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娟红
心理应激是指人对实际的或知觉到的压力或突然遭遇危险情景时所做出的心理反应,它能使机体处于激活和唤起状,以至使应变的整体反应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由于受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及个人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与应激状态。有效化解幼儿教师心理应激的消极影响,对保持他们健康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实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教师心理应激的形成
能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社会生活情境、生活事件等紧张性刺激物被称为心理应激源。具体来看,幼儿教师心理应激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师生关系不良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3到6岁的幼儿,此时幼儿年龄较小,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但他们不具备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而且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的幼儿也明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是经不住诱惑,出现了“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情况。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接纳和鼓励,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听话”,“难管教”而感到生气并采取压制的方法,这时 ,教师的身心必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 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二)职业成就与劳动付出的不同步、不均衡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所做的工作越有价值感,就越会引起兴趣,反之,则会产生厌烦、焦虑、压抑的情绪。幼教改革对幼儿教师的冲击,使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太累,每天的工作时间已远远超过了8小时,有些人甚至达到了15小时;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心理压力很大,生怕自己的疏忽而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结局;幼儿教师虽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以
不变应万变”的工作质量的压力往往使得幼儿教师“疲于奔命”。而幼儿的成长、改变又并非一日之功 ,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劳动付出不能立竿见影, 职业成就间接又滞后, 同时还会受到家长、教育管理者等各方面的指责, 使教师难以在工作中找到自我, 难以体验自我价值, 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损害, 心理应激的消极影响就会显现无疑。 (三)社会及人际关系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幼儿园的各种开放、考评、验收、创建以及各个部门的检查等经常使教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目前不少幼儿园进行的改制使得很多教师不适应,整天忧心重重。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幼儿教师往往缺乏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 ,缺少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途径 ,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和训练 ,这导致幼儿教师无所适从 ,从而产生很大的压力。不同年龄组、教龄组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职称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年龄班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获奖级别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这些压力造成教师间竞争激烈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导致幼儿教师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
二、幼儿教师心理应激的影响
对幼儿教师而言,心理应激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导致职业自豪感下降,事业心和责任心减弱
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的深远影响,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奠基作用,不能理解幼儿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对幼儿教师的普遍认识就是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游戏,让孩子好好吃饭,帮助孩子穿好衣服,不要让孩子出事就好了。很多人提起幼儿教师,就会觉得这是个既简单又轻松的职业,不怎么重要;而有子女正在接受幼儿教育的家长,又会对教师提出很多过高的要求,既希望教师像高级保姆一样,又希望教师像个教育专家。幼儿教师既无权力,收入也不高,其所得与艰苦劳动的付出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如果再有前文所述的心理应激,必然使其精神状态受到极大影响,最终会导致职业自豪感下降,事业心、责任心减弱。
(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同事间的团结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其主要组成的人员是女性教师。女性工作往往很细心,对待小孩子会有一种天生的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女性往往喜欢攀比,争强好胜之心比较强,而在竞争过程中,女性表现往往又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因此大家相互间往往容易产生猜疑、嫉妒的心理,这无形中造成了幼儿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幼儿教师经常与幼儿、同事、领导接触,当其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时,相互之间就容易发生冲突。这不仅造成人际环境恶化,凝聚力下降,同时也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影响个性发展,损害身心健康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紧密相连,人不仅会因积劳而成疾,也会因抑郁而伤身。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竞争特点对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如前所述,幼儿教师若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得不到化解,必然影响身心健康,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三、幼儿教师心理应激的应对
要维护与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的强度。如何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的强度呢?
(一)幼儿教师个人必须增强化解心理应激的自觉性
心理应激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其中如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特征、个人经历、应对能力、社会性支持等,均可以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自身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评价、应对能力等中介因素,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调适或宣泄过重的心理压力。第一,悦纳自己,善待自己。针对自身的不足,不断的充电,通过广泛的学习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兴趣,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困难,充满信心和希望,心中有积郁,要学会宣泄,始终保持愉快、美好的心境。第二,友善待人、乐观对事。晋人羊祜说过:“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居八九。”幼儿教师除了要和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要与同事、家长建立融洽的关系,维持和谐的社交活动,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始终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第三自我放松,自我疏导。“心病”要用“心法”治。幼儿教师要注意学习一些心理保健和预防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心理保健和预防知识, 就能够把握对象和自己的心理状态, 适时适当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就不至于失控迁怒于幼儿 , 甚至“自寻烦恼”。第四,
争取获得社会、家庭的支持。当感到自己身心不适时,就向亲友同事敞开心扉把自己的郁闷说出来,这样不仅自己的紧张会得到缓解,而且通过亲友同事的理解和关怀,也会使自己重新获得力量,振奋起来。 (二)幼儿园管理工作必须加大人文关怀的力度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把心理应激问题的解决完全建立在教师个人身上,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幼儿园管理层必须把化解幼儿教师心理应激作为建设过硬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当前尤其应当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教师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变化规律,学会自我疏导的基本方法。同时,建立心理咨询信箱、热线、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幼儿教师提供心理倾诉的平台,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分析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二是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对此,幼儿园要加大对改善校园自然环境的投入,美化绿化校园,更新办公设备,使教师有一个宽敞、明亮、宁静的花园式、现代化的办公教学科研场所。同时,要注意加强人文软环境的建设,幼儿园管理者要帮助教师确定自己的目标,提供教师学习深造的机会,建设民主、平等的幼儿园精神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物质型的激励机制,制订教师考核工作细则,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显著,贡献大的教师更应加大奖励力度。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确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方案,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奖勤罚懒。同时,还可以设立了各项成果奖,如,设立级骨干教师奖,积极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作更上一层楼;建立精神激励机制,注重抓好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她们学习师德风范,聆听名师事迹报告,举办演讲比赛,谈人生、谈理想。
关注幼儿的心灵,才能与幼儿心心相印;关注自身心灵,才能享受生命的至高境界。幼儿教师只有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深入认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重视并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提高自身修养,缓解自身压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 策, 吴 玲, 程双远. 论教师的心理应激及其应对〔J〕.安徽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
〔2〕郭爱鸽. 教师的应激与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5,( 8) 〔3〕王玲凤. 湖州市幼儿教师的应激和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学
校卫生,2005,(11)
〔4〕郑康生. 论教师的应激心理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6,( 8)
注:该文于2008年11月发表在《幼教园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