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288肩负起我们的使命

来源:画鸵萌宠网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第1288期)

主题:肩负起我们的使命

【作文指导】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身忘死,视死如归。他们都将个人抱负与时代使命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认识或体验。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写作时可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要有使命?具体又该怎么做?以天下为己任,以未来为方向,肩上挑着国家,心里放着人民,这种胸怀便是一种使命。这一精神内核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古时候,坚守原则、秉持大義、忠诚如一、鞠躬尽瘁、不慕名利、视死如归等品质,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使命的主要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使命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青年学子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央主要领导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青年人发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建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远大抱负。

【佳作赏析一】

肩负起我们的使命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无所谓,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与现存的世界的联系而产生。”我们每一位青少年,都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那就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中国迈向世界强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抗战年代,人们有救亡图存的使命;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今天,当代青少年的使命变了。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旧的格局不断被打破。要想让我国在新格局形成之时,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就要抓住当前有利环境和时机,增强综合国力,让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青年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面对这一使命,我们当仁不让。

我们青年人,如云霞,光彩熠熠;似白杨,生机勃勃。青年时期,是李大钊眼中的“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是毛泽东所赞扬的“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用实际行动甚至生命担起了时代的重任。

21世纪是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重要时刻,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我们当代青年学生应该有紧迫感、危机感,有志气,有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强国。

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青年时,我们曾是花,是叶,也是这

1

株大树上的甜蜜果实!我们燃烧了青春的火焰,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去奉献,去完成青春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去谱写青春最动人的乐章。

中国之腾飞,指日可待;青年之使命,舍我其谁!青少年要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国家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散发出动人光彩。

【佳作赏析二】

扬青年之志,立使命担当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未来。作为新一代青年不负国家,不负自身,迎着朝阳向前冲。

新一代青年有担当。最近,网络热议,这批“00”后是是被养废的一代。我想说:不是。当00后青年披上白大褂挤身抗疫一线,是完美的回答;当00后青年穿梭在火海,拯救生命,是正确的回答;当00后青年心怀理想,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是负责的回答。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逐渐成长,国家重新接替新的栋梁,青年的身影始终立在新时代前沿,担当早已融入骨血,体现在中国梦上,让国家更加富强、繁荣。

新一代青年有责任。冬奥落幕后,天才少女谷爱凌成为大众焦点。正值春春的少女,驰骋在赛道,滑出好成绩。当记者采访时,她娇傲地说出:“中国女人,永不服输”。简单的八个字,说出气势,说出刚强。谷爱凌自觉地背负起国家责任,无私奉献,彰显新一代青年的闯劲和责任。越来越多的“责任感”促使新青年不服输的劲儿。我们敢闯敢冲,祖国母亲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鲁迅曾说:“责任是激发的”。”青年将国家荣誉连带到自身,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责任感被激发出来,如同洪水一般,吞噬世间万物。

新一代青年有使命。使命是责任的衍化而高于负责。使命与自身命运相联系。动画片《乐迪飞侠》中主人公乐迪每送快递时便说:“使命必达”。”不管路途如何艰辛,如何困难,最终依旧使命必达。总制片人曾说“动画片也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句使命必达激发多少青年的童年回忆,小事情大道理,从儿时我们便相信乐迪一定会到达,那是因为这是它的使命,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也要学习这种使命必达的道理,真正做到使命必达。

【阅读拓展】

(一)野天鹅的眷恋

丹麦动物学家默文,在秋天时收养了一只野天鹅。当时它受了枪伤,跌倒在山谷的树丛里。默文把它抱回家,细细包扎好它伤得很重的翅膀,把它养在小木屋里。一个月后,野天鹅能站起来了,虽然一只翅膀仍耷拉着,走起来一拐一拐。 默文先生给它取了个名字:白格。

白格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同伴在天空飞翔,它爬上草垛,一边拍打那只好翅膀,一边引颈叫唤。天空中的野天鹅用遥远的呼唤答应着它,但没一个能飞下来帮它的忙,很快就消失在天边。

白格垂头丧气地从草垛上滚下来,凝视着金色晚霞里的野天鹅群,发出低沉的叹息。 终于,它再也不去注意天空迁徙的天鹅了。

第二年春天,一群群天鹅又从南方飞向北方,白格的翅膀却仍未恢复,它只是呆呆地望着向北迁徙的同伴,连哀鸣也不发出了。

默文知道,北美的天鹅最高傲,喜欢孤独。他希望白格能在他的家鹅群里挑一个妻子。与白格相比,家鹅显得又笨拙又肥胖,它们一定会喜欢这位浑身披着灰白羽毛的漂亮绅士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好些家鹅都踮着脚跟在白格后面,一面叫一面拍打翅膀,但白格对它们的殷勤一概不予理睬。

这只落入人间的野天鹅似乎要过一种修道士的生活。

但是,有一天,白格使默文大吃一惊:它带回来一只别处走散的母家鹅,它用嘴不断擦着这只母家鹅的羽毛,明显在表示求婚。

那只母家鹅是一公里外的一座农庄上的。白格一定是在山谷里遇见了它,在那儿,周围的水禽都来嬉戏。这只母家鹅温文尔雅,浑身也披着偏灰的羽毛,很清秀,甚至有点儿高贵的天鹅气质。

2

农庄的主人赶来了,见这野天鹅和他家的雌鹅这么要好,就向默文先生索要了几十只鸡蛋作交换,让母家鹅留了下来。 默文先生给母家鹅取名里斯拉。

白格和里斯拉亲亲热热地做了夫妻。不久,里斯拉就选中一只旧木桶做窝。默文先生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选了一把稻草,铺在窝里,还为它理理平,使这对恩爱夫妻睡得更舒服些。不久,里斯拉生下十只蛋,它钻进窝里开始孵蛋了。 里斯拉静静地孵蛋时,野天鹅白格守卫在附近,谁也别想接近木桶。

野天鹅和母家鹅的后代孵出来了,是一群可爱的小家伙。里斯拉从旧木桶里爬出来,照料了它们两周,又回到了白格的身边。 这时,白格的翅膀完全恢复了功能。

有一天,它试着举起翅膀,一下子飞到山那边,忽然间又从高空中降落下来,急匆匆地飞了回来。原来,里斯拉在叫唤它了。

白格一边惊奇地凝视着自己的翅膀,忽而拍打,忽而跳跃;一边扑向里斯拉,把嘴伸向里斯拉的翅膀,接着又跳到默文先生身边,用嘴咬拉他的外衣。 从这天起,白格飞遍了附近所有的地方,每个农民都在自己院子上空看见过它优美盘旋的身影。这是一种预兆:再到秋天,它要离开这里了。默文先生当然可以剪掉它的翅膀,从而留住它。但他不忍心,他在白格受伤时救过它,但它需要自由,他也应该满足它。 默文先生希望夏天过得慢一点。

但是,秋天终于来了。当天空传来第一声向南迁徙的天鹅叫声时,白格抬头凝视天空,身体颤动着,跑了几步,终于飞了起来。它在默文先生家的上空盘旋了一圈,然后拍打着翅膀,加入了向南迁徙的天鹅队伍,渐渐消失在茫茫天际里。

默文先生低低说了声“再见,白格”。直到看不到野天鹅了,这才回到屋里,失神地坐在沙发里。母家鹅里斯拉,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它们一起生活的几个月里,白格跟它形影不离。在白格飞走后的这天夜里,当夜幕降临时,里斯拉终于不安起来,在以后的两天里,它像生了病一样,无精打彩地一动不动,拒绝进食。

但是,里斯拉和默文先生没有料到,三天后,白格飞回来了!显然,野性从白格的身上消退了,它对里斯拉的眷恋胜过了迁徙的习性。

母家鹅里斯拉快活地叫着,转眼间就恢复了健康。

秋色越来越浓。太阳照暖了山谷里的湖水,南飞的天鹅和野鸭欢乐地降下来栖息觅食。这个季节也是狩猎的季节,每天清晨都可以听到枪声,有时可以看到被打中的天鹅扑动翅膀掉下来。那儿就是白格去年受伤的地方。

显然,白格吸取了教训,只是停在山谷的外侧,不飞到湖边去。但是,有一天,默文先生听见住处附近传来一声枪响,紧接着一声熟悉的惊恐的哀鸣传了过来。一种不祥的感觉揪住了他的心。他奔出家门,看见丛林边上有个家伙溜跑了,从他的衣着打扮可以看出,这是城里来的游客。

被打死的竟是母家鹅里斯拉!

谁也弄不清是打猎者瞄准了里斯拉,还是里斯拉挡住了飞向白格的枪弹!这时,白格蜷缩在母家鹅身边,里斯拉的羽毛上浸满鲜血,白格的脖子搁在它身上,它沉默不作声,眼里闪烁着悲哀的神色。

当默文先生为掩埋母家鹅里斯拉加上最后一铲土时,白格走过来,把嘴伸到他手里长久地呜咽起来。

天空中,又有天鹅在向南飞迁。突然,白格抬起头,又看看默文先生。 默文先生说:“别告别了,你要走就走吧,别犹豫,里斯拉已不在了⋯⋯” 野天鹅回头看了看生活了一年的农庄,可能还看了看鹅群中它与里斯拉生养的那些儿女,蔚蓝的天空和同类在呼唤着它,它终于跑动几步,鼓起翅膀加入路途遥远的跋涉。 “永别了,白格。”默文先生说。

(二)灵魂的自由

曾经读过的书里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发现自己,而是为了要创造自己。” 从小我们从父母的口中发现自己。长大后我们从老师、同学、伙伴、朋友的描述中发现自己。恋爱时我们从恋人的眼中发现自己。我们不断发现自己,却因为太多打击,渐渐地遗

3

忘了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 我还记得,自己曾说过:“我的偶像是未来的我自己。”所以为了那个闪闪发亮的未来,我现在要努力。

但是,渐渐地,我不再相信了,我沮丧、我疑惑,我在思考为了那个闪亮亮的自己要付出多大力气。我疲惫了。

我以为我敏感、浪漫、多愁,因为人们是这么形容我。于是我将一切发生的问题归咎于“我”就是如此,“我”是一个这样长大的人,“我”改变不了命运。

但这样的生命,其实从来没有前行。我们在发现的过程里记忆自己,却因为不断记忆,我们永恒地活在过去。

那个属于过去残影的记忆。

但现在我一一打开,我不想再对自己说“不”。

我开始想要创造一个明天的自己,纯净与热情,理性与感性。

我总是和小王子玩创造自己的游戏,然后看见他比我更有智慧、更聪明。因为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想要当一个很好的人。

很好的人,就会爱世界,很好的人,就会思考好的意义,进而作出好的选择。 现在的自己终于明白,自己是自己一生的课题,必须直面与学习。 每天醒来我都对自己说:“今天的我要当一个良善的人,努力地工作回报每个对我有期待的人,珍惜自己与天地赐予我们的衣食住行,并且感谢伤害我的人给予我机会来检视生命。” 生命是一趟美好的旅行,我愿以更多的能力回馈这个世界,因为这世界给我的远远超过我能回报的。

秋日来临了,台北下了第一场秋雨。在等下抄书,伴着电影卡通片《龙猫》的小王子,现在的自己很幸福,而未来的自己因为有现在的自己在努力,一定只会更幸福。为了那个闪亮亮的未来的自己。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的。他在《文史通义》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

司马迁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就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固对司马迁多有微辞,但也肯定“其涉猎广博,贯穿经传”。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荀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贯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荀悦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阐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通志》是其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其次,郑樵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

要理解“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潮流,杜佑的《通典》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之末,“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会通”是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即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

4

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只要是优秀的史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留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

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削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详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牾”,也只有在通史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往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上的“通史家风”笔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今的变化。

B. 虽然班固、荀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

C. 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留传后世。

D. 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公允合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话作为印证。

B. 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

C.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

D. 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会通”“横通”三个角度论述了“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的《史记》与梁武帝的《通史》,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

B. 史学家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C. 作《通志》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后代史学界认可。

D. 从史学上考察,通史著作提出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有长久的生命力。

1. B

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班固、荀悦、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可知,不包括班固。

故选B。 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错,原文第二段“‘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可知,原文是递进关系。

故选B。 3.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说法错误。依据“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而梁武帝的《通史》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

B.“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归因不全。由原文“史学家强调‘通古今’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可知,选项归因不全,遗漏了信息。

C.“不被后代史学界认可”说法错误。由原文“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可知,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本文作者认可,并非不被后世史学界认可。

故选D。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