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乌鲁木齐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23乌鲁木齐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特点的概括。“一波才动万波随”一句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江面上,一个水波才起,便牵引出万重的波光荡漾。由一波才动,万波马上相随,看到江面之广阔无垠。答此题要读懂诗句内容。

(2)考查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虽未得鱼,空船而回,却也载满了皎洁的月光,与我相伴同行。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此题要由钓鱼不得而联想到人的得,这样诗句的内容就有了思辨的色彩。

故答案为:(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点评】《颂钓者》是唐末的南宗禅师,船子和尚——德诚禅师所作的一首禅偈。作者观察得细,表现得真,语言虽然平易,却极为传神,碧波荡漾的一江春水宛然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它的好处更在于平淡的语句中蕴蓄着理趣,使人受到理性的启迪。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

(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第一首诗描写麦浪、草根、肥水、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等景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阵阵秋风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一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l了红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了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⑴生机盎然;萧瑟寒冷;⑵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两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两首诗的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北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口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释)①聊逸豫:偶尔寻一点欢乐;②归时数:由时运注定;③争:怎么;④我辈:我等,我们,一说“我悲”。

(1)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词中口处,填入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

(2)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日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壕:护城河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2)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

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

故答案为:(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点评】(1)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2)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因思杜陵梦,鬼雁满回塘。

(2)诗句“马作的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时。元珍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此诗作答。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洛阳推官。 (1) 诗中“ ”和“”两种景物让作者在尾联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1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1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 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①共凄凄, 春半②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1)诗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半”时节怎样的景象? (2)面对二月春景,诗人为何生发了“如秋”之感?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蒲:蒲草。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题北榭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①,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甲诗中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没有运用与之相同的艺术技巧的诗句是() A.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甲、乙两诗都写到笛声,引发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古诗阅读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檯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杜鹃:鸟名,又名子规,或布谷鸟。②树杪:树梢。③讼芋田: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争讼。④翻教授:翻新教化。

(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一联中的“响”能否改为“鸣”、“啼”?请简要分析。 (2)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春)的特 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无 3.无

4.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句筛选出内容相关的诗句即可,苏辙在《 怀渑池寄子瞻兄 》中说如果我们下次再在这里相遇, 还要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而苏轼在《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中告诉子由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苏辙在《 怀渑池寄子瞻兄 》中说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而苏轼在《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中告诉子由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据此答题即可。 (2)首先要理解苏辙诗中的“怕雪泥”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简析苏轼 “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句话的用意。“怕雪泥”中的雪泥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仕途的艰难。苏辙的意思是说,当年我们曾经一起讨论仕途的艰难。而苏轼在应答诗中说,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苏轼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鼓励

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⑵ 【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整首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5. (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 (1)悲;凄怆(悲愤、痛苦等)

(2)“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解析】【分析】(1)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2)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 悲 ; 凄怆(悲愤、痛苦等)

⑵ “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眼和全诗感情基调的赏析,注意抓住首联内容,明确感情基调 。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注意明确颔联两句中的“独”“空” 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和烘托的氛围。

7. (1)示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言之成理即可)

(2)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填字。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如: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百花花映浦”,美极了,据此空缺处可填“百”;也可填“桃”,因为从后文的“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会让人想到桃花,而且开头第一句也点明季节是春季,桃花的季节是在春季;也可填“春”,因为诗歌写的就是暮春之景。

(2)下片侧重抒情,诗句“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表明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被贬后有隐退的想法。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点:《岳阳楼记》表达自己被贬后虽有失落,但仍心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本词借“聊逸豫”“归时数”来抒发

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言之成理即可)

⑵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两篇作品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应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本诗中上联侧重写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8. (1)“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2)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梧楸欲半黄”指楸树的叶子将要有些变黄了。暗示了季节,秋意渐浓,“半黄”写出了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态感,含蓄内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翻译。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这一句是景物描写,抓住了燕子、莲荷两个景物,写其秋季的特有变化,展现秋天的景色。秋来,燕子南飞,屋檐寂静了,荷花败了,花香消散了,从听觉和嗅觉角度写出了季节环境的变化,渲染了环境的静谧和清冷。

故答案为:⑴“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⑵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9.无 10.C

解析: (1)C

(2)军马都像那传说中的古代名马“的卢”一样跑的如风似电,拉弓引箭射出的箭有如霹雳一般势不可挡,所向披磨。箭出之后,弓弦在这惊天一射下不由自主的震动,发出响声。 【解析】【分析】(1)“梦回吹角连营”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

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年老病弱,但在梦中仍然念念不忘戍守边疆,上场杀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D.因思杜陵梦,鬼雁满回塘。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故选C。

(2)考查描绘诗句内容。诗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注意把战斗的激烈场景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C

⑵ 军马都像那传说中的古代名马“的卢”一样跑的如风似电,拉弓引箭射出的箭有如霹雳一般势不可挡,所向披磨。箭出之后,弓弦在这惊天一射下不由自主的震动,发出响声。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要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内容和情感进行理解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对诗句要理解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修辞手法的运用。 11. (1)古渡头;涧底

(2)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12. 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13. (1)橘;笋

(2)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在新年的夜晚听到归雁之声,顿生思乡之愁,感叹人生病痛;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

14. (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15. (1)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着。 (2)诗人或栀子花;用诗人的“闲”,衬托出农人的忙碌,也表现出诗人路过山村,对田园

生活的喜爱之情或农人外出忙碌,无人赏花,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山村农人的忙碌。 16. (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②动静结合。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17. (1)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派凄惨景象。

(2)第一,这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般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18. (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草。描绘了一幅风雨凄凉的景象。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生动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的孤独寂寞

19.C

解析: (1)C

(2)不完全相同。甲诗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或描写了触发征人情感的典型环境),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此时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自然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乙诗作者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在流放途中,他仍然眷恋朝廷,可惜长安迢迢,望而不见。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全诗传达了身为迁客的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20. (1)不能改。这句诗用了互文手法: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个“响”字写出了梓州山林高远空旷的奇景,显得大气脱俗。若把“响”字改成“鸣”或 者“啼”,则气氛略显凄凉,与全诗髙远豁达的基调不符。

(2)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诗人用文翁的典故来勉励友人,寄厚望于送别之时,积极开朗,格调高远。

【解析】【分析】(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响”字正好与气势磅礴的意境相符,如果换成“鸣”、“啼”,则过于伤感凄凉。

(2)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两句借用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

故答案为:⑴ 不能改。这句诗用了互文手法: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个“响”字写出了梓州山林高远空旷的奇景,显得大气脱俗。若把“响”字改成“鸣”或 者“啼”,则气氛略显凄凉,与全诗髙远豁达的基调不符。

⑵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诗人用文翁的典故来勉励友人,寄厚望于送别之时,积极开朗,格调高远。

【点评】⑴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赏析。答题时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解释字词的妙处,并说明不能改的原因。

⑵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作答时先分析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手法,分析作者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