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来源:画鸵萌宠网
【 导语】《道德经》句式整齐,⼤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读之朗朗上⼝,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字的⾳韵之美。下⾯是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七⼗三章原⽂及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善胜,不⾔⽽善应,不召⽽⾃来,坦然⽽善谋。天恢恢,疏⽽不失。

  【注⾳版】

  勇(yǒng)于(yú)敢(gǎn)则(zé)杀(shā),

  勇(yǒng)于(yú)不(bù)敢(gǎn)则(zé)活(huó)。

  此(cǐ)两(liǎng)者(zhě),或(huò)利(lì)或(huò)害(hài)。

  天(tiān)之(zhī)所(suǒ)恶(è),孰(shú)知(zhī)其(qí)故(gù)?

  天(tiān)之(zhī)道(dào),不(bù)争(zhēng)⽽(ér)善(shàn)胜(shèng),

  不(bù)⾔(yán)⽽(ér)善(shàn)应(yìng),

  不(bù)召(zhào)⽽(ér)⾃(zì)来(lái),

  坦(tǎn)然(rán)⽽(ér)善(shàn)谋(móu)。

  天(tiān)(wǎng)恢(huī)恢(huī),疏(shū)⽽(ér)不(bù)失(shī)。

  【译⽂】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能够⽣存。此两者都是勇,但是却由表现⽅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这就是⾃然规律,可⼜谁知天意呢?

  “天之道,不争⽽善胜,不⾔⽽善应,不召⽽⾃来,坦然⽽善谋。”

  圣⼈也很难判断,⾃然规律是不争⽽取得胜利,不⾔⽽万物响应,不召⽽众⽣⾃来,淡然筹谋天下⼤事。

  “天恢恢,疏⽽不失。”

  ⾃然是⼴⼤⽆边的,所⽆不包,没有⼀点疏失。

  扩展阅读:《道德经》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尊奉为治国、齐家、修⾝、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种世界观和⼈⽣观。先秦诸⼦、中国⼈的⽂化思想等没有不受⽼⼦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的,包括政治、⽂化、科学、宗教等等⽅⾯。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注⽼著作⾄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千种,从侧⾯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影响。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出处】《道德经》第三⼗六章。

  【解释】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明确⽽微妙的道理。

  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

  【出处】《道德经》第三⼗六章。

  【解释】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国家的秘密,国家的虚实、弱点,不能随便让对⼿知道。

  3、道常⽆为⽽⽆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七章。

  【解释】虽说道⽆为,但天下没有⼀件事不是道所为。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上德⽆为⽽⽆以为;下德⽆为⽽有以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

  【解释】品德⾼尚的⼈从不表现⾃⼰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般的⼈好表现⾃⼰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尚的⼈顺应⾃然却不以为然,品德⼀般的⼈做什么都觉得⾃⼰了不得。

  5、上仁为之⽽⽆以为;上义为之⽽有以为。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扔之。故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

  【解释】⼤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事的⼈就有明确的⽬的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家胳臂强⼈所难。所以,要维系良好的社会风⽓,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了,祸乱就开始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