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画鸵萌宠网
74

2L0O20V8年 第2卷 第1期081 .4004要编制各自的规划并报相应的主管部门审批。由两级政府会从宏观角度更多地强调保护和监督,于管理机构的不统一和部门利益,常出现属地开主张保护下的合理开发。作为风景名胜资源相对发建设。有些风景区将旅游规划代替风景名胜区的占有者,地方政府会从地方角度侧重于利用和规划,将景区建设项目作为旅游项目报批,造成建设,追求的是开发中的保护。加之管理中不可风景区建设的混乱,影响景区的景观风貌。

避免的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的影响,常常会导致所有与占有的神离:上级忙于保护和调控,下级1.3  规划与实施的背离

忙于开发和发展。当前国家、省两级政府就加强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和风景名胜区管理频频颁布文件和开展检查活动,手段。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国家重点可是在管理中发生的长官意志式、急功近利式、盲风景名胜区都先后编制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但是目错位式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仍然屡在具体管理中,不按规划或违反规划的现象经常见不鲜。显然这就是所有与占有神离的具体表现。

发生,违章建设随处可见。规划是一套,实施又是另一套。自1980年代初以西湖、桂林为代表的2  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

城市风景区受到违规高层建筑的破坏,1990年代初大搞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区内建了大批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违法的宾馆、培训中心和别墅,到近几年来一些风景违规操作外,主要还是缺乏准确认识、法规政策区超载开发,建设失控,人口增加,城市化、商不协调、规划和管理不完善等原因所导致的。

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使一些景区处于“濒危”状态。由于规划与实施的背离导致风景区屡遭劫2.1  缺乏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准确认识

难,人们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

2.1.1  风景名胜区的法定意义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开宗明义提1.4  保护与利用的两难

出:“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在财政政策上实行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的是地方政府承担的体制,由于风景名胜区所处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活动的地地方的政府财政大都无法承担,这意味着必须通区,应当划为风景名胜区。”这个定义非常准确地过利用来实现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有开发利用界定了风景名胜区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一就有影响,只要这些影响限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般意义的旅游区等概念的差异,也决定了风景名内,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是可以实现的。关键是在胜区所特有的不同功能交叉、共生的特点。于必须要建立相对协调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由于2.1.2  与国外国家公园的差别

风景名胜区的复杂性和发展历史较短,目前还尚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未建立统一而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所以到风面。(1)空间类型的多样性。以国家重点风景名景名胜区具体的实际管理中,保护与利用的协调胜区为例,目前17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无论在就十分复杂,难以把握。对许多开发建设活动的规模上,还是在构成上千差万别。既有自然风光影响评价常常成了一些政府管理者自我决定的为主、空间上独立成区的黄果树、九寨沟,又有事。面对五年一届任期和多元施政目标的政府管包含在城市之中的岳麓山、白云山,更有城景交理者,在保护的长远利益和短期的利用利益之融的桂林漓江、杭州西湖和大区域包含城镇的三间,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加之还要处理江并流、太湖等。(2)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带来与农业、林业、村镇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管的人居因素的复杂性。复杂的居民社会构成是我理部门在财力和精力上都显得无能为力,只好任国风景名胜区普通存在的客观现实。1990年末对其发展。结果在风景名胜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52个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两难局面。

风景区,平均人口密度是当时大陆30个省市平均人口密度的2.27倍。许多风景区还是我国人口增1.5  所有与占有的神离

长的高峰地区。(3)土地产权形式多种性导致利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国家所有主要是通过国益主体多元性。风景名胜区土地与风景名胜资源家、省、地方三级政府的共同管理来实现的,其在用途上不存在完全对应关系,地域上形成多个中具体的日常事务管理由地方政府主持。由于分产权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集体、个人对风工侧重点不同,各级政府很容易从自身利益出景名胜区土地进行利用的状况。风景名胜区内权发,在管理重点和方式上出现倾向性。国家、省

属复杂,利益多元错综。上述这些特殊性是我们

75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蔡立力76

2L0O20V8年 第2卷 第1期081 .4004方式。政企不分使景区管理机构混同于一般经营3  改善规划和管理的对策

机构,失去了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严格公平执法的地位,客观上削弱了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近来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一种一揽子解决包括能。事实上,许多破坏核心景区景观效果和美学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各类资源保护区管理的方案,价值的人工建筑物和经营设施,就是景区管理机即由国务院在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成立中华人构直属的经营性企事业单位自己规划、自己批民共和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局,全面负责中国的准、自己建造的。政企不分还使地方政府将风景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管理事宜。我们且不说这种方名胜区管理机构完全等同一个企业,下达产值任案未来实现的可行性有多大,单就涉及到诸多部务、限定上缴款项、摊派各种费用、征收各种税门(文物、环保、宗教、林业、农业、国土、建费,或从门票设定收费项目分成。风景名胜区的设、旅游等)的业务调整和利益协调以及风景名财力进一步受到削弱,维系更加困难。

胜区现存的盘根错节的产权关系来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实现这种要伤筋动骨的方案的难度是不2.4  规划内容和方法不完善

言而喻的。因此,笔者认为,现实之举应是基于受以前规划实践的局限,许多风景名胜区总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改革和调整来改善风景名胜体规划指导性、原则性的内容和规定多,强制性、区规划和管理。为此,应采取以下三方面的对策。

具体化的内容和规定少。加上大多数风景区涉及居民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受风3.1  提高规划定位并明确管理定性

景区投资不稳定的影响等,使得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关键归根结底是统一规划内容较为庞杂,缺乏规范性和操作性,编制审批管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现实可行的方法是提高周期长,实施难度比较大。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统一规划及其管理的法律地位。现阶段除要加快还不能充分根据风景区的特性要求来确定其基本修改《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风景名胜内容。同时,风景名胜区规划技术内容占据了大区管理条例》外,还应借助《城市规划法》修改量篇幅,严重缺乏政策内容。规划也缺乏科学研为《城乡规划法》的契机,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纳究的依据,不少规划尚停留在依主观编制的阶入城乡规划及其管理体系,并增加对风景名胜区段。 如我国风景区缺少对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和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对违反规划行为的处罚条科学研究,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风景区的保护规款。同时, 在管理中进一步突出风景名胜区行政划普遍未能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管理的“警察权”性质。

在大量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堵”的方法3.1.1  应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

多,“疏” 的方法少。关于保护与利用协调的方法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和标准,一般只是从“堵”的角度提出了诸如景第十七条规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切实地保护、区容量限制、不同区域要禁止或限制的建设和活合理地开发建设和科学地管理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动等设防内容;对于允许建设的设施和活动,也部署。”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应是某种专项规划,而仅仅是确定了诸如“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是研究特定地域空间的一类综合规划。它可以与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等十分概念化的标城市规划等综合规划相提并论。

准。有关合理组织移民和转产、适宜开发建设内从研究对象来看,城乡规划应该涵盖人类高容的形式和标准、以周边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业发度集聚的各类空间。如果说城镇是人们高度集中展相结合吸引景区移民等疏导性内容比较缺乏。居住生产生活且常住人口大于流动人口的一类空事实上“疏”比“堵”更有效,“堵”是被动的,间,那么风景名胜区就是人们高度集中游憩活动可以解决一时,“疏”却是积极的,可以解决长远。

且流动人口多于常住人口的一类区域。从内容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偏于总体规划内容,成上看,当前国家建设部统管的城乡规划主要由使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至今缺乏规范的内容和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的规划、乡村集镇法。加之有些规划人员不能充分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组成。将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来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往往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五大内容之一,可以体现统筹简单套用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方法,注重人工建城乡规划、统筹部门工作的要求。

设,使得详细规划与总体规划脱节。规划实施不目前我国有城市663座,国家重点、省级、市到位,进一步助长了破坏性建设的蔓延,以致常级风景名胜区677个,从两者的空间分布来看,风常出现风景区内的建筑物主体化、入口城市广场景名胜区集中分布的地区基本上也就是我国人口化、环境花园化、游人中心集市化的建设败笔。

相对集中、城镇相对密集的地区。风景名胜区作

77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蔡立力78

2L0O20V8年 第2卷 第1期081 .4004由于许多保护问题与开发建设活动密切相关,所导下的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或管理局(处)或相近以规划管理重点又在于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职能的管理部门如风景园林局、园林文物局,实理。规划行政管理单位要把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行协调或统一管理。景区集中型风景名胜区是指开发建设活动纳入到规划的统一管理范畴,从建空间上相对独立、景区连片的风景名胜区,在我设规划管理上杜绝对资源和环境的建设性破坏。

国风景名胜区体系中,是数量最多的一类风景名(3)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强化行政监督和处胜区,也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典型空间形态的代罚力度。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在管理中应充分运表。这类风景名胜区必须建立管理机构实行区内用多种具体的行政手段,如行政征收、行政许可、统一管理。按其内部组成因素复杂程度的不同,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给付等,又可进一步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类分别建立相有效地发挥自身行政的职能。尤其要依据相关法应的管理机构。简单型风景名胜区如黄山、泰山、规和具体实际,制定适用于行政所辖范围内的行石林等,可设立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管委会或管理政监督和处罚规章,有针对性地强化行政监督和局(处)。复杂型风景名胜区如武陵源,南岳衡山、处罚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各井冈山等,应建立管理力度较强的一级人民政府界的舆论监督作用,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对景区实行统一管理。景区分散型风景名胜区是指景区分散且不连成片、空间上跨几个市县或地3.2  实行分类管理指导

区的大型风景名胜区,因其空间上不统一,地域目前风景名胜区实行分类管理指导可以按开行政关系极为复杂,不便设立一个管理机构实行发利用政策、管理模式、职能结构和内部梯度控统一管理,可以采用“分片而治”的管理模式,即制四种分类实行规划和管理指导。根据各景区特点和所在地区政府的要求,分别建3.2.1  按开发利用政策分类管理

立管理机构实行分片统一管理。按开发利用指导政策的差别,风景名胜区可3.2.3  按职能结构分类管理

以分为过度开发型、已开发利用型和待开发型三按风景名胜区职能结构的多寡可分单一型、类实行政策管理指导。过度开发型风景名胜区指复合型和综合型三类实行规划编制管理指导。单我国许多已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的风景名胜区一型结构风景名胜区是指内容简单、功能单一的和一些开发历史较早已有较大开发程度的国家重风景名胜区,如一些面积较小的城市型风景名胜点风景名胜区,如黄山、庐山、泰山。这类风景区广州白云山、扬州蜀岗瘦西湖等。其规划的基区,相对其环境和景观而言,景区内的接待设施本内容只需包括保护和游览及其管理等。内容和已趋于饱和状态,今后的利用方向主要是在挖掘功能均较丰富而很少或几乎没有居民社会因素的现有接待设施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软”服务环风景名胜区是复合型风景名胜区,如天山、博斯境的改善,限制或禁止风景区内“硬”服务设施腾湖等,其规划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保护、游的建设。对已破坏景观和环境的人工设施要限时览及其服务设施、用地、基础设施和管理等。综拆除或迁出。我国大部分风景区属于已开发利用合型风景名胜区包含有相当规模居民社会,内容型风景名胜区,它们大都是近十几年来着手开发和功能均较复杂,我国许多大型风景名胜区属于利用的风景区,如安徽的齐云山、河北的嶂石岩此类,其规划的基本内容应该是综合的,除要包等。对于这类风景区,要制定一系列控制政策加括复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内容,还应包括以引导,通过规划控制建立合理的接待规模,完有关居民社会的调整、协调和发展等内容。善基础设施,达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待开发型3.2.4  按内部梯度控制分类管理

风景名胜区是指地处我国欠发达地区尚待开发的根据风景名胜区内不同区域保护要求和利用风景区,如青海湖、云南的九乡等。在保护资源强度的差别,风景名胜区可分为核心景区、一般和建立管理机构的前提下,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其景区、限制建设区和区外开发区四类进行梯度控开发建设的政策,加快其建设步伐,尤其在政策制管理。核心景区是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最高、集和资金上要给予足够的扶持。中分布和保护要求最严的区域。除按规划可以修3.2.2  按管理模式分类管理

建必要的游览设施外,禁止一切经济开发和接待按管理模式的不同,风景名胜区可以分城市设施建设。必要的游览设施建设要使风景资源保型、景区集中型和景区分散型三类实行机构建制持在科学美学价值不受影响的限度内。对进入的管理指导。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指地处城市规划区游人要根据容量进行控制和限制。严禁居民人口内的风景名胜区,如杭州西湖、南京钟山等。在的增加,已有的居民和多余的建筑等设施要逐步管理上应由城市政府直接管理,成立城市政府领

迁出,确保核心景区的纯洁性。一般景区是其他

79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蔡立力80

2L0O20V8年 第2卷 第1期081 .4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