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 记者 陈玉兰
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曾经的山区传统农业村,因为脱贫攻坚战而一步跨千年,旧貌换新颜。近年,土河群众团结奋进、苦干实干,继续狠抓治理、发展产业,继续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土河村支部狠抓人才建设,定期组织班子、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提升为群众办事的服务水平。大力发掘本土人才,培养本村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技术人才,将他们吸收为村支两委的后备人才,激发他们的干事激情,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积极为家乡的发展献力。
乡村要振兴,必须大力发展产业。立足产业发展,土河村组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产业+扶贫”“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莲藕上千亩。依托荷塘的美丽风光和当地红苗风情,并借助多方帮扶力量,积极打造农旅一体特色村寨,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农产品电商中心、围猎场展示厅、村史馆,景区内兴起苗绣坊、围猎坎鸡、鱼塘垂钓等特色旅游业态,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餐饮业、草莓采摘业,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为规范化管理乡村经营场所,土河村实施了“六统一”管理模式,收到良好的管理效应和经济效益。此外,土河村还通过林下生态养殖基地的示范带动,发展养鸡数万羽,从单一产业拓展到“产、学、旅、研”多元融合,做大做强了“桑木鸡”这一传统品牌,带动众多农户增收致富。
人居环境建设关系到村民的生活质量。近年土河村加大投入,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河风貌改造,推进厕所革命,建成景区公厕,完成旧厕改造,建污水处理站,配齐垃圾转运车辆。各村民组建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各家各户配备环保垃圾桶,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处理”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无害化。
最喜人的是,土河村在景区建起了“环保屋”(智能化垃圾处理设备)。村民手持一张智能垃圾分类卡,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再按动相应的垃圾分类按钮,就能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箱,产生相应的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村民们都说,这样的“环保屋”太
安逸了,能激发了大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积极性。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为建设文明乡风,2020年土河村修订了“十要十不要”的村规民约,并上墙公示。村规民约包括公德民俗、生态家园、平安建设、婚姻家庭、村务管理等方面,语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村委会通过广播每日滚动播放,以及村民议事会、走家串户宣讲等方式,让村规民约逐步深入人心,提升了村民的自我约束意识。大伙儿都说,自从修订村规民约之后,村里风气逐渐向好,乱办酒席的现象减少了,邻里矛盾纠纷也逐渐减少。
通过村规民约,村委会还引导村民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和“道德楷模、法治示范户、脱贫之家、卫生之家、孝敬之家、好公婆、好儿媳”等多种评比活动,促进村民自管自治、共建共享,进一步促进村风民风的转变。
在干群勠力同心之下,土河村日渐欣欣向荣,先后获得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少数民族法治示范村”称号。桑木镇土河村荷塘风光
Copyright©博看网 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