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1-2《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

来源:画鸵萌宠网
安岳县义务教育语文社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1 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

本课编写:黄国兰 审稿:李俊林

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学习过程(1课时)

预习检测

1.给生字注音。

邸( ) 熏( ) 杭( ) 汴( )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几时休:

暖风: 熏: 游人: 醉: 直: 作:

3.用“∥”和“/”画出古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自主完成,小组检查。]

导入感知

《题临安邸》,作者是 的 。临安:地名。邸: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 上的诗。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释题,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1 

21 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

精读感悟

1.读诗句,结合注释,说说诗句意思。

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⑵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结合自己的理解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2.读资料——知识链接。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指名学生读,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3.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⑴学生齐读古诗。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

⑵读诗句,回答问题。 暖风熏得游人醉。

①诗句中的“暖风”是指什么?

②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2

③诗句中哪一个词能体现权贵们玩乐的样子?

④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⑤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⑥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诗。 ⑶在这批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⑷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想到这些,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本课编写:黄国兰 审稿:李俊林

安岳县义务教育语文社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课件出示诗句与图画,诗与画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指导朗读。]

总结提升

1.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再次配乐朗读诗歌。

2.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课后阅读《满江红》。

[总结全诗,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升华感情。]

达标检测

一、比一比,再组词。 秦( ) 泰( ) 邸( ) 抵( ) 熏( ) 墨( ) 汴( ) 咔( ) 杭( ) 抗( ) 二、默写《题临安邸》。

本课编写:黄国兰 审稿:李俊林 三、填空。

《题临安邸》中诗人对统治者提出质问的诗句是“ ?”这句诗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 的青山, 的楼台和无休止的 ,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三、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四、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下面的问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3 

21 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3.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4.“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表现出了什么?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 本课编写:黄国兰 审稿:李俊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