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讲座型)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基础的心理自我调节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时间:一个小时
教学步骤
一、 暖场和引入部分:认识自己
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自己所归属的心理类型,而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听课情绪。
(教师课堂用语)
从行为上讲,我们可以将人群归类为两种:主动的 与 被动的。主动类型的人,会主动地做事情,主动地交朋友,主动地预习和复习,主动地找题目做。被动类型的人,则刚好相反,不会主动结交朋友,被动地做事,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连作业都不完成。
从心理上讲,我们也可以将人群归类为两种:积极的 与 消极的。积极类型的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状态非常满意,保持乐观的心态。而消极类型的人也是刚好相反的,对于自己的所处的状态不满意,容易抱怨。
1
将行为类型和心理类型结合起来,我们发现,我们又可以将人群大致分为四种。而这种划分方式,也是多数基础心理学课程的基础。通过老师的描述,大家也可以看看
第一类:主动 – 积极型。既主动做事,也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满意。这类人,在一个团体中,通常是明星式的领导者。大家都乐于和他做朋友,分组活动时总希望和他一组。
第二类:主动 – 消极型。这类人主动做事,但却对自己的状态很不满。大家发现没有,部分学霸就是这类人?每次拿到试卷,都说自己考砸了,但一看分数,却比多数人高出一大截。而很多球队的咆哮型教练,许多企业的野心主管,也是属于这个类型的性格。
第三类:被动 – 积极型。不会主动做事,但是却随遇而安,对自己跌状态非常满意。这类人是社会构成中最多的一类人,或者是你,或者是我,或者是你身边看到的那个笑眯眯的乐天派。
第四类:被动 – 消极型。很好想象吧?在活动时,袖手旁观,时不时插几句冷言冷语的那位。躲在键盘后面骂人、刀子嘴地雷心的键盘侠。
认识你自己是属于哪类人,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人,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而我们也要知道,无论四个类型中哪一类,都会碰到不同的心理问题。还有,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还有一个概念:“维度”。例如他是一个“极其”主动的人,他是一个“稍微”积极的人。而且我们应该也可以想象得出,即使是同一个类型的人,因为“积极”维度和“主动”维度的不同,对不同的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二、 什么叫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节?误区是什么?
2
主要目的:引入心理辅导 和 心理调节的概念。
(教师课堂用语)
心理调节,是当你意识到自己心理产生问题后,自己利用自己的意志进行调节。而心理辅导一般是发生在心理调节失败后,寻求外力的过程。一般,同学们会找好朋友、家长、班主任、心理老师等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调节和心理辅导有一个误区。包括很多班主任在内都会产生一个误会:因为心理问题通常是由现实问题所诱导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解决了现实问题了,心理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理论上的确是如此,但现实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漫长且不易的过程。例如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找老师寻求帮助,班主任告诉他一大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有助于解决他的心理压力吗?试问,这位同学是不是没有做出任何努力,纯粹因为成绩不好而寻找班主任解决问题的?他肯定是做过很多的努力和尝试的。而班主任再把他已经试过的方法和策略再说一次,其实只是在强化他的习得无助感而已,因为班主任说过的方法,他基本都已经试过。
简而言之,心理调节和心理辅导要解决的不是现实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舒缓自己的压力、焦躁或者不安。
三、 心理问题的概念。
主要目的:引入心理问题这一概念。
(教师课堂用语)
3
既然讲到了心理问题,那么老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心理问题是否等同于神经病?
大家都笑了,相信大家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多人将心理问题当成了一种病。因为怕被别人嘲笑,所以,很多人都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压抑在内心深处,不敢倾诉,不敢对别人说自己的压力、焦虑或者不安。其实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经历过压力、焦虑或者不安?我相信,答案是:百分之百的人都经历过这些负面情绪。甚至我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论:现在在座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负面情绪的存在。也就是说,在座的人,包括老师在内,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所以,千万不要把心理问题当成一种疾病,它只是人所处的一种心理状态。
那么所谓的“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病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平时我们的负面情绪积压得比较多,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枢,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释放,当负面情绪的累积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就会产生这些所谓的心理疾病。而临界点则因为人的类型的不同,因人而异。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将我们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和排解,我们罹患所谓的心理疾病的几率就小得多。所以,这节课的最重要目的,不是指导大家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而是从宏观方面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四、 心理调节的第一个建议:换位思考
(教师课堂用语)
从一个具体例子出发。随着全内宿的实施,宿舍里头的矛盾成为了负面情绪的重要来源。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其实矛盾的爆发根本原因基本都不是因为某个具体事件,或者
4
说,某个具体事件只是一个诱因,而真正原因,是平时日积月累的矛盾和摩擦所造成的。
不,这里我不是要告诉大家如何解决一次具体的矛盾和争端,而是要告诉大家,怎么防止此类矛盾和争端。当负面情绪开始产生时,我们要学会四个字:换位思考。
举个例子,一个女生一直在使用宿舍里头其他人的洗发水,这其实就已经为日后的争端埋下了隐患。如果这时候宿舍里头的人选择隐忍,那么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心里埋一根刺。隐忍绝对不是相处之道。我们站在这个同学的角度考虑。如果她是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人,那么,即使我们直接向她挑明,其实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话说开了就好。如果她是个内向的而且心思细腻的人,那我们可以通过相对迂回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宿舍里头商量着上缴公费,购买公共物品,例如洗发水、纸巾等等。不要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因为你这么做,正等同于用别人的错误去惩罚自己,因为你在心里头集聚负能量,这是一个很愚蠢的行为。
换位思考同时适应于宿舍外的其它人际交往。有时候,我们自己会不自觉地成为负能量的传递者或者接收者。例如,有些同学,就像我刚刚所说,说话比较没心没肺,有时候,一句无心之语,就会伤到别人。熟悉你的人可能会一笑置之,但不熟悉你的人,可能就会把它当回事儿了。所以,假如我们是这类人,当碰到不熟悉的人时,当准备开对方玩笑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这句玩笑是否恰当,是否会触碰到对方的底线。在我看来,涉及到对方亲人、对方的外表缺陷、对方的智力,这些玩笑还是少开为妙。
而作为被开玩笑的一方,如果我们知道对方并无恶意,那么大可选择一笑置之,或者“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也开他一个同样的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如果对方已经触及你的底线,那你大可以严肃地跟他说明。
5
宇宙之大无边无际,太阳系比起宇宙,只是沧海一粟。而地球只是太阳系中极微小的一颗行星。作为地球中极小的一份子,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宇宙中心,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所以,多学会换位思考,对于防止负能量,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五、 心理调节的第二个建议:换个角度思考 (教师课堂用语)
(课件上展现两幅图片)。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描述这两幅图片。
(学生描述)
从同学们的描述,我们可以听到:第一幅画,即可以看成一个少女的后脑勺,也可以看成一个老妇人的侧脸。第二幅画,有同学数得到了五个人,七个人,有人甚至数得到八个人。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不同结果,是由于我们对这幅画不同的观察角度。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我们看到的事物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张50分的卷子,有同学感受到的,是沮丧和压力,而有同学感受到的,则是巨大的进步空间。
嗯,大家都笑了。有同学说:“‘巨大的进步空间’,这个词我从初中就开始听老师说了。但到现在,我还是考50分啊。”好,这里老师就破例一次,先把心理问题摆一边,和大家谈谈如何解决现实问题 —— 分数问题和学习问题。
下面是来自那位考了50分的同学的英语试卷,我们把目光投到了他的作文部分。作文的分值是25分,而他只得到了7分。我们看看如何把这篇7分的文章变为10分 (展现
6
一些简单的改动)。
我们发现,要实现这3分的提高,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考试时,多一点细心,或者在作文这块多花一分钟的时间,这3分就足以稳稳拿下。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篇文章,这篇的得分是22分。这篇文章有没有可能从22分变成25分?有可能,但可能性相对比较小,而且不仅取决于这位同学自身,还取决于改卷老师的欣赏角度。
(其他学科的老师可以从自己的学科出发选取合适的例子进行对比)
回归到心理问题层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无论从进步的空间,还是从进步的可能性,都比学霸们要大得多。这从边际效应来讲,也是符合实际的。分数较低,只要掌握了较为基础的知识,分数就会上涨。而学霸们要涨分,则要掌握较难的知识要点,而且碰到主观题,还要取决于老师们的打分角度。从进步的角度讲,分数较低的同学们,是更应该持有乐观的态度的。
但是还是有同学会说,我还是压力很大啊,我旁边坐着一个学霸,我怎么比也比不上他啊?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学习进步与否,是与自己对比,还是与他人对比?我们又为何要用别人的成功来惩罚自己?另外,各人的目标不同。学霸考了640分,但学霸想考清华大学,应该说,他距离他的目标还有40到50分的差距。如果你考的是580分,但你想考汕头大学,那么其实你的分数已经达到了你的目标啦。从目标达成度来说,该被羡慕的,是你,而不是学霸啊。所以,与自己比,拿现在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拿将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比。别人的强自然有他的付出,用祝福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成功。
7
六、 心理调节的第三个建议:不要试图解决自己现在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我带过的班级里头,有十几位同学的家长,在他们在高中学习期间,离婚了。也有几位同学在家里头遭遇了变故,例如至亲的离世。也有少数的同学的家长,出现了不太好的行为,例如父亲的赌博、酗酒,或者单亲母亲的抑郁症,等等。
非常抱歉的是,针对这些具体的现实问题,前两个问题,我,或者这些同学本人,或者学校的其他老师,都没法解决。的确,这世界上多数的现实问题,都是在我们的能力之外的。但是,我们却有权利选择自己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态度。
我上面所提到的这二十来位同学,其中很多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有些同学对父母的离异选择了抗议的态度,用叛逆、逃学、网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有些同学因为至亲的离世,沉迷于悲伤的态度,久久无法走出来。但我想说,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首先我们要分清楚:父母的离异,是他们的决定。我们对这一决定不满也好,失望也好,我们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我们无法替他们做出这个决定。作为子女,我们的责任是尽孝与感恩,而作为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不要把父母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更不要把父母之间的不愉快当成自己沉沦的借口。
至于至亲的离世,悲伤是在所难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迟早会碰到的问题。这样的说法虽然残酷,但也是事实。与其沉沦在对逝去亲人,倒不如做好自己,向还在世的至亲尽孝。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可以从两个角度看的。不要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追悔莫及。
至于父母酗酒、赌博、抑郁等问题,这个问题,至少有一半就不归属于心理问题层面了。首先,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去对父母进行劝导,如果劝导无效的话,则可以将问题反
8
映给老师,再由老师联系相关机构进行劝导。如果问题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则要到相关部门求助。至于我们自身,更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出了问题,那我们拿什么来帮助我们的父母呢?
七、 心理调节的第三个建议:悦纳自己
上面我们谈到了与人相处的问题,讲到了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其实多数的心理问题,是来自于对自身的不满,或者是不认可。
第一个问题来自于外貌。有人会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有人会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有人会对自己脸上的青春痘不满。这在青少年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而它对性格的形成造成的后果也是出乎意料的严重。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家,身高、体重、青春痘,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否是可以轻易改变的?至少,它们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改变,对吗?第二点,我们要知道,别人对你的外貌的关注,远比你想象的要小得多。除了极少数的“外貌协会”,其实多数人都不会因为外贸问题去喜欢或者讨厌别人。我们在外貌方面的缺点,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性格、我们的笑容、我们的友善、我们的乐于助人,等等方面进行弥补。这些才是更加值得提倡的,不是吗?第三点,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自己身体的某个缺点,其实无形中你是在引导别人去关注它。例如脸上有痘痘的同学,如果你总是低着头,其实别人更加好奇你脸上长了什么,更想窥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的性格。所以,既然无法改变,不如欣然接受,将一个乐观向上友善呈现给别人,外表上的缺点,慢慢地会被忽视。
另一个问题来自于性格。有人会对自己的不善言辞不满,有人会对自己的内向不满,等等。性格问题无所谓好坏,更多的在于你如何接纳与利用它。不善言辞,话不多,不善于交友,这些可能在多数人眼中都是缺点。但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最好的领导者,都是话不多的人。所以,与其懊恼自己的话不多,倒不如锻炼自己的说话技巧,虽然话不多,但
9
每次说话都说到点上,这样的话,比起那些滔滔不绝但言之无物的人,说起来更有力量,也更加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至于不善交友,我们有一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尽管挚友不多,但在高中阶段能够结交到一两个知心好友,其实已经足够了。还有其他的负面性格,其实我们从另一角度考量,是否都能成为优点呢?
人生之不完美,而我们都想变得完美。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会沮丧地发现,有些方面,我们没法做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与其陷入沮丧失望,倒不如愉快地接受自己不完美这一事实,而用其他方面补全。张国荣有一首歌叫做《我》,里头有一句歌词:“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维纳斯这个雕塑之所以会为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她断掉的双臂。
八、 总结
同学们,心理调节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归根到底,我们想达到的,就是一种和谐的、正面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但如果我们能够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用愉悦的态度接纳自己,我想,我们现在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负能量都能够得到释放。至于在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段无法解决的问题,那我们立足于做好自己,期望一个更好的未来。当然,如果我们碰到了无法跨过去的心理上的坎,也欢迎大家与老师聊天。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