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中国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来源:画鸵萌宠网


浅析中国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摘 要】 “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是我国领导人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方针的第一次具体阐述,是对近年来我国周边外交实践新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内涵。

【关键字】 睦邻,安邻,富邻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次,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我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的一些恩怨现在仍有影响。第三,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第四,我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曾形成不少“热点”,有些至今尚未彻底解决。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对我国内发展的战略影响尤其重要。“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 “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进入新世纪,亚洲各大国在务实色彩浓重的新战略下,相互之间尽管存在竞争,但加强合作是主导面,呈现出稳定、和平、合作与发展的前景。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中国与周边国家互为战略依托,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政治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从经济上看,周边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从安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因此,巩固睦邻友好,促进共同发展,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优先课题。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强,已同周边各国全面建交,并同绝大多数邻国确立了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前提下,与绝大多数邻国签署了陆地边界划分条约,共划定边界20222公里,约占边界总长度的92%3。可以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重新认识了对方,并确定了对方在各自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忠实实践者。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同165个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外交关系,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亚非拉国家提供了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援助,增进了同这些国家的友谊。

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确立。冷战结束后,东盟从六国扩大到十国,包括整个东南亚,东盟大力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东盟推动了亚太经和组织的建设,倡导召开欧亚首脑会议,举办东盟地区论坛,举行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非正式首脑会议,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正在成为亚太地区一支不依附任何大国的独立力量,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中国也把稳周边作为外交战略重点,十分重视加强与东盟的友好睦邻关系并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国与东盟所有成员国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国与东盟不仅加强了政治和外交合作,而且经贸关系快速增长。双方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并为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而积极努力。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在金边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4。这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有关南海问题的第一份政治文件。宣言规定:中国——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友好协商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南海争端,并以建设性态度处理分歧,敦促国防和军事官员对话,自动通知对方任何即将举行的联合或混合的军事演习,自动交换有关信息。虽然,宣言是一种承诺,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这样的承诺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邻”表现

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忠实实践者。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同165个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外交关系,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5;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亚非拉国家提供了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援助,增进了同这些国家的友谊。

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对外扩张的记录,一向主张“亲仁善邻”、“以和为贵”。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留马六甲,给当地带去的是中国的文化、特产而不是战乱。在新的时期,中国积极推行和平外交,并积极充当地区安宁与稳定的建设性力量。在朝核危机、印巴冲突、阿富汗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我国均发挥了劝和促谈的重要作用,有关立场和主张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好评。特别是朝核问题再度突出以来,中国积极开展穿梭外交,促成中美朝三方会谈和中美朝韩俄日六方会谈,为推动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及东北亚有关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都不希望朝开发、拥有核武器,都希望维护半岛稳定。同时,中国对朝鲜谋求通过拥有“核遏止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思维及其根源虽不赞成但能予以一定的“理解”,对朝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遇到的困难愿意给予教多的善意帮助。但中国与有关与存在分歧,如中国不认为朝拥有核能保障国家安全。中国不赞成朝开发和武器是从国家指甲安全利益出发,担心韩日跟进、破坏东北亚战略稳定:而美国主要担心的是破坏起全球反扩散体制。中国希望半岛稳定与谋求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的长期战略想一致,是长期与稳定的战略考虑;美国则主要是受反恐拖累,不愿在东北亚再铺战线,分散力量,美国人内心深处仍不放弃“更换朝鲜政权”的战略梦想,这必然导致不稳定。6正式从这些因素考虑,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和平解决分歧,积极促成“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既要坚持无核化,又要考虑到朝鲜的安全问题上达成共适。为此目标,中国积极介入朝鲜问题并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此过程中,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进一步显现,中国的“穿梭外交”得到国际普遍赞誉,东北亚和平得到维护。7

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即:通过对话增进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安全。并将新安全观首先在上海合作组织中付诸实践,上海合作组织是以中国城市命名、秘书处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创建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外交的创举,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体现。它是中国同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桥梁,对维护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并全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向前发展。这在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又得到进一步体现。该宣言强调应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加强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反映出各方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开展南海合作的共同意愿。这一宣言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对维护我国主权权益,保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增进中国与东盟互信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此外,中国与东盟还就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发表了联合声明,启动了反恐合作,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上海合作组织正成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它发展了“上海五国”框架内打击“三股势力”的合作,在成立当天就签署打击“三股势力”上海公约,成为最早提出反恐合作并作出规划的国际组织,显示了在反恐问题上的远见卓识。该组织2003年举行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今年初正式启动地区反恐怖机构,各成员国正就开展禁毒合作进行协商,不断拓展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富邻”活动

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邓小平的一句广为引证的话论述:”是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就会大。8温家宝说,“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90年代以来,亚洲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市场,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也抱有担忧。对此,中国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东亚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其实,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国就曾坚定地采取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战略,向东亚各国、各地区证明了自己是个负责任的大国。今天,中国将再次以实际行动证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市场必将更加开放,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及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中国主动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并提议构筑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背景。目前,中国与东盟已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10年后,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涵盖20亿人口、GDP超过3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将出现在亚洲,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也将对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产生深远影响。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合作也必将填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空白。此外,中国对亚洲国家投资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3万多家中国企业参与跨国经营,亚洲是他们“走出去”的首选地区。中国还向周边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已向柬、缅、孟等国推出“亚洲减债计划”,向老、柬、缅三国提供特殊优惠关税待遇,并即将开工承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段。北有上海合作组织,南有10+3(东盟10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机制,东有正在酝酿启动中的中日韩合作,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正呈现出一个以互利合作为基础、以取得双赢为目的三面呼应的合作大框架。日前,胡锦涛在APEC会上就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加强成员间的合作又提出了三点主张: 加强相互信任,保持亚太地区稳定;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中国也给本地区带来了和平、安全与繁荣: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多年来一直是逆差;中国提出的发展地区合作的倡议有80%已经落实或正在落实。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要加强经济外交,推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9。2004年中国首次召开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的指导原则,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10。上述原则正体现了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使得周边国家以及大国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中国威胁论”种种担忧,在经历了20年的经济告诉发展之后,中国似乎作好的再次成为强国的准备。对现实主义者而言,显然应该阻止中国的强大。但是

20世纪初的经验表明,一个软弱分裂的中国将会对地区的发展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这会使中国或许再次成为国际竞争对手的争夺目标,并激起无序竞争,使地区合作更无法实现11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推进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的过程中将继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南南合作的有效途径。中国将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睦邻、安邻、富邻”六字是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进一步阐述,是对数十年来与周边各国外交关系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实施“睦邻、安邻、富邻”战略,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与共赢,是我国大周边外交的终极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