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以湛江年例为例

来源:画鸵萌宠网
智库时代 智言智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以湛江年例为例钟银凤 陈嘉琪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摘要:创新发展是传统民俗在新时代立足的必经之路,但发展传统民俗正受到外来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冲击,以湛江年例为例进行研究,年例是湛江农村的标识,具有促进情感联系,促进经济等作用,但部分农村的年例发展出现消逝趋势。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后坛村、北月村和旧县村三村的年例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从物质、人口、精神和现代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政府的资金支持差异、家庭的收入差异、村庄的人口结构差异、参与度情况、村民的集体意识情感都是影响年例发展传承,与时俱进的重要因素。基于对问题和原因的分析从政府、村庄和村民三个层面分别给出对策建议,促进年例更好地发展。关键词:传统民俗;湛江年例;现代农村;发展中图分类号:K892.3

一、问题的提出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1-0017-003

后;与其形成极大明显的是北月村和旧县村,北月村具有浓厚的新农村气息,旧县村则极具历史文化气息,村落风貌和谐。基于此对三村的年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年例的过去和现状,划分举办时间和时长、举办形式、举办规模、准备年例的时长、举办金额、举办原因和参与年例的人群八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是调查村民对年例的发展期望,调查不同群体对于年例的态度,以及年例对不同群体的意义。

二、年例的作用和意义(一)年例是当地农村的标识

友一同庆祝年例,有将近70%的村民都认为举办年例对增进亲朋好友情感具有较大作用。对于促进情感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三)年例对当地经济有一定拉动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备受学者关注。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精神纽带,维系社会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有着极大价值。优秀的乡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动力源泉

[2]

年例的举办需要花费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旧县村每一年的年例举办都需要大量的金银纸钱,烟花爆竹,游神过程中需要从村头一直放鞭炮到村尾;还有年例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武术表演,舞狮子等是通过外请专业团队来进行,较少村子会由村民负责;此外,每个村子举办年例都要进行“吃年例”,都会消耗大量的食物,部分经济较好的村子会公开摆宴席,而每家每户也都会摆上宴席。所以,年例的举办对社会经济是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经济发展。

三、年例的发展状况与问题(一)举办时间和时长不同带来的问题

年例是当地农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对于其他地方而言,年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项传统习俗,非常富有地方特色,表现为年例本身的文化意义,村民庆祝年例的方式等等。年例这一传统习俗对村民有着深刻的意义以及情感认同,当一问当地村民,这里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年例”,而不是春节、中秋或是其他。

(二)年例能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

。但是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两难处境和

挑战,传统文化内容单一,表现形式日渐“过时”,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与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等原因导致了乡村文化跟不上现代文化发展的脚步,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3]

。有学者提出

在乡村文化建设上要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4]。

年例是湛江地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统民俗,且依旧保留着十分传统的举办形式,不同村庄的年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出现差异,部分村庄的年例举办愈发热闹,与时代相适应,但部分农村存在式微现象和消逝趋势。本次所选取的三个调研地在年例的变迁和发展上差异性大,同时,这三个村庄的面貌风貌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后坛村年例虽有继承但却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整个村庄的村落风貌,环境情况相对落

湛江各村年例的举办时间不一致。后坛村年例的举办时间仅是正月十五这一天,与元宵节一同庆祝。旧县村举办的时间为农历三月二十五到二十八,共四天。相较而言,北月村的年例举办时间在三者持续最长,从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共五天,活动期间每晚游灯,正月十二回雷州“接祖”,正月十五举行游神、飘色等活动,是年例中最精彩的一天。

由于不同地区的年例举办时间不同,年例的举办时间基本不在法定假期内,

·17·

在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社会》中讲道:“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所调查的三村,生活条件总体不高,仍处于比较传统的阶段,仍然保留有相对较浓的乡土情感。乡土情感是指对家、家人以及家乡的一种依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故土和家乡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的一种依恋感与归属感[5]。在年例期间,除了在外工作的亲人会回家团聚,村民也会邀请自己的朋

智言智语造成法定放假时间与举办年例时间冲突,这对于在外工作的村民而言,请假三五天回家过年例不是一件易事。年例在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精神寄托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智库时代 人都只知道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举办年例,并且在举办年例期间即使不能参与操办但也要尽量抽空回来,对于庆祝年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却是处于模糊状态。由于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吸引,70、

和精神层面息息相关。从这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并通过对后坛村和北月村、旧县村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年例继承发展的原因。

(一)物质要素

(二)年例不同的举办规模带来的问题

年例举办的规模,包括举办范围、形式活动、参与的人数,还有年例举办所呈现的气势。后坛村年例举办的范围仅限于村内,游神等活动也在村道进行,操办年例的多为村里的老人;北月村的人口较多,年例由村里的老人和村干部一同操持,除了在村内游神,村外道路主道也是年例活动的主要范围,在年例期间会给村内和村外道路造成较严重的交通问题;而旧县村年例的组织和主持主要由村主任和其他村干部一同主持,此外,每家每户都要贡献一位劳动力参与年例的操办事宜,举办年例期间会大办“吃年例”,因此吸引很多邻村的村民前往一同参加,交通问题和浪费现象比较突出。

(三)各村年例的举办形式不同所呈现的问题

所调研的三个村,代表了年例不同的发展状态。北月村代表的是新农村面貌下时代性较强的年例发展状态。北月村位于霞山区,霞山区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片区,村庄的基础设施较完善。在北月村,年例形式多样,保留了传统的“接祖”“游神”“飘色”“唱大戏”等活动,又增添了“游灯”“看电影”等具有现代因素的活动,体现了北月村村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旧县村是年例最具有传统风味的代表,它几乎保留了传统年例的所有仪式,同时旧县村年例的特色性较高,每一年都有傩舞特色表演,值得一提的是,旧县村的傩舞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坛村代表的是年例的渐逝形态,后坛村的年例逐渐退化,仅保留有年例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祭拜游神和舞狮,呈现出年例举办动力不足、继承意识不强、举办简单等问题。

(四)村民对年例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的问题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分析得出,超过一半的人对年例的由来并不多,只有10.3%的人非常了解以及22.73%的人大概了解年例的由来,这说明大部分·18·

表1 村民对年例由来的了解程度的占比情况表

频率百分比非常了解3410.3了解7522.7略有了解13139.7不了解9027.3合计

330

100.0

表2 村民对年例由来的了解程度的两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Levene检验

均值方程的t检验

F

Sig.tSig.假设方差相等1.773

0.185

1.4150.159假设方差不相等

1.413

0.159

表3 后坛村和旧县村村民对年例由来的了解程度的两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均值方程的t检验FSig.tSig.假设方差相等0.673

0.413

-14.7830.000假设方差不相等

-14.872

0.000

表4 北月村和旧县村村民对年例由来的了解程度的两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均值方程的t检验

F

Sig.tSig.假设方差相等0.216

0.643

-16.7450.000假设方差不相等

-16.928

0.000

80、90后离乡背井的情况越来越多,过物质要素从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村去那种由于宗族、血亲关系所形成的共集体较少产业,大部分资金来自上级政同意识情感也开始变得微弱,在时代进府)和村民的家庭收入情况两方面进行步发展的同时,年例这种传统节日的传分析。

统意义也在逐渐淡化。此外,通过对数首先,政府对村庄有一定的资金支据进一步处理,发现不同村庄对年例的持用于文化建设,但支持程度不一。政了解程度差异较大。利用SPSS软件的府不同的资金支持力度是不同村庄之间Levene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年例举办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旧县村Levene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0.05,假设是一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的古村落,村方差相等成立,均值的t检验的概率P内至今保留有珍贵的历史古迹和文物,值大于0.05,即后坛村和北月村的村民当地政府对于旧县村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对年例历史由来的了解情况差异不大。建设方面特别重视,每一年都有较大数而后坛村、北月村与旧县村的Levene检额的拨款用于旧县村的文化建设。在验的概率P值分别为0.413和0.643,2017年旧县村的特色舞种傩舞改编的假设方差相等成立,另均值t检验结果《傩舞风韵》入选了全国村歌大赛十大的概率P值均为0.000小于0.05,即后金曲,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并得到坛村、北月村与旧县村村民对年例历史了政府的重点关注。北月村举办年例的由来的了解情况差异均较大。

资金则是一半来自村集体资金(含政府总体上,旧县村村民比后坛村和北的财政拨款),一半来自于村民的集体月村村民对年例的历史由来更了解。

集资。而后坛村举办年例的资金只是来四、影响年例发展因素

自于村民集资,少则一至两百,多则达年例的举办和延续,与物质、人口

到两万(但大数额捐款的村民只是极个

智库时代 别少数)。

年例的举办对于家庭而言,“吃年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在年例的举办期间,每家每户都会摆上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但不同的家庭由于收入不同会出现举办情况。

三村的大部分村民从事农业,小规模的家庭饲养家禽,打散工,以及小买智言智语

以前举办年例,最重要的是祭祀拜神,大家都特别重视这个非常神圣的仪式,共同祈祷来年丰收,风调雨顺。这种强烈的情感联系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年例的内在核心。

但在现代农村集体意识出现了淡化的现象。后坛村、北月村和旧县村中的年轻人在人数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离开村的了解和认知。

(三)村民参与体验,根植心中

年例作为极具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历史源远流长,而如今存在越来越多本土年轻人不了解年例的由来。村民应多去了解年例这一传统习俗所带有的文化意义,用心体会。这是一项长期的“培养”,从年幼起通过参与体验,卖生意,收入一般。此类家庭每次举办年例时一般会摆上一至三桌,肉类基本是自养家禽,除此之外还会购买一些相对便宜的海鲜,“吃年例”的花销在两千至五千元左右。而收入可观的家庭每一年举办年例的都会摆上五到十二桌左右,除了邀请亲朋好友,还会邀请工友,合作伙伴等等。“吃年例”的食物也是以龙虾,螃蟹,金枪鱼等较贵的海鲜为主,有,每一桌的花费是两千元至三千元左右。所以家庭的收入是影响年例举办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收入情况会对出现不同的举办规模。

(二)人口要素

人口要素主要从人口结构进行分析,后坛村与北月村和旧县村之间存在较大的人口结构差异,这是影响年例举办的重要因素。

首先,后坛村的村民人数明显比北月村和旧县村要少。其次是后坛村村民多为老人和儿童,绝大多数年轻人和中年人出去打工,极少数经济较好的村民在村口盖起了公寓出租,还有一些做起了水果生意和快餐外卖生意(后坛村靠近学校,有较大的学生需求)。总体来说,后坛村人口外流的情况比较严峻。相比之下,这种情况在北月村比较乐观。调研过程中发现,北月村深处是一大片的农田和水塘,最深处是一片海域,村中较大一部分中年人还是从事务农和养殖工作。北月村村民对土地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性,对人口的流动有一定的固定和制约作用,从而减少了北月村的人口外流。在这样的人口结构条件下,北月村年例相对于后坛村而言,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情感要素

村民对年例的共同的意识情感赋予了年例更强的生命力。走访后坛村,北月村和旧县村中有声望的老人(对年例非常重视而且熟知),询问以前人们对于年例的情感态度,得到了相近的答案。

庄外出谋生,尤其是后坛村的情况较为严重,湛江的农村虽较为传统,但也不再像以前的农村,同质性程度不断降低,而这种情感联系也逐渐淡薄。更严重的是,有些年轻人意识上产生了抗拒,认为每年重复的活动没有新意,花时间和精力参加年例不如玩手机来得好。但是对于家里的老一辈而言,他们把年例看得很重要,对他们来说“年例大过年”,哪怕不过年也得过年例。这个问题在后坛村尤为突出,后坛村为了鼓励年轻人参加年例活动,更是不惜以金钱为奖励吸引他们来参加。

五、推动年例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一)政府履行职责,提高重视程度

政府应履行文化建设职能,重视传统民俗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在年例举办期间,根据村子的不同情况安排相关人员维持秩序以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根据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传统民俗文化申遗,进一步保护传统民俗。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年例的宣传,将其与湛江的“海文化”相结合,让海文化为年例文化提供拉力,两者结合,促进乡村文化经济发展,为湛江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推动村与村之间进行“村村合作”,共同建立年例文化馆,将年例文化的发展脉络作一个梳理并将其保存,成为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使其更具庄重感和仪式感,更被年轻人所接受。

(二)村庄搭建平台,扩大影响力

年例这一传统文化跨出粤西地区就鲜为人知。现在是信息时代,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为年例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宣传搭建平台,利用网络、新媒体等现代技术对年例这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此外,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倾向与“直播”这一传播手段,举办年例当天,可对现场进行直播来让更多年轻人熟知,也可开发网页或软件,对年例进行宣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加深村民对年例

耳濡目染感受年例的感染力,从小内化于心,根植心中,这会形成精神纽带和强大的凝聚力,这样的个体能形成较大的文化传播的效应。

六、总结

不同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意义,对于湛江地区或是粤西地区而言,年例是它的“招牌”。年例的举办虽能维系情感促进沟通,拉动经济,但部分农村的年例发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式微,物质经济方面不能为年例提供较好的支撑,人口外流情况严峻,共同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念逐渐淡化等原因,使得年例发展受到阻碍。政府,村庄和村民三方联动,政府加大支持,提高重视程度,村庄也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加大宣传,村民也要深入了解年例,年轻人更要为年例注入新生力量,共同促进年例的发展,使其与时俱进,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西部大开发,2018(6):107-111.

[2]刘晓航.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J].现代化农业,2018(9):44-46.

[3]侯殿收.用文化先行“十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3-4.

[4]王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9):47+51.

[5]罗远玲.乡土情感:传统节庆现代转型的文化血脉——以粤西茂名年例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5):1-7.

【作者简介】钟银凤(1998-),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农村文化、传统民俗文化。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起航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x16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