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粉青 李完清
一、概念导引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古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感慨的咏史怀古之诗作称为咏史怀古诗。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过华清宫》 《赤壁》 《咏怀古迹》
2、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常见意象】以登临所见周围景物为主。主要有:春草、黄昏、斜阳、流水、杨花、月、烟雾、杜鹃、鹧鸪、寒雨、芦苇、寒鸦等。(①朝代:春秋吴国,六朝,隋朝,安史之乱,南唐,后蜀,意在揭示这一历史时期盛衰的原因,以前朝君主荒淫亡国的史实警戒当时的君主。②地点:前代京城:姑苏、咸阳、长安、洛阳、金陵等;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等;历代帝王与名人故居、陵墓、祠堂、庙宇: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武侯祠等。③人物:项羽、贾生、诸葛亮、王昭君、秦始皇、西施、屈原、荆轲等。) 二、情感主旨
㈠ 忆古人: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一般怀的是英雄,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失落型 《蜀 相 》-----同病相怜型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感情主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未)酬、生不逢时 不得重用 功业无成„„(表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壮志难酬的悲愤 颠沛流离的苦痛 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英雄的仰慕惋惜
(二)咏古迹:怀古伤今(吊古伤今)写景多写废墟 1.昔盛今衰型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一、二句写南京城内乌衣巷的一些景色,当年乌衣巷、朱雀桥繁盛热闹的景色不见了,只剩下桥边的野花荒草,巷口的夕阳残照。诗人以野草、夕阳这些意象来象征人世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人们从中可以领悟到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无非是历史上一瞬的现象。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感情主旨: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物换星移,多借古讽今,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三)忆古事:借古讽今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鞭挞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揭露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类似例子:烽火台周幽王博美人一笑,导致国破家亡。)
感情主旨: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自己:爱国情怀 (四)理性反思
前三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为项羽自刎而惋惜;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三、鉴赏方法
(一)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古事是怎样的?)
要想理解咏史怀古诗,必须首先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史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1、平时: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一些典故,积累得越多越好。 2、若在考场上,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二)其次,要体会意图,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段往事?作者的什么态度?)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即那个触发诗人感情的媒介,可以是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件事。如: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最后,要分析写法。(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的)
1、整体创意:借古抒怀(多写人)、借(吊)古讽(喻、伤)今(多写景.写事) 2、局部创意
①对比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以景衬情(衬托)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③欲抑先扬: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④直接议论抒情: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两句。 ⑤虚实结合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用典抒情(化用典故):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用典的好处:使表意凝练典雅、含蓄深刻;增添文句意蕴,加深文章意境,丰富文章内容,富有启发性,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增加文化含量,使文章富有文学色彩。——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四、例题导航
【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晴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五、实战演练 1、【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2011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4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3 ( 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出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着怎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2004全国高考卷)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5
5、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②, 陇上羊归塞草烟③。 回日楼台非甲帐④, 去时冠剑是丁年⑤。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⑥。
注解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1、 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6分)
2、 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