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9期 Vol 6 No 9 电子与封装 ELECTRONICS&PACKAGING 总第41期 2006年9门 封 装 、 组 装 与 测 试 集成电路封装高密度化与散热问题 曾 理,陈文媛,谢诗文,杨邦朝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成都610054) 摘要:各种电子器件的封装形式及性能不断提升,Ic封装技术向SIP发展,器件的发热密度越来 越高,过热问题已成为目前电子元器件技术的发展瓶颈。文中从封装趋势及应用两方面来说明散热问题 的影响及挑战。从封装发展最新趋势SIP的概念出发,介绍相关的概念及散热的影响,其次介绍CPU 及存储器封装两类重要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散热问题。 关键词:系统芯片;系统封装;热阻网络;芯片界面温度;无焊内建层技术 中图分类号:TN30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1-1070(2006)09-0015-07 The Development and Heat Dispersion Problem in Integrate Circuit Packaging ZENG Li,CHEN Wen-yuan,XIE Shi-wen,YANG Bang-chao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 Electronics,University of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u 6 1 0054.China) Abstract:The packaging type and ability of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The IC 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are tending towards SIP,the heat density of the element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high. Over-heating has become a choke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elements at present.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effects and challenges of heat—spreading from the trend and application of encapsulation.It begins with the concept of siP,the newest trend of encapsulation,explaining the correlative concepts and the effects of heat-spreading;then 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w important kinds of electronic elements:CPU and he tencapsulation of the memorizer,as well as the heat-spreading problems which are about to deal with. Key words:SOC;SIP;thermal resistance network;junction temperature;bumpless build-up layer 上制作更多的晶体管,也使得摩尔定律能继续维持。基 1引言 数字化及网络资讯化的发展,对微电子器件性能 和速度的需求越来越高,高阶电子系统产品,如服务 器及工作站,强调运算速度和稳定性,而PC机和笔记 本电脑对速度及功能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个人电 于轻便而需整合功能的需求,在Ic设计技术上,目前 也朝着系统单芯片(SOC)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从Ic封装技术的发展来看,也朝向 精密及微型化发展,南早期的插入式封装到表面贴装 的高密度封装,封装体与印制电路板的连结由侧面的 形式逐渐发展成为面阵列式形式。芯片与封装的连结 也由丝焊形式发展为面阵列形式的倒装芯片封装,而 Ic封装也朝向sIP发展。然而,在此发展趋势中, 子产品,如便携式多媒体装置、数字影像装置以及个 人数字处理器(PDA)等的显著需求,使得对具有 多功能轻便型及高性能电子器件的技术需求越来越迫 最大的障碍之一来自于热。热主要是由Ic中晶体管等 有源器件运算时所产生的。随着芯片中晶体管的数目 切。此外,半导体技术已进入纳米量级,可在lc芯片 收稿日期:2006—03—20 。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9期 电子与封装 越来越多,发热量也越来越大,在 片面积不随之 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器件发热密度越来越高,过热 问题已成为目前制约电子器件技术发展的瓶颈 以 CPU为例,其发热量随着速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目 前已达1 15W以上,相对的发热密度也大幅度增加。 为顺应热的挑战,CPU的封装形式也在不断变 化,以寻求更佳的散热形式,而散热模块所采用的 强制空气冷却器也不断改进设计提高性能,然而 于 发热量的不断提高,与之相匹配的散热技术却未及时 赶 ,使得CPU的发展逐渐面临重大的瓶颈,终于促 使Intel等公司不得不从设计上转变或牺牲某些附加功 能而非一味追求运算频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即使是 存储模块也逐渐面临热的问题。根据ITRS预估:2006 年每只DRAM的发热量将从1W左右增加到2W。为 了扩大存储模块容量,目前许多公司开始采用3D堆叠 形式的封装,虽然提高了芯片应用效率,但也使热的 问题越来越显著。据统计,由热所引起的失效约占电 子器件失效的一半以上。温度过高除了会造成半导体 器件的损毁,也会造成电子器件可靠性降低及性能下 降。对于热问题的解决,必须寻求由封装级、PCB级 到系统级的综合解决技术方案。由于在封装级进行散 热设计,不但效果最显著而且成本也最少,因此,封 装级的散热设计更显得非常重要。 2 SIP发展及其散热问题 SIP技术是目前Ic封装发展的必然趋势,SIP和 SOC的概念不同,SOC是以Ic前端制造技术为基础, 而SIP则是以Ic后段封装制造技术为基础。SOC又称 系统单芯片,具有功耗小、性能高及体积小等优点。系 统单芯片在集成不同功能芯片时,芯片制造上尚面临 着一些有待克服的问题,其技术发展目前尚不完全成 熟,产业的投入风险较高,因此产生了SIP的概念。目 前对SIP的定义仍有许多不同的说法,SIP的广义定 义是:将具有全部或大部分电子功能,可能是一系统 或子系统也可能是组件,封装在同一封装体内,如 1 所示。在本质上,系统级封装不仅是单芯片或多芯 片的封装,同时可含有电容、电阻等无源器件,电子 连接器、传感器、天线、电池等各种元件,它强调功 能的完整性,具有更高的应用导向性。 目前,SIP的形式可说是千变万化,就芯片的排 列方式而言,SIP可能是2D平面或是利用3D堆叠,如 图2(a)所示;或是多芯片封装以有效缩减封装而 一16一 积,如图2(b)所示;或是前述两者的各种组合, 如 2(c)所示。和多芯片模组封装的定义不大相 同.其内部结合技术可以是单纯的丝线接合,也可使用 倒装芯片接合,也可以两者混用,甚至还有用TAB或其 他的芯片级『人J部连接,或是上述方式的混合。更广义的 SIP还包含_r『大J埋置无源器件或有源器件的功能性基板 结构,以及包含光电器件集成为一体的设计等。 传统系统 1 SIP慨念图 (a)3D堆叠封装型态结构的SIP 存储器 (可测试, 高速逻辑 铜热 内埋置) 苎=片 扩散器 无源元件 高密度基板 6~8层 (b)多j 片封装结构的SIP (C)绀合式封装结构的SIP 图2几种SIP的肜式 由SIP结构所产生的散热问题大致何以下几点: ①芯片堆叠后发热量将增加,但散热面积并未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9期 曾 理,陈文 ,谢涛义,畅邦朝:集成电路封装高密度化 敞热问 对增加,因此发热密度大幅提高; ②多芯片封装虽然仍保有原散热面积,但由于热 源的相互接近,热耦合增强,从而造成更为严重的热 问题; ③内埋置基极中的无源器件也有一定的发热问题, 于有机錾板或陶瓷基板散热不良,也会产生严重的 热问题; ④由于封装体积缩小,组装密度增加,使得散 热不易解决,因此需要更高效率的散热设计。 评估Ic上寸装热传导『ⅡJ题时,一般采用热阻的概 念。南芯片表面到环境的热阻定义如下: = (1) 其中 是芯片界面温度, 是环境温度,JP是发 热量。 热阻大表示器件传热阻抗大,热传困难,因此 较容易产生热的问题,热阻小表示器件传热较容易, 因此散热问题较小。除了几个不同热阻值的定义之 外,还何热传特性参数等定义,了解不同热阻的定 义及用途,对于电子热传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热阻 组成的热阻网络,可分析器件热传特性。 分析SIP封装时,两类重要的结构特性分别是3D 堆叠芯片封装及多芯片封装,对散热都有显著的影 响,在传热分析上和单芯片封装的概念是相同的,都 可以用热阻网络来解析。3D芯片堆叠封装或多芯片封 装则较为复杂j以散热路径来看,封装中芯片产生的 热主要分成向上和向下两部分,向上部分的热会透过 封装}表面传递到环境空问,向下的热则是透过PCB 或陶瓷基板传递到环境空间 ;在自然对流条件下可假 设封装产生的热大部分都往下传,因此向 的热阻路 径可以忽略。对于3D芯片堆叠而言,热源是以串联 方式增加,因此器件发热密度相应增加,如图3(a) 所示。而多芯片封装则有不同的热阻网络架构,并联 的热源使发热密度大幅度增加,如图3(b)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对相同发热量的芯片而言,堆叠芯片 封装中越下方的芯片温度越低,而多芯片封装中相同 尺寸的芯片温度会比较接近。 对于SIP封装而言,若要从内部传出热量,必须 缩短传热路径或减少路径巾的热阻。这可通过由改变 布局设计或是封装结构实现,也可由增加材料热传性 能来实现,另外则可由外加均热片或散热片来降低热 源的集中。以罔4的例子而言,当环境对流明显时, 可把产生最热的芯片放置在最外而的内插板上来增加和 空气接触的面积,或者通过提高内插板的热传导系 数,甚至使用较薄的内插极和芯片,可以降低热阻和 增强封装结构热的性能。此外也可使用散热通道来降 低芯片表面到空气的热阻 PN ▲ ?2P2一 — 主要传热路径 一+最小传热路径 (a)芯片堆叠结构的热传路径及热阳网络 Pl P2 P3 Py (b)多芯片并列结构的热传路径及热阻网络 冈3芯片堆叠结构与多芯片并列结构 的热传路径及热阻网络 图4 SIP封装散热设计例 对于SIP热传而言,如果使用有机材质的基板, 则其热传导性很低,因此热阻很大,基板的散热设计 就显得相对重要,可通过增加铜箔层或是散热通孔来 增强效果。对于SIP的热传问题,目前的相关研究并 不多,例如图5是Amkor公司开发的利用两个芯片SIP 封装技术的DC—DC变换器的结构。在散热设计卜利用 陷入阵列(Land Grid Array;LGA)的封装结构,在 热通孔里镀上铜(Cu)以加强基底的热传散热效果, 进而得到较高的热性能。南罔6的ANYSY热传分析结 果显示,其较高温度的地方出现在两个芯片所在的地 方,南于采用了合理的散热设计,使得发热问题得到 很大的改善。 7(a)及图7(b)所示的分别是Toshiba公 一1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9期 电子与封装 司同样针对并列芯片和堆叠两芯片的SIP结构所做的热 分析结果。由图中看出,其在自然对流空气中,并列芯 片的SIP温度分布比堆叠的SIP有较显著的均匀温度分 布;而堆叠的SIP其高温温度值较集中在芯片的附近, 越远离芯片处则温度越低。然而就芯片周同的温度分布 强度来看,堆叠的SIP所造成的高温强度相对强很多。 3存储器封装的发展趋势及散热问题 目前的DIMM封装量产形式仍是以DIP、SOP/ TSOP、QFP/TQFP等传统封装结构为主。以往SDRAM 及大多数DDR SDRAM均采用TSOP II封装,但随着 SMD 无铅 环氧树 环氧树 器件 焊点 脂塑封金导线裸芯片脂导体 接地栅 焊球 热通孔 外部 叠层基板 阵焊盘 掩模 通道 (2层) 图5 Amkor公司SIP封装技术的DC—DC整流器 的结构剖面图 图6 ANSYS模拟SIP结构的DC—DC整流器的温度分析 (a)并列芯片SIP的热流模型 (b)堆叠SIP的热流模型 图7热分析结果图 .18. DDR SDRAM的时钟频率的提高,且为满足产品轻、 薄、短、小与系统整合的需求,各种样式的封装结 构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开始采用了CSP标准的封装, 如laBGA、Tiny BGA、Window BGA、圆片级封装 (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e,WLCSP)和FBGA 等,而为了增加组装密度,各式的3D堆叠式封装也 渐渐受到重视。目前应用最多的除了PC及NB的存储 模块之外,许多应用在便携式装置上的封装形式已开 始采用芯片堆叠的形式。从发热量来看,闪存及 SRAM的发热量很小,散热问题不大。但是在高速的 DIMM模块中,目前发热量为0.5W/Package,随着时 间的推移,到DDR II规格时的发热量会高达1.0W/ Package以上,热传导所造成的问题将逐渐被突显出 来。由于存储器模块体积有限,因此散热设计相对较 为困难,加上系统内部风流场常受其他装置阻挡破坏, 因此如何利用封装自身结构的特性来提高散热能力, 将直接决定存储模块性能的优劣。 目前新一代的存储器封装开始采用Window BGA 的形式,与一般TSOP封装的体积相比足足小了约 50%,因此在相同面积的SO-DIMM PCB板上,可多 放置一倍的存储器芯片数,进而增加一倍的存储容 量,而Window BGA在电性上也有相当的优势。此 外,如图8所示其内部接线也较短。 图8 Window BGA的封装结构与其热传路 WLCSP圆片级芯片封装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有效缩 小封装体积,如图9所示。WLCSP封装除了电性优异 外,相较于FBGA与TSOP封装,WLCSP少了介于芯 片与环境的传统密封塑料或陶瓷衬底,同时也少了介于 芯片与PCB问的基板,因CkIC芯片运算时的热量能更有 效地散逸,而不致增加封装体的温度,而此特点对于散 热问题帮助极大,也因此WLCSP的热阻值,不论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9期 曾 理,陈_殳媛,谢涛文,畅邦朝:集成电路封装高密度化 散热n-J题 Rj 、尺Ib或Rj。,都较其他形式封装体小,如 10所示。 I殳】9 WLCSP的封装结构 j其热传路 70 60 50 40 30 20 l0 O 图10 WLCSP与TSOP及FBGA的封装热阻比较 注:R 为芯片到环境热阻;R 为芯片到基板热阻; R 为芯片到壳热阻。 一些存储器封装目前也开始朝芯片堆叠或是封装堆 叠的形式发展,并可有效地整合不同功能的芯片于同 一封装体中,从而大幅度减小了电子组装的尺寸与体 积,更能达到SIP的功能。此外,若采用散热锡球、 散热通孔及外露铜箔层的综合散热设计,则可使3D堆 叠封装的散热效能大幅度改善。 3D堆叠封装结构的热分析如图1 1所示,分别为 单层、双层堆叠及i层堆叠的芯片封装与自然埘流状 态下的热流模拟,其发热功率设定为1W/Package, 1 1(a)为一般的单层封装,罔1 1(b)及 1 1(C) 则是双层及三层堆叠形式在自然埘流状态下的温度场分 布。由分析结果发现,堆叠式封装体的芯片堆叠数越 多,热传问题越严重 堆叠封装中下层的 片町由锡 球传导将热向下传递到基板,而上方芯片由于自然对 流散热效果较差,造成表面温度较高。 (a)单层芯片 (b)堆叠两层芯片 (C)堆叠■层芯片 1 1 3D堆叠封装在自然对流状态下发热功率1W/ Package的温度场分布 4 CPU封装的发展趋势及散热问题 由CPU封装的发展角度来看散热问题是最明显的 例子。以Intel的CPU为例,由早期8086的陶瓷DIP 封装,到486及Pentium的PGA封装。在功能整合的 要求下,双槽陶瓷PGA发展成为Pentium Pro CPU的 设计核心,而Pentium 2的OLGA卡式模组的设计虽然 使功能提高,但也加大了封装的体积。随着Ic向高 密度集成及高密度封装发展,目前所有的CPU都已不 采用线焊形式的芯片连结方式以及陶瓷封装形式,取 而代之的是有机基板封装及倒装芯片形式的芯片连结方 式。这使得I/O脚数更多,电性功能更强,体积更 小,成本也更低。 然而,当I/O数持续增加使锡球焊点数需激增至 数千个时,FC及底胶技术将而II 严峻挑战,如 Underfill内的空孔,密集的Bump—to—die接续时所需处 理的Signal、Power、Ground层间接连问题,低介电 常数材料的低热传导性等。因此,2001年l0月Intel 披露其正在发展新一代的封装技术——无焊内建层技术 封装BBUL来替代FC技术,如冈12(a)所示。冈 l2【b)则为BBUL横剖面结构示意图。相埘于目前 的FC—BGA而言,BBUL技术并不需通过锡球焊点 (Solder Bump)的生成而直接嵌入BT基板中。与FC 相比较,由于3 m厚的铜垫取代了FC封装中的90t ̄m Bump的高度,因此整体高度约可缩减至FC的一半; 约0.9mm,而这也自然缩短了传统FC透过Underifll及 Solder Bump的传热路径。此外,由于布线长度更短, 因此可以直接在表面基层进行布线处理。由于不采用 Underfill,因此也避免了Underfill内部的空孔问题。对 此技术评估认为可以将CPU上的寄生电感降低至少 30%,处理器的功耗也因此可降低至少25%一此外, 一I 9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9期 电子 与封装 另一优点在于可内置多个芯片在相同的BBUL封装体 中,如将CPU与Chipser同时埋入相同的封装体内。 在热性能方面,BBUL结构与传统的FC—BGA差异不 特性,传导性比铜等金属要高,其发展前景很受重 视。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则是利用固态的微热量器件做 热点的散热。 在封装外壳到环境的部分,则需考虑如何有效地 大,透过数值软件的模拟比较,发现其在散热 只比 FC—BGA差约2.5%,主要是因为FC—BGA扩散热的能 力较BBUL的增层扩散热量好。BBUL技术的开发成功 将热带走。传统气冷的散热片加风扇的设计在热密度 有限的状况下已逐渐发展到极限。目前除了整合热管 将可使现今的时钟频率提高数倍,按 ̄Intel的估计,应 用BBUL封装技术后在未来几年内将设计出操作频率超 或是利用高传导材料以增加气冷效率之外,许多更高 效率的散热方式也开始研发,例如单相的液冷或喷流 过20GHz的CPU产品。 (a)BBUL封装图 铜 介质 , (b)剖面结构罔 图12 BBUL封装结构图 从散热角度分析,由于CPU的发热密度大,因 此在设计上散热问题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早期 的陶瓷封装到目前的FC—BGA封装,散热问题一直起 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传统FC—BGA封装中,芯片上方 结构未加任何散热装置时,热量的传递主要透过衬底 及锡球焊点,占了约80%~90%,如图l3(a)所示。 然而,一旦附加辅助的散热结构(Heat Spreader、 Heat Sink、Fan等)后,如图1 3(b),则整个散 热途径改变,转变成80%~90%通过封装上表面散逸出 去。由于CPU的高发热量和封装器件散热途径的改变, 使得散热设计的重心也随之向封装上边的路径转移,并 采用强制对流空冷的散热模组设计,因此散热的设计就 集中在从芯片到外壳及外壳到环境两个方面。以下介绍 这两方面的散热解决策略。 从芯片到外壳的封装是散热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由于受限于封装结构及尺寸,因此目前散热设计 的重点是如何将芯片的发热均匀化,而高传导性的均 热片或是热管等器件就得到重用。最新技术的开发是 微型平板热管4的引入,由于在原理上是利用二相流 一20一 冷却等。此外,针对CPU的散热问题,目前在芯片 上也设计了温度传感器以监控温度变化,对于风扇风 速也可分段控制,以达成最佳化的热管理。 (a)无附加散热装置的Flip Chip散热途径架构 材料 散器 (b)附加散热装置的Flip Chip散热途径架构 图13 Flip Chip散热途径架构 5结论与展望 由于Ic的运算速度越来越高以及功能越来越强, 封装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而散热问题也越来越受到 重视。尤其是当封装向SIP发展时,散热问题成为倍 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最有效的电子器件散热解决方案是 从封装级开始着手,分析传热路径对器件热阻的影响, 并借助封装架构设计及新材料开发来进行散热设计。 展望未来,Ic封装中的热传导技术仍具有重要 的地位,散热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芯片的性能与 可靠性。如Intel在其技术论坛中提及,由于线宽 进入纳米尺度时其漏电流 散热问题迟迟无法获得一 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因此暂时放弃开发更高主频率 的CPU,而转向发展双核心甚至多核心CPU。即使 如此,散热问题也只是暂时得到缓解,单个CPU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9 曾 理,陈文媛,谢诗文,杨邦朝:集成电路封装高密度化 散热『u】题 发热量仍然会持续增加,散热而临的挑战会更大。 『7]Lal1.B.S,Guenin.B.M.,Molnar.R.J.Methodology for 最后,除了封装级的散热设计之外,开发高效率 thermal evaluation of multichip modules[J .Semicon— ductor Thermal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且低成本的散热器件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唯有将两者 一起进行综合设计,才能产生最佳化的Ic器件散热解 决方案 Symposium,1995,2:72—79 『8]Haehyung Lee,Yongwon Jeong,Joonghan Shin,et a1. Package embedded heat exchanger for stacked multi—chip 参考文献: [1]David Bolognia.System in a Package Solution for DC— module[J].Transducers,Solid—State Sensors,Actua— tors and Microsystems,2003,1(2):1 080—1 083 DC Converters[S].Amkor Technology. [2]Christopher M,Scanlan,Nazad Karim.System—In—Pack— [9]杨邦朝,熊流锋,杜晓松,等.MCM低温共烧多层陶瓷 布线基板热 力的模拟与分析[J].功能材料,2002, 33 f 1):93—95 age technology,application and trends[S].Amkor Technology. [10]杨邦朝,熊流锋,卡十晓松,等.集成电路封装的i维热模 拟 j分析[J .功能材料,2002,33(1):67・69 r 3]De Moerloose.J.Temmerman.W.Thermal analysis of a chip on board(COB)[J].Semiconductor Ther— mal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1 997,1: l12一l18 [1 1]蒋明,胡永达,杨邦朝,等.有限元热分析法在大功率多 芯片组件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2002,23 (3):410・411 [4]Vesa Kyyhkynen,Jani Valtanen,Eero Ristolainen.Syn— thesis of Thermal RC・-Networks for System-・in-・Packages [12]杨邦朝,张经国.多芯片组件(MCM)技术及其 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 3]李桂云.微电子封装的发展趋势[J].电子与封装, 2003,3(2):12—14 [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echnologies,2004,27(1):1 1 7—123 [5]Miettinen.J,Mantysalo.M,Kaija.K,et a1.System design issues for 3D system—in・package(SiP)[J].Elec— tronic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2004,1(1):610・ 615 作者简介: 曾理(1 9 8 1一),女,四JII内 江人,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 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微电子封装技术与新型元器件研究, 已发表论文3篇。 6]Yunhyeok Im,Heunghyu,Kwon,et a1.Methodoloty for Aeccurate Junctio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of SIP (System in Package)[C].Oh IPT Development Group.20 IEEE Semi—therm symposium. 信 息 报 道 CEVA加大对台湾市场的承诺专业向半导体行业提供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内核、 多媒体及存储平台知识产权的全球领先厂商CEVA公司将扩大 对于台湾市场的承诺,大幅拓展其业务规模,以满足当地对 增强当地的业务实力 在台湾取得的成功和发展时表示:“在利用先进的下一代技 术开发多媒体和移动通信设备方面,台湾是公认的领导者。 CEVA拥有独一无二的DSP和可编程多媒体解决方案组合, 恰好为区内的公司提供了持续发展所需的平台和解决方案。 而这一点已从台湾半导体业界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强劲需 求中得到证实;我们不断 f 大的本地支持团队,再加上积极 进行的多项市场活动如技术研讨会等,将会对这个需求提供 有力的支持。” (本刊通讯员) 一CEVA领先业界的DSP内核和各项多媒体解决方案的需求。 CEVA目前已展开多个战略性项目,包括扩大区内的 支持团队、积极参与重要的业界活动如嵌入式系统研讨会暨 展览会(ESC—Taiwan)等,以及举办面向嵌入式系统lT 程师的技术研讨会。 CEVA亚洲区销售副总裁Gweltaz Toquet对于公司最近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