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7.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8.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1.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1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
【注释】①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 B.叹 C.伤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6.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1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
(2)这首词选取“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边声”、“号角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渲染了悲凉而哀伤的气氛,意境开阔、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分析】⑴本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岭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可见杂质充满了乡愁,成了囚徒,无颜回归故里,只想战死沙场。据此归纳: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尾联的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被俘押解,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作者引用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以此抒发作者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⑶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 (1)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2)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3)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理解和分析。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富魅力,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借对喇叭的咏叹,实际是对那些官宦的描写,写出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在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些句子通俗易懂,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社会黑暗现实,讽刺性强。
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此曲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每到一处,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目睹宦官的种种罪行,写下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生活黑暗现实。诗人抓住喇叭“ 曲儿小腔儿大 ”与宦官“本事小来头大”的特点,找到两者的共性,作者实际是比照宦官的嘴脸咏喇叭: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愤, 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 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⑶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力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主旨、内容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语言提示的能力。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明快、含蓄。简洁、沉郁顿挫、通俗易懂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情感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的感情。
4. (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
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 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 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5.B
解析: (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解析】【分析】⑴B.\"闲居少邻并\"中,少:不多;邻并:邻居。意思是幽居之处少有邻居。故选B.
⑵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借敲月下门”,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 -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鸟鸣山更幽\"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以动写静。可知这两句都是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诗歌大意是: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末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
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结合诗句及名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6. (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 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⑵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不仅仅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把握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想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7. (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分析】⑴\"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一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据此理解作答。
⑵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赏析。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
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
⑵ 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系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濠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置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8.C
解析: (1)C
(2)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示例: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解析】【分析】⑴C.“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曲解诗意诗人,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故选C。
⑵ “浩荡\"本义形容水势汹涌壮阔。离愁本为无形之物,用”浩荡形容,则化有形为无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离愁之多之深。“白日斜”是白日西斜之意,点染出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情景,联系作者辞官出京的写作背景,可知这一-景物描写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浩荡离愁。
⑶本题考查古诗积累,类试题,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如: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故答案为:⑴C
⑵ 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
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⑶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注意题干的要求。
9.D
解析: (1)D
(2)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解析】【分析】ABC理解正确。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理解错误, 应为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
(2)这首诗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朝代兴起,就会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殿宇,劳民伤财;而一个朝代灭亡就是战乱不断,老百姓不但要上战场打仗,而且还要缴纳各种军资,统治者对老百姓大肆掠夺,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因此从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D
⑵ 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从“时闻折竹声”一句读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独的情感。
10.A
解析: (1)A
(2)【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解析】【分析】(1)A.错误,此词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故选A。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几句大意是:千古以来这里经历过多少兴亡事变?岁月漫长,往事悠悠,只有那无穷无尽的长江,依旧滚滚东流。
①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设问句式,“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下句“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回答,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感慨。
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思绪和感慨比作不息的长江水,引发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又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对历史兴衰变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③从词语运用角度来看,“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④从词句的意境角度来看,“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 ⑴A
⑵ 【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11.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2.(1)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3.(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示例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14.B
解析:(1)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2)B。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15. (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16. (1)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17. (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18. (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19. (1)七绝/七言绝句/绝句;咏史诗/怀古诗
(2)①以小见大②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 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20.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蘸”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拟人修辞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如锦,且花团繁多的特点,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⑵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结合语境,揣摩诗人的情感走向。原本因春雨水涨,桥断,人不能渡的状况,诗人正惆怅无奈之际,竟然有小舟从柳阴下划来,增添了意外之喜。诗人游春的兴致更加高涨。表达诗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⑵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