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常用麻醉方法操作规范

来源:画鸵萌宠网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1.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适应症:(1)上肢手术麻醉;(2)关节复位;(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禁忌症:(1) 凝血障碍;(2) 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3)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4)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使用人员: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1) 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 (2) 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 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 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 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

(6)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7) 回抽无血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 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 (8)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局麻药中毒。 颈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一般认为,颈丛有颈浅和颈深自分。颈浅为皮支或感觉支,行走于颈深筋膜,约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至浅面;主要分支有:枕小神经,颈皮神经,锁骨上神经。颈深丛实际上为椎旁颈神经,其鞘与臂丛鞘相连。 1.病人体位及穿刺点

取枕平卧,头梢偏向对侧,暴露胸锁乳突肌,其后缘中点即穿刺进针点。

2.阻滞方法:常规皮肤消毒,拟探摸穿刺点的手指亦可消毒。由进针点垂直颈侧皮肤刺入,针尖透过胸锁乳

头肌肌膜时,有针尖刺破纸张样落空感,停止进针。在此处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维持穿刺针深度不变再沿枕后,颈前,锁骨上等方向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后退针,局部按摩片刻,此即颈浅丛阻滞。

颈深丛阻滞体位同浅丛组滞,方法有三针和一针法。

(1)三针法:颈2、3、4椎横突处为穿刺点;C4正处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C2位于乳突尖后下1—1、5毫升处,C3则处于C2、C4连线中点。在C2、C3、C4横突处依次注射局麻药2毫升、3毫升、4毫升,局部稍加按摩即可。亦可在阻滞C4后稍微退针,改变针的方向,使其指向并抵达C3行阻滞,称为两针法。

(2)一针法:根据椎旁颈神经鞘的解剖,在C4横空部位注射局麻药8—10毫升,注药同时,一手指压迫远端,以封闭颈丛鞘防止药液向C5方向流动,达到充分阻滞的效果。 3. 选用局麻药:1)1%—1、3%利多卡因。

2)0.2%—0.375%布比卡因。 3)0.2%—0.375%罗哌卡因。

4. 注意事项:不可同时进行双侧颈深丛阻滞,以免阻滞双侧膈神经,导致呼吸困难;确须双侧阻滞时,注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呼吸。为避免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和局麻药中毒,进针不宜过深,而且注药前一定要回抽注射器;椎动脉穿过颈椎横突孔,穿刺针有可能刺入动脉或将局麻药注入动脉内;局麻药浓度和剂量不宜过大。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发生与否,均须给氧,以策安全。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气管导管三根(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吸痰管数根,吸引起一台。 2.麻醉用药(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依托眯脂,地西泮,力月西,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麻醉诱导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按以下顺序进行:(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分放床头。(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辅助呼吸。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畅。(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从病人右口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7)调节道观深度,放置牙垫,退出喉镜导管套囊充气,接麻醉机。挤压麻醉机呼吸囊,胸廓应有对成起伏,即进一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在按压呼吸囊的同时听诊两肺有呼吸音,且呼吸音对成,在听诊尖突下无气过水声,方可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否则应调整气管导管位置,乃至重新插管。(8)胶布固定气管导管,开启麻醉机机械通气,施行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进入麻醉维持期。

4.麻醉维持和管理麻醉结束前30分钟,首先停用肌松药,待缝皮时停吸入麻醉药,继续吸氧,静脉复合麻醉时,则依所用药物性质酌情减量止停用。严格掌握拔除气管导管指正:病人清醒,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恢复,潮气良正常,对指令反映良好,肌力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前必须清理口腔和气道分泌物。拔管后予以面罩吸氧,继续术中基本检测。麻醉维持期管理和麻醉后注意事项按“围麻醉期检测处理要点”规定执行。 硬膜外阻滞操作规范

1.操作方法(1)病人体位:侧卧位,背部近手术台沿,头向胸壁弯曲,双膝卷屈靠近腹壁,屈背使拟定穿刺点后突。(2)穿刺部位:根据手术部位选择。(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戴消毒手套,常规皮肤消毒,铺消毒巾。 (4)打开硬膜外穿刺包,检查和核对局麻药及有关注射夜,穿刺针,硬膜外导管等用具。无菌夜檫试手套后,穿刺点定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穿刺点皮肤。(5)在穿刺点行局部侵润麻醉,同时用针点探索,供下一步硬膜外穿刺针走形的参考。(6)硬膜外穿刺方法有两种:直入法:为临床所常见。用破皮针上述局麻处刺入,退去破皮针。右手持硬膜外穿刺针,沿皮孔刺入,分别通过棘上.棘间和黄韧带,进入硬脊膜外腔。侧入法;对棘上韧带钙化.棘突间隙狭窄等病例,应用此法较易获得成功。穿刺点距正中线1—1.5cm,穿刺针呈与皮肤75度角向正中线,刺入经皮肤,皮下,骶棘肌和黄韧带,进入硬脊膜外腔,应用此法一定要掌握进针方向。 2.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指正(1)黄韧带突破感(2)负压阳性,针尾水珠或毛细玻璃管水珠吸入。(3)注射空气无阻力(4)回抽注射器无脑脊液流出

3.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以后,即下硬膜导管;导管穿过穿刺针口3cm。导管应顺利穿过针口,亦可作为针在硬膜外腔的一个指标。然后退出穿刺针,固定导管,并保持无菌。摆正病人体位后,待经导管注入局麻药。 4、开放静脉。

5、硬膜外阻滞常用局麻药(1)1.5%—2%利多卡因(2)0.25%—0.3%丁卡因

(3)0.5%—0.75%布比卡因(4)0.5%—0.75%罗哌卡

因以上药物可以单一应用,也可以两种药物复合应用。若无禁忌,可加1:20万肾上腺素。 6、试探剂量和追加剂量

硬膜外阻滞一次用药量比蛛网膜下腔阻滞大3—5倍,故要求经导管先注入3—5ml试探剂量的局麻药,观察

5—10分钟。观察内容包括:1)、注药后病人反应;2)、有无腰麻迹象;3)、阻滞平面是否满足手术要求。 硬膜外注射试探剂量局麻药后出现明显的节段性阻滞,即阻滞区有“上界”和“下界”。此时,根据手术部位和病人状况,再注射追加量局麻药,即可开始手术。 7、阻滞平面调节

硬膜外阻滞事先可以通过穿刺点的选择、针中方向、导管进入深度,决定阻滞平面高低;麻醉中则借助注药容量和速度、病人体位调节平面,可参考病人一般状况选择局麻药用量和浓度。

阻滞平面出现后,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应注意及时补液和/或提升血压。阻滞平面欠佳,则术中病人有内脏牵拉反应或牵拉痛,须适当追加辅助药;必要时尽早改全麻。所以,硬膜外阻滞前应准备好全麻设备和药品。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

1、病人体位(1)俯卧位:病人俯卧于手术台上,两下肢略分开,双髋下垫一厚枕以使骶尾部突出。 2、穿刺点定位标记两髂后上棘连线,此即硬脊膜囊终止水平。右手中指摸到尾骨尖,拇指沿臀中线逐步向头端按压,在尾骨与骶骨交界处可摸到一“V”或“U”形凹陷,即骶裂孔,与两髂后上棘成一等腰或等边三角形;该孔为骶管阻滞进针部位。

3、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消毒巾。于骶裂孔中部局麻药浸润。穿刺针可选用腰穿针,亦可选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针经局麻处成80度角刺进皮肤,当透过骶尾韧带时则有落空感,随即将针杆向臀部方向按压,使与皮肤成30左右度角,再沿骶管纵轴方向进针3—5cm,拔出针芯,测定进针深度,勿使针尖超过髂后上棘连线下2cm。接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注射空气无阻力,且在注气时,放置在骶部皮肤表面的手掌未感知气体串行;轻摇针杆以证实针尖确在骶腔内。即可注入局麻药。

以上为传统的穿刺方法。另有一种简易的方法,或称“高位”骶管穿刺法:选用7G注射针,于骶裂孔上沿垂直进针,直至骶腔,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 4、给药方法

试探剂量局麻药3—5ml,5分钟后出现阻滞平面,且无不良反应和腰麻迹象,再注入15—20ml。局麻药浓度宜低,如1.3%利多卡因。如用导管法,仍须用试探剂量,追加量为10—15ml,以后视手术需要追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