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与教改措施
【摘 要】在这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里,各大高校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上的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以及时效性,这三个特色需要教师重新制定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必须拥有学科的专业素养,他是学生人生的导师,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学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现状;教改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在这个新时期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正逐渐形成,这样的趋势导致世界各地文化冲突与融合。各种文化和大量信息广泛交流与传播,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重重考验。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足够的关心。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适应能力也不错。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等方面的优点。在赞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批判的发现他们所共有的缺陷:
一是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其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尤其缺乏社会公德。导致大学生损坏公物屡见不鲜。 二是缺少健全的思想认识。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世界格局、社会事务方面问题比较关心,尤其是最近国际矛盾冲突,大学生都踊跃展现自己爱国热情,他们的革新意识很强,但由于本身的阅历、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说话做事比较片面,不会换位思考,不能灵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观分析和解决现实的各种问题。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还有待于提高。三是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追求物质,不能合理分析好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四是心理抗压能力较差。虽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但是在他们面对激烈竞争、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的时候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时常出现自闭等情况不愿与世界交流,不愿相信别人,甚至会走上极端。五是现在的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思想上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由于远离家庭与亲人的关爱,极易迷恋网络,从而诱发责任感的逐渐缺失,造成逃课、旷课问题频频发生。少数大学生还可能利用网络造成犯罪行为,害人害己。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措施 1.努力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念
传统所用的教学观念是要将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输到学生的脑袋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视自己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认为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处境就如同古谚语所形容的“算盘”,拨一下才动一下。这样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下,尤其是像思想政治课这类,本身理论性比较高,更使学生没有学习的冲动。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应当“以人为本”,视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陷入课堂情境,使得政治理论课也能丰富多彩,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效率
一直以来,学校教师一厢情愿的采取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配合不融洽,难以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也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面对思想政治这类理论性课程的时候也会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来面对,甚至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由填鸭式过渡到互动式,要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在教学时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问、多讨论、多活动、多对话等等,激起学生的热情。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本来就很高,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比较欠缺,那教师应该多加一些仿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例如:适当地给学生放一些历史纪录片,去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去领会思想政治的理论。
4.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国家的客观形式不断变化,学校内部教育对象也时刻改变着,这要求高等教育一定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符合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要针对全球发展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社会生活遇到的新问题以及教育对象的新特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应用, 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目的性,最后要根据时代潮流制定相应的教学。
三、总结 由上可知,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教授与答疑相结合,因势利导;学生要虚心受教,努力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新时期里,思想政治教学要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努力创新教学手法,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