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手法题目的答题步骤。 一、回顾导入
回顾古典诗词里面常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师生合作)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把愁比作春水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拟人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双关
(4)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偶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 (8)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反问 (9)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
小结:诗歌中有比喻、拟人、双关、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这些修辞手法。
学生花几分钟的时间把修辞手法看一看。 二、考点展示,归纳提问方式
(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2013安徽卷)
(2)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08年广东) (3)“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 (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三、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 三、鉴赏诗歌
(1)明确修辞手法(如何快速判断修辞手法)
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提问: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②对偶,如一、二“长江”对“淮山” ,“万里”对“数点”,“白如练”对“青如靛”。③比拟,如将新月人格化,“学”扇子的模样。 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膏锋锷”: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
提问:这首词中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指出手法)借代。(第二步解释怎样运用手法)“珠翠” 指妇女佩带的首饰,指代宫女。(第三步说明表达效果)词句写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方法:找标志性词可以快速判断出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标志性词“如果”;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如对偶,要字数相同等等。另外,要分析所给句子的特点。 (2)掌握修辞手法的效果 1、记忆各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2、例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本词除了运用对偶、设问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后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妙。
答案:首句运用比喻方法, 把水比作是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情为有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尾句拟人,表现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3)修辞手法题如何回答全面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题:(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四、拓展练习
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2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问: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满载”两句用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作者不写自己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反而写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欣赏美好的夕阳景色,写出了作者对这秀美风光的喜爱 ,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提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呼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提问: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练习二:请读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提问:指出这首诗的修辞手法。 答案:“草木”本属无情物,却能“知”能“斗”,有“才思”高下之分;柳絮、榆荚虽乏色少香,却不藏拙,也来凑热闹,显得十分可爱,令读者不禁为其勇气叫好。诗人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木以人的思想情感,形象地描绘出百花争妍,似乎要将春留住的情景。 练习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提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3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附:修辞手法的知识 一、比喻
1、定义、分类及作用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举例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二、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四、借代
1、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2、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4
3、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五、夸张
1、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六、对偶
1、 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3、 举例: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从篇法结构来
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七、设问
1、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2、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 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3、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1、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2、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3、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十、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