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草地资源的等级评价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中国草地资源的等级评价

第一节 草地等级评价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一、草地等级评价的原则

草地资源具有一切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基本特性,根据用途来确定资源数、质量评价指标。草地资源是用于供给家畜能量和物质的源泉,草群的饲用品质和产草量就是评定草地资源质与量的首要指标。因此,《中国草地资源评价原则及标准》[10]规定:“等”表示草地草群的品质优劣;“级”表示草地草群地上部分的产量高低。

二、草地等级评价标准和方法

(一)草地等依据草群中各类牧草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和采食率为指标进行评价 从目前实际出发采用描述性定性的方法,首先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向有实践生产经验的牧民群众访问,以及各地多年科学研究成果,对各种饲用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优、良、中、低、劣五类;然后以草地型为评价基本单元,再根据型内五类品质牧草在草群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例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草地。各“等”草地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占40%以上。 (二)草地级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用草地草群产量为指标,根据《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规定[10],以年内草地产量最高月份的测定值代表草地草群的自然生产力水平,并按鲜草产量将全国草地划分为8级。在编制全国百万分之一草地资源图时、规定按每年产干草划分级,各级标准如下[11]: 1级草地:>4000kg; 2级草地:3000~4000kg; 3级草地:2000~3000kg; 4级草地:1500~2000kg; 5级草地:1000~1500kg; 6级草地:500~1000kg; 7级草地:250~500kg; 8级草地:<250kg。

(三)草地等和级的综合评价标准和方法

在对草地资源等和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草地等级综合评价,才能综合地揭示草地质量的优劣和反映草地生产力的高低,这样综合评价在生产实践中更有意义。例如一等1级的草地,为质量最好、产量最高的草地;五等8级的草地,为质量最劣、产量最低的草地。 等级综合评价标准就是草地五等和8级的匹配缀和,全评价方案共有40个不同的草地质量与产量组合,如表4—15—1。

表4—15—1 草地等级的组合结构

等 等 别 Ⅰ Ⅱ Ⅲ Ⅳ Ⅴ 级 别 级 1 Ⅰ1 Ⅱ1 Ⅲ1 Ⅳ1 Ⅴ1 2 Ⅰ2 Ⅱ2 Ⅲ2 Ⅳ2 Ⅴ2 3 Ⅰ3 Ⅱ3 Ⅲ3 Ⅳ3 Ⅴ3 4 Ⅰ4 Ⅱ4 Ⅲ4 Ⅳ4 Ⅴ4 5 Ⅰ5 Ⅱ5 Ⅲ5 Ⅳ5 Ⅴ5 6 Ⅰ6 Ⅱ6 Ⅲ6 Ⅳ6 Ⅴ6 7 Ⅰ7 Ⅱ7 Ⅲ7 Ⅳ7 Ⅴ7 8 Ⅰ8 Ⅱ8 Ⅲ8 Ⅳ8 Ⅴ8 第二节 中国草地资源“等”的评价

一、中国草地优势植物的饲用评价

(一)饲用植物评价标准

本次调查规程中关于评价饲用植物的原则:用牧草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和利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将草地饲用植物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类。依据评价原则和中国草地饲用植物的饲用价值,制定如下划分标准[11]。

优类牧草:各种家畜从草群中首选挑食;粗蛋白质含量>10%,粗纤维含量<30%;草质柔软,耐牧性好,冷季保存率高。

良类牧草:各种家畜喜食,但不挑食;粗蛋白质含量>8%,粗纤维含量<35%;耐牧性好,冷季保存率高。

中类牧草:各种家畜均采食,但采食程度不及优类和良类牧草,枯黄后草质迅速变粗硬或青绿期有异味,家畜不愿采食;粗蛋白质含量<10%,粗纤维含量>30%;耐牧性良好。 低类牧草:大多数家畜不愿采食,仅耐粗饲的骆驼或山羊喜食,或草群中优良牧草已被采食完后才采食;粗蛋白质含量<8%,粗纤维含量>35%;耐牧性较差,冷季保存率低。 劣类牧草:家畜不愿意采食或很少采食,或只在饥饿时才采食,或某季节有轻微毒害作用,仅在一定季节少量采食;耐牧性差,营养物质含量与中低等牧草无明显差异。 (二)中国草地优势植物的饲用评价

按照牧草的上述评价标准,依据对草地饲用植物的适口性和利用性状的访问资料,单种

与草群的营养成分分析资料,各省(区)对其草地植物进行了饲用评价。在此基础上,经全国汇总获得中国草地类型优势植物的饲用评价结果。 1.优类牧草

羊草、冰草、沙生冰草、蒙古冰草、羊茅、沟羊茅、微药羊茅、寒生羊茅、穗状寒生羊茅、三界羊茅、紫羊茅、阿拉套羊茅、细叶早熟禾、新疆早熟禾、草地早熟禾、渐狭早熟禾、早熟禾、羊茅状早熟禾、西藏早熟禾、疏花早熟禾、高山早熟禾、散穗早熟禾、中华隐子草、多叶隐子草、糙隐子草、无芒隐子草、※草、雀稗、无芒雀麦、地毯草、巨穗剪股颖、川滇剪股颖、鸭茅、披碱草、垂穗披碱草、布顿大麦草、※草,白三叶、红三叶、山野豌豆,冷蒿、高山绢蒿、博洛塔绢蒿、伊犁绢蒿、新疆绢蒿、白茎绢蒿、纤细绢蒿、沙漠绢蒿,木地肤、圆穗蓼、珠芽蓼。 2.良类牧草

阿拉善鹅观草、垂穗鹅观草、贝加尔针茅、甘青针茅、疏花针茅、小针茅、大针茅、克氏针茅、长芒草、针茅、天山针茅、短花针茅、镰芒针茅、昆仑针茅、新疆针茅、东方针茅、丝颖针茅、紫花针茅、座花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白羊草、硬质早熟禾、大赖草、赖草、多枝赖草、荩草、矛叶荩草、纤毛鸭咀草、鸭咀草、田间鸭咀草、短芒大麦草、星星草、碱草、裸花碱茅、毛稃偃麦草、寡穗茅、野青茅、糙野青茅、细柄草、细株短柄草、穗序野古草、画眉草、黑穗画眉草、知风草、结缕草、竹节草、狗牙根、蜈蚣草、马陆草、假俭草、双花草、鼠尾粟、藏异燕麦、猬草、青海固沙草,尖叶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山竹岩黄芪,华扁穗草、草原苔草、窄果苔草、寸草苔、尖叶苔草、林芝苔草、无脉苔草、亚柄苔草、白克苔草、红棕苔草、黑褐苔草、细果苔草、黑花苔草、糙喙苔草、白尖苔草、毛囊苔草、葱岭苔草、短柱苔草、异穗苔草、毛果苔草、裸果扁穗苔草、四川嵩草、大花嵩草、高山嵩草、线叶嵩草、矮生嵩蒿草、北方嵩草、西藏嵩草、禾叶嵩草、窄果嵩草、粗状嵩草、藏北嵩草、甘肃嵩草,华北米蒿、米蒿、白沙蒿、旱蒿、新疆亚菊、蓍状亚菊、束伞亚菊、亚菊,碱韭。 3.中类牧草

红裂稃草、黄背草、野古草、桔草、金茅、须芒草、扭黄茅、四脉金茅、密序野古草、刺芒野古草、鹧鸪草、臭根子草、光高粱、芨芨草、沙鞭、固沙草、银穗草、羽柱针茅、草沙蚕、中亚细柄茅、大油芒、芒、白健杆、中亚白草、白茅、荻、拂子茅、湖北三毛草、小菅草、旱茅、五节芒、苞子草、青香茅、拟金茅、硬杆子草、刚莠竹、棕茅、华三芒、水庶草、铺地黍、假苇拂子茅、大拂子茅、牛鞭草、扁穗牛鞭草、狭叶甜茅、高山黄花茅、三角草、扁芒草、藏布三芒草、类芦、芦苇,小叶锦鸡儿、棕条锦鸡儿、垫状锦鸡儿、牛枝子、甘草、胀果甘草、疏花骆驼刺、刺叶柄棘豆,线叶菊、裂叶蒿、牛尾蒿、猪毛蒿、藏白蒿、女蒿、冻原白蒿、川藏蒿、日喀则蒿、藏龙蒿、褐沙蒿、黑沙蒿、沙蒿、藏沙蒿、准噶尔沙蒿、差巴嗄蒿、灌木亚菊,青藏苔草、木里苔草、漂筏苔草、柄囊苔草、芒尖苔草、脚苔草、披针苔草、异穗苔草、羊胡子草、大叶章、小叶章、瘤囊苔草、阿穆尔莎草、尖叶苔草,二

裂委陵菜、百里香、角果藜、驼绒藜、垫状驼绒藜、臭蚤草、小缝、叉毛逢、红砂、五柱红砂、短叶假木贼、无叶假木贼、圆叶假木贼、沙拐枣、多穗蓼、长梗蓼、尼泊尔蓼、叉分蓼、梭梭。

4.低类牧草

西伯利亚羽衣草、天山羽衣草、阿尔泰羽衣草、獐毛、发草,兰花棘豆、苦豆子,细裂叶莲蒿、蒙古蒿、栉叶蒿、山蒿、铁杆蒿、灰苞蒿、银蒿,蒙古短舌菊、星毛短舌菊,灰枝紫菀、灌木紫菀,紫苞凤毛菊、高山凤毛菊,灰化苔草、灰脉苔草、乌拉苔草,菊叶委陵菜、高原委陵菜、西南委陵菜、星毛委陵菜、大花白麻、马蔺、碱蓬、囊果碱蓬、木碱蓬、盐地碱蓬、草原老鹳草、刺旋花、紫花鸢尾、天山鸢尾、大苞鸢尾、弯叶鸢尾、高山地榆、地榆、旋叶香青、木根香青、合头藜、珍珠猪毛菜、天山猪毛菜、松叶猪毛菜、木本猪毛菜、东方猪毛菜、盐爪爪、圆叶盐爪爪、尖叶盐爪爪、黄毛头盐爪爪、细枝盐爪爪、泡泡刺、白刺、小果白刺、蒙古扁桃、半日花、霸王、柽柳、多枝柽柳、油柴、鹰爪柴、盐节木、盐穗木、棉刺。

5.劣类牧草

黄花棘豆、劲直黄芪,飞机草、花花柴、紫茎泽兰,藨草、双桩头藨草、针蔺、荆三棱,薄果草、草血竭、草原糙苏、山地糙苏、高原芥、走茎灯心草、香蒲、水麦冬、裸果麻黄、麻黄、粗糙点地梅、沙冬青、黑果枸杞、黄总花、四裂红景天、唐古特红景天,老鸹头、大叶囊吾、白喉乌头。

二、中国草地资源质量中等偏上

按照统一的等级评价标准,在各地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经统计获得全国和省级草地“等”的评价表(表4—15—2)。

从表4—15—2中可知,全国草地按面积排序,最大的是Ⅲ等草地,占全国草地面积的38%;第二位是Ⅱ等草地,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5.6%;第三位是Ⅳ等草地,占全国草面积的16.6%;第四、第五位的是Ⅰ、Ⅴ等草地,分别占全国草地的9.8%与5.7%。Ⅱ等草地占全国的1/4多,Ⅱ等与Ⅲ等草地之和达全国草地面积的63.67%。可以得出中国草地资源总体质量中等偏上。

三、各省、市、自治区草地资源质量差异大

Ⅰ等草地面积在各省、市、区草地中占的比例普遍小。达30%的有江苏和黑龙江2省;西藏自治区为20.5%;湖南、辽宁、河南、内蒙古、江西4省、市、区占12%~10%;北京、天津、安徽、贵州、甘肃、宁夏6省、市、区没有Ⅰ等草地;其余省级的Ⅰ等草地都在7%以下。

Ⅱ等草地面积在各省、市、自治区草地中占的比例青海省高达52.3%,山西和陕西2省占40%以上,占30%~40%的有6省、市、区,占20%~30%的有8个,占10%~20%的有4个,占10%以下的有6个,天津市和安徽省只占0.001%和0.006%。

Ⅲ等草地面积在各省级草地中占有较大比例。天津市Ⅲ等草地高达97.1%,其次北京市占70%,第三位山东省占60.3%;占40%~50%的有2个省,占30%~40%的有6个,占20%~30%的有8个,占10%~20%的有6个,占10%以下的有4个。

表4—15—2 全国天然草地“等”的评定统计表

Ⅰ 地区 Ⅱ Ⅲ Ⅳ Ⅴ 占全国占本省占全国占本省占全国占本省占全国占本省占全国占本省面积(ha) 面积(ha) 面积(ha) 面积(ha) 面积(ha) (%) (%) (%) (%) (%) (%) (%) (%) (%) (%) 北京市 天津市 0 22 0.0 0.0 0.4 0.0 0.0 0.0 2.9 0.4 10.9 11.6 6.7 30.0 32.1 0.7 0.0 0.2 10.3 2.0 13074 934 1067118 2107479 21207438 733418 976552 1655452 125852 193133 6833 148655 1267058 309766 0.01 0.0 1.1 2.1 21.1 0.7 1.0 1.6 0.1 0.2 0.0 0.1 1.3 0.3 3.3 0.001 22.6 46.3 26.9 21.6 16.7 22.0 30.5 6.1 0.006 7.3 28.5 18.9 276401 142350 1349667 1315878 28599983 1261167 1826432 2034364 139307 256298 627674 246308 1782471 987155 0.2 0.1 0.1 0.9 19.1 0.8 1.2 1.4 0.1 0.2 0.4 0.2 1.2 0.7 70.0 97.1 28.6 28.9 36.3 37.2 31.3 27.0 33.8 8.1 37.7 12.0 40.1 60.3 65015 3233 108897 854852 14865591 530731 1423610 1023622 15072 154994 3098 81031 533011 49352 0.1 0.0 1.7 1.3 22.8 0.8 2.2 1.6 0.0 0.2 0.0 0.1 0.8 0.1 16.5 2.2 23.1 18.8 18.9 15.7 24.4 13.5 3.6 4.9 0.2 3.9 12.0 3.0 1759 65 728937 254966 5508219 471761 1224078 562514 0 95522 0 43867 401721 130204 0.0 0.0 1.1 0.4 8.4 2.1 5.5 2.5 0.0 0.4 0.0 0.2 1.9 0.6 0.4 0.003 15.5 5.6 7.0 13.9 20.9 7.5 0.0 3.0 0.0 2.1 9.0 7.9 河北省 138114 山西省 18825 内蒙古 8623252 22.4 辽宁省 391771 吉林省 391510 黑龙江 2255815 江苏省 132478 浙江省 22870 安徽省 0 1.0 1.0 5.9 0.3 0.0 0.0 0.0 1.2 0.1 福建省 4327 江西省 458073 山东省 33249

河南省 492392 湖北省 98054 湖南省 795803 广东省 47004 广西 923589 海南省 57365 四川省 170384 贵州省 0 1.3 0.2 2.1 0.1 2.4 0.1 0.4 0.0 1.7 11.1 1.5 12.5 1.4 10.6 6.0 0.8 0.0 4.3 20.5 1.2 0.0 6.8 0.0 5.9 — 536534 620453 2256533 218835 2960054 286982 5008056 320823 5146793 10178082 2209554 4117421 19017607 607961 17309779 100608229 0.5 0.6 2.2 0.2 2.9 0.3 5.0 0.3 5.1 10.1 2.2 4.1 18.9 0.6 17.2 25.6 12.1 9.8 35.4 6.7 34.0 30.2 22.2 7.5 33.6 12.4 42.4 23.0 52.3 20.2 30.2 — 1391954 1847406 3022912 237533 4009306 159927 9141787 1715577 7103041 41900447 2068173 6835231 10600511 1648504 16861727 149389494 0.9 1.2 2.0 0.1 2.7 0.1 6.1 1.1 4.7 28.0 1.4 4.6 7.1 1.1 11.3 38.0 31.4 29.1 47.4 7.3 46.1 16.8 40.6 40.0 46.4 51.1 38.7 38.2 29.1 54.7 29.4 — 361382 212113 283256 66263 681174 34699 8175999 1508 1636532 12152718 834202 1480321 3432223 694527 14464641 65203667 0.5 0.3 0.4 0.1 1.0 0.1 12.5 0.0 2.5 18.6 1.3 2.3 5.3 1.1 22.2 16.6 8.1 3.3 4.4 2.0 7.8 3.6 36.3 0.002 10.7 14.8 16.0 8.3 9.4 23.0 25.3 — 221082 0 14164 2486 124216 17726 42600 723 768680 47043 30214 5471233 852048 61897 5240560 22318285 1.0 0.0 0.0 0.0 0.5 0.0 0.2 0.0 3.4 0.0 0.1 24.5 3.8 0.3 23.5 5.7 5.0 0.0 0.2 0.01 1.4 1.9 0.0 0.003 5.0 0.2 0.6 30.6 2.3 2.0 9.1 — 云南省 653387 西藏 16840732 43.8 陕西省 64040 甘肃省 0 0.2 0.0 6.4 0.0 8.8 青海省 2467357 宁夏 1178 新疆 3382060 全国 38463642 9.8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4],未包括没划分等级的草地面积。

表4—15—3 全国天然草地“级”的评定统计表

1级 地区 面积(ha)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7级 8级 占级合计(%) 面积(ha) 占级合计(%) 面积(ha) 占级合计(%) 面积(ha) 占级合计(%) 面积(ha) 占级合计(%) 面积(ha) 占级合计(%) 面积(ha) 占级合计(%) 面积(ha) 占级合计(%)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0 9615 167549 65254 458200 145251 261204 1164438 14355 121471 82266 259322 932566 45981 137951 760556 2814755 71701 2571773 220529 4704772 8094 0.0 6.57 3.56 1.43 0.58 4.29 4.47 15.46 3.48 3.83 4.95 12.66 20.99 2.81 3.11 11.97 44.17 2.20 29.57 23.22 20.81 0.19 0 3149 526786 194147 900860 219413 284648 1556044 34658 99066 149960 107261 1286430 61967 173919 1314397 1045214 109256 1854002 123957 987001 304679 0.0 2.15 11.18 4.27 1.14 6.47 4.87 20.66 8.40 3.13 9.02 5.24 28.96 3.78 3.92 20.69 16.40 3.35 21.31 13.05 4.88 7.11 37822 54156 1164131 553795 5038417 293350 1505684 1892344 190078 126909 215662 99583 1343056 323525 487735 453372 1202696 194328 1882479 160692 7101596 1118836 9.58 36.94 24.70 12.16 6.39 8.66 25.77 25.12 46.06 4.00 12.97 4.86 30.23 19.75 11.00 7.14 18.87 3.95 21.64 16.92 31.51 26.10 90524 36904 971884 760004 6107099 811919 1266792 820990 87308 75312 123194 29881 636464 514878 485616 208639 594641 93285 1097677 49431 156908 487478 22.93 25.17 20.63 16.70 7.75 23.99 21.68 10.90 21.16 2.38 7.47 1.46 14.33 31.43 10.95 3.29 9.33 2.86 12.62 5.21 31.75 11.37 179639 34917 882900 1745921 11999940 630897 1162765 735513 27797 79040 55836 24775 192849 392756 699379 41053 334631 41890 592050 1547 2553103 119544 45.50 23.81 18.74 38.36 15.23 18.62 19.90 9.76 6.74 2.49 3.36 1.21 4.34 23.98 15.77 0.65 5.25 1.28 6.81 0.16 11.33 2.79 48264 5630 517764 1062473 23675306 867039 936094 900109 58247 144435 10678 3366 30405 167843 759680 0 276411 60109 480759 543 35446 0 12.22 3.84 10.99 23.34 30.04 25.59 16.02 11.95 14.11 4.45 0.64 0.10 0.68 10.25 17.13 0 4.34 1.84 5.53 0.05 0.16 0 0 1049 81749 159019 13836092 219776 307771 347735 266 68959 0 0 11564 2776 213167 0 83736 1552 139381 0 0 0 0 0.72 1.73 3.49 17.56 6.49 5.27 4.62 0.06 2.18 0 0 0.26 0.10 4.81 0 1.31 0.05 1.60 0 0 0 0 1184 59970 11387 16788515 201203 117224 114594 0 10925 0 0 0 0 45897 0 20584 0 80221 0 0 0 0 0.81 1.27 0.25 21.307 5.94 2.01 1.52 0 0.34 0 0 0 0 1.04 0 0.32 0 0.92 0 0 0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全国 1977847 26987 95821 56242 29548 24841 621560 17850449 12.91 0.03 1.84 0.31 0.08 0.82 1.09 4.54 1856893 76175 579712 167230 78843 39363 919386 15054416 12.13 0.09 11.14 0.93 0.22 1.31 1.61 3.83 2000813 277170 1063217 1059404 720336 28099 2168867 32758206 13.04 0.34 20.42 5.92 1.98 0.93 3.80 8.34 2894834 695846 689943 1464297 3180416 37886 2321240 33791290 18.91 0.85 13.25 8.18 8.75 1.26 4.05 8.60 2388121 3415242 1305813 3105879 3307112 148417 5224003 44723419 15.60 4.16 25.08 17.35 18.17 4.92 9.12 11.38 2870340 12232680 1226568 5690279 13906064 1116829 11713906 78802976 18.75 14.91 23.56 31.78 38.23 37.05 20.46 20.06 1319585 22275944 215785 3064892 10133989 1172336 15464968 69122091 8.65 27.15 4.15 17.12 27.86 38.90 27.01 17.60 0 42118978 20324 3295983 1713438 446296 18824747 83880470 0 51.33 0.56 18.41 4.71 14.81 31.88 21.35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4],未包括没划分等级的草地面积。

Ⅳ等草地面积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占的比例,第一位四川省占36.3%,占20%~30%段内有4个,占20%以下的有22个,安徽省和贵州省不到1%,分别仅占0.2%和0.002%。 Ⅴ等草地面积在各省、市、区草地中普遍小。第一、二位是甘肃省和吉林省,分别占本省草地面积的30.5%与20.9%;占10%~20%段内的有河北、内蒙古2个省、区,占1%~10%的有14个省、区,有7个省Ⅴ等草地面积的比例在1%以下,3个省没有Ⅴ等草地,见表4—15—2。

第三节 中国草地资源“级”的评价

按照统一的草地等级评价标准,在各地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经统计获得全国和各省、市、区草地“级”的评价表(表4—15—3)。

一、中国低产草地面积大

从表4—15—3中明显看出,全国草地在评价草地资源产量的八个级别中都有一定面积分布。按各级面积大小排序,基本是自然数序的倒排列,即8、6、7、5、4、3、1、2。全国8级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35%;8、6、7级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的59.01%;而1、2级草地面积仅占全国的8.37%。可见全国草地的产量是中偏下。

二、各省、市、自治区草地“级”的差异

由于各省、市、自治区地理位置和水热条件不同,草地发生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草地面积和分布不同,致使草地级的分布差异甚大。从表4—15—3可知各省、市、区草地级的多样。

(一)缺少草地级的省市区

有12个省、市、区不具有全部8个级草地。其中缺1个级的有江苏、江西、山东、云南4省,没有8级;缺2个级的有安徽、福建、海南、四川4省,没有7、8级;缺少3个级的有湖北、贵州2省,没有6、7、8级;北京市缺1、2、7、8级。 (二)省、市、区内各级草地面积比例多种多样

所有省、市、区级各级草地面积比例都不相同,但一个省内总有一至几个草地级面积较大。例如贵州省的3级草地占本省草地面积的54.88%;北京市的5级草地占本市草地面积的50.43%;西藏自治区8级草地面积占自治区草地的51.9%;福建省的1、2级草地分别占49.47%和20.46%;安徽省的3、2级草地分别占33.82%和23.52%;山东省的4、5级草地分别占34.1%和26.1%;黑龙江省的3、2、1级草地分别占25.12%、20.66%和15.46%;内蒙古自治区的6、

8、7级草地分别占30.04%、21.3%和17.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8、7、6级草地分别占31.88%、27.01%和20.46%。

三、中国草地级的分布格局

(一)草地级的纬向分布格局

各省、市、区草地级的纬向分布规律性不强,总体上表现从南向北递减的格局。主要草地级,在东部沿海各省表现为:福建省为1、2级→江苏省为3、4级→山东省为4、5级→辽宁省为6、4、5级。在中部各省区表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为1、3级→贵州省为3级→四川省为4、3级→陕西省为5、6、3级→宁夏回族自治区为7、6级→内蒙古自治区为6、8、7级。 (二)草地级的经向分布格局

各省、市、区草地级的经向分布规律性也不强,总体上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减的格局。省内主要草地级,在北部从东往西表现为:黑龙江省为3、2、1级→内蒙古自治区为6、8、7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8、7、6级;在中部从东往西,如山东省为4、5级→山西省的5、6级→陕西省为5、6、3级→甘肃省为6、8、5级→青海省为6、7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8、7、6级。在南部,从东向西表现为:福建省为1、2级→江西省为3、2级→贵州省为3级→四川省为4、3级→西藏自治区为8级。

第四节 中国草地资源的等级评价

按照表4—15—1草地等级组合结构表的要求,综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草地资源等和级的评价结果,统计出全国草地资源等级组合结构,如表4—15—4。

表4—15—4 全国草地资源等级组合结构统计表

单位:ha

级 1 等 面积 2447871 1387206 1853647 5316037 9874720 12298775 2485813 38463641 Ⅰ % 0.7 0.4 0.5 0.7 1.4 2.6 3.3 1740 面积 5238073 4584068 7500194 11537841 16235282 28169855 Ⅱ % 1.4 1.2 2.0 3.1 4.3 7.5 7693 4.6 2.6 26.7 9845223 100608229 0.7 10.3 2 3 4 5 6 7 8 等合计

16739 面积 6977744 6138578 Ⅲ % 1.9 1.6 162 4.4 5333 面积 2582323 2575768 Ⅳ % 0.7 0.7 4973 1.5 1.5 2.2 2.5 5697014 8099508 9330641 3.3 3.6 7.6 12547948 13396011 28746942 2420 40633829 9280 6.4 1127 20109226 4214 3.0 5.3 10.8 14938 9494 39.6 6520 3667 17.4 22318 面积 604438 368796 1130230 1208914 1586581 2680818 3932129 10806379 Ⅴ % 0.2 15150 449 0.1 1505 4416 0.3 3275 33791290 44723419 78802976 8206 2091 0.3 0.4 0.7 1.1 6912 83880470 3317 2.9 285 6.0 37598 级 面积 合计 % 3.9 4.0 9.7 8.9 11.9 20.9 18.4 22.3 100.0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4],未包括没划分等级的草地面积。

从表4—15—4可知,Ⅲ等8级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0.8%,其次是Ⅲ等6级和Ⅱ等6级,分别占全国草地面积的7.6%和7.5%,第四位的是Ⅲ等7级,占6.4%;占全国草地面积3%~5%的有Ⅱ等的4、5、7级,Ⅲ等的3、4、5级,Ⅳ等的7、8级;占全国草地1%至3%的有Ⅰ等的5、6级,Ⅱ等的1、2、3、8级,Ⅲ等的1、2级,Ⅳ等的3、4、5、6级,Ⅴ等的7、8级。其他等级组合均小于1%,其中Ⅴ等1和2级草地只占全国草地面积的0.2%和0.1%。

(刘德福 刘建华 敖特根)

参 考 文 献

[1]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译.世界资源(1990~199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资源报告(1988~1989).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3]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世界资源研究所,柯金良等译.世界资源报告(1987).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

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草地资源数据.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5]陈山.中国草地饲用植物资源.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 [6]王栋.牧草学各论.畜牧兽医用图书出版社,1956 [7]陈冀胜,郑硕.中国有毒植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8]任继周.草原调查与规划.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9]中国牧区畜牧气候区划科研协作组.中国牧区畜牧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10]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 [11]苏大学.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编制规范.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12]W.Holmes著(唐文青译).草地生产及其利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13]森本宏著(常瀛生译).饲料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4]东北农学院.家畜饲养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5]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饲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