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论我国校园霸凌的现状及法律对策
孙佳新
陕西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西安710000
摘要:近几年,我国校园霸凌的现象频繁发生,给学生、家长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然而,目前并没有任何一部专门的法律是规
制校园霸凌的,导致我国频频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而且愈发严重。首先,给出校园霸凌的含义,概括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并借鉴美国立法者的经验,提出了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化解校园霸凌危机的对策。关键词:校园霸凌;现状;法律对策中图分类号:D917.6;D6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3-0183-02
2016级民商法专业学生,作者简介:孙佳新(1994-),女,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时代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的关键期。现在的社会,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从小被身边的人宠着、惯
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根本不会容忍任何对自着,
己不利的结果,不管对错。就这样导致了近几年的校
严重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以园霸凌事件频频发生,
及身心健康。
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一部专门的法律是规制校园霸凌的,导致我国频频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无法从
第38条、第根本上得到遏制。我国的《侵权责任法》
39条以及第40条中的规定也无法诠释校园霸凌行为的具体程度及结果的具体归责性。
二、概述
(一)校园霸凌的界定
校园霸凌在我国从初露端倪到愈演愈烈,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律领域的学者也逐渐将其作为讨论研究的对象。校园霸凌现象是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学生,以谩骂、打击、抢夺、侮
造成学生在身心与财产等方辱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
面损失并且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二)校园霸凌的法律特征1.施暴主体低龄化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的主体中青
几乎能占到75%,而且数据一致呈少年的概率最大,
上升趋势,而青少年犯罪很多都是由于校园欺凌得到
而在这些青少年的快感进而演变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12-16周岁年龄段的学生占据多数位置,中,由此可
向低龄化方向发展。见欺凌者的年龄呈下降趋势,
2.欺凌者群体性突出
单独的欺凌者则欺凌者大多以群体的形式出现,
具有较低的发生率。每当有矛盾或者冲突发生的时
经常会引起一方的不满,有的同学会选择在网上或候,
也就是所谓的打手,这些打手者通过朋友集结一群人,
中可能有学校内的学生,也可能有社会上的青年。
3.行为地比较隐秘
通过一些报告我们可以发现欺凌者在进行欺凌时往往会选择比较隐秘的巷子里或者胡同里,若不是有拍摄视频的流出,其他人是难以发现的。客观上看,一
也无法些欺凌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预兆的,
察觉到其行为动向,对于预备行为的判断是具有难度的。
4.思维简单,手段粗野、恶劣
思维方式单一,往往就是冲欺凌者在进行欺凌时,不考虑后果,而且欺凌的手段粗动导致的报复心理,
恶劣,具有原始社会的特征。野、
三、我国校园霸凌的根源(一)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指的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与生理原因等等。由于校园霸凌事件多发生在十到十六岁之间,这个时间段正是青少年的叛逆时期,身体发育快,激素
但是心理上成熟的较晚,会有逆反、易怒、兴分泌旺盛,
奋激动情绪的影响,进而使得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演化为校园霸凌事件。
这个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素质偏激、自我约束控制力弱,以及爱冲动、仿力、逆反
同学之间有了矛盾甚至有的时候心理等先天性弱点,
只是因为看对方不顺眼而引起的冲动心理去霸凌弱者,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到了自己。
(二)外部原因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接受了
并且受其影响,青少年也不例外,但由于青外来文化,
少年的辨别力不强,使得一些不好风气的引入侵害了
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正处于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还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就受到这种外界的育阶段,
影响。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可以说是对青少年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往往是父母,家庭环境、父母教育变得极为重要。有些家长只是关注智力发展与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忽视了教育其学习成绩,
如何做人,不去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
3.学校管理和教育的原因
当前学校最大的弊端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育的功利性使得教师喜欢用成绩和分数来管理评价学生,只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排名制度使得一些学生受刺激,增加挫折感,引起情绪波动,变得更为易怒,引起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4.法律的滞后性
虽然我国有关于未成年人法律向来具有滞后性,
的保护规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一些新鲜事件的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使得等这些规生,
定的滞后性越来越突出。而法律规制,有着指引、规
评价、教育、预防、强制的作用,法律规范不完善,校范、
园霸凌的事件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
四、美国关于校园霸凌的法律规制及借鉴
·184·2019年01月(下)法制博览法制园地
2015年6月,美国通过了世界上的第一部反霸凌法。此后,美国各个州全部有了关于反霸凌的立法。各个州的反霸凌立法中都显示出了学校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并且学校也拥有了惩罚权,以法律来支撑美国
“零容忍”政策。学校发现霸凌事件后应该立学校的
即采取行动,比如,对于严重行为,学校自己可以决定开除学生。
(一)立法精神
美国的立法精神是,如果一个未成年人出于报复
就不要再适用或者欺凌的心理犯了成年人所犯的罪,
未成年人保护法,不管他有多小,都应该承担成年人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犯罪。责任,
(二)司法制度
“1994年暴力犯罪控制和执法法美国国会颁布的
案”中,对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及转化为成年人犯
年龄13岁或13岁以上的青年人犯有特罪做了规定,
别恶劣的罪行或者使用暴力武器实施严重危害别人人身安全的行为,一律应当按成年人规定的罪刑给予处
特殊危险药品犯罪,参加团罚。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
伙犯罪或者在团伙中处于领导或首要的犯罪分子的地位,影响其他人参加犯罪行动,还涉及使用危险性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武器时,按成年犯起诉。
(三)法律实践在实践中,美国青少年身份犯是两面的。一方面,对于一些非严重性的犯罪和团伙犯罪等等,可以允许不进入未成年人司法系统,从而对其进行了一定力度
关于对青少年的行为制定的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
规范中的规定可能会使青少年陷入司法困境。
五、遏制我国校园霸凌的法律对策(一)提高已有的立法层次通过以上分析,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包含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是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
法律问题的综合性反映。努力构建出校园霸凌预防体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从实体和程序两系,
(上接第185页)
行政主体的监督权、对公物的利用请求权、因公物致害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及相应救济制度等。
(三)完善公众参与
约束行政主体的管理行为,保护公物本身免受不
都需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当损坏以及公众自身的权利,
行政主体做度。在公众参与公物管理的行政过程中,
好关于公物管理的信息公开尤为重要。行政主体应保
与时俱进,做好公众参与的障公众参与制度落到实处,
促进公众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做好公宣传与动员,
众参与的规范化引导,以此为常态制度进行建设并不断完善。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慎用自由裁量权,严格制定
准确、全面、及时地公关于公物信息公开的具体条目,
开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公物管理行政过程中的信息。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行政主体也应该主动完善信息公
对各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及分类,为开的电子化平台,
提供便利。此外,在司法公众获知公开信息减少阻碍,
中,保障公众参与体现在保障公众享有寻求司法救济
包括扩大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保障公众的权利,
明确相关主体的个方面来遏制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责任,提高已有的立法层次,明确规定每一个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解决司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都是遵从着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理念,认为青少年未成年人是我国未来的桥梁,是
所以要注重教育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多祖国的花朵,
、更不用说处罚方面,更要遵循“从宽”方面的培养,
“从轻”的处罚体制,导致我国各司法机关面对校园霸
所以不管是检凌事件的处理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弊端,
察院还是法院都会对未成年人相对放宽惩罚,从而使
反而愈发得我国的校园霸凌事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
愈烈。因而司法机关应该准确执行刑事政策,该严厉
该放宽的时候要放宽,严厉和相对保护的时候要严厉,
要做到有机统一,这样才能有效改进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法律缺陷。
(三)加强法律教育体制的完善
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为各个校
检察院、司法部园营造安全的法律环境。与公安机关、
门等有关部门多多联系和沟通,清楚认识校园霸凌事
了解该类案件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多分件的性质,
析发生校园霸凌的社会现状及原因,多联系高校的老
然后结合社会环境,找师或学生做有关的调查和了解,
到问题的根源,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法治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张伟.我国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探析[D]
2009:7,12.学,[2].郑州大学学报,段育鹏.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2010(7).[3]J].呼伦贝尔郝凤艳.试析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起因及对策[
2008(05).学院学报,
[4]M].当代青年研究,2011.张国平.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5]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丁瑞虎.校园暴力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09.5.文,
可诉讼的权利。四、结语
在服务行政的理念下,基于公物的公共属性,行政机关应主动认识到公众具有对公物的一般使用权并且对其加以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一方面,通过完善立法,为公物的公众使用提供法律保障,使得公物管理规则的制定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并使公众能够实质地参与到公物管理过程中并享有权利的救济;另一方面,完善我国公物管理制度,分离公物管理职能和公物开发利用职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制约,以致于最大限度实现公物的公共利益。总之,对于保障公物的公众合理使用,应从立法、行政、司法上保障公众使用权益,以提高公共福祉,这也需要未来行政法学给予公物的管理与公众使用更充分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现代法学,2018,40马颜昕.论公物公众使用收费的标准[J](01):104-115.[2]R].北宋瑞,孙盼.我国5A级景区门票价格分析与国际比较[
2015.京: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