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教案(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的语段,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情感。
3.态度、情感、价值观: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感悟红军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了解了文章是以时间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红军翻山过程的艰难曲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品味关键语言和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回顾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
走路艰难:悬崖绝壁,山高路险
睡觉艰难:山路狭窄,寒气逼人
吃饭艰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艰难:后有追击,枪声密集
二、细读课文,赏析关键词语和精彩语段
(一)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描写翻越老山界遇到“困难”的句子。(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讨论交流。大屏幕投影相关问题。)
1.走路艰难:悬崖绝壁,山高路险
(1)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划线句子从侧面体现了雷公岩的陡峭,表现了部队爬山的艰难。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①这段话是如何写山之高峻的?
②这里的“奇观”指什么?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这里的“奇观”不仅是指眼前的壮丽景象,更指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红军队
伍。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战士的赞叹。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显示了山路的陡峭和行军的艰难?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板书:仰视 俯视)
2.睡觉艰难:山路狭窄,寒气逼人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不平、疼死、逼、刺入、打着战”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睡觉的艰难。
3.吃饭艰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4.处境艰难:后有追击,枪声密集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二)面对翻越老山界的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克服的?(请在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赏析)
1.打趣逗笑,毫不畏惧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和顽强意志。
2.酣然入梦,欣赏夜景
(1)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横着心”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酣然入梦”既写红军战士的疲劳,又表现红军战士从容镇定的胸襟。
(2)①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②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第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山谷比作“一口井”。从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及连绵,暗示了红军战士处境艰难。
第②句则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角度,将寂静与声响对比,远与近对比,大与小对比,侧面表现了环境的寂静。人声与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景色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烘托了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视觉 听觉)
3.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4.嘲笑敌机,毫不畏惧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拟人。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也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不满,也含有红军战士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的嘲讽。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小结:文中的这些环境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爬老山界这一壮举,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揭示主题
三、疑难探究,写作借鉴
思考交流:
1.文章为何要用“老山界”这一土名为题?
以土名“老山界”为题,通俗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红军与当地百姓的关系,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与老百姓是一家。
2.文章写翻越老山界时和瑶民的攀谈有何作用?
一方面突出山路的难行,是真实的叙事;另一方面,是作者运用陪衬的手法反映、深化中心——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他们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境况而长征的。山脚访瑶民,让读者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真正意义。
如果只写翻山过程,似乎红军只是一只同自然天险作斗争的部队。事实上,红军长征起到宣传的作用,正是因为红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得以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3.哪些地方表现了红军对百姓的爱护?
①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②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③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
4.文章结尾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交流明确)
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过程。
内容上:点明中心。表明翻越老山界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进一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理解下列句子或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
“一步一步”表明每一步都很小心、艰难,通过红军战士的谨慎和行军速度之慢,来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
2.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
运用细节描写。“打着战”“蜷”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因寒冷而浑身发抖的情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在这里指红军战士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4.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明朗、清新,衬托出了翻越老山界以后红军战士轻松愉悦的心情,营造了前途一片光明、美好的意境。
5.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句中提到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有何作用?)
这里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的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老山界。也表明了红军能够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总结:《老山界》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生动细腻的描写,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一切艰险的英雄气概以及红军是宣传队、是战斗队的精神风貌,表现了红军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过老山界后不久,毛泽东写下了一首词《十六字令》,生动描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景象。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五、布置作业
从视觉、听觉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绘春天的景色。
板书设计:
老山界
红军战士 写法
坚强的意志 动作、语言 视觉 听觉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场景、环境 仰视 俯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