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方法

来源:画鸵萌宠网
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方法

什么是学习品质?

在具体谈论如何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以前,我想先对有关游戏与学习品质的重要概念做一些罗列。

虽然对游戏的定义尚存在众多争议,对游戏的特点也众说纷纭,但如下一些说法已得到人们的大致认可:

◇ 游戏对儿童来说是快乐的,游戏中的儿童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 游戏是一种虚构性活动(是假的、想象的,强调以人代人、以物代物、情景转换),强调内在动机(没有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儿童纯粹为了游戏而游戏)、过程导向(儿童非常享受游戏的过程)。

◇ 游戏是儿童自由选择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是自由、自发、自主的)。

不难发现,游戏的这些特点与描述学习品质的词句是那么的相近。

比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里明确提到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又比如《指南》里提到不多或没有提到的:反思与解释、计划性、执行功能、心理弹性(抗逆能力)、灵活性等。

游戏与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

那么,究竟如何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呢?

★ 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才真正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

只有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才是真正对培养学习品质有价值的。这种有质量的游戏,既强调游戏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应是自主、自由的,也强调儿童的游戏应该得到成人恰当的支持、引导。

在当前的实践中,儿童的游戏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个问题是,成人控制游戏,游戏不是儿童自己的游戏。成人控制儿童的游戏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学前教育实践中普遍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儿童的游戏缺乏支持。有研究者指出了儿童游戏的三种水平:混乱失控的游戏,简单重复的游戏,有目的的、复杂的、能够让儿童聚精会神的游戏。而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要在以上两种状态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必定不是放任自流、简单重复的。笔者非常赞同台湾学者周淑惠的一个观点,她在自己编著的《游戏VS课程:幼儿游戏定位与实施》一书中作了这样的声明:“本书虽然认同游戏之于幼儿的重要性,但是所强调的是‘高品质的游戏’,而非放任幼儿之‘自由游戏’。”

周淑惠进一步指出,有些游戏是简单重复,有些游戏是不断再现零星经验,甚至在一些自由游戏中有霸气的孩子欺凌他人的现象,诸如此类。

这与笔者在幼儿园观察到的情况比较相符。笔者观摩过非常多的游戏活动现场,场面都很热闹,但总觉得只是在外围打圈圈,没有真正地深入。

所谓的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因为幼儿园、班级、儿童是不一样的。儿童的游戏都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梯序列上,我们至少应该确保儿童的游戏处于他们当前的发展水平上,并努力向更高水平递进。

提到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即“有挑战性的游戏”。有挑战性的游戏更倾向于是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

在今天,出于对安全的担心,很多有挑战性的游戏被制止了。户外活动时,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强调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当儿童出现某些行为时,教师也会及时制止。教师的安全压力越大,儿童越不幸福,因为那些有一定安全隐患的活动统统不会开展了。

有一位北欧学者在对儿童行为经过大量观察研究之后,归纳出户外活动中儿童的六种“挑战—安全”行为,即高度、速度、使用危险工具、面临复杂环境(如树林、种植区)、同伴间的打闹、走失的可能。

事实上,以上每一种行为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蕴含着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比如,在一个有高度的地方,儿童可能会摔下来受伤,但这也意味着儿童可以有机会练习攀爬、从上往下跳、平衡、悬吊等,这正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游戏对儿童的挑战不仅仅是身体的挑战、运动的挑战,事实上,挑战也指向儿童的心理,如对儿童认知的挑战,对社会行为的挑战,对情绪情感的挑战,等等。甚至有一种类型的游戏就叫挑战性游戏、冒险性游戏(risk play)。

国外有的社区、幼儿园还会提供冒险游戏场,以便儿童开展冒险性游戏。据称,在冒险游戏场里,儿童可以实现在拥挤的都市社会中无法轻易实现的想法,他们可以搭房子,建造秘密藏身所,可以爬上爬下,可以玩沙子、水和泥巴,还可以摆弄花草、挖洞、点火做饭。

曾有一个名叫“五件应该让孩子去做的危险的事情”(5 dangerous things you should let your kids do)的演讲,非常有启发性。这五件事情是:玩火、用刀、扔标枪、拆机器、开汽车。

事实上,这位演讲者还写过一本书,罗列了五十件应该让孩子去尝试的有挑战的事情,比如:在暴风雪中玩耍,翻跟斗,钉钉子,玩吸尘器,扔石头,玩干冰,利用放大镜点火,站在坡面屋顶上,蒙上眼睛生活一小时,爬树,在野外睡觉,等等。

在《小脑袋,大世界》一书里,来自德国的学者罗列出七岁儿童应当有过哪些经历和心理体验、掌握哪些本领,其中有不少很好的挑战性活动。比如,在小溪中搭一个水坝,掌握野地里生火、灭火的技巧,曾在别人家里过夜,曾经爬过树,曾经提出过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曾不小心掉进小溪里,在农田里撒过种子、收割过农作物,钉过钉子,拧过螺丝,换过电池……

拼图、棋类游戏不仅仅与兴趣、专注、坚持有关,也不仅仅与聪明、刻苦有关,还与儿童的思维以及看待成功与失败的方式有关。曾有研究者对4岁儿童进行过一项实验,儿童可以在两种拼图游戏中进行选择,一种简单重复,另一种相对较难。有的孩子会选择简单的游戏,以求“保险”,原因是“天生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有的孩子则难以忍受简单而重复的游戏,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

可见,传统的拼图、棋类游戏不仅仅具有开发儿童智力的价值,还具有了解儿童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意义,更具有培养儿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自我调节等学习品质的价值。

游戏还有很多类型,每一种游戏都有其特别的学习品质培养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学习品质的培养需关注儿童游戏的细节

儿童的游戏是由一个一个相互关联的细节组成的。比如,游戏的各个环节,儿童在游戏中的某些行为,游戏中教师的某些言行等。我们应该发现这些细节对培养学习品质的价值,并进一步利用好这些细节。

不管什么游戏,都有一定的过程、环节。在游戏的初始阶段,儿童通常面临玩什么、怎么玩、在哪里玩、和谁玩这些问题,这正是培养儿童主动性、计划性的重要时机。在游戏的持续开展阶段,儿童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面对问题,如何产生新想法等,也关系到学习品质的培养。在游戏的结束环节,儿童对玩具、场地的收拾、整理,对自己游戏行为的思考,对他人游戏行为的解释等,也是培养学习品质的重要方面。

比如,不少幼儿园有游戏小结这一环节,但在开展过程中差异很大。如果在这个环节更多的是教师进行评价甚至评比,比如,仅指出谁表现好、谁表现不好,对其学习品质培养价值就不大。如果教师能够将游戏小结与“反思与解释”的学习品质联系起来,就会很不一样。

比如“反思”,教师要关注儿童是如何描述他刚经历过的事件的,关注了什么,忽略了什么,这样,这一环节就是儿童自己对游戏的小结,而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评。再说“解释”,儿童既可以解释他人的行为,也可以解释自己的行为,儿童的解释反映着他们的思维。这样,这一环节就变成儿童认识的展示、交流甚至交锋。

儿童的游戏也是由一系列的游戏行为、游戏事件所构成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容易看到合作、探究这类行为中的学习品质,不太容易发现纠纷、游荡、旁观、打闹、发呆中可能也蕴含着培养学习品质的机会。

比如,在游戏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有的教师害怕发生纠纷,一有纠纷立即介入、化解。而有的教师则将游戏中的纠纷视作宝贵的教育资源,引导儿童在纠纷中成长。有些幼儿园在游戏中设了警察、“和平谈判桌”等,其目的都是引导儿童自主解决纠纷。

又比如,在自由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儿童在旁观、游荡,有的儿童似乎只是单纯地在打闹甚至发呆。对于这些行为,不可一概断定为儿童不够专注、投入,而应作具体分析。有的儿童看似在旁观、闲逛,实则是在比较、分析、选择、判断。

有人将独自游戏分为三种:缄默行为——什么也不做,不观察别人,无目标地走,与旁观行为不同;活跃的孤独行为——如反复某一动作,独自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儿童想与别人一起游戏但参与不进去;安静的孤独行为——独自进行游戏,独自制作,做自己想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一名儿童是在进行“安静的孤独游戏”,我们却简单判定其社会性存在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游戏中,教师的言语行为方式也可能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比如,当儿童失败时,教师可更多地与之讨论还可以在哪些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评论其能力不足;当儿童面对压力时,可更多地向儿童谈论成人面对压力时的情绪、感受,而不是简单地鼓励儿童“你能行”;当儿童完成某一任务时,可更多地赞扬儿童某些具体方面的表现,而不是空洞地表扬……

总之,游戏的价值众多,培养学习品质是其一;学习品质培养的途径众多,游戏是其一。游戏与学习品质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中,儿童的学习品质能慢慢形成,这不仅对其入小学,而且对其未来的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