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再论《桃花扇》在文学上的艺术成就

来源:画鸵萌宠网
 再论《桃花扇》在文学上的艺术成就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少时曾中秀才,后长期隐居在曲阜石门山,从事礼、乐、兵、农的研究,同时酝酿《桃花扇》的创作。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四年,孔尚任进京,正式走上仕途。此后曾到淮扬一带参加了三年治水,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了一些认识,同时浏览了扬州、南京的南明遗迹,结识了一些明代遗老,丰富了创作《桃花扇》的素材。康熙三十九年,孔尚任升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同年罢官。康熙四十一年(1702),他离京返曲阜石门山,在家乡度过了十几年闲散而又愤懑的生活,并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桃花扇》开端即写复社成员侯方域于崇祯十六年寄寓南京,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结识。李香君虽然身为歌妓,却与一般烟花女子截然不同:她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她对复社文人,不仅仰慕,而且与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和信念。作品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敢于同腐朽黑暗的统治阶级斗争的歌妓李香君的形象。但更为重要的是,全剧以这一爱情故事为线索,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一代的兴亡,并从中总结出历史教训。而《桃花扇》的意义,就在于艺术地、真实地反映了南明覆灭的过程,揭示了覆灭的原因。

作品在描述侯、李两人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展开了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的斗争场面,揭露了控制在马、阮手中的南明政权的腐朽无能:他们根本无心于朝政无意于北伐,上下唯以荒淫享乐为能事。这些腐朽的统治,一面追逐声色之娱,一面还迫害有志之土。同时《桃花扇》对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述。《桃花扇》在揭露南明君昏臣佞的同时,也塑造了赤胆忠心的史可法等忠良志士的形象。在作者看来,明朝的三百年基业,就葬送在弘光王朝的君臣手中。这个沉痛的悲剧,使作者感慨万千,悲愤无比。于是他写下了这部传奇,借侯、李的“离合之情”,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正是《桃花扇》的思想深度,《桃花扇》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多独特的成就,特别是在历史悲剧的艺术方面,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1.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桃花扇》作为一部历史剧,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桃花扇》的历史真实感,首先体现在作品对历史面貌的总体把握上。全剧真实地描述出南明朝廷的腐败和志士仁人的忠烈,而且对于社会下层人物的忧国忧民之心也有真切的表现。尽管作品中也敷演了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但笼罩全剧的氛围,则是一代兴亡的慨叹,这正反映了南明特有的悲剧时代风貌。

其次,《桃花扇》描写了大量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剧中涉及的君臣将领,复社文人,均见诸史籍,就是歌妓、琴师,如李香君、苏昆生等,亦史有其人。“剧”与“史”融为一体,遂产生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的艺术效果。当然,《桃花扇》既不是历史教科书,更不是“实录”,而是艺术地再现一代兴亡的传奇,它以史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如剧中史可法沉江殉节,就不同于史实(被俘就义),这完全取决于全剧的构思和主题表现的需要。 2. 新颖的构思。《桃花扇》把一代兴亡的素材组织在侯、李爱情的情节线索之中,而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又具化为一柄以血痕点染而成的桃花扇。这充分显示了作品在艺术构思上的独特成就。孔尚任说:“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堕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小小一把桃花扇,蕴涵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它既是侯李坚贞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象征,也是马士英、阮大铖之流迫害复社文人,追求声色之乐,败坏明代江山的铁证。

全剧在结构上也有独特的形式。全剧四十出,分为上下本各二十出。作者在四十出之外,又有新的章法。在上本第一出之前有“试一出《先声》”;第二十出之后有“闰二十出”《闲话序》 “老赞礼”“原锦衣卫堂官”之 借口,介绍兴衰战乱,抒发感叹哀衷。下本第二十一出之前,又有“加二十一出”《孤吟》,为下本之“序”,第四十出之后又有“续四十出”《余韵》,则是全剧之“结”,这两出中以“老赞礼”,苏昆生及柳敬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为《桃花扇》的观者,他们以“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发自肺腑的深切感受。显然,这独特的四出戏,完全是为作者直抒胸臆而设,它有助于表达“兴亡之感”的主题。孔尚任还特别关注作为“微观结构”的词曲与说白的搭配。

3. 悲剧的语言。《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剧中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兴亡感叹。因此,其语言也就形成了优美温柔与慷慨激昂的统一。作为一部历史悲剧,《桃花扇》的语言风格的主导倾向是愤激之中蕴涵着悲凉慷慨,使得这部历史剧确实成为“哭声泪痕之书”(《饮冰室丛书》), “可以当长歌,可以代痛哭”(顾采《桃花扇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