,表现为对个体追求人生幸福的肯定; 而“教”即是王阳明通过“致良知”而体认到的以 忠孝观念为核心的封建纲常伦理,而欲达到情教的 目的,就必然要使个体的情感追求符合封建伦理规 范。表面上看冯梦龙以情宣教是对旧有的伦理纲 常的一种反拨,但实质上他与王阳明的思想目的是 一致的。他们既不想,也没有这种条件去解救出个 体。他们标明个体、肯定个体的目的旨在觅寻架构 83 个体欲求与群体伦理规范之间的桥梁。王阳明找 到了个体心中的良知,冯梦龙则找到了个体心中的 真情,其都是要为封建伦理秩序找到合理化的解 释,重塑被践踏的纲常伦理。因此,个体真情必然 发生冲突,被镇压的必然是个体。 三、方成培《雷峰塔》传奇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 (以下简称方本)较冯 本在故事情节上做了一些增删和保留,为了方便比 较,现将这两个版本的主要情节概述如下(见表2): 不能够与代表封建伦理纲常的群体意志相悖,一旦 表2冯本、方本主要情节概述 冯本 开端 方本 烧香舟遇借伞 1、付钵出山 2、上冢舟遇借伞 1、订盟刺配苏州远访联姻 2、赠符逐道 1、订盟避难苏州远访联姻 2、开行夜话 3、浴佛刺配镇江再访复合 发展 4、楼诱吓奸开行 5、上山索夫入湖 3、赠符逐道 4、端阳求草疗惊 5、虎阜刺配镇江再访复合 6、楼诱吓奸 7、上山索夫 小高潮 发展 水斗 1、返杭复合 2、捉蛇 返杭断桥复合 腹婚产子 大高潮 收妖 收妖镇塔 发展 结局 出家镇塔 塔叙祭塔捷婚 归真佛圆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方本较冯本增改的情节 大致可以分作两类: 其一,美化白娘子形象的情节,主要有:夜话 端阳求草疗惊水斗断桥产子;其二,宣扬因果 报应和封建忠孝思想的情节,主要有:付钵出山 腹婚塔叙祭塔捷婚归真佛圆。 了表现她盗仙草的艰难,方本特别安排她与鹿童、 鹿云西、东方朔、叶仙翁斗法,更加凸显了白娘子 舍身为夫的形象。在“水斗”这一情节中,白娘子 舍身为夫、为维护自己的婚姻幸福而表现出的斗 争精神可谓刻画得十分精妙。当面对许宣被法海 “点悟”不归时,白氏可谓忧急如焚;到金山寺后, 在冯本中,虽然白娘子的形象已与宋本中的 白衣妇人有很大不同,但她始终还是蛇妖,并且不 时表现出妖的本性。(见前文论述)而方本中的白 娘子,不但开场是以蛇仙的身份出现,“贫道有一 义妹,名日白云仙姑”,而且最终是蛇仙获救成仙 而去。白娘子作为仙的形象可谓一以贯之。端阳、 求草、疗惊这三组情节解决了许白结合是否会给 许宣带来生命危险这一重大问题。宋本中会使奚 宣赞“面黄肌瘦”,冯本中会逼得许宣要跳湖自杀, 面对法海禅师,她敢于质问,据理力争;在道理上 说不动法海后,她转又反目,最终发动水族,水漫 金山。这样写就否定了白娘子是基于妖性而水 漫金山,肯定了白娘子维护婚姻幸福的人性光辉。 加之白娘子产子一节,可以说,她已经由原先妖的 形象而变为一位贤惠的人妻形象了。但是,在这 里,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作者将白娘子改编为一 个完美的人的形象后却又要将她镇压呢?如果白 娘子还属妖邪,那么为什么在遭到镇压后还要将 她放出来,并且还位列仙班呢?方成培的这种处 理方式是否造成文本的一种内在的矛盾呢? 以往学者在对方本《雷峰塔》传奇进行解读 和论述时多着眼于方本改编的成功之处,特别是 而方本中许宣的死是因为他强逼白娘子在端阳节 饮雄黄酒。可以说,他的死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 他自己的原因。面对许宣的死,白娘子不但没有 怨怪他,反而是冒着生命危险为他盗取仙草。为 对白娘子由妖变人的形象的改编。即使在谈到改 因“归结思想领域心学肆行,尤其是王学左派空谈 编缺陷时,也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下方本中的因 心性的结果。”【 】 ’其中顾炎武则“在文学批评 果报应和封建忠孝观念,并未对此做比较深入细 中,积极倡导正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极 致的分析和论述。而笔者以为,整部《雷峰塔》传 力抵制并扭转晚明文学思想中滋长起来的个性意 奇无论就文本以及文本所传达的主题思想而言绝 识和世俗倾向,实际上是将明代开始的趋新文学 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对白娘子的赞扬,而是借 思想拉回到传统的文学思想的轨道。顾炎武等崇 白娘子形象转变来宣扬封建忠孝观念。这样我们 尚‘实学’与强调道德理性的思想,对其后的学风、 就会发现白娘子形象转变的实质是为配合这种主 文风产生了深远影响。”fl91(P H 以致到了雍正、 题表达而刻意进行的改编和美化。因为如果白娘 乾隆时期,戏曲创作表现为“内容日益被强调风化 子的形象不能得到封建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的认 的道德说教所笼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 可与同情,那么,白娘子对她儿子所嘱咐的“你今 为目的。” 这一点也可以从与方成培同处 身受国恩,当为皇家效力”的话就不能得到民众的 清代中叶的唐英、蒋士铨等创作的剧作“多为宣扬 接受。多情的白娘子遭到镇压,直接凶手自然是 忠孝节义之作”②那里得到印证。面对这种时代大 法海,但因为方成培的特殊处理,尤其是通过许白 潮,方成培在《雷峰塔・序》中明确提出他对《雷 二人的对比,让许宣的“薄幸抛家”暴露无遗。这 峰塔》传奇“蚕为更定”的目的旨在“有裨世道,以 样就自然转移了民众的注意力,而将造成白娘子 归于雅正”。这便有力说明了白娘子形象转变的 悲剧的元凶看成是许宣。从而忽略了作为封建礼 实质即是宣扬封建忠孝观念。此外,方本中特意 教代表的法海对人性欲求的扼杀。拯救白娘子的 增加的付钵、出山、腹婚、塔叙、祭塔、捷婚、归真、 许士麟既受国恩(忠),又以孝行感动天地,(孝)从 佛圆这组情节,除腹婚、塔叙、祭塔、捷婚直接表现 而合乎情理地表现了《雷峰塔》宣扬的封建忠孝 许士麟的忠孝思想外,其他情节与“宣扬忠孝观念 思想。 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 oJ ¨’也是不谋而合 满清王朝统治阶层一方面大力推崇儒家思 的。因此,方本所特别安排的许宣归真,白娘子佛 想,如康熙皇帝,“在其在位前三十年(康熙在位共 圆,实际上是把白娘子置于封建统治之下,将她看 六十一年)中,就颁行了《孝经衍义》《尚书讲义》 成是佛教宣扬封建忠孝思想的代言人。 《易经日讲》三部阐发经书旨意的著作,并为《易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尽管白娘子在方本中的 经日讲》和《四书讲疏义》写序……任命周公、程 形象已由妖变人,由人成仙,但这种变化不过是将 颢、程颐、周敦颐的后人为五经博士”【"】 ’另一 其作为统治阶级进行宣扬封建忠孝观念的工具。 方面,对那些与儒家思想观念相悖的作品则予以 表面上看,白蛇出塔,重获人身自由,似乎是她为 严绝。正如康熙所说:“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 追求个体婚姻幸福进行艰苦反抗取得胜利的结 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绝非圣 果。但实际上白娘子之所以能够重获自由,一方 之书,此不易之理也。” 儒家伦理道德、忠孝思想 面来自于其子的孝行,另一方面来自于她自身对 重又复苏。此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打击思想上 封建忠孝观念的认同和宣扬。这样就使出塔后的 反清、不满儒学或理学的人士,清代前期大兴文字 白娘子与进塔前的白娘子判若两人。前者表现了 狱。其“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 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性的合理欲求;后者 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 则表现了一种封建统治阶级的群体意志,它借由 代的”。 墙 ¨ ’除了这种政治上统治阶级强制推 忠孝观念压抑自然的人性,努力将个体精神价值 行儒家忠孝观念外,在思想界,明末清初著名的三 同化进封建纲常伦理之中。但毋庸置疑,经过方 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在一定程度上 本改编的白娘子形象是前代所有版本中最好的。 对阳明心学,尤其是泰州学派进行了反拨。而其 白娘子得道成仙也符合民众的心理愿望。而在后 他汉族文人也有感于汉人政权的丧失,而将其原 世的流传扩布中白娘子身上所具有的勇于追求婚 ①《圣祖实录》卷二五八栽康熙五十七年上谕,转引自章培恒,骆玉明主编:《q-国文学史新著》(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 212页。 ②罗宗强、陈洪主编,张峰屹等著:《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04年11月重印),第294—295页。书中 对以改编地方戏剧目而著称的唐英和以创作传奇与杂剧而著称的蒋士铨均使用这一评价。 85 姻幸福,敢于反抗一切压迫势力的形象远远高过 了她作为宣扬忠孝思想的形象。笔者认为这与“自 清中叶以下,观众的欣赏习惯是不再有耐心看完 整本传奇,戏曲演出通常以折子戏的形式推出了, 表现许白美好爱情和白娘子美好形象的。这或许 就是方本改编流传最广的原因。 四、田汉改编京剧《白蛇传》 在此背景下,……舞台上较多演出的正是《游湖》 《端阳》《盗草》《入寺》《水斗》《断桥》《合钵》等 出。”ll0】 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这几出戏多是 为方便论述,我们将田汉改编京剧《白蛇 传》[211(以下简称田本)主要情节与发展完善的方 本情节做一对比,如下(见表3)。 表3方本、田本主要情节对比 方本 田本 1、付钵出山 开端 2、上冢舟遇借伞 1、订盟避难苏州远访联姻 2、开行夜话 3、赠符逐道 上冢借伞搭船 1、联姻 2、开行 3、查白说许 发展 4、端阳求草疗惊 5、虎阜刺配镇江再访复合 6、楼诱吓奸 7、上山索夫 4、端阳求草释疑 5、上山索夫 小高潮 水斗 水斗 1、返杭断桥复合 发展 2、腹婚产子 1、返杭断桥复合 2、产子 3、逃山 大高潮 收妖镇塔 收妖镇塔 发展 结局 塔叙祭塔捷婚 归真佛圆 倒塔 透过与方本的比较我们发现田本删掉的情节 主要有:付钵出山订盟避难苏州远访联姻夜 话赠符逐道虎阜刺配镇江再访复合楼诱吓奸 腹婚塔叙祭塔捷婚归真佛圆。笔者认为这些情 节大体可分做两类,一类是与白娘子妖性有关的 情节,最突出的有:避难苏州逐道刺配镇江吓 奸。另一类是与宣扬封建忠孝观念有关的情节。 (前已论述) 编的京剧《白蛇传》自然也不例外。就田汉删除 方本中宣扬封建忠孝观念的情节来看,一方面体 现了田汉改革旧戏,肃清旧戏中封建性思想的观 点,如他在《鲁迅先生与老戏》一文中就已表述了 自己关于改革旧戏的看法。他说:“于今我们的任 务正是要克服老戏里思想内容上的毒素,肃清其 封建性、反进步性、反民族性,使它适合今天中国 的需要。”l2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文艺方针政策 对作家创作尤其是戏曲改革方面的影响。如在 保留情节主要有:端阳求草索夫水斗产子 进行重点改编的情节主要有:联姻查白说 许上山逃山断桥复合收妖倒塔 田本主要增加的情节有:释疑 笔者认为建国初期的文艺作品在体现创作者 1948年11月13日,华北《人民日报》发表专论《有 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在文中提出的 有关旧剧的有害部分就包括宣扬封建压迫。而这 一政策思想在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得到了更大 主体思想的同时,更多反映的是当时国内的文艺 范围、更强有力的推行。因此,田本也就自觉删除 创作方针政策的要求,有些作品甚至完全成为了 某些方针政策的注解。作为这一时期田汉创作改 86 了与封建思想有关的情节。 田汉删除的方本中的另一类情节,即与白娘 子妖性有关的情节,以及保留、增加和重点改编的 情节都集中塑造了白娘子的光辉形象,肯定了个 全国文代会上,周扬是这样理解重申延安讲话的: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 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 人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和为反抗社会压迫与爱情 束缚的反抗精神。为了全面表现白娘子的这种精 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这样就使 得“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 兵服务的方向作为发展新中国人民文艺的基本方 神形象,田汉除吸收借鉴以往版本中直接表现白 娘子与封建势力的代表法海之间的抗争情节外, 他还做了两处重点改编。一是在结构上,田汉将 法海的出场安排在了第三场,而在以往版本中,法 海一般是作为最后人物出场的。法海的较早出场 加强了戏剧本身的内在矛盾性,使白娘子的反抗 呈现出自始至终的连贯性。二是在人物形象塑造 方面,田汉所塑造的许仙形象与以往版本最大的 不同之处在于他懂得质问与反思。如“说许”情 节,面对法海的“迷惑说”,他质问“她如今忘餐废 针,号召全体文学艺术工作者坚决以最大的努力 来贯彻执行。” 1【 ’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在很大 程度上除了表现工农兵的劳动、成长等主题外,斗 争精神和反抗精神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也占了很 大比重。这样田本白蛇传故事所宣扬的白娘子的 精神形象就自然地与代表“民众之声”的工农兵 寝,医治病人,也是迷惑于我么?”面对法海的“索 命说”,他质问“她如今身怀七月身孕,难道也是假 的不成?”并且开始反思“我那娘子仙山盗草救 了我的性命,倒是一个好人了。”面对小沙弥,“师 父说你那娘子是妖怪,她是假的。”许仙坦言“可 是她的情意是真的呀。”在断桥一节,当他已经知 阶级的“时代底真的要求”统一了起来。使得在 封建社会屡遭镇压的白娘子的精神在新型国家面 前第一次获得了合法化的承认与张扬。笔者认为, 正是建国后这种强大的文艺思想浪潮与田汉本人 的思想转变共同促成了京剧《白蛇传》故事的思 想主题。 建国初所确立的文艺创作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的标准使得白娘子的反抗第一次成为合法化的要 求,表达了工农兵的心声与愿望。但这种文艺创 道白娘子为妖,但他还是说“你纵然是异类我也 心不变!”在合钵一节中,白娘子最终被法海收 伏,这时“许仙今日心头亮,吃人的是法海不是妻 房!”这样就使得以往版本中许仙的动摇形象发 生了根本性转变,现在他坚定地站在白娘子一边, 作主题必须始终围绕工农兵展开的硬性要求就使 每一个获得解放的个体身上都被贴上了阶级意志 的标签。摆脱了封建社会忠孝伦理观念束缚,一 心追求个体解放、独立精神的白娘子却又被由新 型国家构筑的阶级观念所取代。 五、结语 同她共同反抗法海,使得白娘子的精神形象有了 更加丰富性的展现。在这里,笔者所要说明的是, 白娘子的个体精神形象的实质是工农兵的群体精 神形象。原因一方面与田汉个人的创作思想转变 通过对白蛇传故事流变中这四个具有代表性 的文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它们呈现出一种共 同的发展趋势:个体性在不断增强。如果说第 一有关。“他决定南国转变方向,使艺术为无产阶级 服务。”[231 然而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田汉很 难改变早期戏剧创作中的感伤主义和唯美主义倾 向。直到《卡f-j》的改编塑造,而卡门的精神—— 个体的斗争精神和为反抗社会压迫与爱情束缚的 个文本中的白娘子还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人 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第三个文本即方本中 的白娘子形象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在第四 格,那么在第二个文本即冯本中白娘子的形象已 反抗精神——可以说即是白娘子,也是当时中国 亿万工农兵的精神。由是,田汉本人在建国前即 已完成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转变。另一方面,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当时的文艺创作方针政策除 个文本即田本中的白娘子形象则已经变得相当精 彩、光艳照人。而随着个体性的不断增强,个体和 国家、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愈加激烈。在第一 到三个文本中,尽管个体性在不断增强,但最终却 被所谓的封建伦理道德即忠孝观念所压倒,个体 意志最终消泯于国家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中去。只 了要求与政治相结合之外,还要求文艺创作要与 工农兵相结合。关于这一点,早在1942年,毛泽 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表达了这 种观点。而到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 有在第四个文本中,白娘子的反抗才得到了最为 全面的发挥,白娘子的反抗也只有在此时才被赋 ①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原栽《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转引自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 (1948 ̄197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予了革命的合法性。作为底层民众的代表,白娘 子的暴力抗法也只有在此时才获得了它本该就有 的正义性。当然,无可否认的是,由于此一时期的 【10】陆炜.田汉剧作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明)洪缏编,谭正璧校点.西湖三塔记[AJ.清平山堂话本:卷 一第三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阶级特性过于浓郁,白娘子的个体解放精神却又 最终被由新型国家所构筑的阶级观念所取代。 [12】(明)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A1.冯梦龙全集・警世通言: 下册第二十八卷【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5. 【13]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2005. 参考文献: [1】刘锡城.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14]傅承洲.明代文人与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 [2]蔡春华.中日两国的蛇精传说——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 《蛇性之淫》谈起[A].陶玮选编名家谈白蛇传【M].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2006. [3】陈勤建.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及其潜在动力【A].陶玮 [16](清)方成培著,李玟注释.雷峰塔【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 选编名家谈自蛇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8]胡寄光.中国文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9]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3. [4】陆炜.白蛇戏曲与故事原型的意义[A].陶玮选编.名家谈白蛇传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5唐末平.白蛇传女性意识和男权思想的对抗与消长【J1.今日南 国,2010,(6). 【20]方天立.方天立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 [6】顾希佳.从《夷坚志》看早期白蛇故事[A].陶玮选编.名家谈白 [21]田汉.白蛇传【A].田汉全集:第九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 社,2000. 蛇传[M] B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陈毅勤.从《西湖三塔记》到《白蛇传》[A].陶玮选编.名家谈 白蛇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8]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卷中【M】.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7. [22]田汉.鲁迅先生与老戏[N].上海《新闻报》副刊《艺月》, 1946—10—21(5). [23]刘平.戏剧魂——田汉评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4]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5. 【9】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责任编辑:冯济平 The Subject Evolvement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I Yun—wei SUN Xu.bo (School ofArtistic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A ̄s,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variety of versions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Three Pagodas Beside the West Lake advises people to suppress sensual desires.The Lady ofWhite Snake Forever Caged in he Leifeng Pogoda tby Feng Menglong affirms the natural desire of an individual to some extent,but still tells people to suppress their desires.The Leifeng Pagoda by Fang Chengpei in essence advocates feudal ethics ofloyalty and filial piety.The Story ofthe White Snake,a Peking opera adapted by Tian Hart, affirms the individual’S spiitualr value and the rebellion against feudal oppression and restraints on love. Key words:story of he thWite Snake;Three Pagodas Beside the West Lake;The Lady of White Snake Forever Caged in the Leifeng Pogoda;legend ofThe Leifeng Pagoda;Peking opera The Story ofthe White Snake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