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
作者:脑敏格日勒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9年第01期
一、实施背景
2006年9月,我承担了初一两个班和初二一个班共三个班的数学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查阅各种教学资料,认真备课,耐心讲解,但在月考和期中考试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及格,在期末全市统考中及格率仅为32%,且平均分数不足40分。正当我面临巨大的教学压力而不知所措时,内蒙古师范大学陶·哈斯巴根教授来我校进行“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培训。通过半个月的培训,结合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为有必要在自己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此模式。此外,在课堂中还积极参与了学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收获颇丰。本文将通过回顾“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并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分享教学效果及研究成果。
二、实施过程回顾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课堂上首先呈现课题性问题,要求每一个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当学生缺乏思路时,教师根据现场判断,提供子级问题和相应的思考时间。有时视课堂情况,在有可能或必要时提出下一级的子级问题,依据教学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多次的探究后,教师将针对性地进行“少而精”的讲解,或者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学生不问或者所提的问题不到位时,教师通过反问方式,突出相关章节的重点、难点。
本人首先是从备课开始引入“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备课时以提炼课题性问题为主,改变以往按讲授内容为主的备课方式。在课题性问题下还要准备多级的子级问题,最终提炼出一整套“结构化问题(或任务)”,这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当课堂上学生面临某一问题无法自主地探究时,教师需提供子级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深入地思考。
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初期,学生不太适应授课方式的突然改变,课堂气氛特别冷淡。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理不睬,几乎没有学生尝试着回答问题。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我耐心地告知学生引入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承诺若一个月之后大家依旧无法接受新的教学模式,马上改到以前所熟悉的教学模式。可喜的是引入“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一个月之后,学生们逐步适应了教学模式的改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第二个月开始,学生渐渐与老师配合了。当面对课题性问题(任务)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努力尝试着解决,有时还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渐渐的偷懒、打哈欠、睡觉的人越来越少,“出工又出力”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从第三个月开始,我也能更熟练地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了。例如,在结构化问题设计方面有了一些切身体会;在课前能准确判断学生知识生成建构方面的问题,并能合理预测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困难;能预备一些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可选措施等。在这期间学生们开始越来越不愿意听老师给出最终结论,常常有的同学会提醒老师不要先说结论,再给他们一点时间,潜移默化中互动的课堂氛围逐渐形成了。
引入新模式四个月后,课堂教学不但能从问题开始,而且在课堂上能陆续改变问题,最终还能以呈现新问题结束一节课程。学生开始喜欢课堂,感觉上课不太累了;课堂时间过得快了;会独立思考了;作业比以前容易完成了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认为老师更关心他们了。
本人自从在自己的课堂引入“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提高,学生从“要我学”走向了“我要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逐渐形成,教学质量和班级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两极分化现象也得到了控制,尤其是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在形成,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是否真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从感性层面给予评价是不够的。为了检验“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真实效果,本人从定量角度进行了评价。 三、实施效果评价
本人承担数学课程的2005级(初一)83名学生、2006级(初一)45名学生,构成了128个样本。由于在初一年级转学、休学或未参加考试等原因剔除了3个样本,最终形成了125个有效样本。在125个样本中2006级接受了“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教学,而2005级未接受“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教学,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可比性。
为了评价“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选取一个变量XFF(新方法),当样本接受过“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时,选择“1”,否则选择“0”。考虑到学生入学时的数学成绩对后期教学的影响,选取了另一个变量RXCJ(入学成绩),并按五分制进行了转换。另外,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语文水平可能影响考试成绩,选取了第
三个变量YWCJ(语文成绩)。确定学生数学成绩是否提高的替代变量(被解释变量)时,选取了学生期末数学成
绩得“优”的概率,即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为“优”时选择“1”,否则选择“0”。 选取了样本并确定了变量后建立了如下理论模型,并提出了两个假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即
为系数 ;i为样本数;RXCJ为入学时学生数学成绩;YWCJ为语文成绩;XFF为新教学模式。
假设1:语文成绩、入学成绩的变动与学生期末数学成绩得“优”相关。 假设2:参与过“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学生更有可能期末数学成绩得“优”。 为检验上述假设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变量与理论模型一致): 回归结果如下:
P(Y=1)=-1.482 + 0.472RXCJ + 0.011YWCJ + 0.389XFF
SE=(0.563) (0.186) (0.0171)(0.1413) t= (-2.632)(2.548)(0.6433) (2.753) R2=0.5814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RXCJ(入学时的数学成绩)每增加一分(五分制),平均而言,学生期末数学成绩得“优”的概率将增加47%。而语文入学成绩并不与取得“优”高度相关。从而经验证据有限地支持了假设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对那些接受了“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他们期末数学成绩获得“优”的概率将增加38%,从而完全支持假设2。
虽然整个模型的拟合度不高(R2=0.5814),但在不确定因素非常多的情况下,已经通过了检验。
四、结束语
在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和职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变为呈现问题、分析学生外在表现和思维情况、提供子级问题、进行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鼓励学生质疑(任务)的五步式“探究、独立思考”的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完整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总是鼓励、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一个学年或学期的时间而言,新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立竿见影效果,达不到短期的教学目的。但回顾两年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经历,本人认为不管从感性体验还是理性的效果评价,这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入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长远而言,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为其将来成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