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

来源:画鸵萌宠网
●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一、思想来源(一)马克思的影响由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社会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不是取决于精神力量而是由社会基础结构的物质条件所决定,成为理论前提的来源。同时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布劳理论研究的重点,社会不平等性和社会交换过程始终是布劳的理论兴趣所在。当大批当代社会学家迷醉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非结构性因素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时,布劳却坚持用客观的社会差别和不平等性去解释社会与变迁。

(二)齐美尔的影响

形式社会学观点和对相互关联的社会属性的讨论对布劳有很大影响。齐美尔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以形形色色的具体社会活动中抽象出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社会学家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内容中抽象出不同的社会交往形式,分析这些形式的结构关系和演变过程。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社会集团所组成。这些相互联系的社会集团将人们置于一个十分复杂的集团归属网络之中。人们的社会属性就不可能是单纯划一而是纷繁复杂的。布劳完全继承了齐美尔关于相互关联的社会属性的思想,并将兴趣放在社会异质性之间,不平等之间以及异质性与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三)迪尔凯姆的影响

对“社会事实”的概念的讨论和数量化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布劳,布劳始终把抽象的理论命题与具体的经验研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二、构造理论的方法论原则(一)社会学科学化的任务1、布劳认为,目前社会学研究之中存在着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分离,因此,社会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二者的有机结合做出贡献。2、社会学科学化就表现在同其他科学一样遵循一致的方法论原则。然而,社会科学的困难之处在于研究者本身或多或少是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因而研究者的背景、价值观和利益限制了研究的客观性与片面性。但是,这并不足以成为科学方法一元论的理由而只能是鼓励社会学家加倍努力的理由。(二)科学理论的特征:演绎性与证伪性布劳认为,一切科学的理论,就其形式而言必须是演绎性的;就其内容而言,必须是具有证伪性的。演绎性理论来自于英国科学哲学家布瑞斯特威的定义,一个好的理论应当是具有由命题组成的演绎体系形式的科学解释,较低层次的、具体命题应该是由较高层次、抽象命题逻辑推导而来的;证伪性的观点来自于波普,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不取决于它是否被证伪,而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证伪性或证伪能力。要使得一个理论具有证伪性,关键在于理论的底层结构必须与感性世界相联系。换言之,它必须包含经验层次的命题。(三)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应当具备的要素1、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必须清楚明确的界定他的解释物和被解释物,并且明确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2、布劳强调理论构造需要通晓有关的经验知识,一个在公理系统上演绎而成的科学理论所1包含的全部公理和命题必须不和现有的经验知识相矛盾。因此,理论家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之前必须尽可能地掌握经验材料。3、构造一个理论的最重要的要素是提出一个崭新的理论观点,它应当体现在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中,而且它不仅可以将理论体系中的各个命题有机结合为一体,而且可以反映出经验材料各部分的动态联系。4、构造理论的第四个要素是概念的精确化。布劳认为,概念的精确化是为了建立一个由命题系统组成的演绎性理论,它要求概念自身清楚明了,而且概念之间关系的要精确化。所有理论术语必须与一方面是抽象的,另一方面又是精确的,这样既有解释力,又可以进行操作化,使实证研究成为可能。5、构造理论第五个要素是形成一个由命题组成的演绎体系。其步骤有四:第一,一个演绎理论必须由一系列命题组成,既包括分析性命题也包括合成性命题;第二,理论所包含的全部命题必须形成一个由上而下的逻辑体系;第三,理论中最高抽象层次的命题必须包括一些无法由实证研究去度量的纯理论性概念;第四,最低层次的命题中的全部概念都必须能够被转化为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操作性变量。6、构造理论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把这个理论同实证研究结果相对照。布劳强调,对理论的修正属于建立理论过程的一部分,不能把它视为对理论的检验。这样,理论才会被构建起来。三、宏观结构理论的前提宏观结构理论的前提包括:研究对象的界定、核心概念的定义、公理以及基本假设(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布劳把一个社会或社区中的社会关系模式作为其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他试图解释一个社区内的社会关系模式是怎样受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的。而且他将人们的动机态度等心理因素作为已知条件去研究对社会关系模式的影响。(二)核心概念的定义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口在多维空间中的社会地位上的分布。这个概念既抽象又精确,它只能使用数学公式对其进行量度,而且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出它的操作性变量去做经验性预测;同时,他的理论只能在宏观社会层次上研究一个社区的结构特征对该社区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模式的影响,而不涉及微观社会学的影响。2、社会结构的参数布劳把社会结构的参数分为三大类,即异质性、不平等与相交性。前两类是单维参数,描述社会人口在某一方面的分布状况;第三类是多维参数,描述一个社会的人口在几个方面的共同分布关系。(1)异质性被定义为在一个社会地位轴线上,社会人口在各个不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分布。异质性的大小可以用随机抽选的两个人属于不同社会集团的预期机会来衡量。(2)不平等性被定义为在一个社会地位轴线上,社会人口在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分布。不平等性的大小可以用在某种社会地位上,任意两个人之间的平均差别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水平之比来衡量。(3)相交性参数用来描述社会结构中几条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共变状况,在实际操作上,这种共变状况可以用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加以测定。布劳认为,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口分布之间的相交性对干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和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影响很大,因而研究社会结构中各条轴线的相交性应当成为宏观社会学家的重要理论课题。3、布劳区分了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结构社会学与非结构社会学在社会整合问题上的2不同观点。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整合产生于强烈的社会集团内聚力,但从宏观社会学的角度看,恰恰是这种集团向心力对整个社会的整合起着破坏作用,因为它使得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变成排外性集团。所以,社会各部分的整合来自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加强。另外,在宏观结构理论看来,社会整合更直接地取决于各个社会集团和阶层间的实际接触,取决于这些集团和阶层成员间的直接往来。布劳的宏观结构理论正是用这种处于结构状态影响之下的各集团和阶层成员间的交往来定义社会整合的。(三)公理与假设1、结构决定性公理:在社会或社区中,由人口的成分组成和分布状态所产生的结构性限制和结构性机会对人们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2、假设(1)接近性假设:社会地位接近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多于地位相距较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2)机会比假设:人们之间的交往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接触机会。(3)促进性假设:人们同其他社会集团或阶层的交往促进他们向这些集团或阶层流动。(4)独立性假设:社会结构中任何一种社会地位对社会交往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独立于其他社会地位的影响。由上述理论前提出发,布劳演绎出宏观结构理论的27条定理。三、宏观结构理论的前提布劳的定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定理直接由理论前提演绎而来,大都涉及社会集团间的关系问题;第二层次定理是间接地通过第一层次定理演绎而来,主要涉及社会流动问题。(一)第一层次的定理1、关于集团或阶层间关系的定理◆由接近性和机会性假设可以推导出八条定理,而八条定理由于可以解释不同情况而可以细分为三个小类。(1)一般社会结构在一个存在异质性或不平等性的社会里,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遇到其他社会集团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而不是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或阶层的人。布劳由此导出了两条定理:一个社会的异质性增加该社会各社会集团间的关系〔定理2);一个社会的不平等性越大,该壮会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等级上的人们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可能胜越大(定理3)(2)社会子结构。整体社会结构是由各个子结构组成的,社会结构参数也是由社会人口在于结构内部及子结构之间的分布关系共同确定的。我们可以推出三条新定理:如果一个社会的异质性更多地来自这个社会子结构内部的异质性而不是子结构之间的异质性,社会异质性就会更大地促进社会集团间的关系(定理15);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性更多地来自这个社会子结构内部的不平等性而不是子结构间的不平等性,社会不平等性就会更大地促进处子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的关系(定理16);如果人们社会地位各轴线的重合性更多地来自这个社会子结构内部人们的地位共变性,而不是来自子结构之间的地位共变性,这种地位重合性对社会集团间的关系阻碍就越小(定理l7)。这三条定理表明,社会差别对社会交往的阻碍作用会随着社会子结构内部人们接触机会的增加而削弱。但是,如果各子结构内部人们的社会地位差别不大,而子结构之间社会差别很大,社会差别对社会交往的阻碍作用就会增强。(3)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如果我们考察的不是一个层次的子结构,而是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就可以得到三条新定理:一个社会的异质性渗透到其内部子结构的层次越深,越促进社会集团间的关系(定理21);3一个社会的不平等性渗透到其内部子结构的层次越深,越促进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等级的人们间的关系(定理22);一个社会的地位共变性渗透到其内部子结构的层次越深,越促进社会集团间的关系和不同社会地位等级间的关系(定理23)。简言之,一个国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差别,如果这些社会差别存在于各个层次的子结构之中—省、地、县、区、村等等,在全国各个地方都出现社会集团间关系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从机会性假设推导出的两条定理。不仅子结构这一空间因素影响着交往机会,而且人口规模也影响着交往机会。一个社会集团的人口规模决定着这个集团成员在集团内交往的机会。布劳从机会性假设推导出两条定理。其一是:随着一个社会集团人口规模的增加,这个集团成员与其他社会集团成员产生社会关系的可能性降低(定理1)。一个社区的人口规模越大,这个社区中发生公开冲突的次数越多(定理27)。◆从接近性和独立性假设推出的一条定理。社会结构各轴线的多重相交性增加社会集团间的关系(定理11)。理。从这条定理可以看出,社会结构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集团间关系的多少。在第一层次的定理中,还有五条定理涉及到社会流动问题。2、关于社会流动的定理(1)从接近性和促近性假设推出的两条定理。定理6:人们的社会集团间关系增加人们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反过来,考虑社会流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又可顺理成章地得到另一条定理:社会流动增加社会结构某些轴线的重合性(定理14)。(2)从接近性假设直接推出的一条定理。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增加该杜会的社会集团间关系(定理4)。如果把定理4同定理6放在一起考虑,不难看出社会流动与社会集团间关系具有相互作用性。集团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流动,而流动又反过来促进集团间关系。(3)从异质性和不平等性概念定义推出的两条定理。定理9:一个社会中,从人口规模较大的社会集团向人口规模较小的社会集团的净流动增加该社会的异质性。把这一思想应用于社会不平等性上,我们又可得到另一条定理:对任何一个存在等级差别的社会地位而言,任何向这个地位的中点的上向流动或下向流动都减少该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定理10)。(二)第二层次的定理(11条)第二层次的定理是从第一层次的定理进一步推导而来的,它们大都与社会流动有关。1、社会流动对集团间关系的影响。定理5:一个社会集团的净外向流动比它的净内向流动更增加它与其他社会集团间的关系。2、结构性质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布劳把定理6同九条有关集团间关系的定理结合在一起,又推出了九条关于社会流动的新定理。我们将其分为四个小类。(1)社会结构的一般性质对流动的影响。一个社会的异质性有助于该社会各集团间的社会流动(定理7);一个社会的不平等性提高该社会不同地位间的流动(定理8)。(2)子结构的性质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的异质性更多地来自各个子结构内部的异质性,这个社会发生社会流动的机会就越大(定理18);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性更多地来自各个子结构内部的不平等性,这个社会发生社会流动的机会就越大(定理19);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地位重合更多地来自这个社会各个子结构内部的地位共变性而不是子结构之间的地位共变性,这个社会产生社会流动的机会就越大(定理2)。(3)各类结构参数多层次的渗透性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一个社会的异质性越渗透到其子结构深处,这种异质性越促进社会流动〔定理24);一个社会的不平等性越渗透到其子结构深处,这种不平等性越促进社会流动(定理25);一个社会的地位共变性越渗透到其子结构深4处,这种共变胜越促进社会流动〔定理26)(4)参数相交性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社会结构各维的多重相交增加社会流动(定理12)。3、相交参数与社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各维的多重相交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化(定理13)。从以上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看出布劳宏观结构理论形成的基本线索。布劳首先确定了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原则;然后对其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深人的探讨;接着又把一系列有关假设和定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最后,再把这些理论命题放到实证研究中去检验。评价:布劳对于宏观节后理论的贡献:第一,坚持并发展了社会学领域中结构理论学派的传统。他同马克思、齐美尔和涂尔干三位在用独立于个人之外的社会条件去说明个人行为和社会变化方面是一致的。布劳宏观结构理论的出现使结构理论学派获得了新的活力,并为其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第二,宏观结构理论是在社会学科学化方面做出的一次重要尝试。它的出现显示了在社会学领域内发展演绎性科学理论的可能性,为各门科学学科在科学方法论上的统一提供了有力支持。布劳宏观结构理论的缺陷:第一,布劳对社会结构的定义过于狭窄,从而限制了其理论的解释范围。由于布劳只将结构定义为一定状态的人口分布,舍弃了对社会人口之间的联系性质的研究,因此这一理论无法回答许多涉及社会基本过程的间题。第二,在社会结构因素与非结构因素的关系方面,布劳理论缺少应有的分析。布劳只是泛泛谈到了结构因素对心理文化因素的制约作用,却没有发展出关于二者关系的定理和概念体系。第三,布劳理论对不同层次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结构与个人的关系分析不够。子结构受总结构制约,但子结构又是总结构的组成部分;个人受结构制约,但个人又组成结构。个人和子结构不仅被动地受制于上层结构,它们还能动地反作用于上层结构布劳理论在这方面也缺乏有关的假设和定理。总起来看,布劳的宏观结构理论可以被视为当代社会学理论形态的雏形。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方向。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