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鲁迅的杂文选读随笔1
每当脑海浮现鲁迅二字时,我就会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而终生敬仰.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鲁迅曾说过,〝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开始从文,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小时候曾读过《朝花夕拾》,但郁闷的是我当时没能读懂,生生地误会了鲁迅的文学功底.后来,心智趋向成熟的我渐渐触到它的内涵,它讲述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眷恋和厌恶相互参透的乡恋情.另一个是鲁迅在逐步接受进步文明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摧残着破旧的,愚弱的故乡.
鲁迅先生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话题,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鲁迅以其少年〝单纯与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满童趣的散文中,又辅成人视角来仅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这样,鲁迅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咀嚼,追寻童年经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的角度出发去抨击封建文化儿童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我轻盈盖上书本,手指依旧残留着书页上淡淡的香韵,但我知道,那始终会散去;但是,那锋利笔锋在心中刻画过的痕迹,却与岁月的长流而深深沉淀于心灵的深处.
经典鲁迅的杂文选读随笔2
我从初中就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时我不太懂小说的意思,后来几次的老师和同学的话题中明白了.鲁迅写狂人日子是批判旧时代人吃人的社会.狂人为人吃人的痛苦与惊惧而发狂.果然狂人是因人吃人而狂吗?非也.深悟或隐约而有悟的中国社会人吃人者有之.中国人是自己吃自己的人.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狂人日记最初进入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而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遐想.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对他进行迫害.
经典鲁迅的杂文选读随笔3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 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 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 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 影片,并向友人推荐 不可不看 .
对美国电影,他以 拿来主义 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_27—_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_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_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 左翼 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 左翼剧联 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 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经典鲁迅的杂文选读随笔4
小时候,曾学过很长时间的简笔画,画过的物品各式各样,头像只画过两个:一个是大眼睛的小姑娘,另一个是嘴上有着〝一〞字胡的瘦削的中年人.
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侧面像画的是鲁迅,只知道他的胡子很像一个隶书的〝一〞,如果把〝一〞字画得直一些,圆满一些.老师就会用红笔在下边批一个挺高的分数.于是便整天练着画中年人的胡子,精雕细刻地描画着一个个〝一〞.
后来读了《一面》,就在每次画画的时候,将中年人的嘴角画得翘起来,很夸张的样子.因为我猜他是喜欢孩子的,会对我笑.每每有人看了这样的画,都不相信画的是鲁迅,信了的就怪怪地看着我,然后一言不发地走掉.〝他经常骂人的,很严肃.〞另一些人笑嘻嘻地说,纠正我的错误.于是我就抱起画册,一言不发地走掉.
至今没有成功地画出鲁迅的样子.面部线条的逼真被直直的胡子和夸张的嘴角掩盖了.感觉到鲁迅的锐利和其背后的悲悯,我却只能用有些造作的胡子和虚伪的嘴角来表达,笨拙地希望别人能理解他,说不上崇拜,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尊敬.因为记得一句话:〝没有见到过星空的民族不会想到要探索宇宙.〞所以一直固执地认为鲁迅是他那个时代少数仰望过星空的人之一,因为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才有别人体会不到的深刻和悲凉.总觉得他对待祖国如同对待自己一个走上歧路的至亲,即使狠狠地鞭笞对方,仍然饱含着深沉的爱.或者,正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尖锐的目光和评判吧.
很多文人〝活着〞,靠着鲁迅死后人们转托在他们身上的尊敬,这股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养活这许许多多的〝文人〞.鲁迅的嘴角依然微微地上扬,〝一〞字胡仍旧直直的,夸张地微笑,夸张地严肃,用瘦削的手点一枝烟,用锐利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笑到咳嗽〞,笑人们的愚蠢和冷漠,躲在严肃的外表后面,慈爱地笑,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怜爱.
经典鲁迅的杂文选读随笔5
首先是被这本书的总序吸引,它给我提了个让我肃敬的名词〝国学〞,并且一句〝没有获得文化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成大器〞一举否定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说法,这倒是抓住了我的胃口,一向对文学不感兴趣的我这次倒想尝试被鲁迅的思想熏陶一下,呵呵_
在这精选的31篇散文中,倒是有几篇是从《朝花夕拾》中选取的,虽然看过,但已印象不深,再次品读,倒是让我品出鲁迅的风格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极力把百草园写得很美,三味书屋的生活却充满游戏,孩童的天真,这不得不使我对比起晚年那个寂寞悲悯的鲁迅,或许这就是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上演自己的悲喜剧吧.
我尤其喜欢鲁迅用动物喻人的手法创作的文章,如《夏三虫》《狗.猫.鼠》,这里且谈《夏三虫》,跳蚤之于人,一声不响,蚊.蝇叮咬人前还要唠叨一番人血给它们充饥的理由,这类比于现在在官场为人民办事的〝正人君子〞啊,不挑自明了吧.
傻子付诸行动为奴才好却还不如聪明人给予奴才的一个幻想〝你总会好起来的〞,这足见〝傻子〞这种人在当时的人群和社会且不受欢迎,那现在的这种人情况如何呢?为朋友两肋插刀换来多管闲事,你说冤乎?《谈皇帝》则更是滑稽,君有〝愚民政策〞,百姓也使〝愚君政策〞,呆不可言的傻子皇帝,一盘菠菜被换了个文绉绉的〝红嘴绿鹦哥〞就能被骗住,天下百姓岂能靠这样的〝圣君〞统领民族呢?
〝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这句勾魂鬼〝无常〞的经典台词,却道出了民间尚存的复仇意识,值得珍视,随爽直滑稽,却极富有人情味,胜过真真正正的人呢_
和鲁迅分享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经验之谈,〝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读江南的雪让人想起童年的回忆,倍感温暖,读朔方的雪让人想起〝大漠孤烟直〞戍守边疆的将士,《古城》里到底闸门里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这话里的意思却也耐人寻味,《立论》诙谐的说出人们宁选择生活在充斥谎言的世界里,也不想面对所谓的必然,诸如死亡,可以感受到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对现实中的人是多么的讽刺!
引用一句《20世纪中国文学史》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确然如此,他以自身的经验与广博的学识,读懂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这不得不让我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因为品读鲁迅的书还甚少,所以还没有对鲁迅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他的一些篇章也是不知所以然.
经典鲁迅的杂文选读随笔
鲁迅的杂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鲁迅的许多杂文,我们从字面上看只是针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