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大考研-人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考试信息复习资料整理考试内容辅导班

来源:画鸵萌宠网
育明

北京总校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人大国际政治考研报考复习指导(1)—考试内容、参考书本文目录一、人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招考统计

二、人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育明教育权威推荐)三、2016年人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初试考试总结

四、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课程分阶段授课内容课程介绍五、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高分笔记(节选)

正文部分一、人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招考统计(育明教育陈老师)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陈老师解析与备注:

1、人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的报录比一般在12:1-14:1(竞争非常激烈)2、人大国际政治专业、国际关系专业、外交学专业的初试考试内容相同。3、2015年有一位少干计划(不占名额)

4、大部分年份在初试成绩排名比较靠前的这部分考生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比较大。想要进入人大国关学院的复试,需要两门公共课拿到145分左右的分数。两门专业课的平均分要达到110分-115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5、复试中外语考试会涉及到专业外语的考察

6、专业二“国际类综合”包括: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三大部分。2016年专业课的给分普遍不高,120分以上的也非常少。

育明教育北京总校致力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考研考博专业课课程辅导,辅导学员人数及辅导成绩连续多年稳居第一。根植育明学校深厚的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更多人大国关学院考研考博信息、考试复习资料、辅导课程班可咨询育明教育陈老师叩叩:五四七零.六三八六二。

育明

北京总校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二、人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育明教育权威推荐)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陈老师解析与备注:

1、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

育明

北京总校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初步将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对应到答题中,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对于个人备考来讲很难抓住参考书的重点,建议大家可以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来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为整个备考的成功构建基础。

2、考生的专业课复习中不能只有参考书,还需要有其他高价值资料的辅助:专题热点的整理、历年真题及权威答案、导师论文讲义课件、解题思路答题方法、模拟押题练习......每年的考试中都会出现很多把参考书烂熟于心的考生考的分数仍然非常低的情况,原因就是高价值复习资料和正确复习方向的缺失。

三、2016年人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初试考试总结(育明教育陈老师)2016年,整体的分数相较于往年来说不高,所以很多考350多分的同学,本来都不抱希望了,结果最后都进复试了。这种不高也展现两门专业课的给分上,基本110分左右最普遍的,往年可能120以上的都是一伙一伙的。

但是今年的题确实又是历年来较为简单的一年,绝大部分的题目都是比较中规中矩,而且大部分的题目和考点在咱们育明教育专业课授课过程中都有讲解。

1.政治学简单题中的三道都是近三年来出现过的。

2.政治学论述题,第一道“自由与民主的关系”在我资料里有着完整的答案,为什么?因为04年考过一模一样的。第二道题目虽然没有考过,但是前些年这个知识板块是一个很热的论述题方向,所以你只要准备过,并且听过育明老师的课程或资料,你不会说写不出字来。

3.国际政治综合这门科目,也是各种题目反复出现。譬如:论述题第一道“用相关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亚太区域合作的现状与前景“是11、12、15年国际政治论述题是一脉相承,一个话题区域的,基本准备了国关的论述题,很难说答不了。

4.有没有怪题?有!今年最怪的题目就是国际关系史的论述题,考欧盟一体化不意外,单靠经济货币同盟的部分,而且提问的非常细致,这个就很难了。

5.边边角角的知识点也有。最典型的就是政治学的——简述混合政体理论,我敢保证很多人答错为混合制政体。

整体下来,我觉得还是那句老话——把教材吃透,把真题研究够,就OK了。今年题目的重复

育明

北京总校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率达到了60%,那就意味着其实150的题,你考90分是绝对应该的。

四、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课程分阶段授课内容(育明授课规划)

第一阶段:框架的构建和重点的掌握

深入解构核心参考书,建立知识理论体系框架并对重点知识章节和常见考点进行整合。理清楚学科发展史,特别是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主张,提出的背景和评价。根据专业课老师讲解借鉴前辈经验最终形成学员的专属笔记。

第二阶段:专题整理和讲解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由专业课老师带领整理重要常考的学科专题,进行各个知识模块的深化和凝练。以专题为突破口夯实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第三阶段:时事热点和出题人的论著

对出题老师的研究重点,最新论文成果和重要的上课的笔记课件进行讲解。对本专业时政热点话题进行分析,预测有可能出现的题型和考察角度。

第四阶段:历年真题演练和讲解

对历年真题进行最深入的剖析:分析真题来源、真题难度、真题的关联性,总结各题型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学员的答题能力,把前面几个阶段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数。

第五阶段:模拟练习及绝密押题

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结合最新的内部出题信息和导师信息进行高命中押题。

育明

北京总校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五、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高分笔记(节选)

第三论冲突论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论与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现实主义)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冲突的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定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正如在世界上总是充满矛盾的情况一样,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二、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关于冲突的研究至今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社会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决策理论研究家,他们对冲突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对个人的行为分析来研究冲突的出现和产生。

另一派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他们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冲突,他们研究的集中点主要是在集团、社会阶级、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等方面。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的一种特殊国际现象,而造成冷战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战后出现两个对抗的阵营,实现真正的和平是“不可能的事”。二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又使新的战争成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

冷战即是“不可能的”和平和“不太可能的”战争两个特殊的历史因素的产物,而拥有毁灭双方能力的核武器则是重要的条件。对于冷战起源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第一,冷战的出现是由于国家领导人的变化。第二,冷战的出现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第三,冷战的出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扩张的结果。

第四,冷战的出现是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是以国家利益而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出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不相容导致冷战爆发。三、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华尔兹的三个概念一般来说,国际冲突的根源与以下五个方面因素有关:1、人性中的权力欲所致。

2、国家之间误解和隔阂,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致。

育明

北京总校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3、贫困及财富分配不均所致。

4、国家内部危机所致,该国企图挑起外部冲突以转移国内视线。5、国际体系不健全,缺乏制止冲突和战争的有效机制。分析冲突最有用的出发点是华尔兹提出来的。

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1959)一书中提出的“三概念”是:第一概念为“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第二概念为“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

第三概念为“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事端多发,一筹莫展,这是国际冲突和战争发生的外部原因。

在第一概念中,华尔兹指出,人类本性是恶的,恶的本性决定人类必然要发动战争。这一概念分析的结论是:“人的罪恶后不轨行为将导致战争;人心——世人如都能具善心,就会出现和平,这就是第一概念的简短结论。

在第二概念中,他分析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认为国家内部政治的缺陷也是战争的一个根源,国家有时会通过国际真正来解决国内的矛盾。在如何对国家进行改造的研究上,华尔兹认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标志着第二概念的最成熟的发展阶段。”事实证明,华尔兹关于资本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比不能完全避免战争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不能仅仅从人和国家来解释战争的根源,还有哪些因素是真正的根源呢?

华尔兹由此引出了他的第三概念:国际的无政府状态是引起战争的根源。华尔兹把建立未来世界和平和避免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建立世界政府上。他预言,在世界政府建立之后,国家之间的战争就不会再发生了,但是由于世界政府还不够强大,国内的战争还会出现。四、国际冲突的类型分析:康恩的“升级模式”国际冲突的类型,分为五类:

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局部和世界战争)

1962年美国军事战略理论家赫尔曼·康恩针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失利的教训,提出“逐步升级”的国际军事冲突模式。1965年他在《逐步升级战略》一书中进一步将冲突、危机和战争的过程分为7个门槛,7个阶段和44个阶梯。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

1、政治解决途径,包括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斡旋、调停。2、法律解决途径,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和裁定等。3、行政解决途径,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作的各种努力。第四论均势论一、什么是均势

育明

北京总校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不管均势概念的界定有多么大的歧义,在西方学术界和国际关系理论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见解: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

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二、均势的模式

摩根索概括为两种模式,其一是“直接对抗式”,其二是“竞争式”。戈登斯坦认为,均势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一是无政府结构;其二是最少有两个行为体;其三是各行为体的目标应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安全。三、均势论的历史轨迹(北大国关学院考研资料获取、复习方法经验可致电陈老师:壹伍叁,一壹肆八,一零叁四)。

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到1789年(巴黎革命)的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均势理论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1815年维也纳体系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均势持续了一个世纪,历史进入了第二个均势的黄金时期。四、四种均势和当代均势理论

现实主义大师们认为,19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四种主要的类型:

1、欧洲均势(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时期被称为欧洲的“和平世纪”,当时的均势不是全球性的,仅局限于欧洲范围。

2、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大战之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冲突扩展到全球,均势格局开始冲出欧洲,带有全球性的特点。

3、两极均势(二战后至60年代中期),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态势,影响波及全球。4、全球多极均势(6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缓和关系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

稍后出现的传统主义学派和现实主义学派一样,也强调均势理论的重要性,认为“各国安危系于均势”。

育明

北京总校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斯坦利·霍夫曼认为,历史上出现的均势是“简单均势”,当代的均势是“复合均势”,是由美苏中日和西欧组成的一种“五种体系”,其特点是“均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呈现为核竞争和核对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崛起的科学行为主义学派是均势理论的修正派或称反对派。该派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认为,在力量不完全均衡情况下,集体安全比均势更显得重要,前者强调国家只不过是国际关系的行为者之一,反对均势理论视国家为唯一的行为者;强调联系和沟通,所以该学派亦称沟通学派。

70年代后期的新现实主义学派基本上沿袭了现实主义和传统主义关于均势的观点,同时该学派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于1978年发表的《权力与相互依存》就主张将现实主义的权力均势论与科学行为主义的相互依存论融合为一种新的理论——“复合相互依存”,来解释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弥补均势理论的不足。均势理论的特征:

首先,西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权势”。

其次,实力是均势的基础,所以均势又被称为“实力均势”。再次,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

此外,西方均势理论学派还认为,形成均势需要一个中心均衡机制,这一均衡机制无疑只有拥有实力的强国来充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